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医方集解教程:涌吐之剂
来源:涌吐之剂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邪在表宜汗,在上焦宜吐,在中下宜下,此汗吐下三法也。若邪在上焦而反下之,则逆其性汗下多矣。朱丹溪曰∶吐中就有发散之义。张子和曰∶诸汗法古方多用之。惟以吐发汗者,世罕知之。

瓜蒂

吐实邪《仲景》

治卒中痰迷,涎潮壅盛,颠狂烦乱,人事昏沉,五痫痰壅;及火气上冲,喉不得息,食填太阴,欲吐不出(痰壅上膈,火气上冲,食停上脘,并当用吐法)。伤寒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不得息者,胸有寒也,当吐之(汗出恶风,头痛项强,为桂枝证,俱为邪在表;今无头痛项强,而脉微浮,胸痞医学招聘网硬,则不在表而未入里, 为邪在胸中,胸中与表相应,故宜吐);亦治诸黄急黄(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须臾,曰急黄。或服此散,或鼻,或加丁香。 )

甜瓜蒂炒黄。赤小豆。共为末,熟水或酸齑水调下,量人虚实服之。吐时须令闭目,紧束肚皮。吐不止者,葱白汤解之。良久不出者,含砂糖一块即吐。诸亡血虚家、老人、产妇、血虚脉微者,俱不可服。(非尺脉绝者,不宜便服此,恐损胃气。若止胸中窒塞闷乱,以物探 之,得吐即止。如探不出,方以此汤吐之。如头额两太阳痛者,令病患噙水一口,以此散一字吹入鼻中,出黄水,即愈)。

此足太阳阳明药也,胸中痰食与虚烦者不同,越以瓜蒂之苦,涌以赤小豆之酸,吐去上焦有形之物,则木得舒畅,天地交而万物通矣。当吐而胃弱者,改用参芦。 十剂曰: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赤豆、瓜蒂并能行水湿痰涎,头痛胸满,寒热脉紧不大者,并宜此散吐之。或问何谓木郁?曰厥阴少阳属木,于令为春,乃人身生发之气也,食者阴物也,脾胃者坤土也。饮食填塞太阴,则土盛而反侮木,生气不得上升而木郁矣,吐去上焦有形之物,则木得条达,而遂其升生之性矣。

本方除赤豆,名独圣散。治太阳中暍(音谒,暑也)。 身重痛而脉微弱(夏月伤冷水,水渍皮肤中,郁遏其外出之阳,反中入内,故身热重痛,以瓜蒂去胸中之水,则皮中之水自行)。
本方除赤豆,加防风芦,名三圣散(子和)。
本方除赤豆,加郁金韭汁,鹅翎探吐,亦名三圣散。治中风风痫,痰厥头痛
本方除赤豆,加全蝎五分。吐风痰。
本方加淡豉,治伤寒烦闷。 瓜蒂栀豉皆吐剂。要知瓜蒂吐痰食宿寒,栀豉吐虚烦客热,如未经汗下,邪郁胸膈而痞满者,谓之实,宜瓜蒂散,此重剂也。已经汗吐下,邪乘虚客胸中而懊u者,为虚烦,宜栀豉汤,此轻剂也。丹溪用瓜蒂、栀子苦参藜芦等剂累吐,许白云先生不透,后以附子尖和浆水与之,始得大吐也。

参芦散

吐虚痰

治虚弱人痰涎壅盛。

人参芦。研为末,水调下一二钱。或加竹沥和服(竹沥滑痰)。

此手太阴足太阳药也。经曰:在上者,因而越之。痰涎上壅,法当涌之,病人虚羸,故以参芦代藜芦、瓜蒂,宣犹带补,不致耗伤元气也。 朱丹溪曰:人参补阳中之阴,芦反泻太阴之阳,亦犹麻黄根节不同。

栀子豉汤

吐虚痰《仲景》

治伤寒吐下后,虚烦不眠,剧者反覆颠倒,心下懊憹。及大下后身热不退,心下结痛,或痰在膈中。 汗吐下后,正气不足,邪气乘虚结于胸中,故烦热懊憹。烦热者热而烦扰。懊憹者懊恼憹闷也。昼动为阳,夜卧主阴,阳热未散,阴气未复,故不得眠。身热去而心结痛者,热尽入里,则为结胸。热不去而结痛者,客热散漫为虚烦,热仍在表,故当越之。

栀子(十四枚)淡豉(四合。)服令微吐(仲景曰∶病患粪微溏者,不可与服)。

此足太阳阳明药也。烦为热胜,栀子苦寒,色赤入心,故以为君。淡豉苦能发热,腐能胜焦(肾气为热,心气为焦,豉蒸窨而成,故为腐),助栀子以吐虚烦,故以为臣。酸苦涌泄为阴也。此吐无形之虚烦,若膈有实邪,当用瓜蒂散(王海藏曰:烦气也,躁血也,烦出于肺,躁出于肾,故用栀子治肺烦,香豉治肾躁。亦用作吐药,以邪在上焦,吐之则邪散,经所谓在上者因而越之也。或问烦躁皆心为之,何谓烦出于肺,躁出于肾,曰:热则烦,热甚则躁,烦为阳,躁为阴,大抵皆心火为病,火旺则金燥而水亏,惟火独在,故肺肾合而为烦躁,〔按〕:大便软者为吐证,大便秘者为下证,若大便微溏者,不可服,以里虚寒在下,虽烦非蕴热也。若宿食而烦躁者,栀子大黄汤主之)。

