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妇人规教程:瘕类
来源:瘕类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论证

症瘕之病,即积聚之别名。《内经》止有积聚疝瘕,并无症字之名,此后世之所增设者。盖症者,征也。

瘕者,假也。征者,成形而坚硬不移者是也;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是也。成形者,或由血结,谓之血;或由食结,谓之食 。无形者,瘕在气分,气滞则聚而见形,气行则散而无迹。此症瘕之辨也。然又有痛者,有不痛者。痛者联于气血,所以知气血行则愈,故痛者易治。不痛者,不通气血,另结窠囊,药食难及,故不痛者难治。此又治之有辨也。其他如肺之积曰息奔;心之积曰伏梁;脾之积曰痞气;肝之积曰肥气;肾之积曰奔豚。以至后世有曰症癖、曰痞块之属,亦不过以形见之处有不同,故名亦因之而异耳。总之,非在气分,则在血分,知斯二者,则症瘕二字已尽之矣。但血症气瘕各有虚实,而宜攻宜补,当审之真而用之确也。

诸经义另详积聚门,所当参阅。

《骨空论》曰∶“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张子和曰∶“遗溺、闭癃、阴痿、脬痹、精滑、白yin,皆男子之疝也。若血涸月事不行,行后小腹有块,或时动移,前阴突出,后阴核;皆女子之疝也。但女子不谓之疝,而谓之瘕。”

瘀血留滞作,惟妇人有之。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或积劳积弱,气弱而不行。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 矣。然血必由气,气行则血行。故凡欲治血,则或攻或补,皆当以调气为先。罗谦甫曰∶养正邪自除,必先调养,使营卫充实,若不消散,方可议下。但除之不以渐,则必有颠覆之害,若不守禁忌,纵嗜欲,其有不丧身者鲜矣。

血 作痛,或成形不散,在脐腹之下,若暂见停蓄而根盘未固者,只宜五物煎或决津煎加减主之,则血无不去,痛无不止,足称神剂。

五物煎(见血寒论外方)
决津煎(见经期腹痛)妇人形气、病气俱实,或腹胀,或痛甚,而新有所逆,但欲行滞止痛者,宜通瘀煎、失笑散玄胡当归散、加减四物汤之类,疏之、导之,气通滞去,痛必自愈。若稍久且坚,而欲消之、磨之,宜三棱丸、万病丸之类主之。

通瘀煎(见经期腹痛)
失笑散(见经期腹痛)
玄胡当归散(见经痛论外方)
《良方》加减四物汤(见《妇人规古方》)治妇人血积。

当归 川芎 芍药 熟地 蓬术 三棱 肉桂 干漆(炒烟尽等分)
上 咀,每服五七钱,水钟半,煎七分,食远服。

三棱丸(见《古方八阵.攻阵》)治血 、血瘕、食积、痰滞。

莪术(醋浸炒) 三棱(各三两) 青皮 麦芽(炒) 半夏(各一两)
上共用好醋一钟,煮干共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四十丸,淡醋汤下。痰积,汤下。

万病丸(见《妇人规古方》)治月经瘀闭,脐腹作痛,及产后 瘕等病。

干漆(炒烟出青白为度) 牛膝(酒洗焙各一两)
上为末,生地黄一升,用砂锅慢火熬膏,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饮下。

形气强壮而瘀血不行,或大便结闭,或腹胀痛甚,有非下不可者,宜《良方》仁承气汤下之最捷,或用夺命丹桃仁煎、穿山甲散、赤金豆之类皆可,然下须详慎,非有大实不得已之证,不宜妄用。

