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中医资料:张仲景生平暨《伤寒论》版本流传通考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张仲景是我国汉代伟大的医学家,他一生"勤求古训,博览众方",创造性地将古人的学术精华加以发挥,提炼,并结合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大量实践,最终撰成 《伤寒杂病论》一书,从此奠定了"仲景学说"的基础,开创了祖国医学理论和临床发展的崭新阶段,影响着祖国医学史几千年的进程,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巨大的反 响.?
由于历史的原因,历代研究中对张仲景生平,家世,著作传承,沿革等问题上也存在着一些有争议的看法,这些看法从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对仲景学说的理解.为 了使读者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有必要对它们的脉络进行一下梳理,这就是本文要阐发的主题.
张仲景其人其事
张机,字仲景."机"之名,始见梁·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 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伤寒论》一部(《伤寒论》一书用此名当自宋版开始,由此可见是伪书-罗),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 称".清《南阳府志》改"机"作"玑",误.?
仲景,东汉南阳郡南阳人,较早见《何颙别传》,唐·甘伯宗《名医录》,后又见于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宋·张杲《医说张仲景方叙伦》,元·马端麟 《文献通考》,明·徐春圃《古今医统》等书.郡辖县.确切县份难详.盖有四说:?
涅阳说.《邓州志》,《南阳府志》,清·孙鼎宜《仲景传略》,陆九芝《张仲景传》,《辞海》等皆持此说.?
棘阳说.《襄阳府志》,《湖广通志·方技门》等皆持此说.?
枣阳说.黄竹斋《医圣张仲景传》持此说.?
南阳说.《何颙别传》,唐·甘伯宗《名医录》,陶弘景《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章太炎《张仲景事状考》,《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等持此说.?
今多从南阳说,南阳为南阳郡所辖,而非为南郡所辖.清·陆九芝《张仲景传》称"张机,字仲景,南郡涅阳人也."大误.东汉南郡在南阳郡之南,涅阳为南阳郡所辖,而非属于南郡.至今仍有袭用陆九芝误说者,当正.?
今南阳市建有医圣祠,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但仲景里籍古今有异议,就是张机之名——"机"亦有异议.清孙鼎宜从训诂角度认为张机之"机"当作"羡",此张羡即主掌长沙太守张羡.见孙氏《仲景 传略》一文.章太炎先生亦有此说.考证此事较详者为20世纪郭象声《张仲景姓名事迹考》一文.今天我们不一定将张仲景称为张羡,但作为史料,当知此事.?
仲景最为后人传诵者,为其预见王粲(字仲宣)20年后当眉落而死事,略考如次.?
王粲(公元177—217),建安时期著名诗人,《三国志·魏志》有传:"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 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座.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貌短小,一座尽惊.邕曰:"此王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 籍文章,当尽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建安20年从征吴,二十二年 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皇甫谧《甲乙经·序》云:"仲景见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 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口:服汤否 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信.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医经正本书》引《甲乙经·序》无"余"字,尤多启悟.即使有"余"字,此"余"字亦 非多余之"余",乃语助词.古诗《日出东南隅》:"一环五百万,两环千万余",是其证.是仲景见仲宣在仲宣20岁,后二十年果死,后世据仲宣眉落而死判定 仲宣死于麻风,实不然也.据《三国志·魏志·王粲传》,曹丕《与吴质书》,曹植《说疫气》,《魏书·司马朗传》等史料,王仲宣非死于麻风而死于当时的大 疫.?
曹植《说疫气》云:"建安二十二年,厉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户户有嚎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 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矣.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压之,亦可笑."?
《后汉书》卷二十七《五行志》第五"疫"条云:"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大疫"注"魏文帝书与曹质曰:昔年疾疫,亲故多罹其灾."考魏文帝《与曹质书》见 《昭明文选》卷四十二:"二月三日,丕曰: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思何可支 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昔年疾疫, 亲故多罹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也 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 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 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已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 诸子,化为粪壤, 可复道哉!"李善注:"《典略》曰:初,徐干,刘桢,应渴,阮瑀,陈琳,王粲等与质并见友于太子.二十二年,魏大疫,诸人多死,故太子与质书."?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末云:"干,琳,汤,桢,二十二年卒."?
观上述史料,建安七子多死于建安二十二年大疫,王粲亦死于是年,非死于眉落之麻风病.仲景于仲宣二十岁时预见其二十年后必死观之,则料事如神,而死因之判断则非.?
《二十五史补编·汉书艺文志》载《王粲尚书问二卷》,清姚振宗于该文下对王粲简况有综述:"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 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侻,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 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人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 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归.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魏国既建,拜侍中.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吴,二十二年春,道病 卒,年四十一."姚振宗注:《献帝本纪》建安二十二年,是岁大疫,王粲,徐干等大命殒颓. 《王粲传》云:"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从征吴,二十二 年春,道病,卒."考证王粲随从曹操军队征吴史事,对确认王粲之死因具有重要意义.?
曹操征吴载《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二十一年冬十月治兵,遂征孙权.十一月至谯." 《昭明文选》卷二十七载王粲《从军行五首》,第一首记录王粲于建安二十年三月从曹操西征张鲁事.李善注:"建安二十年三月,公西征张鲁,鲁及五子降.十二 月至自南郑
(按,南郑当今陕西汉中一带).是行也,侍中王粲作五言诗以美其事."第一首云:
从军征遐路
从军征遐路 讨彼东南夷 方舟顺广川 薄暮未安抵
白日半西山 桑梓有余辉 蟋蚌夹岸鸣 孤鸟翩翩飞
征夫心多怀 恻怆令吾悲 下船登高坊 草露沾我衣
回身赴床寝 此愁当告谁 身服干戈事 岂得念所私
即戎有授命 兹理不可违
此诗作于建安二十年冬.诗人精神振奋,情绪高昂,无病态.建安二十一年粲继续从征吴,作诗四首.第一首如下:
朝发邱都桥
朝发邱都桥 暮济白马津 逍遥河堤上 左右望我军
连舫逾万艘 带甲千万人 率彼东南路 将定一举勋
筹策运帷幄 一由我圣君 恨我无时谋 譬诸具官臣
鞠躬中坚内 微划无所陈 许历为完士 一言独败秦
我有素餐责 诚愧伐檀人 虽无刀用 庶几奋薄身
前人称此诗勃勃英气,结以自励,无衰病之态.此诗作于谯(今安徽毫州一带),时当建安二十一年冬.建安二十二年春正月,曹军抵居巢(当今安徽省巢县一 带),本月二十四日王粲卒.《王粲传》称"道病卒"者,谓卒于居巢也.此月大疫弥漫,死亡者众.《三国志·魏志·司马朗传》:"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淳,臧 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疫,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注:"《魏书》曰:朗临卒,谓将士曰:刺史蒙国厚恩,督师万里,微功未效,而遭 此疫疠."《昭明文选》卷五十六,曹植《王仲宣诔》云:"建安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四日戊中,魏故侍中关内侯王君卒.呜呼哀哉!"考王粲仲宣,生于汉末灵帝熹 平六年(公元177年),卒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正月二十四日,史有明文,则终年四十一岁无疑.关于仲景与王粲相见时仲宣之年龄,以《甲乙经 序》为得实.?
"建安"与"建宁"之争.《伤寒论序》:"余宗族素多,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有谓"建安"当作"建宁"者,始倡其说者为日本山田正珍.山田正珍《伤寒论集成》云:?
建宁,后汉灵帝年号.《医史》云:张机,字仲景,汉灵帝时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由是观之,旧本作"建安"者,盖传写之误也.若夫"建安",献帝年 号,与下文"感往昔之沦丧"之文不合也.考《后汉书.五行志》,自建宁四年(171) 至光和二年(179),相去仅九年,大疫三流行,与"未十稔"之文若合符契,可见其称伤寒者,果是天行疫疾无疑矣.否则未十稔间,何以至于病且死者若斯之 甚乎 故《千金方》引《小品》云:伤寒是雅士之辞;天行瘟疫,是田舍间号耳.《外台.天行病》门引许仁则云:此病方家呼为伤寒是也.?
考灵帝之时,大疫连发,情况如此:
建宁四年(公元171年)三月 大疫;?
熹平二年(公元174年)春 大疫;?
光和二年(公元179年)春 大疫;?
光和五年(公元182年)二月 大疫;?
中平二年(公元185年)春正月 大疫.?
据史料观之,灵帝建宁年间,大疫相连,死亡甚众,则《伤寒论序》之"建安"作"建宁"于史有徵.?
张仲景是否任长沙太守,医史学家颇有歧议.谓仲景为长沙太守者始见唐·甘伯宗《名医录》:"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金刻本《注 解伤寒论》于每卷前仅云"仲景述,王叔和撰次",无"长沙太守"之称.明万历二十七年赵开美刊刻《仲景全书》,宋本《伤寒论》每卷前皆云"汉张仲景述,晋王叔和撰次",乃承宋本旧貌也,亦无"长沙太守"字样.而《仲景全书》所收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于每卷 前题云:汉长沙太守张仲景述,晋太医令王叔和撰次".金刻本《注解伤寒论》早于明刻本,尚无此四字,疑"汉长沙太守"五字系赵开美据甘伯宗《名医录》所增 也.后世多据此称仲景曾任长沙太守.清·孙鼎宜考证当时长沙太守为张羡,"羡"与"景"同训,谓张羡即张机,张机即张羡.可备一说也.?
唐·甘伯宗称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必有所据,由于《后汉书》,《三国志》中仲景无传,仲景事迹当以甘伯宗说为准.?
张仲景在医学领域里的伟大创造和他所取得的非凡成就是世人瞩目和公认的,他因此被后人称为"医圣","一代宗师","医家周孔"等.为张仲景建祠,勒 石,设堂,列馆,雕像,写传者,历代有之.各种祭拜活动也颇具影响,在老百姓心目中甚至被"神化",还夹杂有经久不衰的香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出 现的各级纪念和研究机构更多,开展的各种纪念活动规模更大.这些机构和活动,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有地方性的,也有国家乃至国际性的.?
南阳医圣祠,是张仲景的墓地,始建年代无考,明清时期屡有修葺.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医圣祠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从中央到地方,曾多次 组织过对医圣祠的大规模修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使这座古建筑呈现出殿堂巍峨,亭榭隽美,花木葱郁,鸟歌禽鸣的花园式园林,为国内外人民凭吊,祭祀,纪念 医圣提供了一个肃穆,壮观,优致,雅静的处所.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将医圣祠确定为省级文物遗迹保护单位;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把张仲 景墓及祠确定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医文化的麦加.?
张仲景永垂不朽!?
医圣精神永放光芒!?
