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仕文,樊巧玲
半夏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
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enllia ternate(thunb)breit]的块茎,后人将其性味、功用、归经总结为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1]的作用。然而在临床实践运用中,半夏通过巧妙配伍,可以发挥多种作用,兹就其在代表方剂中的配伍作用总结并阐述如下。
1 降逆止呕
半夏其性主降,《神农本草经》谓之“下气”;《别录》说其能止“呕逆”,可知半夏具有降胃气而止
呕吐之功,为临床止呕要药。各种原因的呕吐,皆可随证配伍应用,尤常与生
姜配伍善疗寒饮(痰)之呕吐。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恶心呕吐;《金匮要略》小半夏汤,主治痰饮犯胃之恶心呕吐;如《金匮要略》半夏
干姜散,主治
胃寒干呕,吐涎沫;另如《
伤寒论》干姜
人参半
夏丸,与干姜、人参等配伍可治中虚胃寒呕吐。半夏与他药合理配伍,可治各种原因之呕吐:与
黄连、
橘皮、
竹茹同用,可治痰热犯胃,或
胃热呕吐,如《温热经纬》黄连橘皮竹茹半夏汤;半夏与
黄芩、黄连配伍,可治胃热呕吐,如《金匮要略》黄芩加半夏
生姜汤;与
栀子、黄连、
芦根配伍,可治湿热
霍乱之呕吐,如《霍乱论》中的连朴饮;与竹茹、
竹沥、胆南星配伍,可治痰热呕吐;与人参、
大枣等配伍,可治胃虚呕吐,如《金匮要略》大半夏汤;与
大黄、
枳实、
厚朴配伍,可治阳明腑实之呕吐,如《伤寒论》大
柴胡汤;与
茯苓、橘皮、
旋覆花等配伍,可治妊娠恶阻之呕吐,如《备急千金要方》半夏茯苓汤;而治余热未清,气津两伤,
胃气上逆之“气逆欲呕”,又可与
竹叶、
石膏、
麦冬等相伍,清热生津,和胃止呕,如《伤寒论》
竹叶石膏汤。
2 化痰止咳
半夏味辛性温而燥,善化痰消饮,适用于寒痰、湿痰犯肺所致的咳喘诸证。正如《医学启源》所载:“半夏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治疗湿痰
咳嗽的二陈汤,方中以半夏与
陈皮相伍,佐以茯苓、
甘草,共奏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之功。《伤寒论》中治疗表寒里饮之寒痰咳嗽的
小青龙汤,半夏与干姜、
细辛、
五味子合用,以温肺蠲饮,化痰止咳平喘。然而配伍恰当,半夏可用于治疗多种痰证咳嗽,配胆南星、黄芩、
瓜蒌仁可治热痰咳嗽,如《医方考》中的
清气化痰丸;配茯苓、枳实、天南星等治痰饮留积不散,胸膈痞塞,胁肋胀痛,喘急咳嗽,如《严氏济生方》导痰汤。
3 消痞除满
痞证是患者自觉心下痞满窒塞不舒的病症,常因邪气内陷、或湿热蕴伏、或痰热互结、或虚实互见,寒热夹杂于中而导致气机痞塞、升降失常所致。本品辛开散结,化痰消痞,适当配伍可治疗各种原因所致之痞。若因误下而致邪气乘虚而入,出现
寒热互结,虚实夹杂,气机痞塞,阴阳失和之痞,可与黄连、黄芩、干姜、人参等合用,如半夏
泻心汤,方中半夏辛温,散结除痞,与干姜一起与芩连配伍,辛开苦降,寒热平调,使升降调,寒温平,阴阳和而痞满消。同样,在
