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股份资本和股息 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筹资经营的企业。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股份公司是社会化大生产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发展的产物。股份公司的本质是大资本利用和支配中小资本与居民收入的手段,是加速资本集中的一种形式。 股份公司是现代企业所普遍采取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股份公司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以采用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者最多 (2004年单项选择题第5题)。 把公司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这是 A.无限责任公司 B.股份有限公司 C.有限责任公司 D.合伙制企业 【B】 它本身并不代表社会制度的性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公司是公有还是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用。(2004年不定项选择题第27题) “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这一观点表明 A. 由法人股东而不是个人股东构成的股份制是公有制 B. 公有制与私有制都可以通过股份制这一形式来实现 C. 有公有制经济参股的就是公有制 D. 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公有还是私有的性质 E. 公有制经济占控股地位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BDE】 股份公司的性质主要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我国现阶段的国有和集体企业在进行股份制改造后,只要控股权仍掌握在国家和集体手中,这样的股份制企业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 股票是股东(股票持有者)投资入股并有权获得股息的凭证。资本主义的工人持有小额股票,成为股东,并没有改变受资本家剥削和奴役的命运 (2004年论述题第35题)。 据估计,今天在美国有6000家公司推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其中包括西尔斯-罗伯克百货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在这些公司的推行,使工人们积极地经营他们的公司,产生了一种充满活力的责任感,在生产率、高质量和低成本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美国争取雇员拥有股票全国委员会对350家高技术公司所作的一项调查发现,利用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公司要比没有利用这种计划的公司发展快2-4倍。随着这一计划的推行,到2000年,全美国有25%的雇员分享他们公司的所有权。这种迅速出现的“工人资本主义”概念也适用于相当大部分的美国经济。但是工人拥有股票不会轻易转变为工人管理。有的工人股东说:“我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一切都和以前一模一样。”也有的工人股东认为,在“雇员拥有股票计划”下,越是尽力干,得到的就越多。 摘自W.E.哈拉尔著:《新资本主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实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原因。 (2)评析工人股东的两种看法。 【答案要点】(1)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克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进行着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以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推行正是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要求的一种措施。 (2)工人股东的第一种看法主要是从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方面来看的,也就是说,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推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并不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实质。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关系。雇员拥有股票,只是说明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范围内,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锁链稍有放松,但不可能改变雇佣劳动者的阶级地位。工人股东的第二种看法,看到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变化,看到了推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有:使工人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缓和劳资冲突和社会分配不平等的矛盾,有利于资本家的利润得到实现,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发展。但是,这种看法忽视了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关系的实质。 股格不是股票的票面额,也不是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股票本身没有价值。股息是股票持有者凭借股权从股份公司盈利中分得的收入。它实际上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股票价格 = 股息 / 利息率 。 43.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和基本形式 资本主义地租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者凭借其土地所有权取得的一种剥削收入。资本主义地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的本质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由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它反映了农业工人、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三个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资本主义地租有两种基本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级差地租指和土地优劣程度相联系的数量有等级差别的地租。级差地租有级差地租Ⅰ(因土地肥沃程度或距离市场远近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和级差地租Ⅱ(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具有不同的生产率而形成的级差地租)两种形态。绝对地租指因土地私有权存在,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它由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 (2005年不定项选择题第18题。) 资本主义地租中的绝对地租 A.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超额利润 B.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 C.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D.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ABD】 资本主义地租除了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基本形式外,还有垄断地租、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等形式。所谓垄断地租,是指由垄断价格产生的超额利润所形成的地租。矿山地租是采矿业资本家为使用矿山所在的土地而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地租。建筑地段地租是指投资者为取得建筑用地而支付的地租。在实际建筑地段地租中,也同样包含着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三种成分。 土地虽然没有价值,但有价格。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土地价格 = 地租 / 利息率。 44.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主要标志是:垄断取代自由竞争成为经济生活的基础,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处于统治地位。 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走向垄断。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或若干企业的联合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独占生产和市场。 垄断的产生并没有消灭竞争,相反却凌驾于竞争之上与竞争并存,垄断统治下的竞争更为激烈。 45.垄断利润及垄断价格 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中的垄断地位而长期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 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凭借垄断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操纵的一种旨在保证最大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商品或购买生产资料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价格。