《伤寒论》流传简考
《伤寒论》是仲景的传世之作.毫无疑问,它是构成仲景学说的核心内容,对祖国医学的继承,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也造成了其版本众多,内容歧异,认识分争的现状,甚至使后世学者在研究中出现莫衷一是的窘局.弄清它的流传史,无论是对于完整,正确理解仲景学说的本意,还是光大对仲景学说的传承,弘扬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正是本节要重点涉足的问题.?
一 宋本《伤寒论》刊行前之流传与演变
(一)《伤寒论》勤求博采之书主要为《汤液经法》?
《汉书艺文志·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佚.宋王应鳞《玉海》泛引杂书考证之,是知未见其书.梁·陶弘景(456——536)撰《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 云:"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卷,为方360首……实万代医家之轨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今检录常情需用者 60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又云:"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山 林僻居,仓促难防,外感之疾,日数传遍,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岂可疏忽 若能探明此数方者,则庶儿无蹈险之虞也,今亦录而识之."又云:"汉晋以还,诸名 医辈:张机,卫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 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
以下诸方为《伤寒论》引自《汤液经法》者:
1.小阳旦汤.治天行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二两切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服已,即啜热粥饭一器,以助药力.稍令汗出,不可大汗流漓,汗之则病不除也.若不汗出,可随服之,取差止.日三服. (按:此为《伤寒论》12条之桂枝汤方.阳旦汤名见《伤寒论》30条,有名无方.)?
正阳旦汤.(上方)若加饴一升,为正阳旦汤.
2.小阴旦汤.治天行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者.?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已,如人行三四里时,令病者啜白浆一器,以助药力.身热去,自愈也.(按:此为《伤寒论》172条黄芩汤加生姜.芍药作二两.服法文字少异)?
3.大阳旦汤.治凡病汗出不止,气息惙惙,身劳力怯,恶风凉,腹中拘急,不欲饮食,皆宜此方.若脉虚大者,为更切证也.?
黄芪五两 人参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甘草炙二两 芍药六两 大枣十二枚 饴一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内饴,更上火,令烊已.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4.大阴旦汤.治凡病头目眩晕,咽中干,每喜干呕,食不下,心中烦满,胸胁支痛,往来寒热方.?
柴胡八两 人参 黄芩 生姜各三两 甘草炙二两 芍药四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一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重上火,缓缓煎之,取得三 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按:此为《伤寒论》37条小柴胡汤方,无芍药.)?
5.小青龙汤.治天行,发热恶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脉紧者方.?
麻黄三两 杏仁半升熬打 桂枝二两 甘草炙一两半?
上方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八合, 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
张仲景《伤寒论自序》亦云:"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其勤求,博采者,主要为《汤液经法》.北宋校正医书局于《伤寒论》每卷首行标以"汉张仲景述"五 字,于考证仲景之作关系至重."述"者,循故言往行而陈述之.《说文》"述,循也";《论语》"述而不作";《中庸》"父作之子述之",皆"述"字古义. 北宋校正医书局标以"述"字,认定《伤寒论》为仲景所"述"而非所"作",是为有识.北宋校正医书局如此标识,当亦有所本.《仲景全书》因北宋旧式翻刻 之,字里行间透露出《伤寒论》为"述"的性质.?
上述16方,不见于今本《伤寒论》者为大阴旦汤,大朱鸟汤,大小勾陈汤及大小媵蛇汤6方,其余诸方皆见于《伤寒论》,但方名已异.考《汤液经法》三十 二卷之成书时代,当在马王堆《五十二病方》后,大体时代为西汉前期作品,观其诸方,已经具有成熟的方剂状态,而《五十二病方》则不然.因可知,我国方剂学 在西汉前期已经进入成熟阶段.西汉前期道家思想颇受重视(见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因而方剂名称亦受到道家思想影响.东汉末社会思潮发生重大变化,影响到 方剂名称亦随之而变.《辅行诀》对此有说:?
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 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 方皆为正名也,但以某药为名,以推主为识耳.?研究《伤寒论》勤求博采之书,必然要联系到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下面将该书发现的曲折经历与现存 状况作简要回顾:
法国传教士伯希和敦煌盗宝(1907)发现《辅行诀》,道士王园篆装箱时暗藏之.民国初年河北威县张渥南重金购之,传与其孙张大昌."文革"被毁,有抄件存留.经李学勤,张政烺,马继兴鉴定,认为非后人伪托,其件可信.?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当为陶弘景所撰,弟子整理之.?
《辅行诀》题"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陶弘景生于南朝刘宋孝建三年,卒于梁大同二年.《南史》,《梁书》有传.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今江苏镇江附 近).《南史本传入》至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谓人曰;仰青云,睹白日,不觉为远矣."所论与《辅行诀》陶氏所云"凡学道辈, 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宿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之意合.永明十年(492年),时年三十有六,上 表辞官,诏许之.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乃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宫,名金坛华阳之天,周回一百五十里,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茅山.乃山中 立馆,自号华阳隐居.人间书札,即以隐居代名."自此,"华阳隐居"之名乃立.《南史本传》云,始从东阳孙游岳受符图经法,"遍历名山,寻访仙药,身既轻 捷,性爱山川,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自己.性好著述,尚奇异,顾借光影,老而弥笃.尤明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图产物,医术本 草."所著《学苑》百卷,《孝经》,《论语集注》,《帝王年历》,《本草集注》,《效验方》,《肘后百一方》,《古今州郡记》,《图象集要》,《玉匮 记》,《七曜新旧术疏》,《占候》,《合丹法式》等书,据《南史本传》云:"共秘密不传,及撰而未讫义十部,唯弟子得之."《辅行诀》云:"依《神农本 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天之度,四时八节之气.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口,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 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去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 命之大宝也.今检用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观以上诸说,《辅行诀》乃陶隐居主据《汤液经法》并参考《神农本草》,《桐君采药录》而亲 撰者,以备山中隐居之用,并教导弟子以《辅行诀》之法祛除疾病,进修内视之道.据《南史本传》陶氏所作,或秘密不传,或撰而未讫由弟子收藏.《辅行诀》当 为弟子收藏而略加整理者.文中"隐居曰""陶云"等语,是其证.由于《辅行诀》保存于弟子之手,久未外传,故阮孝绪《七录》未加著录,《隋志》因之亦未著 于录.?
《辅行诀》载于《敦煌古医籍考释》,《敦煌医药文献辑校》,马继兴主编.?
(二)《伤寒论》魏晋南北朝隋唐流传简考 ?
1,《脉经》卷七,八,九?
《脉经》卷七至九,为《伤寒杂病论》最集中卷次,为王叔和第一次整理者,《伤寒论》主要存于卷七,以"可"与"不可"主治法捧列之.?
"可"与"不可"施治,是两汉最通行的治病方法.在整个汉代,没有以三阳三阴理论和方法辨证施治的,都是按照"可"与"不可"方式辨证施治.两汉及三 国皆无六经辨证之法. 班固《前汉书》卷五十四《苏武传》载,苏武在胡地病甚,以蒸法发汗而愈:"(武)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 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此西汉之例.《三国志》,《后汉书》之《华佗传》载,华佗除作手术之外,治疗其它疾病,皆用 汗,下,吐之"可"与"不可"三法.如甘陵相夫人有娠,"于是为汤下之,果下男形,即愈."县吏尹世四肢疼痛,佗曰:"试作热食,得汗则愈,不汗,后三日 死.即做热食,而不汗出.佗曰:脏气已绝于内,当啼泣而绝.果如佗言."府吏倪寻,李延俱患头痛身热,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彭缄夫人虫蛰其手,疼 痛异常,"佗令温汤近热,渍手其中,令汤暖之,其旦即愈."一人病咽塞,佗令饮醋泡蒜泥,"立吐蛇一枚",病愈.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 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广陵太守陈登病胸中烦懑,佗"作汤 二升,先服一升,斯须尽服之.食顷,吐出三升许虫,赤头皆动,半身是生鱼脍也,所苦便愈."《华佗传》以"可"与"不可"方法治疗疾病之例甚多,不备举. 华佗与仲景同时而年长.佗卒于苟彧(公元163—212)稍前.《华佗传》云,曹操欲杀佗,"苟残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 下当无此鼠辈耶 遂拷竟佗."因知佗卒于苟彧稍前.终佗之世无以三阴三阳辨证施治之例.就今存史料观之,两汉决无三阴三阳文字之记录,亦未见征引者,则两 汉皆以"可"与"不可"之法施治,以三阴三阳辨证施治者,文献无征.?
《伤寒论》中之三阴三阳排列顺序,系王叔和所整理.叔和于《脉经》卷七著录《伤寒论》材料甚多,《脉经》卷七凡24节,其中1~17节为"可"与"不 可".细绎叔和《脉经序》,知叔和于仲景知之极细极详,非耳目相接不能.《序》云:"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故《伤寒》有承气之 戒,呕哕发下焦之问,而遗文远旨,代寡能用.旧经秘述,奥而不售,遂令末学,昧于原本."
民国初年杨绍伊撰《伊尹汤液经》,以丰富证据与严密逻辑论证《伤寒论》原始结构系按照"可"与"不可"排列.王叔和在《脉经》卷七里,按照"可"与 "不可"结构载录仲景书:"其初撰之《伤寒论》载在《脉经》卷七,"这是第一次编次.王叔和又进行了第二次编次,这次编次的原则是,"于诸可不可门中,取 其以太阳病三字冠首者,举而悉次为太阳病;以阳明病三字冠首者,举而悉次为阳明篇:"以少阴病三字冠首者,举而悉次为少阴篇.唯余不止是三阳三阴之五十八 条,犹留守于诸可不可篇内,未次入三阳三阴篇中."?
王肯堂《伤寒证治准绳·凡例》云:"王叔和编次张仲景《伤寒论》,立三阳三阴篇.其立三阳篇之例,凡仲景曰太阳病者,入太阳篇;曰阳明病者,入阳明 篇;曰少阳病者,入少阳篇.其立三阴篇亦依三阳之例,各如太阴,少阴,厥阴之名,入其篇也.其或仲景不称三阳三阴之名,但曰伤寒某病用某方主之而难分其篇 者,则病属阳证发热,结胸痞气蓄血衄血之类,皆混入太阳篇.病属阴证厥逆下利,呕吐之类,皆混入厥阴篇.唯燥屎及屎硬不大便,大便难等证,虽不称名,独入 阳明篇者,由此证类属阳明腑实,非太阳厥阴可入,故独入阳明也.所以然者,由太阳为三阳之首,凡阳明,少阳之病,皆由太阳传来,故诸阳证不称名者,皆入其 篇.厥阴为三阴之尾,凡太阴少阴之病,皆至厥阴传极,故诸阴证不称名者,皆入其篇."?
章太炎《章太炎医论·论伤寒论原本及注家优劣》一文说,三阴三阳乃叔和编次,但由于过分拘泥《素问·热论》一日传一经之说,而将《伤寒论》六经含义弄得十分混乱.?
