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医学考研
资讯
考试报名 招生简章 成绩查询
考研复试 考研调剂 考研论坛
专业
西医综合 中西综合 公共基础
各省动态
北京 天津 河北
上海 湖北 江苏
浙江 安徽 更多省份
 医学全在线 > 医学考研 > 公共基础 > 政治复习 > 正文
黑魔方:07年考研政治哲学真题宝典(B)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6/6/2 字体:

 

    

    22003年6月23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并于8月1日正式实施。1982年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被废止。

    这一变化体现了(2004年多选题第16题)

    A政治文明的进步B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

    C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D上层建筑不断变革完善要求

    E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答案】ABCD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政治文明、党的群众观点、上层建筑等概念,涉及考研《大纲》第五章和第六章。

    马克思把“政治文明”同“执行权力”、“国家管理和公共管理”联系在一起,(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38页),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又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0,31页)因此,政治文明可以解释为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关于政治法律制度、组织、设施、国家组织管理方式等进步的程度和成果,它属于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我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属于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国家组织管理方式,同样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范畴。人权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个人和社会集体所享有的人身人格权利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有关权利。人权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在阶级社会又具有阶级性;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不同社会制度、民族宗教地区、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人权状况不同,各国采取的政策、措施、方法也不同。

    我国关于城市流浪乞求人员的两个《办法》,新《办法》比以前的《办法》在许多方面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从法律制度、管理方式上更加关怀、尊重和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和人权,体现了政治文明的进步,因此,正确选项是A、B、C。两个《办法》都属于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但新《办法》比原来的《办法》更为完善,因此,用新《办法》代替原来的《办法》体现了“上层建筑不断完善的要求”,应选D。两个《办法》都不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因此,用新《办法》代替原来的《办法》不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更不是什么“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因此,应排除备选项E。

    【命题趋势】要准确理解唯物史观关于政治文明、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等概念以及人权的概念,并用以分析社会生活现象。考题中列举的上述概念近期内再考的可能性不大,要注意其他未考的哲学概念,关注社会中新出现的现象和事物,能够用相关哲学概念和原理其进行正确的分析。

    (二)辨析题

    1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1999年文科辨析题第30题)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指出科学技术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作用,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但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而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经济发展观念等因素导致的对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以及科学技术本身发展不充分。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进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变革或改革,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发展和推广科学技术。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是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考题“答案要点”对考题中的命题作了全面的分析和回答。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带来经济增长,但在科学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考题中的命题既指明了和肯定了现代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正面作用,又指出了其负面效应,给人以客观全面的感觉,我们要全面深刻分析这一命题。

    首先,应当明确,这一命题肯定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的经济增长,这是正确的;这一命题指出了全球面临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也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其次,该命题包含有科学技术本身带来一系列全球性危机的思想,并回避了其负面效应的社会根源。因此,本题“答案要点”在指出了该命题的“警钟”作用之后,指出了产生负面的根本原因,不是科学技术本身,而有其深刻的社会的政治、经济、观念等根源,以及科技发展不充分造成的,全面分析了产生负面效应的根源,提出了克服和减少、消除负面效应的途径。爱因斯坦所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利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第56页)。

    【命题趋势】正确认识和评价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它涉及到克服“全球问题”的基本途径和办法。此类知识点仍有再考的可能性。

    (三)分析题

    1.以下是有关我国所有制结构问题的材料:(理科材料题第35题)

    材料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情况:

    在工业经济领域(以产值计算),国有经济由1978年的78%下降到1997年的26.5%,集体经济由21.8%上升到40.5%,非公有制经济由0.2%上升到33%。在商业领域(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计算),国内商业由1978年的54.6%下降为1997年的24.3%,集体商业由43.3%下降到18.2%,非公有制经济由2.1%上升为57.5%。

    1997年,在工业总产值中,公有制经济占67%,个体工商业占15.9%。到1997年底,个体工商业固定资产投资达3426.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3.5%;私营企业96万户,从业人员1399万人。1979~1997年,外商实际投资2201亿美元。

    材料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关所有制结构条文的修改情况:

