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是经脉中的主要部分,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包括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共十二条。十二经脉又称为正经。
124. 奇经八脉:奇,异也。指有异于十二正经的八条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由于它们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与脏腑无属络关系,彼此之间也无表里关系,与十二正经不同,故称为“奇经”。
125. 浮络:指分布于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
126. 孙络:指络脉中最细小者,又称“孙脉”。
127. 一源三歧:指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然后别道而行,故称此三脉为“一源三歧”。
128. 别络:为络脉中较大者,又称“大络”。十二正经及任脉、督脉各分出一支络脉,加上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
129. 任主胞胎:任脉起胞中, 女子月经来潮、妊养胎儿及生殖功能密切棚关,故曰“任主胞胎”。
130. 血海:一指冲脉。冲脉起于胞中,前后上下贯穿全身,能容纳十二经脉之血,是调节血行的要冲,与女子月经密切相关,故称为“血海”。一指肝脏。肝藏血以调节全身血量,为女子经血之源,故也称为“血海”。
131. 阳脉之海:指督脉。督脉行背部正中,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相交会,对全身阳经气血起总督和调节作用,故称“阳脉之海”。
132. 阴脉之海:指任脉。任脉行腹部正中,多次与手足三阴经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阴脉之间的相互联系,调节阴经气血,故称“阴脉之海”。
133. 经别:即别行的正经,它们是从十二正经别出,深人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联系的作用,又称“十二经别”。
134. 头为诸阳之会:手三阳经止于头面部,足三阳经起于头面部,手三阳和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故《难经·四十七难》说:“人头者,诸阳之会也。”
135.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又称“十二经筋”,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136. 皮部: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区,又称“十二皮部”,其功能受十二经经气的影响。
137. 十二经脉之海:指冲脉。冲脉上至头,下至足,后行于背,前布胸腹,贯穿全身,分布广泛,为二身气血之要冲。而且,上行者行脊内渗诸阳,下行者行下肢灌诸阴,能容纳和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为“经脉之海”。
138. 得气:是指对经穴作针灸或推拿等刺激时,受者局部或沿经络循行部位有酸、麻、胀、重及触电等感觉,而施行者也同时有针下沉紧或吸针等感觉,表示经气已至,治疗有效,故曰“得气”。
139. 属络:属,指经脉与其所隶属的脏或腑的联系。络,指属脏的经脉与其相合的腑或属腑的经脉与其相合的脏的联络。通过十二经脉的相互属络,使相表里的脏与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配合,病理上相互影响。
140. 经气:又称经络之气,是一身之气分布到经络的部分。经气循经络运行,发挥感应传导各种信息以调节脏腑形体官窍的机能以及抗御外邪侵袭等作用。
141. 简述经络的主要功能。
答:以十二经脉为主体的经络系统具有四大方面功能:①沟通联系作用,沟通脏腑与体表、脏腑与官窍以及脏腑之间,经脉之间的联系作用;②运输渗灌气血作用;③感应传导作用;④调节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作用。
142.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如何 ?
答:十二经脉的走向有一定规律可循,手三阴经从胸腔内脏走向手指端,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部和胸部,复交手三阴经。
143. 十二经脉有几对表里关系,有何意义 ?
答:十二经脉有六对表里经,即手足阳明和太阴相表里,手足少阳和厥阴相表里,手足太阳和少阴相表里。相表里的经脉相互属络脏腑,阴经属脏络相表里的腑,阳经属腑络相表里的脏。既加强了表里两经联系,又促进相表里的脏与腑在功能上的协调配棚表 4 ,两经及所屑络脏腑病则棚影响,治疗时可交叉使用表单两经的腧穴。
144. 奇经八脉是怎样凋节十二经气血的 ?
答:奇经八脉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当十二经气血满溢时,就会流入奇经,蓄以备用;当十二经气血不足时,奇经中所涵蓄的气血则溢出补充十二经气血,以维持十二经气血的相对恒定。所以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是以蓄入和溢出方式进行双向性调节的。
145. 督脉与脑、髓、肾有何联系 ?
答:督脉循行贯脊络脑,又络肾,与脑、髓、肾有密切联系。病理上,“脊强反折”、“脊强而厥”以及精冷不育等生殖系统疾患与督脉有关,常可从督脉论治。
146. 试述十二正经在头面部的分布情况。
答:头为诸阳之会。六条阳经均行经头面部:阳明经主要行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
行额部;少阳经主要行侧头部;手太阳经行面颊部,足太阳经行头顶和后头部。六条阴经除手太阴经、手厥阴经不上头面外,其余均达头面之深部 ( 目系、舌下、舌根 ) 或巅顶。
147. 试述十二正经在四肢部的分布情况。
答: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分布特点是:阴经行内侧面,一般太阴经在前,厥阴经在中,少阴经在后,唯足厥阴经和足太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交换位置,变成厥阴经在前,太阴经在中。阳经行外侧面,阳明经在前,少阳经在中,太阳经在后。
148. 循行于胸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的次序如何 ?
