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中医伤科学教程:损伤后遗证
来源:损伤后遗证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11.1 四肢关节僵直症

11.1.1 【定义】

四肢各部位的关节损伤,无论是骨折、脱位或伤筋,后期肿胀消退、骨折愈合、脱位整复、筋归原位,但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被贷款活动仍受到限制,严重者功能丧失,关节畸形,即为关节僵直症。感染性疾病,如结核、骨髓炎、类风湿或化脓性关节炎等引起的骨性关节僵直症,不属于手法按摩之列,本节不于赘述,但临症应注意区别。

11.1.2 【病因病理】

在间接或直接暴力引起骨折、脱位的同时,关节内、外亦发生损伤性改变,即“脱位则筋挪,骨断则筋裂”。若术后处理不当,可致受损局部瘀血不散,组织证连,外人化等反应。祖国医学认为,主要是经络阻塞,气血不通,营卫不能通达内、外,关节周围筋肉组织得不到濡养,导致关节活动不利。根据临床观察,主要 下列原因:

  1. 骨折或脱位治疗不当,如整复不良,畸形愈合,影响肢体的功能活动。
  2. 关节附近的骨折或骨折波及关节面,光滑的关节面遭到破坏,而变得粗糙不平,或伤后组织内出血和渗出,造成纤维沉着和血肿机化,以及长期固定,引起关节粘连和僵直。
  3. 骨折或脱位整复后的超关节外固定,时间过长和固定过紧,迫使受伤肢体长期处于静止的伸直或半屈位,致血管受压,血流不畅、组织缺氧、炎变,关节及其周围筋肉组织失去原有的张力和弹性,发生废用性萎缩或退行性改变,使关节功能活动减弱或丧失。尤其是关节部位骨折,易形成创伤性关节炎,其预后不佳。
  4. 少数伤筋的病例,因处理不当,或病人为了减轻伤部的疼痛而不敢活动,久之,即形成关节某个方向运动受限制。
  5. 伤后因保护不严,复感风寒湿外邪,而出现肢体酸软、无力和疼痛。

11.1.3 【临床表现与诊断】

因肢体各部关节的结构和功能各不相同,故各部关节僵直的临床表现亦有所差异,但一般具备下列症状和体征。

  1. 本病多见于成年男性、体力劳动者。既往多有骨折、脱位或伤筋的病史。
  2. 有严重的关节活动障碍,程度不同的疼痛和局部肿胀,可影响到下或上一个关节的功能活动,伤肢发凉(皮温降低)。
  3. 检查时,可触及受伤关节增大,其周围筋肉可有不同程度萎缩及硬块或挛缩,压痛明显。伤肢远端皮温降低或感觉迟钝,骨折部粗大、凸凹不平或成角畸形。个别病例,骨折处可触及内固定之遗物(如股骨干的不稳定性骨折,多采用内固定),皮肤表面有手术瘢痕。
  4. X线检查,正、侧位片可提示骨质愈合情况、关节腔有无改变等,并可排除其它骨病。

手法治疗本症,首先应明确诊断。如骨折愈合不牢固,手法用力不当,易造成再骨折。对于初诊病人,应详细询问病史及治疗经过,细心检查,再结合正、侧位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是否牢固及关节腔的变化情况,不难做出诊断。但应与本症合并结核、肿瘤、骨髓炎、大骨节病相鉴别。

11.1.4【治疗原则】

疏通经络,舒筋活血,剥离粘连,滑利关节,恢复功能。

11.1.5【基本手法】

治疗关节僵直的常用基本手法,有按、点、拨、晃、放、推、舒、抿、拉、体、撞、震等法。结合临床应用将手法操作要领及其作用叙述如下:

  1. 按法 为静而深透之法。系用手掌或掌根在躯干、四肢和脏腑体表等部位进行按压、停留的时间较长,其压力应作用于脏腑与骨髓深部,能通经络、活气血、开窍止痛。
  2. 点法 为静沉之法。系用指端点压体表各部位。主要用于经络、血脉系统,能镇静止痛,祛瘀消肿。
  3. 拨法 为活散之法。系用拇指或多指顺筋肉纤维的垂直方向左右分拨。多用于关节周围及脊柱两侧。主要作用于筋骨、肌肉之间,能活血祛瘀、除风散寒、解痉止痛、剥离粘连。
  4. 晃法(又称频动法) 为活动法。系用手握住骨之远端或关节相邻两端摇摆晃动,节律迅速。主要作用于关节及其周围组织,能舒筋活血,滑利关节。
  5. 放法 为缓动法。系用手握住同一肢体上、下骨之远端牵引、展开的动作。一般作用于关节、血脉和筋肉之间,能松筋通络、活动关节。
  6. 推法 为活畅法。系用手掌向上或向下频频推进的动作。一般作用于皮毛、经络及血脉系统,故能疏经活络、气血通畅。
  7. 舒法 为调和法。系用手掌或多指作缓缓而行的抚摩捻揉动作。主要作用于皮肤和筋肉之间,能利气散瘀,温热解痛。
  8. 抿法 为强动法。系用手握住同一肢体上、下骨的远端用力屈压的动作。主要作用于筋肉、血脉和关节深部,能伸展筋肉、活动关节。
  9. 提法 为动引法。系用手握住肢体远端提起来牵引抖动。一般作用于筋肉、血脉之间,能整逆归顺、增强功能。
  10. 拉法 为动展法。系用手握住肢体之两端对抗牵引的动作。主要作用于筋肉、关节及其周围组织,能舒筋活血,滑利和松动关节。
  11. 撞法 为动补法。系用手握住骨的末端向上推顶撞动。主要作用于血脉、筋肉及关节部位,能行气生新、强壮筋骨。
  12. 震法 为震动法。系用掌侧或空拳切打捶击关节周围,引起传导的动作。主要作用于经络、血脉系统,能通经络、活气血、解表提神。

