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医学考研
资讯
考试报名 招生简章 成绩查询
考研复试 考研调剂 考研论坛
专业
西医综合 中西综合 公共基础
各省动态
北京 天津 河北
上海 湖北 江苏
浙江 安徽 更多省份
 医学全在线 > 医学考研 > 中医综合 > 中医复习 > 正文
七版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藏像(四)完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6/7/31 字体:


6.“满而不能实”和“实而不能满”概括了五脏与六腑各自的生理特点,阐明了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满而不能实”是强调五脏的精气宜保持充满,但必须流通布散而不应呆滞;“实而不能满”是强调六腑内应有水谷食物,但必须以保持虚实更替永不塞满的状态。脏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治,有重要指导意义,—般来说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7.脾胃的运化功能,体现在脾胃之气的升降相因,平衡协调,这与肝气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肝气疏泄,调畅气机,有助于脾胃之气的升降,从而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另一方面,食物的消化吸收还要借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因为胆汁是参与饮食物消化和吸收的“精汁”。胆汁乃肝之余气所化,其分泌和排泄受肝气疏泄功能的影响。正因为肝的疏泄作用与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的分泌排泄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肝病常影响脾胃及胆等脏腑的机能,常出现肝木乘土(脾胃)及胆汁郁滞不畅的病变。若肝病以影响脾土为主的,多称之为:“肝脾不调”或“肝脾不和”。
8.肾气由肾精所化,主要属先天之气,与元气,真气的概念类同。肾阳是肾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又称元阳或真阳。肾阳是一身阳气之根,具有促进全身脏腑阳气的作用,所以肾阳旺,则全身脏腑阳气皆旺,“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肾阴是肾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又称元阴或真阴。肾阴是一身阴气之本,具有滋养全身脏腑阴气的作用,所以肾阴充足,则全身脏腑阴气皆充足,“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若肾阳虚衰则可导致全身脏腑之阳虚衰;肾阴亏虚则可导致全身脏腑之阴亦虚。而任何脏腑阴阳的偏衰,日久也会累及肾之阴阳,导致肾阴肾阳的不足。所以说肾阴肾阳为各脏阴阳之根本。
9.肾精是有形的藏于肾中的精华物质,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为主体,加之部分水谷之精的充养而成。肾气是由肾精化生的无形而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与元气的概念相近,具有推动和调控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及脏腑气化等作用。肾精可化为肾气,肾气又可聚为肾精,两者可分不可离。肾气涵有阴阳两种成分:肾阳是其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宣散等作用的部分,又称为元阳、真阳,为一身阳气之根;肾阴是其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凝聚等作用的部分,又称元阴,真阴,为一身阴气之本。肾阴与肾阳对立统—,协调共济,则肾气冲和畅达。
10.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津液的作用。肺主治节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画:①治理调节呼吸运动:肺气的宜发与肃降作用协调,维持通畅均匀的呼吸,使体内外气体得常交换。②调理全身气机:通过呼吸运动,调节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保持全身气机调畅。③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通过肺朝百脉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辅佐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④治理调节津液代谢:通过肺气的宣发与肃降,治理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与排泄。
11.脾气主升的生理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升清,指脾气的升动转输作用将胃肠道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输于心、肺等脏,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若脾气虚弱而不能升清,浊气亦不得下降,则上不得精气之滋养而见头目眩晕,精神疲惫,中有浊气停滞而见腹脘满闷,下有精气下流而见便溏、泄泻;二是升举内脏,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下垂的作用。若脾气虚弱,无力升举而下陷,则可导致某些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病症。
12.由于胆在解剖形态上属于空腔器官,在生理功能上有助于传化水谷,且附于肝之短叶间,其经脉与肝之经脉相互络属于肝胆,构成表里关系,所以说胆为六腑之一。但因胆贮藏的胆汁,为清净之精汁,类似于五脏之藏精;胆又不盛纳水谷,无直接传化饮食物的生理功能,与一般的六腑有所不同,故又属奇恒之腑。
13.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和感觉运动。脑,是机体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器官,故称脑为“元神之府”。人体的视、听、言、动、嗅等功能活动都属于脑。但是,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功能统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故以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心所主,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同时又分属于五脏,即是将神、魂、魄、意、志分属于心、肝、肺、脾、肾所藏。