2,两晋时期,《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与《杂病论》两书流传(见陈延之《小品方序·残眷》?
二十世纪80年代,日本东京北里研究所小曾户洋先生在日本(财)前田育德会尊经阁文库发现古抄本《小品方》(残卷),北里研究所医史文献研究室整理编 纂并撰写解题,于 1992年3月20日初版影印发行.据小曾户洋先生《小品方书志研究·传来》一节所考,据避讳字考之,此残缺抄件时代在唐初李世民前.该件影印精致,字迹 分明,绢纹清晰,堪为善本.现将《小品方》有关《辨伤寒》及《杂病论》内容引录如下:?
《张仲景辨伤寒并方》有九卷,而世上有不啻九卷,未测定几卷,今且以目录为正.《张仲景杂方》有八卷.?
右件皆是《秘阁四部书目录》所载录者也.?
汉来有张仲景,意思精密,善详旧效,通于往古.自此以来,未闻胜者.?
文中所云"秘阁四部书目录",又称(晋元帝四部书目录》,东晋李充撰.是李充之作已著录《张仲景辨伤寒并方》九卷及《张仲景杂方》八卷,清楚表明东晋 时期《辨伤寒》与《杂病》已分别流行.李充《秘阁四部书目录》,据西晋苟勖《晋中经簿》而成,梁·阮孝绪《七录序》已反复言之,《七录序》今存,收于《广 弘明集》卷三,可参阅,则《辨伤寒九卷》与《张仲景杂方八卷》著录于《晋中经簿》决无疑义,是西晋时期仲景书已分为《伤寒》,《杂病》流行矣.?
3,梁·阮孝绪《七录》"张仲景《辨伤寒》十卷"为六朝传本?
《七录》,阮孝绪(479—536)撰,六朝时期非常重要的目录学著作,全书佚,今存序."张仲景辨伤寒十卷"八字,载《隋书·经籍志》.《隋书·经 籍志》,据阮孝序《七录》成;《七录》据宋·王俭《七志》成.王俭(公元452~489,宋·元嘉二十九年至齐·水明七年)《七志》,据东晋李充《晋元帝 四部目录》成.《晋元帝四部目录》又称《秘阁四部书目录》.《秘阁四部书目录》称"张仲景《辨伤寒》并方有九卷",即阮孝绪所称之《辨伤寒》十卷.李充 《秘阁四部书目录》据西晋苟勖(公元 ~289)《晋中经簿》而成.则《辨伤寒》十卷(《小品方》称九卷),于西晋《晋中经簿》中已经著录.?
综上所述,张仲景《辨伤寒》十卷著录于《隋书·经籍志》,《隋志》据阮孝绪《七录》成,是知《七录》亦著录《辨伤寒》十卷;《七录》据宋王俭《七志》 成,则《七志》亦著录《辨伤寒》十卷,《七志》据东晋李充《秘阁四部书目录》成,《秘阁四部书目录》据西晋·荀勖《晋中经簿》成,则《辨伤寒》十卷亦必著 录于东晋《秘阁四部书目录》及西晋《晋中经簿》也. 4,淳化本(伤寒论)为六朝传本?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癸丑,赵匡胤卒,次日甲寅,赵炅即帝位,是为宋太宗.此年十月改为太平兴国元年.太平兴国三年,赵炅诏王怀隐,陈昭 遇等把他们收集的方书加以整理编纂.(宋史)卷四百六十一《方技传·王怀隐传》说:?
王怀隐,宋州睢阳人,初为道士,住京城建隆观,善医诊.太宗尹京,怀隐以汤液祗事.大平兴国初,诏归俗,命为尚药奉御,三迁至翰林医官史.三年(按, 指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吴越王遣于惟浚入朝,惟浚被疾,诏怀隐视之.初,太宗在藩邸,暇日多留意医术,藏名方千余首,皆尝有验者.至是(按,谓至 大平兴国三年)诏翰林医官院各具家传经验方以献,又万余道,命怀隐与副使王佑,郑奇,医官陈昭遇参对编类.每部以隋太医令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冠其首,而 方药次之,成一百卷.太宗御制序,赐名曰《太平圣惠方》,仍令镂版颁行天下,诸州各置医博士掌之.怀隐后数年卒.昭遣本岭南人,医术尤精验,初为医官,领 温水主薄,后加光禄寺丞,赐金紫.?
此传显示,《太平圣惠方》始编于太平兴国三年,每部之前均冠以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有关部分,后面列医方.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太平兴国 七年,诏医官使尚药奉御王怀隐等编集.御制序文.淳化三年书成."据《王怀隐传》及宋·王应鳞《玉海》卷六十三,始纂集《太平圣惠方》,的时间应是太平兴 国三年,而不是七年.《玉海》云:"《太平圣惠方》,太宗留意医术,自潜邸得妙方千余首.太平兴国三年,诏医官院献经验方,合万余首,集为《太平圣惠方》 百卷.凡千六百七十门,万六千八百三十四首,并序论总目录,每部以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冠其首,凡诸论证品药功效悉载之.御制序,淳化三年二月癸未赐宰 相李肪,参政黄中沆,枢臣仲舒准.五月乙亥,颁天下,诸州置医博士掌之.(书目首卷,兴国中王怀隐等承诏撰.庆历四年正月赐德顺军.)"据《玉海》所述, 《太平圣惠方》从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开始编起,至淳化三年(公元992年)二月编成,历时凡14年而成书.通称书中之《伤寒论》为淳化本《伤寒 论》.?
《太平圣惠方》从南宋陈振孙《书录解题》著录以后,后世未见著录.清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著录《太平圣惠方》,宋刻残本三卷:"原本一百卷,今存 眼齿两类三卷."国内此书之全帙久佚,唯日本藏有南宋原刻本五十卷,后又补抄五十卷,而成全帙一百卷.?
日本森立之《经籍访古志》叙述宋版原刻说:?
大宋新修《太平圣惠方》一百卷,目录一卷.每半页高七寸五分,幅五寸,十三行,行二十五六字.第一百卷末云:"福建路转运司今将国子监《太平圣惠方》 一部一百卷;十六册,计三千五百三十九版对证,内有用药分量,及脱漏差误共一万余字,各已修改开版,并无讹舛,于本司公使库印行.绍兴十七年四月日."次 有邵大宁,宋藻,陈晔,黄(讠乃)范寅秩,马纯官衔六行.?
日本冈西为人《宋以前医籍考·经方》第924页说:
此为南宋椠本,每卷未有金泽文库印密行细字,字划道劲,殆逼汴京物,其所存凡五十卷(按注云:系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七,第十 八,第二五,第二六,第二九,第三十,第三三,第三四,第四五,第四六,第四九,第五十,第五一,第五二,第五三,第五四,第五五,第五六,第五九,第六 十,第六一,第六二,第六三,第六四,第六九,第七十,第七五,第七六,第七七,第七八,第七九,第八十,第八一,第八二,第八三,第八四,第八七,第八 八,第九一,第九二,第九五,第九六,第九九,第一百,计五十春),其余五十卷及目录,字行全同;盖据宋本补足者.逐卷首页格顶钤"御本"二字朱印,乃骏 府秘府旧本也.宽政甲寅(案指日本宽政六年,公元一七九四年),大朝借之尾藩,使于医库影模一本,以储之廷阁.噫!是书诚为经方之渊薮,彼土则明以采失其 传,而特巍存于皇国.世间有钞本,然讹脱不鲜.今此本既幸蒙列祖之宝爱,遇恭庙好生之深心,遂能发幽光,以济斯民之夭札,其深仁厚泽,岂可不感仰耶!?
清末杨守敬《日本访书志》亦云:
此本(案指森立之《经籍访古志》所说之本)首尾完具,真稀秘笈,计其所采方书,增于《外台秘要》数倍,虽每方不著所出原书,不如《外台》之例之善,然 是书经诸名医类编,首尾十三年,颁诸天下,以之课士,知其非苟而已也.195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有排印本问世,其《出版说明》说:"本书是根据北京市现存 的四种手抄本为蓝本而捧印的.从这四种抄本中选出戳有"养安院藏书"图记者为主要蓝本."?
《太平圣惠方》的许多卷,在朝鲜《医方类聚》中曾加收录.《医方类聚》编成于公元1445年(相当明正统乙丑十年),凡266卷.1852年左右,日 本丹波元坚曾为该书加入补残一卷(原缺第12卷,丹波氏据家藏之本补入),并于1861年刊行,通称江产学训堂本.《医方类聚》收集明以前医书达150余 种,其中卷二十九"伤寒门"收录(太平圣惠方》卷八(伤寒论),也就是淳化本《伤寒论》日本冈西为人《宋以前医籍考·经方类》说:"《医方类聚》所引,亦 同宋本,可据以校钞卷."今考淳化本《伤寒论》,并非《伤寒论》全本,它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 伤寒叙论;?
2. 辨伤寒脉候;?
3. 伤寒受病日数次第病证;
? 《金匮玉函经》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名称有异而内容相同.此书为六朝传本.?
关于《金匮玉函经》的编者,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是由王叔和编次;一是由南朝医师编纂;一是由唐代医师编纂.主张由王叔和编纂的主要有以下几家:《隋志》,《旧唐志》,《新唐志》及林亿,见林亿所 写的《校正金匮玉函经疏》;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金匮玉函经》八卷,汉张仲景撰,晋王叔和集."宋末元初王好古《医垒元戎》:"《金匮玉函》,即仲 景之书称也."《宋史·艺文志》载:"《金匮玉函经》八卷,王叔和集."明徐镕:"夫《金匮玉函经》八卷,东汉张仲景祖书名也."陈世杰《重刻张仲景金匮 玉函经序》:"《金匮玉函经》八卷,汉张仲景论著,晋王叔和所撰次也."?
二是由南朝医师编纂.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先生,及日本江产后期山田业精.太炎先生在 1932年10月写了一篇《覆刻何本金匮玉函经题辞》,收在《苏州国医杂志》编纂的《章校长太炎先生医学遗著特号》.此文是我所见到的研究《玉函》流传史 最有深度的一篇文章,受到此文的启发和影响,我写了一篇《金匮玉函经四考》,发表于1989年第6期《中医杂志》上,文中称:"《玉函》当由南朝医师据叔 和整理之仲景书而编纂,其上限不早于406(东晋义熙二年),下限不迟于隋初(518年,以不避隋讳知之)".?
附章太炎考证文章一篇
覆刻何本《金匮玉函经》题辞 民国二十一年十月章太炎?