根据临床运用的需要,上述手法可单独使用,亦可多种手法综合使用。如撞晃拨、抿放拉提等。其疗效取决于手法之熟练与技巧的发挥。

(辅助手法) 四肢关节僵直症的矫正术甚多。在临床应用中,须根据关节僵直的程度和可动范围加以选择。每一个部位的矫正术,施术前均须做充分的辅助手法,如“按、点、拨、晃、推、舒、震”等,以达到疏通经络,伸展筋肉,滑利关节之目的。

  1. 推抚舒搓活血法 病人体位以舒适为宜。术者立于伤侧,两手掌放于患关节两侧作上下推抚;然后,双手掌合于关节周围,做小幅度的快速舒搓(推抚、舒搓手法可反复交替操作)。此法可局部发热,加速血流。
  2. 舒拨透热消积法 病人体位同上。术者一手或双手多指置于患关节两侧上、下,做快而稳的由轻到重的舒拨。达到剥离粘连,热量入内,促进血流,消除积聚之物的目的。
  3. 牵拉弹拨筋法 病人体位同上。术者一手握拿伤肢远端适宜部位,用力向下牵拉,另手多指置于患关节的肌腱或韧带处,在牵拉的同时快速分拨。达到松动关系,剥离粘连,舒顺筋肉之目的。
  4. 冕拨关节局部法 病人体位元同上。术者用手握拿患关节邻近的骨端,先轻后重,由慢而快的左右晃拨。可将粘连之筋肉剥离、松软、理顺,并有松解关节滑膜,灵活关节的作用。
  5. 晃拨滚震舒松法 病人体位同上。术者一手握拿伤肢远端适宜部位,将患关节屈曲,另手拿压于患关节适宜部位,做轻快晃拨。使关节内生热,然后用小鱼际部轻快的滚震其上、下部。此法有舒松筋肉,缓解术后不适之功效。

前四种手法应依次操作,为旋矫正术前必用之法,第五种手法可为旋矫正术之后的缓解手法。

11.1.6 【辩证旋治】

治疗四肢关节僵直应当辩证旋治,因病而异,在充分旋行辅助手法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矫正术。

11.1.6.1 肩关节僵直症

11.1.6.1.1 上臂高举障碍
  1. 按肩提臂抬举法 病人正坐于靠椅上。术者立于伤侧,一手按压伤肩,另手握上臂下端,两手协同用力按肩、提臂,同时嘱病人用力抬举伤肢。
  2. 扣肩扛臂上抿法 病人正坐于靠背椅上。术者立于伤侧,两腿分别呈前弓后蹬势,双手紧扣肩关节,用与伤侧相同的肩部扛住上臂下端,协同用力下按上抿。
11.1.6.1.2 上臂内收障碍

推肩拉肘内收法 病人正坐于靠背椅上。术者立于健侧背后,用与病人伤侧相同之手推按健肩后部,另手自健侧胸前托握伤肢肘部,而后两手协同用力推肩、拉肘,将上臂内收至最大限度。

11.1.6.1.3 上臂外展后伸障碍
  1. 扣肩外展后伸法 病人正坐于靠背椅上。术者立于伤侧,用一手从侧腋下绕行,与另手五指交叉扣于肩部固定,借助于术者上臂活动之力,将伤肢上臂外展、后伸。
  2. 按肩握腕拉抖法 病人正坐于靠背椅上。术者立于伤侧,一手按压肩峰部,另手握住腕部,两手协同用立按压、牵拉、抖动,活动肩部。

11.1.6.2 肘关节僵直症

11.1.6.2.1 肘关节伸展障碍
  1. 按肘拉臂展筋法 病人仰卧位,肘后垫一软枕。术者立于伤侧,一手按压肘窝上部,另手握拿前臂下端,两手协同用力作弧形牵拉展筋。
  2. 按肩端肘压臂法 病人仰卧位,助手按压伤侧肩部固定。术者立于伤侧,双手托握病人肘关节,一肘部内收置于伤肢前臂掌面,同时用力按肩、端肘、压臂,以伸展肘关节。
  3. 握肘按抖展筋法 病人俯卧,伤肢掌心向下。术者立于伤侧,双手紧握肘部,缓缓用力作向下的垂直按抖,尽量将肘窝接近床面。
11.1.6.2.2 肘关节屈曲障碍
  1. 按肘握腕拉抿法 病人仰卧位。术者立于伤侧,一手按压肘关节前上方固定,另手握拿腕关节背侧向远端牵拉,同时做回抿动作,将肘关节屈曲。
  2. 肘部抵胸推抿法 病人仰卧,伤肘抵紧胸侧壁。术者立于伤侧,一手按压上臂下端固定,另手握腕部,用力推抿,将肘关节屈曲。对于体质强壮的病人,可用“肩压前臂屈抿法”旋术。