    1982年宪法

    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第十一条:“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通过行政管理,指导、帮助和监督个体经济。”

    1988年宪法修正案

    第十一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1999年宪法修正案

    第六条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十一条修改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材料3:

    最新统计数据表明,1999年上半年浙江省国内生产总值2264亿元,增长10.1%,其中国有工业和年销售收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1~7月总产值的综合增长速度同比为16.4%,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当月增速同比也达到14.5%,非国有企业的当月同比增速超过25%。该省省长说:“没有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就不能有浙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目前浙江省的“共同发展”所形成的所有有制结构是:国家、集体、个体私营、“三资”的比重是11.5 %、40.3%、42.5%、5.7%。

    摘自1999年10月10日《光明日报》

    请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① 分析材料1,说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② 结合材料1与2,说明我国宪法修改的理论依据。

    ③ 分析材料2,指出我国宪法第六条修改前后所保留的共同内容及其原因。

    ④ 结合材料2与3,说明我国宪法修改的现实意义。

    【答案要点】(1)经济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已由原来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其原因是我国原有单一的所有制结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我们遵循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客观规律,对其进行了改革,以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材料1反映了我国经济基础的变化,材料2反映了作为我国政治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宪法的修改。其理论依据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客观规律。

    (3)保留的共同内容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了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其原因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宪法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根本性质。

    (4)我国宪法的修改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客观事实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上升为国家意志,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关系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根本的法律保证,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形式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包括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考题列举的材料很多,表面上看显得乱,但考生只要抓住考题上说的“请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就可以准确理解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材料1中的经济结构变化属于生产关系的变化,材料2中的宪法修改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变化,材料3和材料1中的生产总值增长属于生产力的发展。答案要点(1)和(3)分别说明所有制结构变化和宪法修改各自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规律和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答案要点(3)说明宪法保留的共同内容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答案要点(4)说明宪法修改即上层建筑的变化对我国经济体制(生产关系)改革和生产力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答案要点都是围绕着历史唯物主义及上述两个规律进行分析的。

    【命题趋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一般的规律。这两条基本规律是我国进行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哲学基础。此知识点2000年考研以后没有再考过,以后再考的可能性还比较大。  

    本章总结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条最基本规律,也是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法制改革的重要哲学基础。深入理解上述规律使我们能进一步深刻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原理以及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的原理。此知识点虽然下已考查过,但仍有再考的较大可能性。

    2科技发展与“全球问题”的关系,正确认识科技发展的社会动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虽然已考查过,也仍有再考的较大可能性。

    3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本章内容的联系较为密切。这几年在考研中没有出过这方面的高分值试题,要引起注意,要深刻理解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党的群众观点也属于本章的重要内容,近几年也未考过,也需要着重复习和掌握。

    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一)选择题Ⅰ

    1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2002年文科单选题第3题)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

    C两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答案】D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和社会、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使命,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人的发展指“社会的每个成员”即个人的发展,体现在体力、智力、个性、交往能力等的发展,包括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充分发展,全面发展内在地包含着自由发展和充分发展。社会的发展即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全面发展指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全面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个人发展不等于社会发展,反之示然;相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发展是以牺牲某些个人的发展为代价的。

    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是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的。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社会条件,社会发展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程度,社会发展的全面性使人的发展具有全面性,社会制约人、塑造人。社会发展又离不开人的发展: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由人和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的一切财富和社会关系都是由人创造的,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辩证统一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江泽民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社会全面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中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80页)。因此,正确选项是D。

    备选项C认为“两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过程”,是明显的错误。备选项A和B以不同方式把两者割裂开来,都是错误的。

    【相关知识衔接】人和社会的关系。

    

    【命题趋势】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此知识点仍有再考的可能性。

    2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这说明(2004年单选题第3题)