生姜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这一类的方剂当中,张仲景同样使用了半夏,均取其辛行温通,滑利走散,除痞散结之效。故成无己曰“半夏味辛温,干姜味辛热,《内经》曰:辛走气,辛以散之,散痞者,必以辛为助,故以半夏生姜为佐,以分阴而行阳也”。伤寒邪气侵及少阳三焦,而致少阳经气不利,三焦气机不畅者,当治以
小柴胡汤,方中柴胡气质轻清,能疏利少阳经气,畅达三焦气机,为主药。半夏辛温,辛散温通助柴胡以疏理气机,调畅三焦。全方合用而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其他如痰热互结之痞,可与黄连、瓜蒌配伍,如《伤寒论》之
小陷胸汤;若湿热蕴伏,清浊相干之上吐下泻,胸
脘痞闷,可与厚朴、黄连、芦根、石
菖蒲等相伍,如《霍乱论》之连朴饮;若属于中虚痰阻气逆之心下痞,又可与旋覆花、
代赭石、生姜、甘草等相配伍,如《伤寒论》之
旋覆代赭汤。
4 通痹止痛
痰湿阻滞,不通则痛。半夏辛开温散,能化痰散结,通达气机,使气血调畅而疼痛自止。正如《别录》说其能“消心腹胸中膈痰热满结,心下急痛”[2]。《金匮要略》瓜蒌
薤白半夏汤,用半夏助瓜蒌实、薤白、白酒通阳散结,祛痰宽胸之力,治胸中满痛彻背,背痛彻胸之
胸痹证。《伤寒论》小陷胸汤,半夏既可助瓜蒌实涤痰散结,又可与黄连辛开苦降,通畅气机,可治
结胸证之心下按痛。《伤寒论》
黄连汤、
大柴胡汤分别治“
腹痛呕吐”、“按之心下满痛”;以及《金匮要略》
附子粳米汤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等,均取半夏通络止痛之功。
5 涤痰利咽
半夏味辛而燥,能滑痰利咽,可疗“喉咽肿痛”(《神农本草经》),与
桂枝、甘草配伍,治寒痰结于咽喉而致的“少阴病,咽中痛”,如《伤寒论》半夏散及汤;与
肉桂、
草乌头配伍,治寒痰凝结,咽喉不利,语音不出,如《卫生宝鉴》玉粉丸;《伤寒论》中的
苦酒汤以半夏为主药,配伍
鸡子清,苦酒(即醋),治疗“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绛雪园对本方半夏的配伍做出精妙的评述:“方中半夏之辛滑,佐以鸡子清之甘润,全方有利窍通声之功,而无燥津涸液之虑”[3]。肺
胃阴虚,虚火上炎所致之“咽喉不利”,与
麦门冬、人参、甘草、大枣等相伍,如《金匮要略》
麦门冬汤;至于痰气交阻于咽喉,表现为“咽中如有炙脔”之梅核气,又当与厚朴、茯苓、生姜、
苏叶合用,共奏散结行滞化痰之功。半夏在上述方中的配伍运用,皆取其行气涤痰,利咽消肿之功。
6 健脾益气
半夏入脾胃二经,善治脾胃虚弱,运化无力,食少便溏者,故半夏有益气健脾之功,如张山雷在《脏腑药式补正》中曰:“半夏和胃健脾,亦脾胃家燥湿健运之专药”[4]。《主治秘要》谓半夏:“燥胃湿,化痰,益脾胃气……”。张仲景在
黄芪建中汤方后加减运用中亦指出:“补气者加半夏三两”。半夏若作为益气健脾来用,常与人参、甘草、大枣等相配伍,如《伤寒论》中主治
胃气虚弱,“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之甘草泻心汤”,方中重用甘草,配伍半夏、人参、大枣,既可增强全方益气健脾之功,又使全方补而不滞。又如《伤寒论》竹叶石膏汤,选用“人参、甘草、麦冬、粳米之甘平以益肺安胃,补虚生津;半夏以豁痰止呕,……,导逆而能益其气也”(《医方集解・泻火之剂》)。以上二方均以半夏益气健脾之功,然细究半夏益气健脾之功,实乃燥湿也,脾喜燥恶湿,喜通恶滞,半夏辛温而燥,可燥湿运脾,行气化滞,恰投脾之所好,脾运如常,胃气自健。
7 和胃安神
胃不和则卧不安,本品能燥湿和胃,故可治
失眠。如《灵柩》中的半夏