垄断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垄断价格的形成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但是改变了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46.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根据列宁的分析,垄断资本主义具有五大经济特征: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经济上瓜分世界的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最大的资本主义列强已经把世界的领土分割完毕 (2006年单选题第22题)。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包括 A.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B.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C.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D.垄断使竞争趋于缓和 【ABC】 以上基本经济特征,在二战后有许多新的表现形式和重要的变化,但是它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并没有过时,仍然是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武器。 4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就是垄断资本和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资本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广泛、迅速、持续地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国家干预、调节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有:建立国有经济;通过制定和实施各项宏观经济政策来干预、调节社会经济生活;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实行一定的计划化管理;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社会福利制度和政策,借以缓解社会矛盾,稳定资本主义制度;通过某些立法和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生活,维护经济运行秩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利用和控制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来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利润。 49.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指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表现为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与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之间的矛盾;(2)表现为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的限制。(3)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必要条件;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反映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又具有长期性 50.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循环要依次经历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执行不同的资本职能。 购买阶段,采取货币形式,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生产阶段,采取生产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形式,是生产资本,执行生产资本职能,资本在这个阶段让工人运用生产资料生产出产品,即生产剩余价值。销售阶段,资本采取商品形式,是商品资本,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资本家把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卖出去,实现剩余价值。产业资本循环也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按照实际需要的比例保持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相互继起。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没有并存性就没有继起性,没有继起性就不能维持并存性。 51.资本周转 资本周而复始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时,就是资本周转。资本周转速度,是指资本周转的快慢程度,可以用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来表示。资本周转时间,是指总资本价值从一个循环周期到下一个循环周期的间隔时间,即总资本周转一次所需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周转次数,指总资本价值在1年中周转的次数。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52.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的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则在多次生产过程中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产品中去,实物形式在报废前固定不动。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辅助材料、燃料等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它们的价值一次投入生产过程,并从流通中全部收回。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不仅在价值转移和价值周转方式上不同,在物质更新方式和价值周转时间上也是不同的。 生产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意义和内容是不同的。 53.固定资本折旧 固定资本的价值按其磨损的程度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随着产品的销售,不断以货币形式积累起来,这叫固定资本折旧。根据固定资本损耗程度以货币形式逐年提取的固定资本补偿金,即用于补偿固定资本价值的货币,叫折旧基金或折旧费。固定资本的磨损分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有形磨损是指由于生产性使用或自然力作用而造成的固定资本在物质上的损耗,又叫物质磨损。无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由于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的价值贬损,又叫精神磨损 (2005年单项选择题第6题)。 某企业有一台高精度磨床,价值为20000元,使用年限为10年,目前已使用2年。这时由于生产该种设备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其价值降为15000元。此时,这台高精度磨床的物质磨损是 A.1000元 B.2000元 C.3000元 D.4000元 【D】 54.预付的总资本周转〖HT〗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是不同的,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公式是:年预付资本总周转 =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额/预付资本总额。 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占多大比例;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或周转次数的多少,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长短成反比;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周转速度的差异。 55.年剩余价值率 年剩余价值量就是资本在1年中获得的剩余价值(M=mn)。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M'= M/v = m'v n/ v = m'n) (2006年单选题第5题)。 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4:1 , m‘=100%,一年周转4次,其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分别为 A .80万,100% B. 40万,400% C. 40万,100% D. 80万,400% 【D】 加速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值的影响表现在:第一,它可以节约预付总资本,特别是其中的流动资本。第二,它可以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如剩余价值率已定时),提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和年剩余价值率。 56.