《良方》桃仁承气汤(见《古方八阵.攻阵》)治瘀血小腹作痛,大便不利,或谵语口干,漱水不咽,遍身黄色,小便自利或血结胸中。疼痛不可近,或寒热昏迷,其人如狂。

桃仁(半两去皮尖) 大黄(炒一两) 甘草(二钱) 肉桂(一www.med126.com/zhuyuan/钱)
上姜水煎,发日五更服。

夺命丹(见鬼胎)
《良方》桃仁煎(见《古方八阵.攻阵》)治血瘕。

桃仁 大黄(炒各一两) 虻虫(半两炒黑) 朴硝(一两)
上为末,以醇醋一钟,瓷器中煮三分,下前三味,不住手搅煎至可丸,乃下朴硝,丸如桐子大,不吃晚食,五更初温酒下五丸,日午下秽物,如未见,再服,仍以调气血药补之。立斋曰∶向在毗陵一妇人,小便不通,脐腹胀甚,余诊之曰∶此血瘕也,用前药一服,腹痛下瘀血、血水即愈。此药猛烈大峻,气血虚者斟酌与之。

穿山甲散(见《古方八阵.攻阵》)

治 痞瘀血,心腹作痛。

穿山甲(炒焦) 鳖甲(醋炙) 赤芍药 大黄(炒) 干漆(炒烟尽) 桂心(各一两) 川芎 芫花(醋炒) 归尾(各半两) 麝香(一钱)
上为末,每服一钱,酒调下。

赤金豆(见鬼胎)养正之法,当察阴阳上下,病之久新及邪正强弱之势。其有停瘀虽甚,而元气困弱者不可攻;病久而弱,积难摇动者不可攻。凡此之类,皆当专固根本,以俟其渐磨渐愈,乃为良策。如郁结伤脾者,宜用归脾汤、逍遥饮、寿脾煎。脾胃虚寒者,宜温胃饮、养中煎、六君子汤。肝肾虚寒者,宜大营煎、暖肝煎、理阴煎,或《良方》交加散亦可。脾肾虚寒,大便泄泻或不实者,宜胃关煎、理阴煎。病久脾肾气滞而小腹痛胀者,宜八味地黄丸。肝火不清,血热而滞者,宜加味逍遥散。以上诸证,凡虚中带滞者,不妨于前药中各加行气导滞之品,此在用者之圆活也。

归脾汤(见经不调)
逍遥饮(见肾虚经乱)
寿脾煎(见血虚经乱)
温胃饮(见血虚经乱)
养中煎(见《新方八阵.热阵》)

治中气虚寒,为呕为泄者。

人参(一至三钱) 山药(炒二钱) 白扁豆(炒二三钱) 炙甘草(一钱) 茯苓(二钱) 干姜(炒黄一二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如嗳腐气滞者,加陈皮一钱,或砂仁四分。如胃中空虚觉馁者,加熟地三、五钱。

六君子汤(见经期腹痛)
大营煎(见血热经早)
暖肝煎(见《新方八阵.热阵》)

治肝肾阴寒,小腹疼痛疝气等证。

当归(二、三钱) 枸杞(三钱) 茯苓(二钱) 茴香(二钱) 肉桂(一、二钱) 乌药(二钱)沉香(一钱,或木香亦可)
水一钟半,加生姜三、五片,煎七分,食远温服。

如寒甚者,加吴茱萸、干姜,再甚者,加附子

理阴煎(见血寒经迟)
《良方》交加散(见经痛论外方)
胃关煎(见产后腹痛)
八味地黄汤(即八味丸。见经不调)
加味逍遥散(见经不调)

妇人久 宿痞,脾肾必亏,邪正相搏,牢固不动,气联子脏则不孕;气联冲任则月水不通。内治之法宜如前,外以阿魏膏贴之,仍用熨痞方,或用琥珀膏亦可,然必须切慎七情及六yin、饮食、起居,而不时随证调理,庶乎可愈。

阿魏膏(见《外科钤古方》)治一切痞块,更服胡连丸。

羌活 独活 玄参 官桂 赤芍药 穿山甲 生地黄 两头尖 大黄 白芷 天麻 红花(各半两) 木鳖(十枚去壳) 乱发(一团) 槐、柳、桃枝(各半两)
上用麻油二斤四两,煎药黑去渣,入发再煎,发化,仍去渣,入上好真正黄丹,煎收软硬得中,入后细药,即成膏矣。