《金匮玉函经》八卷,清康熙末年何焯所钞宋本,而医师陈世杰为之校刻者也,其书即《伤寒论》,顾篇第,条目,方法或少异,宋林亿等校定序目,略言之 矣.案《宋史·艺文志·医书类》"张仲景伤寒论十卷"又"金匮要略方三卷",注"张仲景撰,王叔和集",又"《金匮玉函经》入卷"注"王叔和集",三者划 然,不以相乱.《崇文总目》有张仲景《金匮要略》三卷,《绍兴秘书目》有《金匮玉函》八卷,数与宋志相合.自晁公武《读书志》混《金匮玉函经》与《金匮要 略》为一,其后马端临,徐皆不能别.讫于清修四库,且无《金匮玉函》之目.盖晁氏作志时,盖闻有《金匮玉函》名,未窥其书,故强以《要略》方后传,悬牛 头,卖马脯,不自知其非,然于入卷三卷之异,亦不比考,何其疏失至于是也.明中叶,叶文庄次《绿竹堂书目》,有《玉函经》一册,不著卷数,其为是书与杜光 庭《玉函经》,未可知也.?
余观赵开美所刻《伤寒论》,方下有林亿等校语,颇引《玉函》以见异同.成无己《伤寒论注》,许叔微《本事方》亦时时道及之.而《千金方·诊候篇》引张 仲景曰"欲疗诸病,当先以汤涤五藏六府"等二百五十七字,不知所从来,及得是经,则诸家所引,皆在其中.《千金·诊候》所述,即是经《证治总例》之文也. ?
详其篇次,先以《证治总例》其文与叔和《伤寒例》绝异.删《平脉》篇,视"论"本为阙.又《热病阴阳交并生死证》篇,视"论"本为增.《厥阴篇》惟录 纲领四条,而《周利呕哕》自为篇.汗吐下可不可诸条外,更有可温,可火,可灸,可刺,可水,而水火灸刺,复有不可,又出叔和法外.惟《千金翼方·伤寒宜 忌》别出九目,本于是经.此篇第与《伤寒论》有不同也.《痉湿 》篇有"脊强者五痉之总名"等三十一字,"论"本与《要略》皆无之."太阳病三四日不吐下,见芤乃汗之"一条,"论"本所无,而《千金翼方》所述有是.又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白散",与《千金翼方》所述及林亿等所引一本皆同,不云"可与小陷胸淆".此条法与《伤寒论》有不同也.列方一百十五道,盖增 柴胡加大黄芒硝桑螵蛸汤,又别有甘草汤,即甘草—味者,皆旧所不著.比方目与《伤寒论》有不同也.?
仲景游宦之迹,多在荆州,江南诸师,闻其遣法者盖众央.亿等校定是经,谓亦叔和所集.宋志因之.寻叔和已集《伤寒论》,必不自为歧异.且其《证治总 例》言"地水火风,合和成人,曲气合德,四神安和,人—气不调,百一病生,四神动作.四百四病,同时俱起."此乃奉之释典,非中土方书所有.叔和当魏晋 间,释典虽已入中国,士人鲜涉其书,知是经非叔和所集,而为江南诸师秘爱仲景方者所别编.六朝人多好佛,故得引是以成其例耳.
-----------唐时孙思邈多取是经.宋馆阁虽尝校定,传者已稀,元明以来,不绝如线.幸有何氏得宋本,写授其人刻之,下去乾隆校四库时,才六十余岁,而四库竟未列入. 盖时校录诸臣,于臣书最为疏略.如《伤寒论》只录成无己注本,本录治平原校,而时程永培所为购得诸书,往往弃之本采,即其比也.余前得日奉覆刻陈本,惊叹 不已.后十余岁,医师徐衡之,章成之又以陈氏初印本进,距其校刻时,二百十六年矣.衡之等惧其书不传,将重为镂版以行,而质于余.余观陈刻,亦间有不正 者,如 改为驶,失气改为矢气,皆由不达古字古言,以意点窜,周悉为校正.其余俗字可遵者皆仍其故,并列陈何旧序于前,以志缘起.校成,授衡之等覆刻,乃为题辞云 尔.民国二十一年章炳麟.?
按,此文原载1932年(吕明医刊)第2期,后载《医学文苑》,又载1936年夏出版的《苏州国医杂志》第10期,再载于1938年出版的《太炎文录 续编》卷二上,又载于1994年1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章太炎全集》第八册.?
经笔者将《金匮玉函经》与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九,卷十之《伤寒论》校读,成《唐本伤寒论》一书(1994年中国医药出版社出版),发现孙思邈本《伤寒论》与《金匮玉函经》极为相似.
? 6,《伤寒论》在隋代的流传?
《伤寒论》以"鞕"避"坚",为《伤寒论》在隋代流传的标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四《经籍考》云:"炀帝即位,增秘书省官百二十员,并 以学士补之.帝好读书著述,自为扬州总管,置王府学士至百人,常令修撰.以至为帝前后近二十载,修撰未尝暂停.自经术,文章,兵农,地理,医卜,释道乃至 捕搏鹰狗,皆为新书,无不清洽,共成三十一部,万七千卷.初,西京嘉则殿有书三十七万卷,帝命秘书监柳顾言等诠次,除其复重猥杂,得正御本三万七千余卷, 纳于东都修文殿.又写五十副本,分为三品,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于东都观文殿东西厢构屋以储之."此谓隋炀帝时期整理抄写图书之事. 《伤寒论》必在抄写整理之列.隋代颇重避讳,乃将"坚"改写为"鞭"或"固"(见《诸病源候论》).由避讳字可以考证出《伤寒论》在隋代流传的基本概貌. 《金匮玉函经》与《千金翼方》卷九,卷十不避"坚",是该书流传于六朝的证据.?
7,唐传本《伤寒论》?
唐传本《伤寒论》,指唐初孙思邀(公元581—682)《千金翼方》卷九,卷十收录之《伤寒论》.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一十六卷,汉末兵燹频仍,不 久散乱,幸有魏太医令王叔和整理编次而得以流传(晋·皇甫谨《甲乙经序》写于魏甘露中,称:"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王叔和为 魏太医令也).王氏整理编次之《伤寒论》著录于王叔和《脉经》卷七.自叔和之后,至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林亿,孙奇校定《伤寒论》之前凡八百余 载,《伤寒论》之流传,显晦离合,不一而足,目录记载,亦多歧异,致令研治此书者,难于沿流溯源,学者憾焉.?
唐继隋祚,寰区一统,文治武功,远迈前朝.孙思邈怀济世之志,成《千金要方》三十卷,惜未得《伤寒论》之全.故林亿《校正千金翼方后序》云:"孙氏撰 《千金方》,其中风疮痈,可谓精至,而伤寒一门,皆以汤散膏丸,类聚成篇,疑未得其详矣."今详计《千金要方》所录《伤寒论》六经病方证,经与宋本《伤寒 论》比照,有如下诸条:12,13,15, 16,17,19,25,34,35,38,40,42,43,45,52,53,54,57,63,66,67,77,82, 95,106,125,126,128,131,135,137,166,168,169,170,208,209,210,218, 222,236,237,320,322,324,397,凡四十余条,是则孙思邈于撰讫《千金要方》之时,未睹《伤寒论》之全,信矣.故孙氏深深慨叹 云:"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
迨三十年后,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为《要方》之辅翼,成一家之学.林亿《千金翼方后序》云:"又著《千金翼方》三十卷,辨论方法见于《千金》者十五 六,惟伤寒谓大医汤药虽行,百无一效,乃专取仲景之论,以太阳方证,比类相附,三阴三阳,宜忌,霍乱,发汗吐下后,阴易劳复病为十六篇,分上下两卷,亦一 时之新意.此于《千金》,为辅翼之深者也,从而著之.论曰;"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潜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有以 见孙氏尊而神之之心也."按孙氏所见之《伤寒论》,非分上下两卷,以《千金要方》分为上下两篇,分置卷九,卷十,故《千金翼方》亦将《伤寒论》分上下两 篇,置于卷九,卷十.?
研究《唐传本伤寒论》,不但对于医家临证裨益宏多,而且对于《伤寒论》文献学之研究,亦具有极大意义,下面举例言之.?
首先,可籍以考证《伤寒论》自叔和至北宋治平二年前流传之概貌.《隋书·经籍志·医方类》"医方论七卷"下注云:"梁有张仲景《辨伤寒》十卷,亡." 此《辨伤寒》十卷,即 《伤寒论》十卷也.日本丹波元简(公元1755~1810年)《伤寒论辑义·综概》云:"隋《经籍志》注载,粱《七录》张仲景《辨伤寒》十卷.今《伤寒 论》每篇尽冠"辨"字,此即指今《伤寒论》而云其亡者,盖《千金方》称江南诸师秘仲景伤寒方法不传.然则《隋志》云亡者,其实非亡也."按元简说是也. 《伤寒论》每卷皆冠以"辨"字,如卷一"辨脉法",卷二"辨痉湿暍脉证","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卷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下",卷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卷六"辨太阴脉证并治","辨少阴脉证并治","辨厥阴脉证并治",卷七"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辨阴阳易差病脉证并治","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卷八"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辨不可吐","辨可吐",卷九"辨不可下 病脉证并治","辨可下病脉证并治",卷十"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故亦称之为《辨伤寒》,且十卷之数亦相合,则《七录》之《辨伤寒》十卷即今之《伤 寒论》十卷,断无疑义也.?
《隋志》称此书为"梁有"者,谓梁·阮孝绪(公元4794536)之《七录》有此书也.《梁书·处士传》云;"阮孝绪,字十宗,陈留尉氏人也……大同 二年卒,时年五十八.门徒诔其德行,谥曰文贞处士,所著《七录》等书二百五十余卷行于世".《七录》成书于梁普通四年(公元523年).又据《隋书·经籍 志·序》称:"普通中,有处士阮孝绪,沉静寡欲,笃好坟史,博采宋齐以来王公之家,凡有书籍,参校官簿,更为《七录》.一曰经典录,纪六艺;二日记传录, 纪史传;三日子兵录,纪子书兵书:四曰文集录,纪诗赋;五日术技录,纪数术;六日佛录,七日道录.其分部题目,颇有次序."阮氏《七录》今亡,然《七录 序》,《古今书最》及《七录目录》完整保存于唐初释道宣(公元596~667年)《广弘明集》卷三.?
《七录目录》内篇术技类载:"医经部:八种,八帙,五十卷","经方部:一百四十种,一百八十帙,一千二百五十九卷."是《辨伤寒》十卷即著录于经方 部.考阮氏《七录》亦上有所因.据《古今书最》载,《七录》参阅之前人书目,除刘歆《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西晋苟勖《晋中经簿》,东晋袁山松 ( ~1401年),《后汉艺文志书》(按以上四种书目,为阮氏所亲见,然已亡佚许多种书)外,尚有东晋李充,丘渊之,宋·王俭,齐·谢朏,梁·刘孝标等人编撰之目录,而受益王俭《七志》尤多,观《七录序》可知.?