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按它的规模划分为两种类型,即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就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就是资本家不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消费,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当作追加的资本使用,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扩大再生产有两种实现方式: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前者指扩大再生产规模主要靠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后者指扩大生产规模主要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再生产的这两种实现方式,可以对应于我们常说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粗放型发展模式和集约型发展模式。 57.社会总资本运动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构成的个别资本的总和,就是社会总资本,又叫社会资本,与社会资本相联系的运动叫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个别资本是独立发挥职能的资本,社会资本是相互联系的个别资本的总和。社会资本与个别资本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相异之处。 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和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由c + v + m三部分构成的原理,是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Ⅰ(v + m)=Ⅱc ,由此派生:Ⅰ(c + v + m)=Ⅰc + Ⅱc,Ⅱ(c + v + m)=Ⅰ(v + m)+ Ⅱ(v + m)。 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Ⅰ(v + m)>Ⅱc和Ⅱ(c + m - m/x)>Ⅰ(v + m/x) (2004年单项选择题第4题);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 A.Ⅰ(V+M)=ⅡC B.Ⅱ(V+M)=ⅠC C.Ⅰ(V+M)>ⅡC D.Ⅱ(V+M)>ⅠC 【C】 实现条件:Ⅰ(v +Δv + m/x)=Ⅱ(c +Δc),Ⅰ(c + v + m)=Ⅰ(c +Δc) + Ⅱ(c +Δc),Ⅱ(c + v + m)=Ⅰ(v +Δv + m/x)+ Ⅱ(v +Δv + m/x)。 5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一种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这种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讲是太多了。经济危机期间的所有现象,都是由生产相对过剩引起的。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每个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发展阶段。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产的更新。 二战后经济危机的新特点:周期缩短、危机频繁;各周期界限不十分明显、复苏和萧条阶段不易区分;各国危机爆发的时间不一致;破坏性较小;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即滞胀。 59.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 资本主义国有经济成分是指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掌握和运用的资本。它是国家经济职能加强的重要体现,又是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表现为三种形式:国有企业、国有私营企业、国私合营企业。 60.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生活干预和调节 干预和调节的目标是为了维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通过政策措施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为此,国家采取各种经济手段和经济杠杆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主要政策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产业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 61.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张 国际分工,是指社会分工越出国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它是商品经济和生产社会化发展越出国界的结果。生产国际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越出一国范围,在国际范围形成各国生产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格局,这是生产社会化越出国界向国际发展的表现。国际分工的发展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 垄断资本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形式:资本国际化——商业资本国际化、借贷资本国际化和产业资本国际化。战后产业资本国际化成为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矛盾主要在贸易领域,投资领域的矛盾和货币金融领域。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调节,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通过国际协调为本国私人垄断资本对外经济扩张服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调节对世界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各国都从本国利益出发,形成了不可克服的经济国际化与资产阶级国家壁垒的矛盾,这就使得国际经济调节有很大的局限性。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实质是一种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关系。 6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6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衡量某种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否符合社会主义需要,不能抽象地以公有化程度的高低为标准,而应看其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股份合作经济实现了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的统一,尤其要提倡和鼓励。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所有制基础是公有制,只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才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公有制是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才能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有效地组织社会生产。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不定项选择题第19题)。 在我国现存的所有制结构中,私营经济 A.不受公有制经济的制约 B.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 C.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其存在的 D.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CD】 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一方面是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对个体、私营经济要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对外资经济要加强管理。 64.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决定着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 (2005年单项选择题第7题)。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 A. 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B. 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C.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2006年单选题第23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有 A.按劳分配中的“劳”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 B.按劳分配中的劳动量按照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量来计量 C.按劳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D.按劳分配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 【AD】 按劳分配没有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而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按劳分配中的“劳”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不能用每个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时间来衡量,而要用社会承认的价值量衡量 (2004年不定项选择题第18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劳”是指 A. 