阿魏 芒硝 苏合油 乳香 没药(各五钱) 麝香(三钱)
上,凡贴膏药,须先用朴硝随患处铺半指浓,以纸盖,用热熨斗熨良久,如硝耗,再加熨之,二时许方贴膏药。若是肝积,加芦荟末同熨之。

熨痞方(见《古方八阵.攻阵》)一层用麝香二、三分掺肉上,二层阿魏一、二钱,三层芒硝一、二两铺盖于上。

上,先用荞麦面和成条,量痞大小围住铺药于内,以青布盖之,随烧砖四五块,轮流布上熨之,觉腹中气行宽快,即是痞消之兆。以手烘热摩之亦妙。内须服调养气血之药。

凡饮食留聚而为 痞者,或以生冷,或以风寒,或以忿怒气逆,或以劳倦饥馁而饮食叠进,不用消化则积而成 矣。然胃气强者,必不致留聚饮食,而饮食之不能化者,必由脾肾气弱而然。所以治此者,宜酌虚实而为攻补,庶乎得效也。诸治法详积聚门。宜参而用之。

立斋曰∶前证若形气虚弱,须先调补脾胃为主,而佐以消导;若形气充实,当先疏导为主,而佐以补脾胃。若气壅血滞而不行者,宜用乌药散,散而行之。若脾气虚而血不行者,宜用四君、芎、归,补而行之。若脾气郁而血不行者,宜用归脾汤,解而行之。若肝肾血燥而不行者,宜用加味逍遥散,清而行之。大抵食积痞块之证,皆以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但当养正辟邪,而积自除矣。虽曰坚者削之,客者除之,若胃气未虚或可少用,若病久虚乏者,不宜轻用。

《良方》乌药散(见《古方八阵.和阵》)

治血气壅滞,心腹作痛。

乌药 莪术(醋浸炒) 桂心 桃仁 当归 青皮 木香(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

四君子汤(见血虚经乱)
归脾汤(见经不调)
加味逍遥散(见经不调)

气瘕

瘕者,假也。所谓假者,谓其形虽若 而原无根窠,非若 痞之坚顽有形者也。盖有形者,或因血积,或因食积,积有定形,所不可移易者也。无形者,病在气分,气逆则甚,气散则缓,聚散无根者也。惟其无根,故能大能小,或左或右,或近胁肋而如臂如指,则谓之 癖;或下脐腹而为胀为急,则谓之疝瘕。《难经》曰∶“病有积聚,何以别之?然积者阴气也,阴沉而伏;聚者阳气也,阳浮而动。故积者五脏之所生,聚者六腑之所成也。”然则 由于积,积在阴分而有渊薮,故攻之非易;瘕由于聚,聚在阳分而犹乌合,故散之非难。此 瘕之辨有如此,惟散之之法,却有因通、因塞之妙用,而人多莫之知也。

凡病在气分而无停蓄形积者,皆不可下。盖凡用下者,可除有形而不可以除无形。若气因形滞者,去其积则气亦顺,自无不可。若全在无形气分,即下亦不去,而适足以败正气也。宜切识之。

散气之法,只在行气,盖气行则散也。但行气之法,大有权宜,如气实则壅滞,宜破而行之;气闭则留蓄,宜利而行之;气热则干涸,宜寒而行之;气寒则凝结,宜温而行之。此散气治瘕之大法也。然瘕聚之证,使果气强力健,则流行不息,又何瘕聚之有?惟正气不行而后邪气得聚。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凡为此病,必气虚者多,虚不知补,则正气不行,正气不行则邪气不散,安望其有瘳乎?但实者有据,故显而易见,虚每似实,故隐而难知。此所以当辨其真也。