    A人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

    B人的价值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

    C人的价值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

    D人的价值表现了人的能力的大小

    【答案】C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的价值原理。

    人的价值指人对人自身的意义,即能够创造价值满足人自身的需要,工具和目的的关系是人的价值中的基本关系。就人类整体而言,人既是目的又是实现目的工具,两者是直接同一的,就个体而言又不是直接同一的。因为个人需要及其满足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往往相互冲突,个人虽然不断创造价值却往往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因此人的价值主要说明个人价值,其实质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价值,指个人活动对社会的意义,即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个人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二是自我价值,指个人活动对自身的意义,满足自身需要的程度,也就是社会对个人需要的尊重和满足程度。因此,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辩证统一,人的价值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社会需要中这实现的。正确选项是C。在我国抗击“非典”斗争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在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中,社会价值尺度是根本尺度。这是因为人若想占有和享用价值,必先创造价值;自我价值是通过社会实现的,自我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价值;满足社会需要、为社会作贡献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社会发展依赖于人们的贡献,也只有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人们才能从社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满足和享受。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达到完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7页)。因此,备选项B为错误选项。

    人是社会的人,人们创造价值的活动都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涉及到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备选项A认为,“人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这是片面的。个人和社会的需要表现为物质和精神的各个方面,人的价值固然与人的能力相关,但人的能力不是制约人的价值的唯一的和全部的因素,才能的发挥受思想意识的支配,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会造成负价值。因此,备选项D亦不成立。

    【相关知识衔接】人和社会的关系。

    【命题趋势】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对于指引人生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价值观,甚至根本对立的价值观。此知识点仍在再考的可能性。

    (二)选择题Ⅱ

    1在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1999年理科多选题第18题)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政治法律制度

    C国家政权D社会意识形态

    E社会风俗习惯

    【答案】BCD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史观的上层建筑概念。

    上层建筑是相对于经济基础而言的。经济基础指同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其中,前者是思想上层建筑或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观点,后者是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因此,很明显,选项B和C讲的政治法律制度、国家政权属于政治上层建筑,选项C讲的意识形态是思想上层建筑,都是正确选项。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首要内容,属于经济基础的范围,不属于上层建筑。社会风俗习惯属于社会心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的、没有经过系统加工的、不定型的低层次社会意识,并不是特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因此不属于上层建筑。所以,备选

    项A和B应排除。

    【相关知识衔接】准确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意识形态等概念。

    【命题趋势】此考题属于考研《大纲》评价目标第一条“准确地再认或再现有关……知识”类型的题目,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常识。此知识点近期再考的可能性不大。

    2社会发展往往面临多种可选择的道路,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2000年文科多选题第18题)

    A多数人选择的道路B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

    C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D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

    E能够实现社会公平的道路

    【答案】CD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历史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推动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因此,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选择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是同历史发展规律相符合的。所以应当选择D。

    在阶级社会中,先进阶级、阶层和势力代表着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阶级代表,它们进行的创造历史的活动,必然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因此, 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从根本上来说必然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所以应当选择C。

    备选项A讲的“多数人选择的道路”,不见得都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多数人”之中存在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势力、集团,其中有先进、中间和落后的区别,也存在着不同的信仰、精神状态、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的区别。固然,先进阶级在选择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道路,从而展开相应的实践活动之时,要团结教育大多数人。但从理论上说,认为“多数人选择的道路”就符合历史历史发展规律,这一命题不是一个科学命题。因此应当排除A。

    备选项B讲的“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更是明显的错误。人类历史上的落后、反动、腐朽的统治阶级,曾经是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军事上是“势力强大的”,但他们代表着落后的生产力和腐朽的生产关系,在面临先进阶级选择革命的道路、推翻其反动统治之时,往往逆历史潮流而动,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因为他们违犯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应当排除备选项B。

    至于备选项E讲的“能够实现社会公平的道路”这一命题,则是不科学的,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公平,是一个法学概念,又是政治学、伦理学范畴之一,从哲学上讲,它是一个价值原则和社会关系范畴。作为道德范畴,它同公正、正义、公道等范畴的含义相近。社会公平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历史条件下,不同阶级或阶层,处于不同地位的人,有不同的社会公平观。“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观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的资产阶级公平观则要求废除被宣布为不公平的封建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301页)因此,“能够实现社会公平的道路”这种提法是抽象的,撇开了发展和解放生产力及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在实现历史规律中作用和意义,是一个不科学的命题。因此,应排除E。