不同形式的具体劳动 B. 通过价值形式来实现的劳动 C. 直接的社会劳动 D. 公有制企业的局部劳动 E. 劳动者实际支出的劳动 【BD】 按劳分配所分配的不是现实生活消费品,而是货币收入,劳动者以货币购买消费品时使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按劳分配也不是公有制企业惟一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而是有其他分配方式与之并存。 把按劳分配和按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 (2004年单项选择题第12题) 某员工在外资企业工作,年薪5万元;利用业余时间在民营企业兼职,年薪2万元;购买股票分得的红利2万元;出租住房收入2万元;转让一项技术收入1万元。该员工一年的劳动收入为 A. 12万元 B. 9万元 C. 8万元 D. 7万元 【C】 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有利于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有利于把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动员起来投入现代化建设;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 66.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理顺分配关系,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在分配问题上,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6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较灵敏的特点,促进产需平衡 (2006年单选题第24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特征:所有制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分配制度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宏观调控上——把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利益统一起来。 68.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有机结合 计划与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种调节手段,具有各自的优势和长处。计划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具有自觉性、事先性、宏观性等特点。市场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具有自发性、事后性、微观性等特点。 6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企业是重要的微观经济活动主体。充满活力的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企业性质是指企业的所有制基础。有个体所有制企业、私有制企业、国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外资企业等。企业组织形式是指企业资本的组织形式。有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股份制企业。股份制企业又可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70.构建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 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现代产权制度的特征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公司制 (2006年单选题第7题)。 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 A.股份制 B.股份合作制 C.合伙制 D.公司制 【D】 7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 由各类专业市场相互联系所形成的整体叫市场体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的重点是培育和健全各类要素市场,加强市场法规建设,规范市场行为,打破地区、部门的分割和封锁,反对和制止不正当竞争,创造平等竞争环境。目标是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建立合理的以市场价格为主体的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管理制度是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作用的关键。完善市场体系必须完善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制度。 72.整顿、规范市场秩序 市场秩序是维系市场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它构成对市场主体行为的制约。当前市场秩序中存在的问题:交易行为不规范,违规行为屡屡发生,特别是假冒伪劣、商标侵权、虚假广告问题突出,损害消费者利益、生产者利益,直接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存在地区封锁、部门垄断、人为分割市场的现象,限制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 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挥规模化、网络化、连锁化的现代流通方式,保证商品和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培育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行为规范的市场主体;加强信用建设,加快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信用档案 (2005年不定项选择题第20题); 规范市场秩序所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制度要以 A.道德为支撑 B.行政为主导 C.产权为基础 D.法律为保障【ACD】 强化法治,从严监管,完善行政处罚和刑事追究衔接机制,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2004年辨析题第32题)。 2003年9月初,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等七部门联手出击开展屠宰市场集中整治,严把肉品市场准入关,规定进入市场销售的肉品必须是由定点屠宰厂(场)生产、经检疫合格的产品。对失信企业实行“黑名单”制度,其违法违规行为将被记录在案,公开曝光。根据材 料辨析:有必要限制市场机制的作用,让拥有强制力的政府来干预。 【答案要点】 (1)良好的市场秩序是维系市场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它构成对生产主体行为的制约。当前某些不法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谋取自身利益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损害消费者利益。由政府采取建立信用档案,借助媒体曝光等多种措施,严把市场准入关,强化法制作用、从严监管十分必要,政府为市场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2)政府干预与发挥市场作用并不矛盾,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约束市场主体,维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树立诚实守信的市场道德风尚,培育和发展有序的市场,恰恰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运行的重要保证。 73.宏观经济调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但单纯地依靠市场自发调节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不一定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经济发展计划目标完全吻合。为了减少由于市场调节的盲目性而导致的经济运行的失衡,为了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政府必须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政府要遵循“政企分开、宏观管住、微观放开”的要求,转变经济职能。 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主要有计划手段、经济手段(经济杠杆)、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等 (2006年单选题第24题)。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有 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产业政策 D.收入政策 【ABCD】 7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自动稳定器”、“减震器”;是深化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基础条件;是减轻国家和企业负担,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需要;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减少农民收入波动,保证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 社会保障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等。我国目前加速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是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障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保障基本生活需要。 75.