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医师交流:百病因痰 宜用吐法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人体津液,皆由水谷所化。谓血之余,行脉外,流通周身。在皮为汗,在肉为血,在口为涎,在目为泪。然水谷之化,有正有邪。化得其正,则津液清新,使人营卫充,形体强;化得其邪,则津液浊败,气血弱,病莫测。津液浊败则为痰,即痰与水类,故遍身上下,无所不至。

    论之痰因,无非内、外、不内外三种。大凡因湿致病而生痰者,名曰湿痰,滑白亦多状鸡子清;燥痰,粘壳而少,或如米粒;风痰,清稀多泡;热痰,坚而成块;郁痰,梅核败絮;火痰,胶色黄;寒痰,色白清稀间有黑点,等等。然上之病痰,其一部可从喉头气管内粘膜分泌而聚,由口唾出。

    但余下不易唾出之痰,则流注肌肉、七窍、隧道、经络、脏腑,暗藏杀机,进而痰嗌气滞肉腐,脓生“白黄赤稠稀”,造成病杂而多变。诸如--

    流注皮肤。多见斑疮癣疥(仅“疥”之一证,又可细分为大、马、水、干、湿、虫、沙、脓等),或顽硬而坚、状似牛领之皮,搔如枯木;或病久皮脱、肉蚀,骨瘦如柴。

    流注肌肉。有肿满按之如泥者;有坚如石者;有疽肉瘤者。分其部位,若病在背脊,有肤色如常,不热不红却木硬疼痛者;有背心一点常如冷冰,浑身习习如虫行者;有生肿瘤短如冬瓜或长如布袋痛不欲生者。病在腰际,则一块固痛,不能转折。病在四肢,则麻木不仁,萎弱酸胀。病在关节,核如胡桃屈伸强硬。病在两胁,块状如石,肿痛溃脓。病在耳后连及项下,则三五成簇,红肿寒热,状如瘰疬或癌症晚期淋巴转移。

    流注隧道(气血脏腑各管系)。有肿如瘿瘤、忽痛忽止、按之半空状者;有隧道窄狭,如线及硬化、粥化、梗塞绞痛者;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结石、内痈内疽、无名肿毒肿痛、良性恶性肿瘤者。

    流注“七窍”。在口,多唇舌疮疳糜烂,气闻“辛酸甘涩臭”;在鼻,则息肉塞腔,更有甚者疽大如拳,色分“白黄青赤黑”;在目,内障疡,夕昏不眠,或白日见“鬼”,幻视幻觉,撵之不走;在耳,胀痒衄痛,鼓蝉鸣,幻听幻声,挥之不去。

    流注经络脏腑。则单经、单脏、单腑乃至数经、数脏、数腑,合病无穷,连绵不止。诸如——

    太阳经(小肠与膀胱)病。多有头痛发热,项背强,身痛恶风自汗。若痰蓄小肠,往往癃闭淋漓,赤白带下;痰蓄膀胱,则口渴尿赤而涩滞。

    阳明经(大肠与胃)病。多见目痛、鼻干、唇焦,嗽水不欲咽。若痰蓄大肠,往往肠中切痛而鸣濯濯,或潮热谵语,便秘屎躁,绕脐而痛;痰蓄胃宫,虽腹不坚大便不闭,但多有狂乱不眠等症。

    少阳经(胆与三焦)病,多见耳聋胁痛,头汗盗汗。若痰蓄在上,则头重目黄;在中,则痞满不舒;在下,则胫足附肿;在胆,则口苦太息,爪黑多纹。

    太阴经(脾与肺)病。轻者,腹满嗌干,肌肉消瘦,浮肿不红,四肢不用;危者,唇缓口开手撒。若病在脾,往往肿胀而食不下,自利益甚,少腹自痛;病在肺,轻者,喘满咳嗽,皮毛枯涩,鼻塞汗出眩晕;危者,皮腠冰冷,滑汗如油而畏寒。

    少阴经(心、肾)病。多见口燥咽干喉痛而渴,或下利清水心下梗,或下利肠垢目不明。若病在心,常头面烘热、惊眩、忡怔、欲寐;若病在肾,多腰痛、阴汗、男子阳弱不育、女子阴虚不孕;如若心、肾两脏合病,则上述症状往往齐见而混合。

    厥阴经(肝与心包络)病。多见少腹胀满,烦燥消渴而怠倦。若病心包络,往往目赤心痛,臂肘挛急,腋肿甚,胁支满;病在肝,常有舌黑而润,吐疣囊缩;若成经、脏合病之势,则有手足厥逆,咽咳不利,吐痰涎脓血,泄利不止等。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强壮之人,任其多饮多食,却未见其痰蓄为病;唯体虚羸弱之人,其痰必多。何也?因强人随饮随化,弱人饮而内停使然!据此而论,病痰其本在肾,为水不归原;其标在脾,为土不制水。因此,治痰之法,应以温脾强肾为主,兼顾其他,则元气日强痰日少,病日轻而渐愈矣!

    病有轻重缓急,治分标本先后。凡中满不通、二便不利、阳脱、中风、气闭等危急之病,则先治其标,亦不可废。然治标之法,旨在“药下留人”;把人留住,方可言治。在此虽言治标,而终为求本矣。辩证法在中医理论与实践中随处可见。

    于是,在表者,汗之;里者,下之;膈上或经络者,吐之;久病胃气大虚急赖有所养者,补之,遂成医之“大法”。“汗、下、吐、补”,各遵其道,相参为用,病有不愈者少。若当汗而不汗,则毛孔闭塞,闷绝疼痛不解;当下而不下,则心腹胀满,烦乱鼓肿日甚;当吐而不吐,则水谷不入,结胸上喘更剧;当补而不补,则气血消散,肌肉耗亡,精神脱失,志意双迷亦重,终致病不可救!