11.1.6.3 腕关节僵直症

11.1.6.3.1 腕关节掌屈障碍
  1. 按臂握掌回抿法 病人仰卧,掌心向上。术者坐于伤侧,一手按压前臂远端,另手握拿掌背部,用力回抿,将腕部尽力掌屈。
  2. 托按腕纹回抿法 病人仰卧或坐位。术者立或坐于伤侧,双手托握掌背,拇指按压掌面腕横纹处,用力回抿,将其掌屈。
11.1.6.3.2 腕关节背伸障碍
  1. 掌心相对后扳法 病人仰卧位,掌心向下。术者体位同上,一手握腕关节上部,另手与伤侧掌心相对,用力后扳,将腕关节背伸。
  2. 压腕握掌背伸法 病人仰卧位。术者立于伤侧,双手拇指压住背侧腕横纹处。多指握拿手掌大、小鱼际部,用力将腕关节背伸。

11.1.6.4 髋关节僵直症

  1. 按髋托股后伸法 病人俯卧,下肢伸直。术者立于伤侧,用一手或前臂按压髋部固定,另前臂托股前部下端,手掌置于健肢股后部,两者协同用力按髋医学检验网、托股,将髋关节后伸。此法适用于较重的髋关节后伸障碍。
  2. 蹬髋提腿后伸法 病人俯卧于按桥床上。术者上床,一足踩于伤侧髋部,一手握拿踝部,手、足协同用力缓慢的提腿、蹬髋,将髋关节后伸。此法力量较强,适用于髋关节不同程度的后伸障碍。对于股骨颈骨折,或股骨头坏死的病例禁用此法。老年病例或骨折严重疏松的病例,慎用或不用此法。
11.1.6.4.2 髋关节前屈障碍
  1. 按髋托国抿屈法 病人仰卧位。术者立于伤侧,一手按压髂前上棘处固定,一前臂托其国部,两者协同用力下按、上托,抿屈髋关节。此法适用于屈髋一百四十度到一百一十度的范围。
  2. 直腿抬高抿屈法 病人仰卧位,助手两手分别按压伤侧髂前上棘与健肢股部固定。术者立于伤侧,用肩扛伤肢小腿后部,两手紧扣膝关节前上方,与助手协同用力抬高伤肢,将髋关节屈曲。此法适用于屈髋一百一十度到八十度的范围。
  3. 屈膝折髋按压法 病人仰卧位,伤肢髋、膝关节屈曲;助手固定健肢股部。术者立于伤侧,双手抱膝,用力折叠按压,亦可用一肩前部紧贴膝关节前下方两手扳住床缘,用力将髋关节屈曲。此法适用于屋髋八十度至功能位。

11.1.6.5 膝关节僵直症

11.1.6.5.1 膝关节伸展障碍
  1. 按抖膝部展筋法 病人仰卧位,国窝部悬空。术者立于伤侧,双手虎口相对,分别放于髌骨上、下缘,由轻到重的向下垂直按抖展筋,将膝关节伸直。若国部已接触床面,可用一手按压膝部,另手托握足跟,用力背伸踝关节,借此使下肢后部筋肉拉展,以巩固膝关节的伸直功能。
  2. 握踝牵拉展筋法 病人仰卧,助手用力按压唼侧股部或臀部固定。术者立于伤侧,一手握拿伤肢踝部,另手按压国部,用力向远端牵拉展筋,或增加一助手按国部固定,术者双手握拿踝部,一足蹬床头助力,用力牵拉展筋。
11.1.6.5.2 膝关节屈曲障碍
  1. 垫股按国抿屈法 病人俯卧,膝前部垫一薄枕,以减轻对髌骨的挤压痛。术者立于伤侧,一下肢屈曲,用股部垫于踝关节前方,然后双手或前臂在国部揉拨、推理筋肉数分钟。而后由轻到重的向下按压,将膝关节屈曲。此手法能使膝关节自一百八十度屈至一百四十度。此关节的屈度是以两长骨轴所构成的角度,伸直位为一百八十度连计算的。以下类同。
  2. 器械固定抿屈法 病人俯卧,股部下端前、后各置一厚棉垫,用一器械将其固定于治疗床上。术者立于伤侧,一下肢屈曲,足蹬于床缘,用股部抵紧伤肢踝部前上方,用力向上伸展,将膝关节强力屈曲。此法可使膝关节自一百五十度屈至八十五度,在膝关节屈曲至九十度时,可用“扛蹬扒拉抿屈法”用力将膝关节屈曲。此法切忌暴力,强屈时病人股前部不可离开床面。
  3. 拐踝压国抿屈法(以右侧为例)病人俯卧位,膝前部垫枕。术者立于伤侧,右手虎口向下、手掌用力按压国窝部固定,左肘窝部拐住伤肢踝部、手握右上臂或肘尖部,而后术者身体向伤侧臀部倾斜,将膝关节屈曲。若术者力小,左足可蹬一固定物,用力将身体向伤侧臀部倾斜,使膝关节屈曲。此法可使膝关节自九十度屈至四十度(即功能位)。
  4. 握踝臂压抿屈法 病人俯卧位。术者立于伤侧,一手握拿伤肢踝关节上部,另上肢屈肘,前臂詈于握踝之手的虎口与踝关节交界处,缓缓用力按压,将膝关节屈曲,使足跟接近臀部。此法可使膝关节自四十五度屈至足跟贴紧臀部,以巩固其功能位。

11.1.6.6 踝关节僵直症

11.1.6.6.1 足背伸障碍
  1. 按膝握足背伸法 病人仰卧位。术者立于伤侧,一手按压伤肢膝部。另手托握足跟、前臂贴紧足掌,两手协同用力将足部背伸。
  2. 屈膝握踝推按法 病人仰卧位,伤肢屈膝,术者立于伤侧,一手握伤肢踝部,另手扶膝关节前上部,两手协同用力推按,将足背伸。
11.1.6.6.2 足跖屈障碍
  1. 握踝按足跖屈法 病人仰卧位。术者立于伤侧,一手握拿踝关节上部,另手按压足背,将足跖屈。
  2. 握足牵拉摇动法 病人仰卧位。术者立于伤侧,一手托握足跟。另手握拿足前部,两手协同用力牵拉摇转踝关节,并将足部背伸、跖屈数次。