破气行气之剂,凡气实气壅之甚而为胀为痛者,宜排气饮、木香顺气散、木香调气散、四磨汤、诸七气汤之类主之。若血中之气滞而为瘀为痛者,宜失笑散、通瘀煎、调经饮,甚者《良方》夺命丹。疝瘕气聚者,荔香散,甚者天台乌药散。气结膀胱,小水不利者,小厘清饮、四苓散五苓散。气结大肠,干秘不行者,搜风顺气丸麻仁丸;水亏血虚而秘滞者,济川煎。肝气逆而为聚者,解肝煎,兼火者,化肝煎。气聚兼热,火郁不行者,抽薪饮、大厘清饮。寒滞不行,气结胀聚者,抑扶煎、和胃饮、丁香茯苓汤。三焦壅滞,气道不清而中满肿胀者,廓清饮。痰饮水气停蓄胸胁而为吞酸呕逆者,苓术二陈煎、六安煎、和胃饮、括痰丸之类主之。

以上诸法,惟气实瘕聚者宜之,凡元气不足者,皆不可用。

排气饮(见经期腹痛)
《统旨》木香顺气散(见《古方八阵.和阵》治气滞腹痛胁痛

木香 香附 槟榔 青皮 陈皮 枳壳 砂仁 浓朴(制) 苍术(各一钱) 炙甘草(五分)
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服。

《局方》木香调气散(见《古方八阵.和阵》)木香 白檀香 白豆蔻 丁香(各二钱) 炙甘草 藿香(各八钱) 砂仁(四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沸汤点服。

四磨汤(见《古方八阵.和阵》)治诸逆气。

沉香 乌药 枳实 槟榔
上四味,用白汤共磨,或下“养正丹”尤佳。一方用白酒磨。《济生方》用人参无枳实。本证加木香,即名五磨饮。

七气汤(见《古方八阵.和阵》)

治七情之气郁结于中,心腹绞痛不可忍,及不能饮食。

半夏(制五两) 人参 肉桂 甘草(炙各一www.med126.com/yaoshi/两)
上,每服三、五钱,水一钟半,姜三片,煎八分服。

《三因》七气汤(即四七汤。见安胎)
加味七气汤(见《古方八阵.和阵》)即前七气东加浓朴、茯苓各等分。

《局方》七气汤(见《古方八阵.和阵》)

治七情郁结,脏气互相刑克,阴阳不和,挥霍撩乱,吐泻交作。

半夏(制) 浓朴 芍药 茯苓(各二钱) 人参 肉桂 橘红 紫苏
水二钟,加姜、枣煎服。

《指迷》七气汤(见《古方八阵.和阵》)

治七情相干,阴阳不得升降,气道雍滞,攻冲作疼,积聚瘕胀满等证。

半夏 甘草(各七分半) 香附(钱半) 青皮 陈皮 桔梗 官桂 藿香 益智 莪术(煨各一钱)
上,每服三、五钱,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统旨》七气汤有三棱、玄胡索姜黄草豆蔻。无半夏、桔梗。《济生》大七气汤有三棱,无半夏。

失笑散(见经期腹痛)
通痰煎(见经期腹痛)
调经饮(见经期腹痛)
夺命丹(见鬼胎)
荔香散(见《新方八阵.因阵》)

治疝气痛极。凡在气分者,最宜用之。并治小腹气痛等证,神效。

又心腹久痛方如后。

荔枝核(炮微焦) 大茴香(等分炒)
上为末,用好酒调服二、三钱。如寒甚者,加制过吴茱萸,减半用之。凡心腹胃脘久痛,屡触屡发者,惟妇人多有之,用荔核一钱,木香八分,为末,每服一钱,清汤调服,数服除根。

《宝鉴》天台乌药散(见《古方八阵.和阵》)

治小肠疝气,卒引脐腹疼痛。

乌药 木香 茴香(炒) 良姜(炒) 青皮(各半两) 槟榔(二个) 川楝子(十个) 巴豆(七十粒)
上将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加面炒黑,去面及巴豆不用,其余为细末,每服一钱,温酒下,甚者姜酒下。

小厘清饮(见白浊遗淋)
五苓散(见白浊遗淋)
四苓散即前五苓散去肉桂。(见《古方八阵.和阵》)
搜风顺气丸(见《古方八阵.和阵》)

治痔漏,风热闭结,老人燥秘等证。

车前子(两半) 大麻子(微炒二钱) 大黄(五钱半生半熟) 牛膝(酒浸) 郁李仁 菟丝子(酒浸)枳壳 山药(各二钱)
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下。

