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文武
乌梅丸原系《
伤寒杂病论》方,由乌梅、
细辛、
附子、
桂枝、
人参、
黄柏、
黄连、干
姜、
当归、
椒目组成,具有温脏、补虚、安蛔之功效,原多用治蛔厥。笔者以该方加减用治内科杂症,疗效颇好,兹举例如下。
1
泄泻 董某,男,62岁,1993年5月初诊。患者因
腹泻2年余,屡治不效。诊见:面色晦黯,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每天5~6次,伴有腹胀隐痛, 时热时冷感,食少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腻,脉弦细。证乃久病缠绵,
脾气虚弱, 运化失权,兼寒热夹杂,治以温中补虚,收涩止泻,拟
乌梅丸加减。处方:乌梅15 g,
干姜、黄柏各10 g,炮附子、黄连、细辛、桂枝各3 g,
党参、
神曲各30 g。每天1剂,水煎服。7剂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成形。30剂后大便基本复常。
按:本例泄泻,时间近2年余,西医未有明确诊断。
肝硬化、肠
肿瘤多见便溏,腹胀隐痛,夹有不消化食物,且病程较长,反复不愈,与本例近似。久泄不止,致脾土虚衰,中阳不温,运化失职。方中乌梅、干姜温中收涩;少佐附子、细辛、桂枝辛温之品,增强温脏之力;黄柏、黄连苦寒坚下,又能缓和方中诸药之温燥;党参、神曲补气健脾,和胃止泻。诸药对症,故能获效。
2
咳嗽 曹某, 女,61岁,1991年初诊。患者系
结肠癌术后肺转移化疗后,咳嗽痰少,色白质粘,咯出不爽,口干,时伴有胸闷不舒,气短便溏,食少腹胀,面色少华,舌淡红、苔少,脉濡。证属病久体弱,脾土亏虚,土不生金,宣肃失常。治以温中补虚,敛肺止咳。拟
乌梅丸加减。处方:乌梅15 g,干姜、黄柏、
黄芩、椒目、
紫苏叶、
天竺黄各10 g,炮附子、细辛、桂枝各3 g,党参、
黄芪各 30 g。水煎服,每天1剂。服药2周咳嗽减轻,去紫苏叶、天竺黄,再进2周,咳嗽平。
按:肺部转移性肿瘤形成慢性咳嗽,多见干咳,痰少难咯,
久咳易累及脾脏,形成寒热错杂症。虽病位在肺,治宜兼顾肺、脾。方中乌梅味酸,敛肺止咳;黄柏、黄芩燥湿化痰;天竺黄、紫苏叶止咳平喘;附子、干姜、椒目、细辛、桂枝取“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且桂枝能温通上下,和血宽中;党参、黄芪补肺脾之气,扶助正气以祛邪。
3
胃脘痛 金某,男,68岁,1997年初诊。患者为
胰腺癌术后,胃脘隐痛,食欲减退,食后饱胀,偶泛涎水,面色萎黄,形瘦,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弦细。胃镜示:
慢性胃炎。证属中焦虚损,阻碍气机,气滞不 通,不通则痛。治当温中补虚,理气健脾。拟乌梅丸加减。处方:乌梅、干姜、
白术、椒目、炒黄柏各10 g,炒黄连、
陈皮各6 g,细辛、制附子各3 g,党参、
八月札各30 g。水煎服,每天1剂。7剂后胃痛好转,仍嗳气,加
乌药6 g。再服3周后症状基本消失。
按: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范畴, 可见脘腹胀痛、饮食不馨、嗳气、食后饱胀、便溏、面色萎黄、 消瘦等脾胃中虚症。同时兼有气机阻滞等症。乌梅丸中乌梅酸以开胃;干姜、白术、椒目、细辛、制附子、陈皮温煦中焦;黄连、黄柏炒制可减其苦寒伤胃;党参、乌药、八月 札健脾补气,理气止痛,且八月札有抗癌之功,药症相合,故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