11.1.7 【中药熏洗与功能锻炼】

11.1.7.1 中药熏洗方剂、方法与功效

  1. 方剂
    一号方剂
    组成 南星草乌川乌血余炭、赤芍、甲珠各十五克,海桐皮白蔹、白硼砂各十三克,食醋七十五到一百克。
    主治 关节僵硬,骨膜增生,骨化性肌炎等。

    二号方剂
    组成 当归尾、闹羊花川椒透骨草、荨骨风、伸筋草续断、海桐皮各十五克。
    主治 骨关节损伤后引起的关节僵硬、强直,陈伤阴雨天作痛。
  2. 用法 将上节研面或打碎,用纱布包起(不宜包的过紧),或把药直接放入盆内水中(可用多半盆水)熬开即可。盆上置一厚木板,趁热将受伤关节放于盆面木板上,用厚棉垫覆盖伤肢,用药水热气薰蒸受伤关节,以出汗为度,再用此药水淋洗或浸泡伤处至热水转温为止,用干布擦干伤处,勿使其受凉,每日2到3次,每日每次十五到二十分钟;二到三日一剂,至愈为止。关节僵硬者,熏洗后即做按摩及功能锻炼。
  3. 作用 中药熏洗,可使筋肉受热、松弛,血管扩张,加速血流,疏通伤处经络。因而有活血、散瘀、逐寒、止痛的作用。对关节僵直及伤后夹杂风寒湿和酸痛麻木等症均有显著的疗效。

11.1.7.2 功能锻炼

平时应注意积极的功能锻炼和坚持医疗练功,以提高和巩固治疗效果。

  1. 上肢 除按照不同关节的正常活动方向进行活动外,应着重进行拉滑车、滑船及棍棒操练习。
  2. 下肢 除按照正常关节活动进行锻炼外,应着重注意起蹲、跪蹲,坐位足下滚木等练习。

11.1.8 【注意事项】

  1. 按摩治疗骨折、脱位及伤筋所引起的关节僵直。须做到诊断明确,辩证旋治;体位舒适,操作谨慎;用力恰当,避免再伤。
    1. 骨折后遗症 在检查时,要注意骨折是否愈合及对位元情况,有无骨质增生及影响关节活动的其它原因。若发现屈而不能伸者,多为筋肉损伤,瘀血过多或挛缩所致;伸而不能屈者,多为筋肉粘连或骨化性肌炎引起;关节肥大者,多为局部骨质增生或周围组织萎缩所致;活动或行走剧痛者,多为畸形愈合,筋无归位,血脉不通,或关节内有骨刺,或局部严重创伤所引起的炎症性反应所致。
    2. 脱位后遗症 在检查时,应注意关节是否肿胀与肥大、有无软骨凸出、关节腔改变及肢体运动障碍。若发现关节肿胀者,多为气血瘀滞;关节肥大者,多为周围筋肉组织增生;软骨突出者,多为复位不佳;关节腔狭窄,多为骨膜增殖、筋缩、筋强或瘀血机化所致。肢体运动障碍,屈而不能伸,为筋肉挛缩、关节粘连所致;伸而不能屈,为筋肉粘连、硬化所致。
    3. 伤筋后遗症 检查时,常可发现局部肿胀,皮温增高,筋肉粗大或有结索,深部组织互相粘连、变硬而无弹性。

    治疗关节僵直症,辩证地选择手法、手技十分重要。矫正术本身是一种具有一定破坏性的被动手法,常伴有明显的疼痛,故在临症时,应依据关节的具体结构、可动生理范围、僵直的程度、病人的体质及耐受力、谨慎的适用手法。旋矫正术应缓稳柔和、切忌暴力。做到强力持久,重而不猛,徐徐渐进;手法要协调,用力要恰到好处。若手法用力粗暴或过猛,则可引起筋肉断裂或再骨折;用力过轻,则达不到预期效果。各部矫正术,应灵活地酌情选用,切忌死搬硬套。
  2. 若关节疼痛严重,应首先在同侧肢体上、下部取3到5个穴位,静压镇痛,而后再施手法治疗。常用俞穴有:
    1. 上肢 天鼎、缺盆、天宗、肩隅、极泉、小海、曲池、泽间(尽泽与曲泽联线之中点)、内关、外关、阳池、合谷、后溪等穴。
    2. 下肢 环跳、冲门气冲髀关、风市、粱丘、阴陵泉、阳陵泉、血海、殷门、委中、合阳、足三里、绝骨、承筋、承山、昆仑、太溪、解溪等穴。
  3. 手法治疗本症,一般每日一次,每次三十分钟,治疗不可中断,禁用冷水冲洗伤部,并注意局部保暖。

11.2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11.2.1 【外伤性截瘫】

脊柱是全身的枢纽,胸椎的下部和腰椎的上部则是胸腰生理弧线的转折处,该处亦是力的转捩点。当遇到直接或间接暴力时,则可引起胸、腰椎骨折(以胸十到腰二椎体压缩为多)、脱位,使脊髓组织受到损伤,下半截身体瘫痪。由于长期卧床,常可发生褥疮,有时继发感染引起败血症而死亡。外伤性截瘫,除了脊髓完全横断,或损伤部分的脊髓完全形成疤痕组织外,受损的脊髓节段仍可能存在一些活着的神经细胞,但由于这些细胞处于劣势,故不能自然恢复功能。按摩治疗和功能锻炼,可促使活着的神经细胞充分发挥其代偿机能。只有把动员整体和改善局部结合起来,才能使瘫痪的肢体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