14.胃气充足,则脾胃运化功能正常,才能化生精,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以供给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需求,使之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特别是一身之气的盛衰,与胃气的盛衰更是密切相关。由胃气的作用所化生的水谷之精进而化成的水谷之气,是一身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有“人以胃气为本”之说。若胃气损伤,则一身之气虚弱,脏腑功能失常,防御功能减退,百病丛生。说明胃气之盛衰有无,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存亡,所以临床上常把“保胃气”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
15.三焦(部位三焦)是诸气升降运行的通道。元气由肾精所化,以三焦为通道自下而上布散全身,激发和推动各脏腑组织的功能。宗气由脾胃化生的谷气与肺吸人的自然界清气相融合而成,积聚于胸中气海,可以三焦为通道自上而下运行,以资先天元气。元气与宗气相合为一身之气,推动和调节精血津液的代谢和脏腑经络的功能,因此说三焦能通行诸气。
16.女子的月经来潮和胎儿的孕育,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生理因素:①肾精、肾气及天癸的作用:肾藏精而主生殖,肾精化肾气,肾气促进天癸的产生,以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女子月经来潮及排卵。②冲任二脉的作用:冲任皆起于胞中,冲脉为十二经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冲任二脉气血充盛,可使月事调匀,并能妊养胎儿,故有“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之说。③心、肝、脾三脏的作用:女子以血为本,心主血,肝藏血,脾为血液生化之源并统血,使血液化生充足并运行正常,有助于月经来潮及胎儿的孕育;心主神明而驾驭诸气,肝主疏泄而调畅气机,可致五脏安和,气血和调,有助于行经和孕育。
17.心与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调节关系。①肺气助心行血:心主身之血脉,推动血液循环,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肺气贯注心脉以行血,两者配合,保证了气血的正常运行。宗气具有贯心脉、司呼吸的功能,加强了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平衡,故肺病则可影响心血的运行,出现胸闷、呼吸不利、心悸、唇紫等血瘀之病证。②心血载运肺气:血为气母,血载气行。肺吸人的清气必须得到血的运载才能输布全身。故心功能异常,如心气不足、心阳不振、瘀阻心脉等导致血行异常时,也会导致肺之功能异常,宜肃失职而出现咳嗽、气促等肺气上逆的病理表现。由于宗气与心肺之气的生成有关,故为连结心之搏动与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
18.心与脾在生理上的联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个方面:①在血液的生成方面:血由水谷精微所化生,而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脉,化赤以生血,心血供养于脾,以维持其正常的运化功能,心脾共同协作,血液才能化生充足。脾气充足,则心血充盈;心血旺盛,脾得濡养,则脾气健运。②在血液运行方面:心行血,脾统血,心脾功能正常,则血行脉中而不外逸,共同维持着血液的正常运行。
在病理上,心脾两脏常相互影响,如思虑过度,既暗耗心血,又影响脾之运化。若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血生化乏源,致使血虚而心无所主;若脾不统血而致血液妄行,也会造成心血不足。由于心脾之间在病理上常相互影响,最后可形成“心脾两虚”证,临床上可见心悸、失眠、多梦、眩晕、面色无华、腹胀,食少,倦怠等症。
19.心与肾之间的生理联系,称之为“心肾相交”;心与肾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失调,称为“心肾不交”。心与肾之间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水火既济: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而属阴。心肾阴阳、水火、上下之间必须相互交通,即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以助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阴必须上济于心,以滋心阴,共同涵养心阳,使心火不亢。②精神互用:心藏神,肾藏精。精能生神,神能御精。精足则神安,神清则精固。③君相安位:心为君火,肾寓相火。“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若心肾之间的水火、阴阳、精神生理平衡失调,则为心肾不交,表现为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独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凝聚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可见失眠、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及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此外,心肾阴阳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心或肾病变时,亦相互影响。肾阳虚水泛,能上凌于心,而见水肿、惊悸等水气凌心的证候;心阴虚,亦能下汲肾阴,而致心肾阴虚
20.肝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肝血、肾精同源于水谷精微,而肝血的化生有赖于肾精的资助,肾精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肾精肝血二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故称“精血同源”,又称“肝肾同源”。②藏泄互用:肝主疏泄,肾主闭藏,二者之间相互为用、相互制约。肝气之疏泄可使肾气开合有度,生殖之精得以正常的化生与施泄;肾气的封藏可防肝气疏泄太过。这种肝肾藏泄互用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月经、生育和男子排精等方面。肝肾藏泄失调,可致月经失调,男子泄精的异常。③肝肾之阴阳互滋互制: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肾阴滋补肝阴,共同制约肝阳,可使肝阳不致上亢,肾水与肝木的这种关系谓之“水能涵木”。若肾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即“水不涵木”,可导致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甚则化风的病变。同样,肝阴不足,也可导致肾阴不足,形成肝肾阴虚的病变。
21.“脾为生痰之源”,是指痰饮的生成主要因于脾气的运化功能失常。脾气具有运化水液的作用,脾气健运,则津液四布,以濡养全身脏腑组织,若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湿生痰。“肺为贮痰之器”,主要是指肺是痰饮易停滞之所。停聚于肺中的痰饮,究其成因,一是因肺气宣发肃降,津液不得布散,停聚于肺而成痰;二是因脾失健运,津液不得正常输布,停聚于肺中为痰。是病其标在肺,而其本在脾,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这一理论说明了痰与肺脾两脏之间的关系,临床上治疗痰饮伏肺证,除治肺之外,还要调脾,令痰生无源。一般规律是病急治肺为主,病缓调脾为要。