麻仁丸(见《古方八阵.攻阵》)治大便秘结,胃实能食,小便热赤者。

芝麻(四两研取汁) 杏仁(四两去皮尖研如泥) 大黄(五两) 山栀(十两)
上为末,炼蜜入麻汁和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白汤下。

济川煎(见产后大便秘涩)
解肝煎(见安胎)
化肝煎(见崩淋经漏不止)
抽薪饮(见血热经早)
大厘清饮(见白浊遗淋)
抑扶煎(见《新方八阵.热阵》)

治气冷阴寒或暴伤生冷致成泻痢。凡初起血气未衰,脾肾未败,或胀痛,或呕恶,皆宜先用此汤。此胃关煎表里药也。宜察虚实用之,其有寒湿伤脏,霍乱邪实者,最宜用此。

浓朴 陈皮 乌药(各一钱五分) 猪苓(二钱) 泽泻(二钱) 炙甘草(一钱) 干姜(炮一、二钱)吴茱萸(制五、七分)
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温服。如气滞痛甚者,加木香五、七分,或砂仁亦可。如血虚多痛者,加当归二钱。如寒湿胜者,加苍术一钱半。

和胃饮(见经期腹痛)杨氏 丁香茯苓汤(见《古方八阵.热阵》)治脾胃虚寒,宿食留滞,痞塞疼痛,气不升降,以致呕吐涎沫或呕酸水,不思饮食。

半夏(制) 橘红 茯苓(各一两半) 丁香 附子(制) 肉桂 砂仁(各五钱) 干姜(炮)木香(各一两)每服四钱,
水一钟半,姜七片,枣一枚,煎七分服。

廓清饮(见《新方八阵.和阵》)

治三焦壅滞,胸膈胀满,气道不清,小水不利,年力未衰,通身肿胀,或肚腹单胀,气实非水等证。

枳壳(二钱) 浓朴(一钱半) 大腹皮(一、二钱) 白芥子(五、七分或一、二钱) 萝卜子(生捣一钱,如中,不甚胀,能食者,不必用此) 茯苓(连皮用二、三钱) 泽泻(二、三钱) 陈皮(一钱)
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温服。如内热多火,小水热数者,加栀子木通各一、二钱。如身黄小水不利者,加茵陈二钱。如小腹胀满,大便坚实不通者,加生大黄三、五钱。如肝滞胁痛者,加青皮。如气滞胸腹疼痛者,加乌药、香附。如食滞者,加山楂、麦芽。

苓术二陈煎(见《新方八阵.和阵》)

治痰饮水气停蓄心下,呕吐吞酸等证。

猪苓(一钱半) 白术(一、二钱) 泽泻(一钱半) 陈皮(一钱) 半夏(二、三钱) 茯苓(一钱半)炙甘草(八分) 干姜(炒黄一、二钱)
水一钟半,煎服。如肝肾兼寒者,加肉桂一、二钱。

六安煎(见产后喘促)
括痰丸(见《新方八阵.和阵》)

治一切停痰积饮,吞酸呕酸,胸胁胀闷疼痛等证。

半夏(制二两) 白芥子(二两) 干姜(炒黄一两) 猪苓(二两) 炙甘草(五钱) 陈皮(四两,切碎用盐二钱入水中,庄浸一宿,晒干)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绿豆大,每服一钱许,滚白汤送下。如胸胁疼痛者,加台乌药二两。