答:循行于胸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为:任脉,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
149. 冲脉女子月经及功能有何联系 ?
答:女子月经来潮及孕育功能,皆以血为基础。冲脉起于胞中,分布广泛,为“十二经脉之海”,又为“血海”,因此女子月经来潮及妊娠与冲脉盛褒密切相关。只有当冲脉气血旺盛时,其血才能下注胞中,或泻出为月经,或妊娠时以养胎。
150. 别络如何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
答:十二经脉的别络行于身体的浅表部位,从肘膝关节以下分出后,均走向相表里的经脉,并其相通。如此,阴经之别络络于阳经,阳经之别络络于阴经,加强了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151. 何谓经筋 ? 经筋有何功能 ?
答: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经筋附于骨和关节,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功能。此外,经筋还布满躯干和四肢的浅部,对周身各部分脏器组织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152. 何谓“引经报使” ? 其理论基础是什么 ?
答:。引经报使”理论是金·张元素以经络学说为依据,在药物归经基础上创立的一种用药组方理论。引经,即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他药物选择性地治疗某经、某脏的病。如头痛证,病在阳明经,用白芷;病在太阳经,用羌活;病在少阳经,用柴胡;等等。报使,则略同药引,因方剂不同而分别选用。如以姜为引,取其走表去寒。
153. 阴阳维脉有何功能 ?
答:阴阳维脉的主要功能是维系全身经脉。阴维脉与手足三阴经交会,最后合于任脉;阳维脉与手足三阳经相交,并最后合于督脉,故阳维有维系全身阳经的作用,阴维有维系全身阴经的作用。
154. 何谓浮络 ? 其分布和功能如何 ?
答:浮络,是循行人体浅表部位,“浮而常见”的络脉。其分布广泛,没有定位,起着沟通经脉,输达肌表的作用。
155. 何谓孙络 ? 它有何作用 ?
答: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属络脉的再支,分布全身,难以计数。孙络在人体内有“溢奇邪”、“通荣卫”的作用。
156. 经络的连属部分有哪些 ?
答:经络系统的组成中,除经脉、络脉外,还包括连属部分。经络对内连属各个脏腑,对外连于筋肉、关节、皮肤,因而脏腑、经筋、皮部可作为经络系统的连属部分。
157. 何谓经脉、络脉 ? 两者应如何区别 ?
答:“经”,有路径、途径之意,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通路,即主干。“络”,有联络、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的分支,错综联络,遍布全身。对经脉和络脉的区别,虽有多种说法,但应以“经为主干,络为分支”为准则。
158. 经别如何加强十二经脉与头面部的联系 ?
答:十二经脉中的六条阳经分布于头面部,六条阴经则较少到达头面部,而十二经别中六条阳
经的经别循行于头面部,六条阴经的经别亦上达头部。如足三阴经的经别合于阳经后上达头部;手三阴经的经别经喉咙上达头面部,并在喉咙、耳后完骨、目内眦等处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别,从而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部的联系。
159. 外邪如何通过经络由表传里 ?
答:经络是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这是由于经络内属于脏腑,外布于肌表,当体表受到病邪侵袭时,可通过经络由表及里,由浅人深,从皮毛、孙脉、络脉、经脉,逐次向里传变而波及脏腑。
160. 举例说明经络学说对方剂组成的指导意义。
答:方剂是按君臣佐使组方原则针对证 候的性质而配成的中药处方,经络学说是指导方剂组成的主要理论之一。如交泰丸用人心、脾、胃经的黄连,清心以泻上亢之火,为君;以人肾、肝、脾经的肉桂,温肾以蒸肾阴上济,为臣。如此则肾阴升而心火降,引火归原,以治心肾不交的失眠等病证。
161. 经络如何沟通脏腑之间的联系 ?
答:经络沟通脏腑之间联系的途径,(医学全在线 www.med126.com)主要有:①十二经脉中每一经都属络一脏和一腑,构成脏腑之间的表里关系;②某些经脉除属络特定内脏外,还联系多个脏腑,如足少阴肾经,除属肾络膀胱之外,还联络肝、心、肺等脏;③多条经脉同与一脏相联络,如与肺相联络的经脉除肺经、大肠经之外,还有心经、肾经、肝经等;④经别加强了某些脏腑之间的联系,如足三阳经都可通过其
经别与心相连。这样构成了脏腑之间的多种联系。 (医学全在线 www.med126.com)
162. 别络如何加强人体前、后、侧面的联系 ?
答:十二经脉的别络,其脉气汇集于十二经的“络穴”;督脉别络散布背部、头部,并别走太阳;任脉别络散布于腹部;脾之大络散布于胸胁部。故别络可加强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与躯体组织的联系,尤其加强人体前后侧面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