王俭(公元452~489),《南齐书》有传:"王俭,字种宝,琅笽临沂人也……解褐秘书郎.大子舍人,超迁秘书丞.上表求校坟典,依《七略》撰《七 志》四十卷,上表献之,表辞甚典."又据《隋书·经籍志·序》称:"俭又另撰《七志》,一曰经典志,纪六艺,小学,史记,杂传;二曰诸子志,纪古今诸子; 三曰文翰志,纪诗赋;四曰军书志,纪兵书;五曰阴阳击,纪阴阳图纬;六曰术艺志,纪方技;七曰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其佛道附见,合九条.然亦不述作者之 意,但于书名之下,每立一传."王俭《七志》今亡,依该书体例, 《辨伤寒》十卷必著录于术艺志中也.又据日本(财)前田育德会尊经阁文库藏陈延之《小晶方》残卷载,《秘阁四部书目录》著录"张仲景辨伤寒并方有九卷", "张仲景杂方有八卷",而《七志》系据刘宋,两晋诸目录而撰成,则《辨伤寒》十卷上溯至刘宋及东晋书目亦无可疑.?
《七录》以后,载《辨伤寒》十卷之目者为《隋书·经籍志》.《隋志》主要由魏徵,李延寿等撰.《旧唐书·魏徵传》云;"隋史序论,皆微所作,梁陈齐各 为总论,时称良史."《隋志》成于贞观年间,依据之书目主要为王俭《七志》,阮孝绪《七录》及《隋大业正御书目》等.然则,《隋志》何以云《辨伤寒》十卷 "亡"耶 ?
隋代立国,文帝雅好图籍,采纳秘书监牛弘(公元545~610)广开求书之路建议,致令隋代藏书极富.《隋书·经籍志·序》云:"隋开皇三年(五八三 年),秘书监牛弘表请分遣使人搜访异本,每书一卷,赏绢一匹,校写既定,本既归主.于是民间异书,往往间出.及平陈以后,经籍渐备,检其所得,多太建(按 陈宣帝年号)时书,纸墨不精,书亦拙恶.于是总集编次,存为古本,召天下工书之士——京兆韦霈,南阳杜頵等,于秘书内补续残阙,为正副二本,藏于宫中,其 余以实秘书内外之阁,凡三万余卷.?
今之《伤寒论》"坚"字皆改为"鞭",以避隋文帝杨坚之名讳,显系隋代抄写《伤寒论》所改,则终隋炀帝之世,《伤寒论》十卷仍在流传而未亡.那么为何至编写《隋志》时忽然说《伤寒论》十卷亡了呢 ?
据《隋书·经籍志·序》说:"大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克平伪郑,尽收其图书及古籍焉.命司农少卿来遵贵载之以船,溯河西上,将致京师,行经底 柱,多被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其目录亦为所渐濡,时有所缺.今考现存,分为四部,合条为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八部,有八万九干六百六十六卷."《伤寒 论》十卷本或遭此水劫,亦未可知.然自此孙思邈于唐初撰《千金要方》时而不得见.?
《旧唐书·孙思邈传》云:"初,魏徵等受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之,思邀口以传授,有如目观.……自注《老子》《庄子》,撰《千金方》 三十卷,行于代."其时孙氏正为未见《伤寒论》而慨叹,告诉了魏徵,魏氏于撰《经籍志》时遂于《医方论》七卷条下注云"亡",此即《隋志》所写"亡"字之 历史背景也.?
《伤寒论》自两晋,宋,齐,梁,陈至隋,流传一直不衰,唐初暂时衰微,约至高宗永徽以后复出(孙思邈《千金要方》撰成于永徽二年——公元651年), 终于收录于《千金翼方》中.由此可知,《唐传本伤寒论》乃沟通《伤寒论》自两晋至唐初流传之桥梁,若无此书,则《伤寒论》在唐以前之流传难于考索矣!难于 取证矣!?
《伤寒论》于唐初复出后,一直流传不衰.据《唐会要》卷八二载;"乾元元年(公元 758年)二月五日制:自今以后,有以医术入仕者,同明经例处分.至三年(公元760年)正月十日,右金吾长史王淑奏:医术请同明法选人,自今己后,各试 医经方术策十道,本草二道,脉经二道,张仲景《伤寒论》二道,诸杂经方义二道,通七以上留."?
唐苏冕辑唐高祖至唐德宗各朝典章制度为《会要》四十卷,唐宜宗大中七年(公元853年)诏杨绍复续叙德宗至宣宗各朝事,成《续会要》四十卷.宋初王溥 据苏,杨二家原本补宣宗至唐末史事,成《唐会要》百卷.乾元三年试医以《伤寒论》等事,乃出于苏冕所录,是以知《伤寒论》于唐中期为医家必读之书,流传较 为普遍.?
唐·王焘(公元670~755)《外台秘要》屡引《伤寒论》条文与方剂,且注云出某卷中,与今本《伤寒论》对勘,大多相符.如《外台秘要》卷一引小建 中汤,小柴胡汤方证,卷二引葛根汤方证,注文皆云:"出第三卷中",与今本合.卷二引五苓散,白散方,引小柴胡桂枝干姜汤方,均注云:"出第四卷中",亦 与今本合.故丹波元简云:"王焘《外台秘要》载 《金匮要略》方,而出张仲景《伤寒论》某卷中,则唐时其全帙十六卷不易旧目者才存台阁中.王氏知弘文馆图籍方书等时,特得探其秘要,而载之其著书.今所传 十卷,虽重复颇多,似强足十卷之数者,然逐一对勘,大抵与《外台》所引符,则今《伤寒论》,不可断为非《七录》及《唐志》之旧也."(《伤寒论辑义·综 概》)又考林亿等《校定备急千金要方后序》云:"臣尝读唐令,见其制:为医者皆习张仲景《伤寒论》",是北宋林亿等所见唐代政府命令,督导业医者必习《伤 寒论》也.?
上述三事证明,唐高宗以后,《伤寒论》逐渐成为业医者必读之书.自唐以后直至北宋,《伤寒论》传而不废,至北宋治平二年林亿,孙奇选《伤寒论》十卷本 为底本加以校定,以《唐传本伤寒论》为主校本,自此《伤寒论》之传本始定于一.?
综上所述,《唐传本伤寒论》乃连接两晋至唐初《伤寒论》流传最直接最有力之证据,在中医文献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可考察《伤寒论》不同传本之联系.自六朝至唐,《伤寒论》传本主要有:①《脉经》卷七;②《辨伤寒》十卷本,此本系今通行之《伤寒论》十卷本之 古本(今称"宋本");③《小品方》收录本;④淳化本;⑤《金匮玉函经》;⑥《千金要方》卷九残卷本;⑦收于《千金翼方》中之《伤寒论》(今称唐传本) 等.综考诸本,虽有小异,而六经病之条文基本相同.? 唐本,宋本及《玉函》三本相异较大者,在"可"与"不可"诸篇.《唐传本伤寒论》"可"与"不可"计十六部分,《金匮玉函经》亦为十六部分,惟《玉 函》之条数远较唐本为多,缘《玉函》将三阴三阳中诸条,大多收入"可"与"不可"中,而唐传本"可"与"不可"所收三阴三阳之条文,仅四十余条.宋本之 "可"与"不可"则仅有八部分,无"可温","不可灸","可灸","可刺","不可刺","不可水","可水","不可火","可火".三书综合观之, 《唐传本伤寒论》在结构,条序上,与《玉函》更相近.可证《玉函》亦为唐朝以前之古传本.?
第三,明清学者,谓《唐传本伤寒论》为张仲景《伤寒论》之定本,评价极高.明王肯堂(公元1549~1613)《千金翼方序》云:"《千金方》收入 《道藏》,今关中江右,皆有刻,乃至宋元刻本藏书家多有之,而独《翼方》不传,《道藏》亦不载,世多有不知其名者","后获《千金翼方》于故友徐士彰谏议 家,则前所疑者悉无有,而释氏玄门千金不传之秘,前书所不及者,往往而见,于是益知此为真人晚年定本".?
清·王丙,字朴庄(公元1733~1803)《清史稿·艺术传》有传云:"著《伤寒论注》,以唐孙思邈仅采王叔和伤寒论序例,全书(按谓《伤寒论》全 书)载翼方中,次序最古,据为定本".王朴庄《回澜说》云:"昔先祖尝论《伤寒》以序例为主,以《千金翼》之定本为宗,而痛惩方中行,喻嘉言之皱说."又 云:"孙真人出玄门法力,魔所畏也,集医学之大成,著《千金方》,编入脉经;又撰《千金翼》,而《伤寒论》之序次,复有定本焉."又云:"忆余学医时,先 祖已殁,藏书甚多.读伤寒家言,人各一说,罕得要领.至其诋叔和也,则异口同声,牢不可破,犹幸及闻先祖,伤寒例不可不读及千金翼有定本之语,中有所主, 始不为方喻所蔀."《回澜说》著于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定本之说闻之于先祖,则自明末清初以来,学者称《唐传本伤寒论》为定本,亦云久矣.清 末陆懋修在《伤寒论注》后记中云:"伤寒论自注家各自为说,例乱已极,惟此为唐时序次,最古之本,犹见仲景当时原次,大可宝贵."?
二,宋本《伤寒论》刊刻后之流传与演变
(一)宋本《伤寒论》所据底本为高继冲进献本考?
宋本《伤寒论》,指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校正医书局奉旨刊行之本.孙奇,林亿等《伤寒论序》云:"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续被其选.以为 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复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请颁行."又云:"治平二年二月四日进 呈.奉圣旨镂版施行."此即北宋最初刊行之本,称为《伤寒论》初刻本.初刻本字形大,册数多,售价高,一般士人无力购买.北宋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 九月奉圣旨另刊小字本以便流,故又称治平本为"大字本",元佑本为"小字本".宋代原刻之大字本及小字本久佚,明万历二十七年,常熟赵开美据偶得之小字本 翻刻之,以接近原貌,故通称赵开美本为"宋本《伤寒论》",赵所据之北宋原刻小字本在翻刻后亦亡.今赵开美本世上仅存5部: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1 部,沈阳医学院图书馆l部,中山医学院图书馆1部;台湾省台北市故宫博物院文献馆1部;日本国立公文图书馆内阁文库图书馆藏1部.北京国家图书馆原藏一 部,抗战前转移至台湾,今存缩微胶卷一套.?
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伤寒论》所用底本,《伤寒论序》略有所述"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其间如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孙思邈辈,非 不才也,但各自名家,而不能阐明之."这一段说明《伤寒论》自王叔和至孙思邈数百年之流传大略,对于后人沿流溯源,寻找这数百年《伤寒论》流传轨迹颇多启 悟.宋本所据之底本为高继冲进献本.下面一段文字是关于底本之说明.文字虽简,涵纳甚多:?
开宝中(赵匡胤纪年,公元968—976年),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其文理舛错,未尝考证,历代虽藏之书府,亦缺于雠校,是使治病之流,举天下无或知者.
