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肿瘤(Tis,Ta,T1) 1.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十膀胱灌注。 2. 膀胱部分切除术十膀胱灌注。 3. 膀胱灌注治疗:用于原位癌、膀胱肿瘤电切术后或膀胱部分切除术后患者。可选用的药物包括BCG、丝裂霉素、噻替呱、阿霉素、羟基喜树碱、白介素Ⅱ、胞必佳等。 浸润性膀胱肿瘤(T2,T3,T4) 1. 膀胱部分切除+膀胱灌注 2. 全膀胱切除术+尿流改道 二、肾盂癌 1. 发病年龄多在40~70岁。 2. 发病率男:女≈2 :1 。 3. 多为移行细胞乳头状瘤。 4. 鳞癌及腺癌罕见。 5. 鳞癌多与长期尿石、感染刺激相关。 6. 常有早期淋巴转移 临床表现 1. 间歇性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 2. 腰痛:钝痛或隐痛,血块阻塞输尿管可引起肾绞痛。 3. 肿瘤转移症状。 诊断 1. 临床表现 2. 影像学检查(B超、IVU、CT、MRI) 3. 脱落细胞学检查 治疗原则 1. 手术治疗为主。 2. 根治性切除范围包括患侧肾脏、肾周脂肪、筋膜、肾门淋巴结、输尿管全段以及输尿管开口周围的部分膀胱壁。 3. 放、化疗以及其它治疗疗效不理想。 第三节 前列腺癌 1. 多见于老年男性(>60岁)。 2. 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 3. 与雄性激素密切关联。 4. 高脂饮食为重要的致癌因子。 5. 腺癌最多见(98%)。 6. 移行细胞癌、鳞癌、未分化癌少见。 Gleason评分 1. 前列腺癌细胞按分化程度分为1~5级。 2. 1级分化最好,5级(未分化)最差。 3. Gleason评分=主要类型+次要类型级数。 4. 分化最佳2分,最差10分,>4分预后差 。 临床分期 1. Ⅰ:手术标本偶然发现。 2. Ⅱ:局限于前列腺包膜内。 3. Ⅲ:肿瘤穿透包膜,侵犯邻近组织。 4. Ⅳ:局部淋巴结或远处转移。 转移途径 1. 血行转移:以脊柱、骨盆多见 2. 淋巴转移 3. 局部侵犯 临床表现 1. 大多数前列腺癌患者无临床症状、而在体检时发现或在前列腺增生症(BPH)手术标本中发现。 2. 可有排尿困难、尿潴留、尿失禁或血尿。 3. 晚期发生骨转移可引起疼痛或病理性骨折,部分患者以骨痛等转移症状首诊。 体征 直肠指诊:触及前列腺结节,结节坚硬如石,可以单发,也可以呈团块状。 诊断 1. 临床症状提示。 2. 肛诊发现典型体征。 3. 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ic specific antigen,PSA)测定。 4. 经直肠超声:低回声病灶。 5. X线及核素扫描可发现骨转移灶。 6. CT及MRI对早期诊断价值不大,有利于了解晚期肿瘤周围侵犯情况。 7. 前列腺针刺活检为病理确诊手段。 PSA在前列腺癌诊疗中的重要价值 1. 正常PSA<4ng/ml。 2. PSA>10ng/ml时建议穿刺活检。 3. PSA 4~10ng/ml者,游离PSA>25%良性可能大,< 10%恶性可能大。 4. 直肠指诊+ PSA 测定是目前前列腺癌普查的公认有效方法。 5. PSA 监测是前列腺癌术后随访的重要指标。 治疗 1. Ⅰ期:严密随诊 2. Ⅱ期:根治性前列腺切除 3. Ⅲ、Ⅳ期:内分泌治疗 4. 放疗对前列腺癌局部控制效果较好 5. 化疗对晚期肿瘤可以采用,但总的疗效尚不够满意。 前列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1. 去势治疗:双侧睾丸切除术或用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如诺雷德、抑那通等可起到药物去睾作用。 2. 抗雄激素治疗:氟他胺(缓退病)、康仕德等。 3. 雌激素治疗:乙烯雌酚。 上一页 [1] [2] [3] [4] [5] 资料提供:医学全在线 www.med126.com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