    【相关知识衔接】生产力发展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先进阶级同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

    【命题趋势】此知识点仍有再考的可能性。

    3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有(2001年理科多选题第18题)

    A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B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C人的本质是自由D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E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答案】BDE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在考题中已点明,是马克思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根本观点。

    考题出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时提出的著名观点,他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6页)备选项A“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是马克思所批判的费尔巴哈的观点。费尔巴哈是19世纪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自然观是唯物主义,历史观陷于唯心主义。他所理解的人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只考察人的自然属性(生物生理属性等),脱离人的社会关系、社会属性考察人的本质,因此,他们理解的人是抽象的人。针对费尔巴哈的观点,马克思提出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

    人的本质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在这个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二是人与人的区别,在这个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马克思的上述论断的内函包括三点:①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固然有自然属性和意识属性,但人的自然属性和意识属性中渗透着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人的前提属性,人突破了自然属性的某些限制而创造其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使自然属性从属和包含于社会属性之中。人的意识属性是由社会决定的,是社会的意识。因此,人的本质不在于自然属性,而在于社会性。②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为人的社会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现实的人总是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活动着,从而体现自己的本质。③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因为社会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的重要表现,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人的本质。因此,正确选项是B、D、E。

    备选项C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马克思的上述论断中无此思想。自由是对必然的正确认识和依据必然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也是人追求的价值目标和理想境界,但不是人的本质,自由是在社会关系不断发展中实现的。因此,也要排除C。

    【相关知识衔接】人的属性和人的本质。

    

    【命题趋势】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科学论断揭示了分析人的本质的科学方法论,那就是从社会关系及其历史变化中分析现实的人的本质。此知识点已考查过多次,近期再考的可能性不大。

    4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2002年文科多选题第17题)

    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B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多种道路可供人们选择

    C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启示

    D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

    E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制度和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答案】ACD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关系。

    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指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必然性,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性,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发展过程的主体选择性指在一个国家、民族处于历史转折点时,社会发展往往显示多种可能的途径,哪一种可能变成现实,取决于这个国家、民族的自觉选择,通过不同的道路实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是辩证统一的:决定性通过选择性实现,选择性以决定性为前提,主体选择性是决定性的实现形式。

    一个民族之所以作出这种或那种选择,一是取决于民族利益,民族利益是进行历史选择的直接动机。二是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这种把握程度制约着历史选择的内容、方向和结果。三是取决于对国际环境的认识,从中就得“历史的启示”。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如此,是因为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启示”,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因此正确选项是A、C、D。

    备选项B认为,“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多种道路可供人们选择”,这种观点根本否认了主体选择的客观可能性和必要性,属于机械决定论观点。备选项E认为,“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制度和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则走上了另一种极端,片面夸大了主体的能动选择作用,否认了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属于唯心史观和唯主义非决定论。

    【相关知识衔接】决定论和非决定论、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的区别。

    

    【命题趋势】此题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寓于中国革命的史实之中,通过历史史实体现哲学原理,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毛泽东思想概论”这两门政治理论课在考研中的结合。这是考研命题的一个重要方式。此类型试题仍有再考的较大可能性。

    5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2002年理科多选题第18题)

    A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B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C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D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E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答案】ABCDE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相关内容。

    此题与同年度文科单选题第3题在内容上是相通的,对本题的分析可参见本章选择题Ⅰ第1题,不再赘述。简言之,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社会进步过程也是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是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证明了这一点,引号中的话是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的原话;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因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要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上,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因为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社会全面发展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又推动了社会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同样体现了两者的相互促进,引号中话同样是江泽民在上述讲话中的原话。因此,正确选项是有关此考题的全部选项,即A、B、C、D、E。

    【相关知识衔接】人和社会的关系。

    【命题趋势】此知识点近期再考的可能性不大。

    6 深圳青年歌手丛飞在8年时间内,捐资上百万元资助了很多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而

    自己却身患癌症,负债17万元。有人这样评价他:“丛飞能够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