11.2.2【病因病理】

胸、腰椎的压缩性骨折,主要是来自头、足方向的传达暴力(如从高处跌下时,足或臀部着地,或重物由高处下落,击于病人头部、肩部或背部时,冲击的压缩暴力传到脊柱),使脊柱骤然过度屈曲所形成,临床上占所有脊柱骨折、脱位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发生于胸、腰段(以胸十二、腰一为最多)。由于脊柱的屈曲位受伤,外力集中到一个椎体前部,同时又受到上、下椎体的挤压,故该椎体被压缩,而呈楔形,并向后移位,损伤脊髓或马尾神经。若影响到皮质脊髓侧束或前束时,则出现痉挛性截瘫;影响到脊髓前角细胞或马尾神经时,则产生弛缓性截瘫。

根据脊髓损伤的程度和病理改变,可分为脊髓休克、脊髓受压、脊髓本身的破坏三种类型。

  1. 脊髓休克型 脊髓本身无解剖学上的显著变化,脊髓周围亦无压迫性水肿或骨片,仅有功能上的暂时性传导中断。临床检查,在损伤平面以下出现运动、感觉、反射和内脏功能不完全性障碍。一般在1到3周后可完全或大部分恢复,不留任何器质性后遗症。
  2. 脊髓受压型 属继发性损伤,可因下列因素造成对脊髓的机械性压迫。
    1. 组织水肿 脊髓损伤后,局部组织充血、水肿,因血运障碍,水肿加重,使脊髓受压更甚,一般可持续1到2周。
    2. 椎管内出血 1.硬膜外血管破裂出血,由于蛛网膜下空隙大,故早期不易引起脊髓受压;2.髓质内出血,可造成邻近的神经细胞及神经纤维的破坏,脊髓灰质较白质更易出血,这种出血有很广泛,可累及上、下数个脊髓节段。
    3. 骨折、脱位或异物压迫 移位的椎体、碎骨片(特别是椎弓的骨折片)、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断裂的弓间韧带,或其它异物均可压迫脊髓或马尾神经。
    4. 脊髓蛛网膜粘连 由于脊髓挫伤,蛛网膜下腔出血,损伤组织机化,瘢痕组织形成,均可产生蛛网膜粘连,或成形假性囊肿,压迫脊髓或马尾神经根。
  3. 脊髓本身的破坏 其损伤的程度可有很大差别。轻度损伤,如脊椎突然一挫,脊髓本身无明显器质性的改变,往往表现脊髓休克,以后渐见恢复,预后较好。重度损伤,可发生硬脊膜外血肿,随着血肿的被吸收,大部分功能可疑恢复,仅留有少部分后遗症。极严重的损伤,可发生脊髓完全横断,神经细胞被损坏,神经纤维断裂,造成不可恢复的终身瘫痪。

祖国医学认为,外伤性截瘫伤其脊骨是现象,损其督脉的实质。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由脊柱正中,直上至头顶,下达鼻柱,到上唇系带龈交穴处为止,与任脉相会。《难经.二十八难》记载:“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手、足三阳经的经脉都与督脉相会,因此,督脉能督周身之阳经。当外界暴力损伤了“脊里”的督脉时,则督脉气乱血溢,阻塞不通。督脉受阻,必然累级手、足三阳经,出现四肢(或双下肢)麻木、无知觉,不能活动。督脉受阻日久,引起经络长期不通,导致与其相连属的经络、脏腑的继发性损害。如累及到足太阳膀胱经和其相连属的脏腑时,则可出现泌尿系统的功能障碍;涉及到手阳明大肠经和相应的脏腑时,则可出现大便功能障碍等等。阳经久病之后,亦必然会损其阴经,而出现阴阳两虚的症候。