本文以此为线索,追踪高继冲编录进献之《伤寒论》直至《汉书艺文志》著录之《汤液经法》一千余年之流传轨迹,穷溯本末,一一抉所自来,从这个角度观之,本文是关于宋本 《伤寒论》在宋以前之流传简史.?
1,荆南国末主高继冲世系考略?
高继冲(公元942~973)是五代十国(公元907—960年)荆南国最后一位国君,荆南国史事见《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二《世袭传》,《新五代 史》卷六十九《南平世家》,宋王禹称《东都事略》,《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五,卷二百七十六,卷二百八十,卷二百八十七,卷二百八十八,《续资治通鉴》卷 一,卷二,卷三.?
高继冲的曾祖父高季兴,于907年任南平节度使,南平即荆南.《资治通鉴》云:"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寝疾,命其子行军司马,忠义节度使,同平章事从诲权 知军府事.丙辰,季兴卒."季兴卒于公元928年.荆南国由其子高从诲(公元891—948)主掌.高氏家族主掌荆南国凡五世,惟二世从诲读书明礼,披览 经史.《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九云:"从诲谓梁震曰:吾自念平生奉养,固已过矣.乃捐去玩好,以经史自娱."?
高从诲卒于公元948年,由其子高保融掌荆南.保融为第三代荆南国主,继冲之父.《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八云:"荆南节度使南平文献王高从诲寝疾,以 其子节度副使保融判内外兵马事,癸卯,从诲卒,保融知留后."保融极昏庸,耽于yin乐,一切事务皆委其弟保勖.《宋史》卷四百八十三《世袭传》云:"保融性 迂阔淹缓,御兵治民,一时术略政事,悉委于母弟保勖."《续资治通鉴》卷一云:保融性迂缓,御军治民皆无法,高氏始衰."保勖亦荒yin贪婪.《续资治通鉴》卷一云:"(公元961年)九月甲子,以高保勖为荆南节度史.保勖yin恣,好营造台榭,穷土木之工,军民咸怨,记室孙光宪谏,不听."高保勖卒于公元962年11月,此年相当北宋赵匡胤建隆三年.保勖为荆南国第四代国主.?
荆南国第五代国主亦即最末一代国主为高继冲.其叔保勖临终时问何人可继主荆南.《续资治通鉴》卷一云:"荆南节度使高保勖寝疾,召牙内都指挥使京兆梁 延嗣曰:我疾将不起,孰可付后事者 延嗣曰:先子舍其子继冲,以军府付公,今继冲长矣.保勖曰:子言是也.即以继冲权判内外军马事.甲戌,保勖卒."从公 元962年11月始继冲以荆南节度副使执掌荆南国国柄.963年正月庚辰,晋升为荆南节度使.《续资治通鉴》卷三云:"正月丙子,以荆南节度副使权知军府 事高继冲为荆南节度使."?
五代十国之荆南国为十国中之弱国.凡五代.世系如下:?
高季兴(1)→高从诲(2)→高保融(3)→高保勖(4)→高继冲(5).?
2,高氏家族何以有《伤寒论》?
高氏家族世系清楚,凡五代,曾祖季兴陕州硖石人,一介武夫,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以军功任荆南节度使,为高氏家族统治荆南奠定基础.第三代保 融,第四代保勖迂阔懦弱,yin恣害民,不恤政事,不亲书卷,是《伤寒论》约非得于此三人时期.唯第二代高保融能"以经史自娱",尚知书卷礼乐于修身治国不可 或离.保融个人有此品德,尚须辅以客观条件.这个条件是——"劫掠".?
荆南国当今武汉一带,扼四方水陆交通要冲,于十国中为蕞尔小国.《新五代史》叙其国云:?
荆南地狭兵弱,介于吴楚为小国.自吴称帝,而南汉,闽,楚,皆奉梁正朔,岁时供奉,皆假道荆南.季兴,从诲常邀留其使者,掠取其物.而诸道以书责诮, 或发兵加讨,即复还之而无愧.其后汉与闽,蜀皆称帝,从诲所向称臣,盖利其赐予.俚俗语谓夺攘苟得无愧耻者为赖于,犹言无赖也.故诸国皆目为高赖于.?
此书决非高氏家族历代相传所固有,极有可能在高季兴,高从诲时期以掠取手段而获得,诸道或发书责难,或发兵加讨,乃奉还金宝,余下书卷等细物,至高继冲危难之际,乃献之朝. ?
3,高继冲为何进献编录本《伤寒论》?
高继冲任荆南节度使时,时当北宋赵匡胤乾德元年(公元963年).此时距大宋建国(公元960始建国)已3年余.赵匡胤久有统一天下之志,此时正在酝 酿征服荆南之计:以收服湖湘为词假道荆南以灭之.据《续资治通鉴》卷一云:?
(公元963年)庚申,以山南东道节度使兼侍中慕容廷钊为湖南道行营都部署,枢密副使李处耘为都监,发兵会襄阳以讨张文表.先是,卢怀忠使荆南,帝谓 曰:江陵人情去就,山川向背,吾尽欲知之.怀忠使还,报曰:继冲控弦之士不过三万,年谷虽登,民困于暴敛,其势日不暇给,取之易耳.于是帝召宰相范质等谓 曰:江陵四分五裂之国,今假道出师,因而下之,蔑不济矣.遂以成算授处耘等.?
《续资治通鉴》卷二详细记述以假道之计削平荆南过程以及高继冲无可奈何之态:?
李处耘至襄州,先遣阖门使临 丁德裕喻继冲以假道之意,请薪水给军.继冲与其僚佐谋,以民庶恐惧为词,愿供刍食百里外.处耘又遣德裕往,(孙)光宪及延嗣请许之.兵马副使李景威说继冲 曰:"王师虽假道以收湖湘,恐因而袭我,愿假兵三千设伏荆门险要处,候其夜行,发伏攻其上将,王师必自退却,回军收张文表以献于朝廷,别公之功业大矣.不 然,且有摇尾乞食之祸."继冲不听,曰:"吾家累岁奉朝廷,必无此事."孙光宪曰:"景威,峡江一民耳,安识成败!且中国自用世宗时已有混—天下之志.宋 兴,凡所措置,规模益宏远,今伐张文表,如以山压卵耳.湖湘既平,岂有复假道而去耶 不若早以疆土归朝廷,则荆楚免祸,公亦不失富贵."继冲以为然.景威 知计不行而叹曰:"大事去矣,何用生为 "固扼吭而死.景威,归州人也.继冲遣廷嗣与其叔保寅奉牛酒来搞师,且觇师之所为.?
壬辰,师至荆门,处耘见延嗣等,待之有加.延嗣喜,驰使报继冲以无虞.荆门距江陵百余里,是夕,延钊与延嗣等宴,饮于其帐,处耘密遣轻骑数千倍道前 进.继冲但挨保寅,廷嗣之还,遽闻宋师奄至,即慌恐出迎,遇处耘于江陵北十五里.处耘揖继冲,令待延剑,而率亲兵先入,登北门.比继冲与延钊俱还,宋师已 分据冲要,布列街巷矣.继冲大惧,遂尽籍其三州,十七县,十四万二千三百户奉表来归.?
春秋时代,晋国曾假道于虞以伐虢,回师灭虞,今故事再演,戏剧性地灭掉荆南.?
高继冲于公元962年11月任荆南节度使,963年2月国除,任职3月余.灭国伊始,赵匡胤"复命高继冲为荆南节度使",然令"枢密承旨王仁瞻赴荆南 巡检",对高继冲加以监视.《续资治通鉴》云:公元963年"六月乙未诏:荆南兵愿归农者听,官为葺舍,给赐牛酒,种食."遣敌节度使统领的全部官兵.继 而,又命王仁瞻为荆南节度使.《续资治通鉴》卷三云:"六月丁酉,命王仁瞻权知荆南军府事",解除高继冲荆南节度使之职.963年12月"癸未,改命继冲 为武宁节度使",从此高继冲离开荆南国.《新五代史》卷六十九《南平世家》云:"季兴兴灭年世甚明,诸书皆同.盖自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镇荆南,至 皇朝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国除,凡五十七年."?
高继冲转任武宁节度使后,为求免祸,不断上献珍宝乃至户口簿,帐簿等.《宋史》卷四百八十三《荆南高继冲传》云: 继冲藉管内刍梁钱帛之教来上,又献钱五万贯,绢五千匹,布五万匹,复遣支使王崇范诣阙贡金器五百两,银器五千两,锦绮二百段,龙脑香十斤,锦绣帷幕二百事.?
《续资治通鉴》卷三:?
(乾德元年五月甲于)高继冲藉伶官一百四十三人来献,诏悉分赐诸大臣.
高继冲在献无所献的情况下,想到《伤寒论》.?
为什么进献此书呢 ?
这与赵匡胤之弟赵炅韬晦养志编纂医书有密切关系.宋初,赵炅为编辑方书而搜罗名贵医书及名方异术玄针.赵炅《太平圣惠方·序》云:?
朕昔自潜邸,求集名方异术玄针,皆得其要,间收碍名方千余首,无非亲验,并有准绳,贵在救民,去除疾苦,并遍于翰林医官院各取到经乎家传应效药方合万 余道,令尚药奉御王怀隐等四人,校勘类编,凡诸论证,并该其中,品药功效,悉载其内.?
赵炅"求集名方异术玄针"的时间在开宝年间,这个阶段,正是高继冲任武宁节度使之时,朝不虑夕,危不旋踵,忧患缠身,计无所出.恰好此时赵炅在求集医 书医方,《伤寒论》为方论同集之作,乃进献之,希冀政治处境有所好转.孙奇,林亿《伤寒论序》云:"开宝中,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开宝凡9年,"开 宝中"当指开宝四年或五年,约献于此时.但是他没有达到自己的愿望.《宋史》卷四百八十三《荆南高继冲传》云:"开宝六年(公元 973年)卒,年三十一."献书不久即含恨逝去.史书未载高继冲生于何年,从卒年上溯31年,其生年为五代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
高继冲于史事无足言,唯一可供后人思念者为献书事. ?
(4)高继冲进献本特点?
高继冲进献《伤寒论》本之特点,从《伤寒论序》中可大体考知.?
第一,"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编"者,编次也,即对原书之次序作些调整;"录"者,抄录也,即将原书于进献前加以抄录.编录者为谁,已不可 知.此书在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以前(治平二年校正毕,公元1065年),其结构乃条列于前方汇于后者,即前论后方(其模式大体存留于《金匮玉函经》),现 在的方证同条模式乃校正医书局所改动.进献本卷数与今本同,亦十卷.《序》云:"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指此.?
第二,"其文理舛错,未尝考正,亦缺于雠校."进献本未经校勘,讹,衍,倒,夺,时有所见.古代传抄本类多如此.今本避"玄"为"真"等,非出自进献本,乃出于校正医书局.?