    到快乐。”丛飞的行为表明(2006年多选题第20题)

    A、人的价值不包含个人的价值选择和目标设计等主观方面

    B、人的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对社会的贡献

    C、人的价值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

    社会价值的实现总是以个人价值的牺牲为代价

    【答案】BC

    【简析】本题考察的是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即人对自身的意义,就在于人能够创造价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人的价值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作为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人的价值的主导方面,个人价值从属于社会价值。在社会对个人的满足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这两个方面关系的问题上,应将后者放在首位,因为个人的贡献是实现社会进步的源泉,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

    【命题趋势】重要考点,仍有出题的可能。

    7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

    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

    (2006年多选题第18题)

    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

    C、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答案】ACD

    【简析】本题考察的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指出:“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马克思所说的社会运动的“自然规律”,是指社会也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即也是合规律的,因而,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客观的、不可超越。但人们可以探索到社会规律,并利用它来“缩短和减轻”新的社会形态产生的痛苦,这又说明人的自觉选择、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所以,A、C、D项正确。社会规律只有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出来。离开了人们的实践活动以及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规律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载体和发挥作用的场所。所以B项错误。

    (三) 辨析题(自1999年以来,涉及本章只考过这一道辨析题)

    元代许衡一年夏天外出,天热口渴难耐,刚好道旁有棵梨树,众人争相摘梨解渴,惟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何不摘?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劝解道:“这梨是没有主人的。”许衡答道:“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无主吗?”

    请透过“这道旁的梨该不该摘?”这一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有关原理对上述材料加以辨析。(2005年辨析题第31题)

    【答案要点】

    (1)“该不该摘”是一个价值观问题。价值是客体的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即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

    (2)同一客体对不同主体的价值是有区别的,因此,同一主体对客体价值的追求也是有层次的,主体(人)对事物的价值要做正确的评价和选择。

    (3)价值问题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该不该摘”反映了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注:如考生从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关系的角度加以辨析,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

    要明确以下三点:

    第一,主客体间的价值关系问题。主客体间最基本的关系是实践关系,并在实践关系的基础上形成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等。人改造和认识世界都是为了实现客体对主体的价值。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即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价值不依人是否有意识为转移。价值又具有主体性:价值以主体的需要为基准;同一客体对不同主体有不同的价值。

    第二,人的价值是价值关系的特殊形式,指人对人自身的意义。人既是目的又是实现自己目的工具,这对人类整体而言,是直接同一的;但对于人类个体而言,不是直接同一的。因为个人需要及其满足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个人需要往往和社会需要相冲突,个人不断创造价值却往往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因此,人的价值主要是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说明个人的价值,其实质是人和人、人和社会的关系,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即对社会的贡献,个人价值是指满足自身的需要,社会价值是衡量人的价值的根本尺度。

    第三,物的价值是属于人和物的关系,只有人的价值才属于人和人的关系。“道旁的梨”没有“主人”,当然是野生的,属于自然界;它“该不该摘”,属于人和物的关系。“该不该摘”,固然反映了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但“口渴难耐”之时不摘它吃,也并非唯一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聪明之举。

    【相关知识衔接】价值的含义及其性质;物的价值;人的价值;人和物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

    【命题趋势】价值问题和人的价值问题向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点理论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虽然此考题有些毛病,但价值观仍有再考的较大可能性。  

    本章总结

    1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历史使命,因此,本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后一章。

    2本章近几年只出过选择题和辨析题,没有过高分值的分析题。但并非本章内容不重要,也不排除出分析题的可能性。关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都是本章的重点。

    结束语:

    从历年真题的情况看哲学试题越来越具有灵活性,综合性,对哲学知识点的掌握,重在能懂和会运用。因此大家要养成对实际问题,日常生活现象进行哲学分析的习惯和兴趣,重视哲学基本功的思维训练,以应对哲学试题能力化的要求。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文章
 2018年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服务系统入口
 2018医学考研英语二完整考试大纲
 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
 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公告
 2018年医学考研西医综合考试大纲
 2018年考研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考研首页
院校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