11.2.3 【临床表现与诊断】

由于脊髓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不同,则临床上表现出不同的症状与体征。

11.2.3.1 症状

  1. 颈髓损伤 颈椎骨折、脱位合并颈髓1到4损伤,称高位截瘫。表现为四肢瘫痪,多由于护膝肌麻痹而迅速死亡。颈椎5平面以下损伤,由于膈神经未受累,所以仍可维持呼吸,而上肢活动功能丧失;颈椎6平面损伤,肩部能活动,能屈肘,但不能伸肘、伸腕,手指不能活动。颈椎7平面损伤,则颈8胸1神经受累,该神经支配的小鱼际肌肉瘫痪,能伸肘、伸腕,不能屈无名指、小指和对掌。
  2. 胸髓损伤 胸髓1到4损伤,最常见症状是姿势性低血压,当病人由平卧搬起时,可突然发生晕厥。胸髓5损伤,则乳头以下感觉消失,但对呼吸影响不大。如6到9之间的胸髓损伤,则因腹直肌上部未受损,脐孔被向上牵拉;胸髓十损伤,腹直肌下部功能存在,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下部纤维麻痹;胸髓十二损伤,全部腹肌功能良好。胸髓6损伤,腹壁反射全部消失;胸髓十损伤,上、中部腹壁反射存在;胸髓十二损伤。腹壁反射全部存在,而提睾反射消失,膝,踝反射亢进,下肢呈痉挛性瘫痪。感觉丧失平面,在胸髓6损伤时达剑突,胸髓7、8损伤时达肋缘,胸髓十损伤时达脐部,胸髓十二损伤时达腹股沟。
  3. 腰髓损伤 腰髓1损伤时,所有下肢肌肉均麻痹,腰方肌功能减弱,提睾反射消失,膝、踝反射亢进,感觉丧失平面达腹股沟和臀上。腰髓2损伤时,所有腹肌的功能存在,而髂腰肌、股薄肌和缝匠肌肌力减弱,提睾反射存在。感觉丧失平面达大腿前上三分之一处。腰髓3损伤时,因股直肌功能减弱,故膝反射减弱或消失,除大腿前面三分之一感觉存在外,整个下肢感觉均消失。腰髓4损伤时,病人可以站立及缓慢行,但由于臀中肌瘫痪,故似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摆动姿态,膝反射消失,小腿及鞍区感觉丧失,大腿前、内侧感觉存在。腰髓5损伤时,股二头肌麻痹,膝过伸畸形,摆动步态比腰髓4损伤为轻,腓骨肌麻痹,足呈马蹄内翻畸形;足背、小腿外侧、外踝、下肢后部及鞍区感觉丧失。
  4. 骶髓损伤 骶髓1损伤,小腿三头肌和屈趾肌麻痹,呈仰趾足畸形,踝反射及跖屈反射消失;足底、足外侧、足跟、小腿中上三分之一、大腿后部及鞍区感觉均丧失。骶髓2损伤时,足趾内在肌麻痹,呈爪形趾畸形;踝反射稍减弱,小腿后上部、大腿后外侧和鞍区感觉消失。骶髓3到5损伤时,主要表现为膀胱、直肠和性功能失常,肛门和尿道球海绵体反射消失;鞍区、阴囊前部远端三分之二、头、会阴、肛门和大腿后部上三分之二感觉消失。
  5. 马尾神经损伤 成人第1腰椎以下没有脊髓,只有马尾神经,椎管相应扩大,轻度骨折、脱位不易引起马尾神经损伤。只有严重错位或直接暴力时,才引起马尾神经损伤,伤后出现不完全性软瘫(即弛缓性瘫痪)。若马尾神经完全断裂,其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运动、反射均完全消失,膀胱因失去神经支配,不能自主排尿,而出现满溢性尿失禁,经常有大量尿液潴留在膀胱中,呈现为无张力性膀胱。

脊髓损伤,不但要确定损伤部位,而且还要依据伤后症状和临床检查,进一步作出其损伤程度的判断。脊髓在圆锥部以上完全横断后,损伤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及腱反射完全消失,呈弛缓性瘫痪。因瘫痪区皮下血管扩张,汗腺麻痹,不能分泌汗液,故体温升高。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发生尿潴留及便秘。脊髓休克可持续数日至数周,瘫痪的肌肉由弛缓转为痉挛,腱反射由消失转为亢进,膀胱反射也随之恢复。如刺激会阴部或腹股沟部皮肤,即能引起不自主地反射性排尿,这些现象均系损伤平面以下的躯干、肢体与大脑联系中断,失去上运动神经元的控制,是脊髓反射亢进引起。

脊髓部分损伤,亦因其损伤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亦不一致,在急性脊髓休克期,特别是影响到锥体外束时,损伤平面以下的反射也减弱或消失,但在一般情况下,反射很快恢复,甚至亢进;高位脊髓(如胸髓十到十二)部分损伤,反射恢复缓慢。膀胱、直肠及性功能可能受到一定影响,但依据损伤平面、类型、程度,亦有相当大的差异。感觉障碍在不完全损伤中,开始时完全消失,但不久即有些恢复,特别是深感觉(震动觉)往往存在。痉挛性截瘫与弛缓性截瘫的鉴别。

11.2.3.2 临床检查

  1. 触诊检查 病变椎骨的棘突后凸、压痛、叩击痛(叩击时,若有传电感至下肢,则为神经通路尚未完全切断,预后一般较好),其两侧筋肉有明显压痛、紧张或变硬,脊柱可有侧弯或后凸畸形。受损平面以下深、浅感觉迟钝或消失(应该注意其部位、范围、性质、程度)。下肢肌肉松软或紧张,肌力减弱,反射亢进、减弱或消失。
  2. X线检查 X线检查是确诊本病的主要手段。正、侧位片,可提示压缩椎体的形态改变和移位元情况,并可观察椎管腔的情况,藉以判断脊髓损伤的程度。本病之诊断,依据其病史、症状、体检及X线表现,即可确定。概括起来,应包括脊椎、脊髓损伤的时间、部位、性质及合并损伤等。

11.2.4 【治疗】

按摩治疗不完全性截瘫(趾端有痛觉存在的病例),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治疗本病主要是通过不同的手法,作用于损伤段的脊髓神经、瘫痪肢体的神经干、肌肉和关节,达到功能恢复的目的。对于脊柱畸形的矫正,非感染性炎症的消除,瘀肿的消散、吸收有明显的效果。手法操作(以胸腰段脊髓损伤为例)