第三,"历代藏之书府,是使治病之流,举天下无或知者."此尤可见此本之重秘,为人间难得宝卷.梁代阮孝绪《七录》著录《辨伤寒十卷》,与高继冲进献本为同一系统之本.?
第四,高继冲进献本未被收入由赵炅主持,王怀隐编辑的《太平圣惠方》中.赵匡胤驾崩后,其弟赵炅即位,是为宋太宗.他在开宝年间收集的名方异术玄针于 登极后16年即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刊行成书,名为《太平圣惠方》100卷,其中卷8~14为《伤寒卷》与进献本大异.淳化本亦为六朝传本,但与进献 本非同一传授系统.由此可知,进献本献于朝廷后,被珍藏于皇家书府,以至皇帝亦难得一见,故云"举天下无或知者".?
第五,从进献之初(约开宝四年或五年,公元971或972年)至校正医书局以此本为底本而校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始校,治平二年—公元 1065年校毕),中间凡90余年,皆藏于皇家书府,无校勘,无著录,秘扃尘封,"举天下无或知者."至治平元年选此本为底本乃始见天日.北宋校正医书局 以此本为底本,极为有识.?
此本流传至今,乃天不丧斯文,故有献之者(高继冲),有校之者(孙奇林亿),有翻刻者(赵开美),嘉惠我民族于无穷,岂非我民族之大幸哉!?
(二) 宋本《伤寒论》在中日两国流传与演变?
北宋原刻本有大字本与小字本之别.小字本今无存.1908年有名矩庵者称他家藏有大字本《伤寒论》一本,未知今尚存否.?
明万历二十七年,江苏常熟赵开美据偶得之北宋原刻小字本《伤寒论》摹刻之,以逼真原貌,通称赵开美摹刻本为宋本《伤寒论》.赵开美本有初刻与补刻之不同.?
l,开美初刻本?
现存于日本内阁文库,有大量墨丁与讹字,缺《伤寒论后序》.书口黑白交错.虽有许多讹误,然版本价值甚高.1988年日本燎原出版社影印出版. 1856年(日本安政三年)崛川济据初刻本摹刻刊行,中国许多大型图书馆有藏.此本对中国《伤寒论》之流传至关重要.该书在汉字旁附日文反点符号. 1923年恽铁樵据崛川济本影印之,擦去日文反点符号,侈称影印宋本《伤寒论》,1955年重庆中医学会编辑之《新辑宋本伤寒论》即据崛川济本为底本,非 以赵开美本为底本也.1958年南京中医学院所编《伤寒论译释》亦以崛川济本为底本,亦非以赵开美本为底本也.凡崛川济本有墨丁之处,重庆本与南京本一仍 其旧.?
2,赵开美补刻本?
鉴于初刻本讹误严重,赵开美请当时著名刻板家赵应期将讹字铲掉重刻,并将《伤寒论后序》刻于书末,是为补刻本.台湾本,中国中医研究院本,沈阳医学院本, 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所藏皆为补刻本.识别补刻本的标志在宋本卷四末方形木印:"世让堂翻刻赵氏家藏印"及卷十末长形木印:"长州赵应期独刻".中医古籍出 版社已将补刻本影印出版.?
3,杨守敬伪造"影抄北宋本伤寒论"揭秘?
杨守敬(道光十九年~民国四年,即公元1839—1915),字惺吾,号邻苏,湖北省宜都县人.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举人.光绪六年(公元1880 年)应聘东渡,为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随员.其时日本明治维新改革风气尚盛,土苴汉学,鄙视汉医,中国古籍从中秘大量外流,不以为贵.守敬学养有素,慧眼识 真,知何者为珷玞,何者为美玉,不数年间,守敬积书数十万卷.每得善本,辄考原委,撰写题识,积稿二十余册.光绪十年归国,任教黄州,筑藏书楼曰"邻苏 园"以藏其书,以苏东坡曾游该地,故曰邻苏.后执教武昌,筑"观海堂藏书楼"以贮秘籍.民国四年杨守敬逝世,藏书售予北洋政府,北洋政府将其一部分置于北 京北海公园内松坡图书馆,善本书归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员何澄一将馆藏杨氏善本书编成《观海堂书目》四卷.杨守敬所藏原书今藏台湾省故宫博物 院.?
杨守敬归国后,将昔日所撰文稿整次成册,名曰《留真谱》.关于影抄北宋本《伤寒论》杨守敬说明如下:?
《伤寒论》十卷,影北宋奉伤寒一书,后人多所更乱.而所据者,大抵以成无己注本为集矢.不知成本亦非叔和所编真面目.盖叔和于每证治法相同者,不嫌复 载,成氏则但载其初见者,以后则云见某证中以省烦.然医道至密,古人不惮反复叮咛,意自有在.令省去之,反开后苟简之弊.然自成氏注解后,林亿校进本遂 微,著录家亦皆以成氏本为原书,冤矣!余在日本初得英国宽文本,见其与成氏注解本不同,而刻手草率,误字甚多.厥后得翻刻明赵清常《仲景全书》本,而后知 成氏本果非叔和原书.然开篇题名下,即署赵开美校刻,沈琳仝校字样,是已非宋本旧式.最后于书肆得此影写本,每半页十行,行十九字.首题《伤寒论》卷第 一;次行题汉张仲景述,晋王叔和撰次;再下行低三格《辨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再下顶格问曰云云.乃知趣氏奉根源于宋刻,但为题较勘姓名,遂移其行第 (清常收藏名家,亦为流俗所染).此奉影写精致,俨然北宋旧刻.唯第五一卷,第六上半卷,第八.九,十,十三春,摹写稿弱,纸质亦新,当又是后来补写也. 窃怪日本著录家,皆以赵开美本为最古,而此奉尚存其国,来见甄异,余乃无意得之.归后屡劝人重刻,竟无应者.念此书为医家本经,日翻刻,赵本其版已毁,恐 他日仍归湮灭,故特录其经进宫阶于左,以审世之存心济世者.?
欲考察杨守敬是否真地收购到北宋影刻《伤寒论》,必须亲睹杨守敬所说的北宋影抄本.此书今藏台湾省台北市国家图书馆.由于海峡两岸睽隔多年,大陆学者 不能前往台湾图书馆查阅图书,台湾学者很少有暇顾及此等细事,所以杨守敬从日本购归的"影抄北宋本"真实情况如何,两岸学者无人论及.?
首先注意此事者,是日本东京北里东洋医学研究所小曾户洋先生.?
中国中医研究院马继兴先生在其所著《中医文献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 125页)有如下说明:?
1880—1884年间,杨守敬出使日本时曾收集到日本佚名氏的影写宋本《伤寒论》—种(见《日本访书志》及《留真谱初编》).经与赵本《伤寒论》对 照,行格,字数均同,唯此奉无"明赵开美校刻 沈琳仝校"以及"仲景全书"等字样.故杨氏推为据"北宋旧刻"所抄录.但杨说并无确据.今其书展转收入台北 中夹图书馆中.经小曾户洋氏核对此书实物,发现有剪贴挖补的明星痕迹(即挖去上记赵本所增书名及校者字样,而将以下各行原文依次剪贴向前推移),且此本并 无宋讳缺笔等,而确定其非宋本,而是源于影抄赵本的剪贴本.?〖HK〗〖HT〗
日本真柳城教授对所谓影抄北宋本有进行了考察.他说:?
杨守敬捏造的《影抄北宋板伤寒论》抄本收藏于台北国家(旧称中央)图书馆,这是将摹写赵开美板剪勿后贴在中国纸上的.杨守敬在日本使人摹写,回到中国 后制作的.其书式与柯逢时的《武昌医学馆丛书》所收的《伤寒论》完全相同.小曾户发表论文时,不知道存在有《武昌医学馆丛书》中的《伤寒论》,故未提及. ?
也就是说,整个过程是这样的:杨守敬在日本以赵开美本请人进行摹写→将其剪贴后在中国伪造了《影抄北宋版伤寒论》→转交给柯逢时刻入《武昌医学馆丛 书》中→剪贴本作为"影抄北宋伤寒论"出售给吴兴张氏适园,为此书前附有题记"此影北宋伤寒论"→此题记收录于杨氏《日本访书志》.?
笔者在调查中亦发现,杨守敬为了夸耀自己的藏书,同时意欲出售高价,作了一些元版,明版,宋版的伪题记.他的《日本访书志》虚伪之处甚多,不能尽信.?
1998年6月台湾国家图书馆特藏组编写《国家图书馆善本书志初编·子部》,此书关于"影抄北宋本伤寒论"书志作如下描述:?
《伤寒论》十卷四册 日本抄本 05895?
汉·张机撰,晋·王叔和编.?
匡高17·7公分,宽13公分,左右双边,每半页十行,行十九字.版心白口,单白鱼尾.中间记卷第,下方记页次.首卷首行顶格题"伤寒论卷第一",第二行低四格题"汉张仲景述晋王叔和撰次".?
封面书签题"宋本伤寒论序目一之二";书根题书名《伤寒论》,并以"元亨利贞,为册次.?
卷首有张机"伤寒卒病论集",次林亿等数人"伤寒论序",次有圣旨一通.?
次目录.护页内有近人杨守敬手书题记,并附印记.?
书中钤有"国立中央图/书馆收藏"朱文长方印,"近圃/收藏"朱文长方印,"飞青/阁藏/书印"白文方印,"吴兴张氏适园收藏图书"朱文长方印.?
书影旁写有如下文字:"《伤寒论》十卷四册 汉张机撰 晋王叔和编 日本抄本框18X13·1 近人杨守敬手书题记 (05895)".观其标号皆为"05895",则图书馆书志所写之《伤寒论》即为杨守敬所谓之"北宋影抄本伤寒论".对这张复印件,任何人都能一眼看清 剪贴推移的明显痕迹,因为粘贴的技术太粗糙,太草率,太拙劣,太不经心,漏洞百出.如:?
①上框的横栏界左右没有对齐,出现上下双边:?
②下框的横栏界向下移位,与原有的下框左右栏界未能对齐,出现犬牙交错现象:?
③杨守敬将书口剪下后稍加处理就向右推移三行,由于粘贴不细致,竟然把原有书口的一段黑线贴在书页中间.?
考证至此,问题已经十分清楚:?
①所谓"影抄北宋本伤寒论"千真万确是杨守敬所伪造;?
②当今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影抄北宋本伤寒论";?
③杨守敬所伪造的"影抄北宋本伤寒论"所据的底本是赵开美本;?
④赵开美本所依据的是北宋元佑三年刊刻的小字本.?
4,武昌医馆翻刻"影抄北宋本《伤寒论》"考?