秫米汤,用其与秫米相伍,治痰浊内阻,胃气不和,夜不安卧之失眠;胆为清净之府,性喜宁谧而恶烦忧,若情志不遂,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胆胃不和,则胆怯易惊,虚烦不眠夜多异梦,惊悸不安。对此
胆热犯胃,虚烦不寐者,可用半夏与竹茹、枳实、陈皮等配伍,以求胃和胆舒,痰除寐安。方如《备急千金要方》之
温胆汤;若痰浊壅塞胸中,气机阻滞,见
胸痛及背,喘息不能安卧者,又可与瓜蒌、薤白相配,以宣痹通,豁痰利气,使痹除气畅痰行,阴阳相通而卧安。方如《金匮要略》之
瓜蒌薤白半夏汤;“阴平阳秘,精神乃和”。若阴阳违和,二气不交,则阴阳不通而卧不安。《冷庐医话》引《医学秘旨》中用半夏与
夏枯草各3钱治阴阳相离之失眠,旨在于使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阳而长,阴阳相合,精神乃和而寐安。
8 辛温布津
半夏辛温,可振奋脾阳,恢复脾运而布达津液,常与清热养阴之品配合,运用于热病后期,津液亏损之证。如《伤寒论》治伤寒、温病、暑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之竹叶石膏汤,方用石膏、竹叶清热生津,除烦止渴;人参、麦冬益气养阴;配伍半夏除可治“气逆欲呕”外,还可借其辛温之性条达脾气,使津液得输,口干可解,虚烦而安。《金匮要略》麦门冬汤,选用半夏配伍麦门冬、人参、甘草、大枣、粳米,用治津液干涸“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之
虚劳肺痿。喻嘉言深谙仲景制此方配伍半夏之奥妙:“此方治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治本之良法也。”“孰知仲景妙法,于麦冬、人参、甘草、大枣、粳米大补中气以生津液队中,又增入半夏辛温之味,以开胃行津而润肺,岂特用其利咽下气哉。”然半夏毕竟为温燥之品,临床实践配伍运用中,需与清热生津之品合用,且用量宜轻于他药,方能体现其布津之功。
9 解毒散结
本品内服能消痰散结,外用能消肿止痛。用于痰湿凝结,瘿瘤
瘰疬,常与
海藻、
连翘、
贝母等同用,如《外科正宗》
海藻玉壶汤;用于
痈疽肿毒,坚硬不溃,可与生
川乌、生草乌、
芙蓉叶等配伍,如《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铁箍散;若寒痰凝结,咽喉不利,语音不出,又与肉桂、
草乌头配伍,如《卫生宝鉴》玉粉丸。现代实验研究证明,从半夏新鲜鳞茎中分离的外源性凝集素(PTA,低分子蛋白)可以凝集人肝瘤细胞、艾氏
腹水癌和腹水型
肝癌细胞[5];半夏多糖组份PMN也有活化抗肿瘤作用[6]。
10 润肠通便
半夏味辛,本体涎滑,滑而能润,辛而能散,可通大便、泄小便。用于中寒内盛,阳气不运,冷积
便秘,四肢不温者,可与
硫黄合用,以温通寒凝,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老人虚秘之
半硫丸。
11 化痰止眩
痰饮内生,上蒙清阳,或痰饮夹肝风上扰,致人
眩晕。半夏辛温而燥,功善化痰,常与
白术、
天麻、
蔓荆子等健脾、祛风之品配伍,可治痰饮或风痰上蒙清窍之冒眩。如《医学心悟》
半夏白术天麻汤,用半夏与天麻、茯苓、
橘红、白术等配伍,治风痰眩晕;《金匮要略》
小半夏加茯苓汤所治“眩晕”等症,亦取半夏祛痰定眩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