  1. 推滚点揉背部法 病人俯卧位。术者立于左侧,用双手掌或两手拇指由上而下推胸、腰段损伤部位两侧夹脊穴及膀胱经路线数遍;双手掌指关节部滚两侧骶棘肌3到5分钟。继之,双拇指由上而下点揉脊柱督脉线数遍及其损伤部两侧上、下相应的夹脊穴和膀胱经俞穴,每穴半分钟左右,通过刺激脊神经后支,达到棘激损伤段脊髓神经的作用。施本手法时,病人常有强烈的麻胀感向下肢放射。
  2. 按压叩击脊柱法 病人俯卧位。术者双手掌重叠置于损伤部位的脊柱上,做轻缓而有节奏的钝挫性按压动作,病人常有轻度胀麻感(如脊柱内有金属物固定或已作椎板切除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术者,减去按压手法)。继之,用左手多指掌面紧贴脊柱,右手握空拳叩击左手指背(叩击时两手由上而下移动),以震动损伤段脊髓。叩击时常出现麻胀感向远端放射。
  3. 滚拿点揉下肢法 病人俯卧位。术者一手掌指关节部从臀部开始滚下肢瘫痪肌群5到7分钟(单侧)。继之,双手多指捏拿臀部和下肢瘫痪肌群5到7遍,以促进其血液回圈,使萎缩的肌肉增粗、恢复肌力。而后,用拇指或肘尖点揉跳跃(髂脊高点后下方二寸处)、环跳、居缪、承扶、殷门、委中、承筋、承山、昆仑、太溪等穴。
  4. 拨滚点揉拿动法 病人仰卧位,下肢屈曲、外旋,膝外侧垫枕。术者立其侧旁,用拇指点揉阴廉、五里穴,弹拨股神经干。掌指背侧沿股神经干由上而下施滚法3分钟;多指由上而下拿股四头肌数遍。继而,伸直下肢,用拇指点揉脾关、四强穴(膝上正中四寸半处),健膝(膝上三寸处),可促进其肌力的恢复。拇指揉、拨足三里、阳陵泉、绝骨、解溪、太冲。而后,缓慢地屈伸、旋转活动瘫痪的肢体,压放气冲穴。最后,用双手拇指按揉百会穴及其两侧的足感运区(头皮针穴位刺激区)2分钟,同时嘱病人用力屈、伸、抬、放瘫痪的肢体数次。多指捏提肩井穴结束。

以上四步手法,作为治疗截瘫的常规手法。临症时,要注意手法辩证。

  1. 痉挛性截瘫,在臀部和下肢加用空拳叩击手法数分钟,按、揉手法宜轻缓,不宜用过重的按压手法和强力屈、伸动作。
  2. 弛缓性截瘫,在瘫痪肌群的明显萎缩处,加用空拳叩击和手掌拍打动作数分钟,不宜使用肢体远端的牵拉手法。
  3. 屈曲型脊椎压缩性骨折,急性期无明显碎骨片移位者,可每隔2到3做1次“扳胸压脊后伸法”,卧板床并在脊柱损伤的后凸部位垫枕。
  4. 后伸型压缩骨折,常常伴有关节突和其它附件骨折、移位元,不宜在脊柱损伤处使用过重的按压和后伸手法,卧床时腹部垫枕。
  5. 大、小便失常,应在腹部加用手掌顺时针方向揉摩手法数分钟,食、中指压震、而后点揉中脘、天枢、气海、关元等穴;在腰、骶部加用拨、压大肠俞、次缪、下缪即叩击骶部数次,并推、震、点、揉两侧下焦俞穴(长强穴旁开二寸处)2分钟。

11.2.5【功能锻炼】

单纯的锻炼站立,或应用锻炼架,尚不能帮助各瘫痪肌群功能的恢复。因此,除锻炼站立和行走之外,经过治疗,肌力已恢复到二级时,可根据不同的瘫痪肌群,鼓励病人采用不同的体位、方法进行锻炼,以增进瘫痪肢体的功能活动。锻炼时,应尽量在排除或减少地心引力的情况下进行。

  1. 仰卧位 下肢髋、膝关节屈曲外旋时,锻炼大腿的内旋活动及伸腿动作。
  2. 侧卧位 把离开床面从下肢膝部及踝部(内加棉垫)用宽布带悬吊,离开床面。锻炼髋、膝关节的屈伸活动。
  3. 俯卧位 锻炼小腿的向后屈曲与髋关节后伸活动。
  4. 站立位 锻炼跨步活动,或双手支撑锻炼下蹲、站起的活动。

随着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而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改变锻炼方法。在肌力处于0级时,积极地进行未瘫痪肢体的功能活动,亦十分重要,不能忽视其对瘫痪肢体的作用。

11.2.6【注意事项】

  1. 对瘫痪病人,要加强护理,防止褥疮、泌尿系统感染和便秘,如已有发生,应及时处理。
  2. 综合治疗。应重视全身功能锻炼对瘫痪肢体的作用。
  3. 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根据病人身体恢复的情况,做好职业训练。

11.3 周围神经损伤

周围神经损伤(单肢瘫)是骨折、脱位的常见并症,但肢瘫痪则是其后遗症。属伤科常见疾病之一。

11.3.1 【解剖生理】

上肢神经发自臂丛。臂丛神经由颈5到8与胸1脊神经前支组成,分布于胸背部与上肢肌肉下肢神经发自腰丛与骶丛,腰2到4组成股神经和闭孔神经,分布于大腿前方及内侧的肌肉;腰4至骶3组成坐骨神经,分布于大腿后侧及小腿部、足踝部的肌肉。周围神经由运动神经纤维和感觉神经纤维混合组成。每一个主要神经都具有神经干,由神经束组成。外有神经外膜包绕,神经束外有束衣,由神经纤维组成。神经纤维由神经内膜包绕支持。神经纤维由许多神经纤维之神经轴组成。其外有髓鞘包绕者,称有髓鞘神经;无髓鞘包绕者,则称无髓鞘神经。周围神经一般是有髓鞘神经。髓鞘外有神经鞘膜,其上有许旺氏细胞,该细胞是神经再生所必需的细胞。