民国元年(1912年)十二月,柯继文于武昌医馆刊印影宋本《伤寒论》为考证此本与赵开美本之关系,笔者与赵本作了较详细对比.如下:?
第一,目录比较?
(1)辨脉法,平脉法: 赵本占一行, 医馆本占两行;?
(2)伤寒例,辨痉湿暍脉证 赵本占一行 医馆本占两行;?
第二,书口比较?
(1)赵本书口上端有"仲景全书"四字,医馆本无,刻以墨条;?
(2)赵本鱼尾下刻以卷次,医馆本在黑条下为黑书口,其下刻以"论某","某"指卷次?
(3)赵本书口底部刻以页次,医馆本亦刻以页次,页次下为墨条书口.?
第三,卷一首页比较?
(1)赵本卷一首页第一行为"伤寒论卷第一 仲景全书第一"12字,医馆本无"仲景全书第一"6字;?
(2)赵本第三行为"宋林亿校正"5字, 医馆本无;?
(3)赵本第四行为"明赵开美校刻"6字,医馆本无?
(4)赵本第五行为"沈琳仝校"4字,医馆本无.赵本第三行第四行,第五行馆本是以杨守敬伪造本为底本翻刻的.当是杨守敬将剪贴推移本出卖给或赠送给武昌医馆刊刻流布.?
(5)赵本卷一首页第十行倒数最末一句话是"阳病见阴脉者死"7字,武昌医馆本对应之页第十行倒数最末一句为"大便反鞭(音硬下同)",与杨守敬伪造本全同.?
第四,文字词句比较?
(1)武昌医馆本增字:赵本《辨脉法第一》"故知当屎脓也(《玉函》作溺)",武昌医馆本于"玉"字上增"屎"字.赵本《辨脉法第一》"嚏而出之声嗢(乙骨切)",武昌医馆本在"切"字下增"嗢"字.?
(2)字型比较:?
①赵本"热"字下面的四点皆刻为"火"字,全书皆然,武昌医馆本"热"字下皆为四点.?
②赵本《辨脉》"故欲裸身"之"裸"左半边作"示"旁,武昌医馆本改为"衣" 旁,是.虽然改正了赵本误字,但已失赵本真面.?
③赵本《辨脉》"盛夏欲着复衣"之"复"的左半边作"示",武昌医馆本"衣"旁,是.虽然改正了赵本误字,但已失赵本真面.?
④赵本《辨脉》"鼻中燥者必衄也"之"衄",右半边作"刃",武昌医馆本作"丑", 是.?
(3)句子不同:?
《平脉》赵本"肾为脾所胜",武昌医馆本作"肾谓所胜脾".?
上面所有这些不同,根源有二:?
①武昌医馆本以杨守敬伪造本为底本翻刻,故与杨本同.?
②杨守敬出使日本寻到赵开美本,请日本书手摹写, 故台湾国家图书馆关于此本的题记与《留真谱》皆云"日本抄本",杨氏回国后加以剪贴推移造假.由于抄写者是日本书手,所以书法,字型与赵本有异.?
6,恽铁檀据日本崛川济本影刻《伤寒论》考证?
恽铁樵(公元1875~1935),江苏武进入,著有《群经见智录》,《脉学发微》,《生理新语》等书,刊刻过《仲景全书》.恽氏所刻《仲景全书》极易与赵开美本《仲景全书·伤寒论》初刻板相混,需加辩正.?
赵开美本刊行后,日本曾加翻刻,1856(日本安政三年)崛川济《翻刻宋版伤寒论》翻刻最佳.该书以藏于日本枫山秘府的赵开美《仲景全书·伤寒论》初 刻板为底本而翻刻之,逼近赵本原貌.1923年恽铁樵以日本安政三年本为底本影印之.?
经与安政三年本详细对比考察,确证恽铁樵本源自安政三年本,唯将安政返点削去而已.举例如下:?
(1)安政本《平脉法》"若见损脉来至为难治(肾谓所胜脾,脾胜不应时)",恽铁樵本同.
按,小注"肾谓所胜脾"五字,北京国家图书馆,台湾中央图书馆藏本皆作"肾为脾所胜".?
(2)安政本卷五242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一作■■)", 恽本同,"作"字下亦为两个墨钉.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本,北京国家图书馆藏本,台湾本"作"字下两个墨钉皆作"佛郁" .?
(3)安政本卷七385条"恶寒脉微(一作■)而复利",小注"作"下为一个墨钉,恽本同.北京国家图书馆,台湾本,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本墨钉皆作"缓"字.证据尚多,不备举.?
结论是明显的;恽铁樵本是以日本安政三年崛川济本为底本削去返点符号而翻刻者.此本在我国影响非常巨大,国内各大图书馆均有收藏,此后国内不少《伤寒论》研究著作称所据底本为赵开美本者,实据恽铁樵本也.?
恽铁樵本源于日本安政三年崛川济本,近60年前著名中医文献学家叶橘泉老先生早己言之.叶老先生在《康平本伤寒论序》中云:?
赵刻至今又三四百年,其书已稀如星凤,除东国枫山秘府藏有一部外,国内唯吾友范行准先生有其书,至民国初年,恽铁樵氏影印《伤寒论》号称明赵开美本, 实则原本为日本安政间崛川济氏据秘府藏本所覆刻者,恽氏固未见赵刻原书耳.?
7,重庆市中医学会(新辑宋本伤寒论,所据底本为恽铁樵本考察)?
1955年,重庆市中医学会编辑一本《新编宋本伤寒论》,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起自太阳上"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止于"辨阴阳易差后劳复"之"损谷则愈"条.正文前有(内容说明),关于底本作如下说明:?
目前《伤寒论》的通行本有两种:一是金成无己的注本,即《注解伤寒论》,一是宋镌治平(1065)本,即高保衡等的原刻本,前者以明嘉靖间汪济川的刊 本为善,后者原刻已不可得,现在仅存有明赵开美的覆刻本.总之,宋金时代的原刻《伤寒论》已不易见,所能看到的都是明刻本.两者相较,成氏注解本已渗进了 许多己见,又经展转翻刻,出入尤多;高校本虽是赵氏覆刻,而赵氏是依照原书复制的,可能逼真于治平面目,因此我们决定把它采用了.?
笔者从追寻赵开美宋本《伤寒论》下落的目的出发,对《新辑宋本伤寒论》所用底本问题进行了比较仔细的考察.发现《新辑宋本伤寒论》有多处与赵开美本不同,而与恽铁樵本相一致.下面举几个突出的证据:?
① 12条桂枝汤服法《新辑》本"不可令如水流雕"句中作繁体"离"字,与崛川济本,恽铁樵本同,而赵开美本作"漓".?
② 141条白散方服法《新辑》本"更于臼中杵之",与恽铁樵本同,赵开美宋本"杵"字作"治".?
③ 385条"恶寒脉微(一作■)",《新辑》本"作"下作墨丁,与恽铁樵本同,赵开美本作"缓".?
《新辑》本删卷七"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含)至卷十"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与恽铁樵本相同之处如何已不可考.但仅就上述几例已足以说明《新 辑宋本伤寒论》所据底本断然不是赵开美翻刻宋本《伤寒论》,而是源于恽铁樵本.南京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伤寒论译释》,所据底本为恽铁樵本考察?
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产生了"大跃进"的群众运动,高等学校教学教法和教材编写也进行"大跃进"式的群众性科研运动,在 这样的政治气氛下,南京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以集体的力量编写了一部堪称优秀的《伤寒论》学术著作——《伤寒论译释》.该书《序言》云:?
本书是依据宋代治平本明代赵开美覆刻本进行语译,并根据历次教学过程中所吸收的改进意见以我们的主观看法用现代语汇将原文的精神实质有重点地加以综合的论述.?
在《体例说明》中,对底本又作了说明:?
据宋治平本明代赵开美覆刻本进行语译.?
这就好象在20世纪50年代重庆,南京各存一部明代赵开美本宋本《伤寒论》,而赵本是天壤奇珍,人们当然要追查它的来源与后来的下落.因此考证《伤寒论译释》本使用的底本,在《伤寒论》版本学上具有很大的重要性.?
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集体编写,由上海科技出版社于1959年出版的《伤寒论译释》在推动中医界深入研究《伤寒论》以及在中医教学中起到了非常 重大的作用,直到今天,这部著作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经笔者仔细核查,《伤寒论译释》所用底本不是赵开美《仲景全书·伤寒论》,而是恽铁樵据日本崛川济安 政三年本覆刻者.笔者将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本,北京图书馆珍藏本(缩微胶卷冲洗放大),台湾本,恽铁樵本,译释本5本书平铺一起仔细校读,发现《伤寒论译 释》本与恽铁樵本同而与赵开美本异.举例说明:?
(1) 肾谓所胜脾: 见《平脉法》"若见损脉来至为难治"小注.译释本,恽本皆如此,北京图书馆本,台湾本,影印本作"肾为脾所胜".?
(2)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见《辨阴阳易差后劳复》.语译本,恽本皆如此,北图本,台湾本,影印本无"阳"字.?
(3) 恶寒脉微(一作■)而复利:见385条.译释本,恽本皆如此.北图本,台湾本,影印本墨钉处作"缓"字.此例极富启发,若果用赵本,断然不会出现墨钉.?
尚有其他例证,不烦举.?
《伤寒论译释》本以恽铁樵本为底本确切无疑.但这不是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的失误,而是恽铁樵本人所造成的,恽铁樵表明他自己据明赵开美本覆刻, 骗取了许多人的信任.恽铁樵本以崛川济本为底本而影刻之,逼真安政本,安政本接近赵本,在赵开美本没有在社会上流传的条件下使用恽本,无可厚非;但是我们 这里讨论的是哪个本子是真赵本,哪个本子是伪赵本,不含使用恽本作底本而进行注释就是不好的书籍的意思.指出《新辑宋本伤寒论》,《伤寒论译释》两本书使 用的底本不是赵开美本《仲景全书·伤寒论》,这对于考证赵本在中国的流传,在版本学上无疑是很有意义的,绝对不含贬低和指责这两个优秀著作的意思.
9,刘渡舟本《伤寒论》所据底本为宋本《伤寒论》
1983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主编的《宋本伤寒论校注》,以北京图书馆宋本《伤寒论》(缩微胶卷)为底本而校注之,这是自1599年赵开美刊行宋本后第一次以赵开美本为底本而校注之本.
纵上所述,仲景学说的构建,除了张仲景本人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性劳动之外,与后人长期不懈地继承,发挥,完善,补充,研究,发展是分不开的.从真正意义 上说,仲景学说是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及其人文思想为核心的数代医家研究成果的汇集和经验结晶,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财富.
相关文章
 草豆蔻散(《圣惠》卷七十八。)
 麻后肺痿肺痈
 温通小肠
 脉候
 葶苈丸(《普济方》卷一八三。)
 产前以攻病为安胎说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