补气以行气之剂,如圣愈汤、参归汤、七福饮,皆能调心气之虚滞。五味异功散、参术汤能理心脾之气虚不行。独参汤、参附汤能助肺以行五脏之治节。若脾胃气虚而滞者,惟六君子汤、归脾汤为宜。脾胃虚寒而滞者,必温胃饮、理中汤、五君子煎最佳。若虚在脾肾阴分,气有不行而或为痰饮、或为胀满、或为呕吐腹痛等证,非理阴煎不可。若虚在血中之气而为滞为痛,微则四物汤,甚则五物煎、决津煎、大营煎方可。若肝肾寒滞,小腹气逆而痛者,必暖肝煎以温之。若脾肾气虚,门户不要而为滞为痛者,必胃关煎以固之。若元气下陷,滞而不升者,宜补中益气汤举元煎以举之。若元气大虚,气化不行而滞者,必五福饮、十全大补汤、大补元煎或六味回阳饮以培补之。以上皆补气行气之法也,亦不过为之筌蹄云耳。而此中之用,诚有未可以言悉者。然常人之情,尤为气之滞者,惟破之、散之为宜,而反云补之必不然也。不知客之强者,以主之弱;邪之胜者,以正之虚。凡今人之病,虚者最多,而用补者最少,治与病违而欲以药济人,盖亦罕矣。即余以多虚少实谆谆为言,而人亦未信,姑以人事喻之,其或可晓然乎。夫人之虚实,亦犹人之贫富,气实者若富翁,气虚者若贫士。今人于千百中而富者其几?舍富之外,尽贫人矣。其多其少,即此类也。又有华其貌而罄其室者,人多难测,亦此类也。但贫人之情,可益不可损,增一分犹然未足;削一分其窘何堪?使以潜消暗剥之术而加之,贫寒窘乏之士阴移人祚,而人不之觉,亦甚堪怜矣。此道以仁为术,其可不以此为心乎?嗟乎!人生以气为主,得气则生,失气则死。夫智者知人之命,不智者知人之病,若强不知以为知,而徒资便给,以人命为尝试者,则其概可知矣。

东垣 圣愈汤(见《古方八阵.补阵》)治血虚心烦,睡卧不宁,或五心烦热。

人参 川芎 当归 熟地黄(酒拌蒸) 生地黄(酒拌) 黄耆(炙各一钱)
上,水煎服。

参归汤(亦名人参汤。见调经论外备用方)
七福饮(见血虚经乱)
五味异功散(见恶阻)
参术汤(见《古方八阵.补阵》)

治气虚颤掉,泄泻呕吐等证。

人参 白术 黄 (各二钱) 白茯苓 陈皮 炙甘草(各一钱)甚者加附子一钱
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独参汤(见崩淋经漏不止)严氏 参附汤(见《古方八阵.补阵》)治真阳不足,上气喘急,呃逆自利,脐腹疼痛,手足厥冷,呕恶不食,自汗盗汗,气短头晕等证。

人参 制附子 用参须倍于附,或等分不拘,五钱或一两酌宜用,姜水煎服。

《良方》有丁香十五粒,名加减参附汤。

六君子汤(见经期腹痛)
归脾汤(见经不调)
温胃饮(见血虚经乱)
理中汤(见血虚经乱)
五君子煎(见崩淋经漏不止)
理阴煎(见血寒经迟)
四物汤(见经不调)
五物煎(见血寒论外方)
决津煎(见经期腹痛)
大营煎(见血热经早)
暖肝煎(见血 )
胃关煎(见产后腹痛)
补中益气汤(见经不调)
举元煎(见崩淋经漏不止)
五福饮(见血热经早)
十全大补汤(见调经论外备用方)
大补元煎(见血热经早)
六味回阳饮(见《新方八阵.热阵》)

治阴阳将脱等证。

人参(二、三两或数钱) 制附子(二、三钱) 炮干姜(二、三钱) 炙甘草(一钱) 熟地(五钱或一两)当归身(三钱,如泄泻者或血动者,以冬术易之,多多益善)
水二钟,武火煎七八分,温服。如肉振汗多者,加炙黄耆四、五钱或一两,或冬白术三、五钱。如泄泻者,加乌梅二枚,或北五味二十粒亦可。如虚阳上浮者,加茯苓二钱。如肝经郁滞者,加肉桂二、三钱。

相关文章
 虚热证
 第一节 头颅skull
 溻肿汤(《御药院方》卷八。)
 【转帖】“江西中医学院”教改六大“处方”
 祛邪截疟
 东垣灸法钩沉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