11.3.2 【病因病理】

周围神经损伤,常由挤压、挫裂、牵拉或锐器、枪弹所引起。如神经干长期受压迫,可致神经纤维供血受阻,发生退行性改变而失去功能,但其鞘膜和结构仍保持完整。神经受到较小的钝性暴力而挫伤,神经轴或鞘膜少部分损坏;若有尖锐的骨片将神经刺伤,则神经轴与鞘膜全部或大部分断裂;若肢体受到强力牵拉,可发生严重的损伤,故大部分难以恢复。因神经轴或鞘膜全部分断裂;若肢体受到强力牵拉,可发生严重的损伤,故大部分难以恢复。因神经轴或鞘膜受到破坏,2到3个月神经元纤维及神经髓鞘分裂成小段而被吸收,仅剩下管状的神经鞘膜。神经断裂缝合后,约在第十天以后,每天以1毫米的速度从近端向远端生长。影响神经再生的因素,与损伤的程度、性质、断裂之间有否空隙、缝合的时间及缝合正确与否有关。

11.3.3 【临床表现与诊断】

周围神经损伤,具有受累肢体的肌张力降低、反射、感觉、运动消失等特点。肌肉逐渐萎缩,伤后3个月最明显,1到2年萎缩达到极限。并出现皮肤、肌肉、关节囊萎缩变性,骨质疏松,关节强直,指甲粗糙等。不完全损伤,受累肢体可保存部分功能,并可出现感觉过敏现象。

  1. 臂丛神经损伤 轻者,仅上肢某一部分不能运动,无明显感觉障碍,可出现部分肌群瘫痪或运动无力;重者,受累肢体出现较重的瘫痪和运动、感觉障碍。臂丛神经完全损伤,受累以下肢体呈弛缓性下垂,并随躯干运动而摇摆,由于肌肉严重萎缩、松弛,肱骨头常位于关节下半部而呈半脱位。上臂损伤,肩、肘、腕及掌指关节自主运动功能丧失,前臂处于旋前位,上肢外侧麻木,大鱼际肌与桡侧屈腕肌麻痹。前臂损伤,前臂或腕的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上肢内侧麻木,手内在肌瘫痪,小指、无名指屈伸功能丧失。
  2. 桡神经损伤 伤主干者,出现腕下垂,伸指肌与拇外展肌功能丧失,一、二掌骨背侧面皮肤感觉消失。深支损伤,出现伸指肌和拇外展肌功能丧失,桡侧伸腕长肌功能存在;浅支损伤,仅出现拇、食指背侧皮肤感觉消失。
  3. 正中神经损伤 伤后桡腕关节不能屈曲,拇指不能对掌,拇、中、食三指屈肌功能丧失,大鱼际肌肉萎缩,呈猿手。桡侧三个半指掌面浅感觉消失。
  4. 尺神经损伤 伤后出现小鱼际肌和骨间肌萎缩,各指不能做收展动作,小指、无名指的掌指关节过伸、指间关节屈曲,呈爪形畸形;小指与无名指尺侧半掌面与背侧皮肤感觉消失。
  5. 坐骨神经损伤
    1. 坐骨神经干高位损伤 膝关节屈曲功能丧失,小腿及足部肌肉全部瘫痪,足下垂。小腿后、外侧和足部浅感觉消失。
    2. 腓总神经损伤 呈现足下垂,足不能外翻和背伸,小腿前外侧和足背浅感觉消失。若腓深神经损伤,则出现足下垂,第1、2趾之间皮肤感觉丧失。不影响足的外翻活动。
    3. 胫神经损伤 主干损伤时,足不能跖屈、内翻活动,足趾不能跖屈及收展活动。足底内、外侧神经损伤时,足趾不能跖屈,足底及各趾末节的背面浅感觉消失。

11.3.4 【治疗】

  1. 推滚揉按伤肢法 双手由伤肢近端交替推至远端数十次;单手小鱼际部或掌指关节滚伤肢数分钟;双手掌或多指抱揉伤肢5到7遍;双拇指由近侧向远端交替按压损伤神经路线数遍。
  2. 拨打拿弹伤肢法 由近端至远端用双手拇指重拨、双手空拳或掌侧交替打叩多、指捏拿、提弹伤肢筋肉各5到7遍,此步手法以肢体发热为度。
  3. 按摩伤肢俞穴法 双手或单手拇指按、揉伤肢常用俞穴5到7个,各零点五到一分钟;拇指拨损伤之神经干易触及的部位3到5次。
  4. 揉搓撞震伤肢法 双手掌相对往返揉、搓伤肢数遍;继之,一手固定伤肢上段适宜部位,另手握伤肢远端向上撞震伤肢三大关节;压放热穴各半分钟,掌推抚伤肢结束。

11.3.5 【注意事项】

  1. 加强功能训练,有助于改善神经、肌肉营养与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2. 注意伤肢保暖,禁用冷水冲洗。
  3. 配合内服滋补肝肾类药物,或其它物理疗法。
  4. 通过积极治疗,1到2年仍不能恢复者,上肢神经损伤,可考虑肌腱转移手术,以改善肢体运动功能;下肢神经损伤,应该考虑关节融合术,以稳定关节。
相关文章
 薯蓣散(《千金》卷十三。)
 有没有去疤痕的中医外用药?
 请问鼻屎多是有病吗
 阴液亏虚证
 名中医,让我好失望啊
 脾虚生风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