本方加甘草,名栀子甘草豉汤(仲景)∶治前证兼少气者(甘以补之)。
本方加生,名栀子生姜豉汤(仲景)∶ 治前证兼呕者(辛以散之)。
本方除淡豉,加干姜,名栀子干姜汤(仲景)∶ 治伤寒误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以解热烦,干姜以温误下)。
本方除淡豉,加厚朴枳实,名栀子厚朴汤(仲景)∶ 治伤寒下后,心烦腹满。 栀子涌虚烦,枳朴泄腹满,亦表里两解之法。
本方加大黄、枳实,名栀子大黄汤(仲景)∶ 治酒疸发黄,心中懊憹,或热痛。亦治伤寒食复(轻则消导,重乃吐下)。
本方加枳实,名枳实栀子豉汤(仲景)∶ 治伤寒劳复。 伤寒新瘥,血气未平,余热未尽,作劳动病者为劳复,伤食者为食复。
本方加薤白,名豉薤汤(张文仲)∶治伤寒下利如烂肉汁,赤滞下,伏气腹痛诸热证。(滞下、痢也。栀豉 苦寒,能升能散;薤白辛温,能开胸痹及大肠气滞)。
本方加犀角大青,名犀角大青汤∶治斑毒热甚头痛。

稀涎散

中风吐痰

治中风暴仆,痰涎壅盛,气闭不通,先开其关,令微吐稀涎,续进他药。 不可令大吐,醒后不可大投药饵,缓缓调治,过恐伤人。 亦治喉痹不能进食。

皂角(四挺去皮弦,炙) 白矾(一两,为末)温水调下五分。
或加藜芦(藜芦能吐风痰,善通顶,令人嚏〉

此足太阴厥阴药也。吴鹤皋曰:清阳在上,浊阴在下,天冠地履,无暴仆也。若浊邪逆上,则清阳失位而倒置矣,故令人暴仆。所以痰涎壅塞者,风盛气涌使然也。经曰:病发于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故不与疏风补虚,而先吐其痰涎。白矾酸苦能涌泄,咸能软顽痰,故以为君。皂角辛能通窍,咸能去垢,专制风木,故以医学全在线为使,固夺门之兵也。师曰:凡吐中风之痰,使咽喉疏通,能进汤药便止,若尽攻其痰,则无液以养筋,令人挛急偏枯。此其禁也。 按痰不可尽攻,不独中风也。朱丹溪曰:胃气亦赖痰以养,不可尽攻,攻尽则虚而愈剧。

张子和加藜芦、常山、甘草,名常山散。吐疟痰。(甘草合常山必吐)
本方加雄黄、藜芦,名如圣散,为末,[口畜]鼻。治缠喉急痹,牙关紧闭。

霍乱吐方

霍乱《三因》

治干霍乱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腹中大痛者。霍乱挥霍撩乱也。外有所感,内有所伤,阴阳乖隔,邪正交争,故上吐下泻,而中绞痛也。邪在上焦则吐,在下焦则泻,在中焦则吐泻交作,此湿霍乱,证轻易治。若不能吐利,邪不得出,壅遏正气,关格阴阳,其死甚速,俗名搅肠痧,切勿与谷食,即米汤下喉亦死。烧盐、热童便。三饮而三吐之。

此足太阴阳明药也。吐泻不得,邪结中焦,咸能软坚,可破顽痰宿食,炒之则苦,故能涌吐。童便本人身下降之气,引火下行,乃归旧路,味又咸寒,故降火甚速。 此由脾土郁极而不得发,以致火热内扰,阴阳不交之患。盐涌于上,溺泄于下,则中通矣。方极简易,而有回生之功,不可忽视。(《准绳》曰:盐调童便,非独用以降阴之不通也,阴既不通,血亦不行,兼用行血药也)。

本方单用烧盐熟水调饮,以指探吐,名烧盐探吐法。治伤食痛连胸膈,痞闷不通,手足逆冷,尺脉全无。食填太阴,抑遏肝胆之气,不得上升,两实相搏,故痛连胸膈。阳气不舒,故手足逆冷。下焦宣绝,故尺脉不至。咸润下而软坚,能破积聚,又能宣涌,使不化之食,从上而出,则塞者通矣,亦木郁达之也。

昂按:此即中食之证。有忽然厥逆,口不能言,肢不能举者,名曰食厥,若作中风中气治之,死可立待,宜先以盐吐之,再行消食导气之药。经曰: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或曰食填太阴,胸中痞乱,两尺脉当用事,今反尺脉不见,其理安在。曰:独阳不生,独阴不长,天之用在于地下,则万物生长,地之用在于天上,则万物收藏,此乃天地交而万物通也,故阳火之根,本于地下,阴水之源,本于天上,五脏主有形之物,物者阴也,阴者水也,食塞于上,是绝五脏之源,源绝则水不下流,两尺之绝,此其理也。

千金用此法三饮三吐,通治霍乱蛊毒,宿食腹痛,冷气鬼气。 且曰:此法大胜用药,凡有此疾、宜先用之。

相关文章
 请求帮助!万分感谢!
 杂忌第七
 瘀肿疼痛证
 白散子(《圣济总录》卷一五六)
 四、艾炙可提高健康老人免疫功能
 哮病章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