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适应当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把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配套改革措施来抓。当前要着重抓好以失业、养老、医疗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坚持资金来源多渠道原则,减轻国家和企业负担,要把权力与义务,需要与能力统一起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努力坚持走社会化、法律化、规范化、现代化道路,同时又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76.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战后科技革命造成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促进了生产国际化的扩展,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物质条件。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现实基础。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快捷与方便大大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提供了新的组织形式。跨国公司是当代国际垄断的主要形式。 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世界经济和国际形势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具有不同于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特点和重要标志:世界经济的信息化;世界经济市场化;世界经济自由化;跨国公司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具有巨大作用,但是,也是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利益受损和经济安全更趋严峻。经济全球化加剧了贫富分化。 77.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科技进步所具有的辐射效应、学习效应和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应该为我所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经济结构调整对于我国改造传统产业、加速工业化是一个有利时机;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际资源提供了更大更有利的空间;世界经济的低速增长和低利率有利于我国利用外资;各国间人员的自由往来为我们了解国际市场信息、发展国际旅游业提供了契机。 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为我国经济安全带来新的问题;全球跨国公司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世界范围内的能源、生态、资源、人口、失业和贫困等全球问题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压力。 经济全球化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只有积极参与全球化,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78.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进一步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 79.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和科技兴贸战略是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要积极增加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加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要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加出口,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以资本为纽带,对现有企业结构进行重组,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进一步发展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努力扩大出口,坚持以质取胜,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的竞争力。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扩展APEC组织内部合作,在参与区域经济活动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 80.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和发展 (2004年选做题Ⅱ) 下列是有关社会主义历史发展中的一组材料: 材料1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对此西方思想界的保守派纷纷著书重新审视西方“胜利”的历史原因和人类历史发展道路。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形态》便是这种背景的产物。福山在书中提出:一个值得注意的共识这几年已在世界出现,因为自由民主已克服世袭君主制、法西斯与共产主义这类相对的意识形态。自由民主可能形成“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终点”与“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也构成了“历史的终结”。自由民主的“理念”已不能再改良了。最值得注意的发展是,在拉丁美洲和东欧、苏联、中东与亚洲,强固的政府都在这二十年间动摇了。自由民主目前已及于全球的不同地区与文化,成为惟一一贯的政治憧憬对象。 材料2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根据世界银行的排名,2001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位居世界第六位。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在世界上的排位上升到第5位,2002年中国吸收外资超过美国,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在下图中,作为衡量一国总体经济实力主要指标的GDP也真实地反映了中国近五年来的变化。 请回答: ①结合材料评析资本主义是“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的观点。 ②用唯物史观评析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理念’已不能再改良了”的观点。 ③在两制并存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才能更快地实现自身的发展? 【答案要点】(1)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发生剧变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遭受到重大挫折,但这并不是社会主义的终结,也不意味着资本主义是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增长速度居世界前列,经济总量大幅度跃升。这些事实说明,福山的观点是错误的。 (2)自由民主的理念属于社会的意识形态,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里是有阶级性的。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观念及其所表现的政治制度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反映,它只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具有合理性,而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它必然为无产阶段的自由民主观念所扬弃,并发展为新的、更高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3)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更快的发展,必须在两制的竞争中吸收和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但是要抵制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处理好开放与维护民族利益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与方向,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合作和竞争的过程中实现自身更快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将长期并存。尽管社会主义最终将取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因为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而必然走向灭亡,但这是通过两种社会制度在并存基础上的合作与竞争来达到的,两种制度的相互学习、相互利用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两种社会制度又是在斗争中发展的。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它在经济、科技、军事上的优势处于两种制度斗争中矛盾的主要方面,社会主义国家总体上还处于劣势,在许多方面还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限制、竞争、挑战和威胁,这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也是不可避免的。 两种社会制度既合作又竞争,既并存又冲突的关系要求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防止走片面道路,不要因为存在经济安全问题而反对参与经济全球化,也不要因为加入了世贸组织而放弃了对经济安全的警惕。
上一页 [1] [2] 转帖于 医学全在线 www.med126.com
广告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