    然现代单功能医学,“汗、吐、下”不屑一顾,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对“补”之一法,却情有独钟,A、B、C、D,碘、钙、铁、硒,多多益善;中医界也有人受其影响,滥用参、茸、鳖精、虫草、灵芝,大补而特补之!殊不知“物极必反”,不当补而补之,火毒内蓄,心神烦乱,脏腑奔冲,反害人体中和,阴阳失衡,致本无病者,反病;病轻者,加重;病重者,速死!故病患折于庸狂之手,即不死于病而死于医者众。

    病痰之证,中医百家争鸣,自古有之。有言“怪病为之痰”者,有言“痰为百病母”者,等等。但无论“病生痰”或“痰生病”如何争论不休,用吐法治之却是共识。然病痰所因,本自不一,何以皆言宜吐?

    其一,痰亦病理物资,人体自身排异功能极强,咳痰即吐,出自本能。

    其二,痰涎雍盛,格塞胃脘而清道不通者;积聚痛急而不易消散者;胶固粘浊之痰,咳之不出,咽之不下,非药不能消者;痰在经络、膜窍、脏腑,藏深蓄远,药所难及者;暴饮暴食醉酒失态者,一“吐”为快,凡过来人体验颇深。

    其三,风寒外感,吐能散之;火郁寒盛,吐能发越热邪,鼓动阳气;诸邪下陷结聚,吐有升举之力,下解之功,这在中医中药典籍中记载甚详,医案极丰。

    其四,奇怪难治之病,诸如肿瘤(癌与非癌)、精神病、银屑病等,乃数经、数脏、数腑受邪合而为病,虽几易其医,且皆竭尽其技,仍无转机。

    百病因痰,治宜吐法,以发动“猖狂”之势,于大乱之中求大治,取效甚捷,临床治愈者众。

    “百药皆可吐”,但吐之有巧。与人“斗酒”,会玩巧者,当自知多喝一口必醉之时,便会寻机入厕,张口用食、中二指,往喉上一探,“哇”的一声,酒菜秽污如倾。吐后入席,再喝不醉。

    “药吐”之法:煎取药汁一碗(约250cc),先喝3/5,10--15分钟后,余下2/5,一气顿服之,即刻用指探喉取吐,吐尽乃止。取效如否,全在一“探”字,不可忍不得服用止吐药!尤其是精神病人,本无行为能力,其法定监护人,监督如法操作,至关重要!做不到这一点,最好别再浪费时间和钱财。

    中医五千年,先哲善用吐法者,有子和、丹溪、景岳三人。然子和之法,其用在于急,治有余之病,然有大损元气之嫌;丹溪“倒仓”之法,繁杂而苛求,不易为患者接受,如今用之甚少;景岳之法,其用在于缓,治不足之病,但有偏补非议。故三法相参为用,取长补短,才是医途正道。

    但为患者,病不得已,唯医是听,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对此,笔者自得一法,简单易行,人自为功,无论有病无病,开始“照葫画瓢”,进而吐纳自如,坚持不懈,必然大受其益。因本法特作“药吐”补充之一,故名“吐法发挥”,今附如下,与人共享,变被动为主动,强身健体,以答谢广大读者与病家厚爱。

    吐法发挥(吐痰功)

    一、“三咽”(口鼻喉)放松,发“呵--”长声,口鼻缓缓吸气,至胸腹上升最高限度。

    二、稍息闭气,用力慢慢逼出内气,发“啊--”长声,振动“三咽”,至胸腹下落最低限度。

    三、紧接着用力,发“咳咳”声,且一声连着一声,咳至面红耳赤.鼻酸泪出或现呕吐状。

    四、口闭搐鼻,用大姆指一左一右地交替按严鼻孔,用力纳气使鼻冀闪动,发“哄哄”声,且一声连着一声。于胸腹起落间,虽藏远蓄深之痰,无不可取,随气而聚;积之一口,吐入痰器。

    五、如此轮回,计吐数十口,收功养神。最后所出之痰,其形色臭味甚有紫黑酸恶不堪者,亦不为怪!

    注意事项:

    1、清晨方醒,胃空无物,床上平卧,如法用功.有病之人3-7日行吐一次(或遵医嘱);亚健康之人,半月一次;无病之人,或一月或三月,自行把握。

    2、出现“唇肿咽痛”者,用凉水漱咽数口,即解。

    3、吐毕洗漱,即用早餐,宜喝米粥1-2碗,以养胃中清气。


    小启:此篇转载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世家 振华军事网   豆丁网 铁血网/铁血社区 闻康网/寻医问药 如雪生活  数字中国等十多家。虽未注明出处,有侵权之嫌,然善意可鉴,昭示世人,祛病强身,故在此一一谢过。


-----------试试看,如何?
-----------吐法基本没人用了。
-----------有位吃什麽都过敏的女孩,就在当地草医的吐法中康复。
-----------有形之痰可吐,无形之痰当化,可以看看张德英老师的《痰证论》,会很有启发
相关文章
 锁阳丸(《丹溪心法》卷三。)
 请看伟大科学家杨神经的视频讲座:感冒原理
 肾虚有什么表现?
 妙用蠡沟穴,阴痒,癫痫,阳强,睾丸肿大
 论将息法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