22.脾与肾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先天与后天之间的关系。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天与后天,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先天激发资助后天,后天充养培育先天。如脾之运化,赖肾阳之温煦;肾藏之精,赖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等。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见腹中冷痛、下利清谷或水肿等症;脾气久虚后天之精化生无源,不能充养先天之精,可致肾精虚亏而见机体的发育迟缓。另外,脾与肾的关系还表现在水液代谢方面:脾主运化水液,肾主宰水液代谢,二者相互为用,共同完成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23.脾与肾在病理方面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①脾肾精气阴阳之间相互资助和相互促进关系的失调。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天与后天,在生理上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在病理上,一方亏虚,常累及另一方。如水谷之精化生不足,不能充养肾精,以致肾精亏虚,可出现发育迟缓等症;脾气不运,气生无源,日久及肾,以致肾气亦虚,或先天之气不足,不能资助后天之脾气,终致脾肾气虚,出现少气乏力、二便失禁等症;脾阳不足,日久损及肾阳,或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从而形成脾肾阳虚,出现畏寒肢冷、泄泻、水肿等症;肾阴虚衰,不能滋养脾阴和胃阴,或脾胃阴虚,日久累及肾阴,也可致脾肾阴虚而见五心烦热、口舌生疮、饥不欲食等症。②水液代谢失常,与脾肾两脏关系密切。脾气不能运化水液,肾气失其蒸化之职,均可致水液停聚而成痰饮水肿。脾肾阳虚是慢性水肿的最常见病机。
24.“肾者胃之关”,是指肾能控制和调节水液和糟粕的排泄而言。饮食物和水饮人于胃后,水液的代谢及糟粕的排泄,需要多个脏腑协调完成,但主要依赖于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若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协调,则水液和糟粕化为尿和粪便得以正常排出;若肾气衰弱,蒸化与固摄功能失常,则水液和糟粕排泄障碍,出现腹泻便秘、尿闭或失禁,以及水肿等症。所以说“肾者胃之关”。
25.脾与胃同居中焦,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因而构成表里关系。脾与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同司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转输,体现为水谷纳运相得、气机升降相因、阴阳燥湿相济等三个方面,但性能上各有不同。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气主降,脾气主升;胃为腑,属阳土,性喜润而恶燥;脾为脏,属阴土,性喜燥而恶湿。二者纳运协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阴阳相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由于脾胃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因而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若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可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而胃失和降亦可影响脾的升清和运化,从而出现腹胀、泄泻等症。
26.肾和膀胱在组织结构上直接相通,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互属络于肾和膀胱,互为表里。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实际上是肾气蒸化和固摄作用的延续,故膀胱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直接与肾有关。如肾气充盈,蒸化和固摄有权,则膀胱既能固摄,又能通利,开合有度,以维持正常的贮尿和排尿。相反,肾气不足,蒸化和固摄无权,则膀胱既缺乏固摄,又缺乏通利,开合不利,从而导致尿频、遗尿、失禁、或小便不利、尿有余沥等。在湿热下注膀胱时,日久亦必影响及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而使病情加剧。
27.奇恒之腑与五脏之间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具有相同的生理特点,即“藏精气而不泻”,均与奇经八脉之间有密切的联系。①脑、髓、骨,都由肾精所化之髓所充养:肾藏精,精化髓,髓充骨腔中则称骨髓,充养脊髓腔中则称脊髓,脊髓汇于脑则称脑髓。肾精充足,则骨坚而脑髓充足,故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②女子胞的发育及其主持月经、孕育胎儿的功能,与肾精、肾气的充盈及其生成的“天癸”有关,与心主血而藏神、肝藏血而调畅气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而统血以维持的气血和调环境也有关。③脉为血之府,隶属于心主血脉的功能,但与脾气的统摄、肝气的疏泄、肺气的推动功能也有关。④胆,又属六腑之一,与肝相连,胆汁是藉肝之余气而化生,其分泌排泄,又受肝主疏泄的控制和调节。所以说,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实际上是有关脏的生理功能的延续。因而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在生理上存在着相互资助、相互为用的关系。

 

提醒:欢迎到论坛交流,论坛有七版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的WORD打印版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文章
 2018年医学考研西医综合考试大纲
 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
 2018年医学考研英语一考试大纲原文
 2018年考研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
 医学考研2018年最新考试大纲汇总
 2018年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服务系统入口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考研首页
院校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