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针灸推拿
内科学
针灸古籍资源数据库 腧穴文献 针灸器材
针灸方法文献 针灸教学 新闻资讯
针灸艾灸 推拿按摩 刮痧
 医学全在线 > 针灸推拿 > 针灸古籍资源数据库 > 正文
洁古云歧针法_窦太师针法
针灸推拿数据 字体:
  
书目信息
【正题名编号】  806
【正题名】  洁古云歧针法_窦太师针法
【所属类别】  针灸方法
【卷册数】  0
【所属时期】  元时期
【成书年代】  1315
【版本数量】  1
【正题别名】 
【著者】  杜思敬
书考

《洁古云岐针法》(又题作"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元代杜思敬辑,收载于其所集医学丛书《济生拔粹》中。

    杜思敬(1235-1320),元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字享亮,又字散夫,号醉仙,晚号宝善老人,沁州长官杜丰第三子,侍忽必烈于藩府,为许衡弟子。由平阳道同知累迁治书侍御史,安西汴梁路总管,侍御史。至元二十八年(1291)任中书参知政事,大德十年(1306)任中书左丞。武宗即位,辞官家居,于延祐二年(1315)节录类编,辑成医书十九种,题曰"济生拔粹"(又作"济生拔粹方")。延祐七年卒,年八十六,谥文定。

    关于《济生拔粹》的刊刻年代,一些针灸文献工具书中记有此书的"元至大元年(1308)本",其实至大元年,杜氏刚刚辞官回家,着手研读有关医书,尚未开始编书,岂能有《济生拔粹》一书刊行于世?   

    《济生拔粹》前三种为针灸专书,即:《针经节要》、《洁古云岐针法》、《针经摘英集》。此三书均为杜思敬辑录。由于人们对此多有误解,今略考述如下:   

    杜氏于针灸书中,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极为看重,所集各家针方下,均据此书详注穴法。其《针经节要》一书即完全抄录五卷本《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一、卷五原文,书名中"针经"系指王惟一《铜人针经》,而与《灵枢经》的古传本《针经》无关(详见拙文"针经节要"考源,《中华医史杂志》,1987年第2期),因本丛书已收录明正统石刻《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拓本,故不再重复收录节本《针经节要》一书。

    杜氏受其师许衡(曾与窦默交流学术,与窦氏同谥"文正",故杜氏称其为"许文正公")影响,于金元诸医家中,尤遵张洁古及其子张璧。故于针灸篇中也专为张氏集一书,名曰"洁古云岐针法",内容摘自张氏及其弟子王海藏医书。故此书并非云岐子,或张氏生前所著的一部专书,因而一些书目题作"张璧撰"是不恰当的。

    《济生拔粹》元刊本尚存,1938年上海涵芬楼曾据元刊影印;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中国书店还出版过该书针灸卷的缩印本。

    《济生拔粹》总目所载《洁古云岐针法》实际包括二集,上集为《洁古云岐针法》;下集为《窦太师针法》。二集均以第一篇篇名作为总集名,欠妥。今据总目补上集名,据内容补下集名。二集共载以下二十一篇:

    1.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

    2.经络取原法

    3.王海藏拔原例

    4.络腧穴配合法

    5.辨伤寒热甚五十九刺

    6.刺热病汗不出

    7.刺伤寒结胸痞气

    8.刺伤寒三阳头痛

    9.刺伤寒三阴腹痛

    10.灸少原救脉法

    11.辨伤寒药附针灸法

    12.伤寒刺期门

    13.洁古刺诸痛法

    14.窦太师流注指要赋

    15.离合真邪说

    16.诸穴治证

    17.寒热补泻法

    18.灸法补泻

    19.取寸法

    20.刺心痛诸穴

    21.接经法

    杜思敬编《济生拔粹》时,已年逾八十,"目力心思不逮前日",故其所辑《洁古云岐针法》、《针经摘英集》二书,在编次分类上常有错乱之处,例如以上14~19篇实为杜氏师友窦默(子声)的针灸文集,当另立一总题"窦太师针法"以统之;第16篇"诸穴证治",系杜氏据五卷本《铜人图经》对窦氏"流注指要赋"所作的注解,应紧接于第14篇原文之后。中间隔另一篇原文,则读者很难理解;最后两篇系洁古针法,当移至第14篇之前。

    以上所辑洁古、云岐子针法多见于云岐子《保命集类要》及王海藏《此事难知》。而云岐子《医学新说》中的针法未见引录,盖杜氏未见此书也。以下就有关内容略加分析:

    (一)论经络迎随补泻法

    此篇补泻法出自《难经·七十二难》,只是将《难经》所载"迎随补泻法"理解为:顺经而刺之为之补;迎经而夺之为之泻。此法后来演变为"针头迎随经脉往来补泻法"。

    (二)经络取原法

    又称"拔原法"。其法为刺取十二经之原穴,得气后久留针。此法不讲究虚实补泻,五脏六腑有病,皆取其原穴,即所谓"虚实皆拔之"。在具体运用上,"刺伤寒三阳头痛法"、"刺伤寒三阴腹痛法"、"灸少阴原救脉法"、"辨伤寒药附针灸法"、"洁古刺诸痛法"等篇针法,均在分经辨证的基础上,多取相应各经的原穴。此"拔原法"治例对后世腧穴专书亦有影响,例如明代《针灸聚英》、《针灸大成》、《针方六集》、清代《循经考穴编》所载原穴下每注有"虚实皆拔之"字样,即由此而来。

    (三)接经法

   "接经法"实际上包括两种,其一是刺心痛接经三法。原文始见于《灵枢·厥病》,内容为治疗五种心痛,分别取相应各经的原穴、荥穴。此治心痛接经法见于《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心痛论》卷中,此外该书卷下"针法"所载的取五脏原穴以治五种心痛的"流注针法"亦当属于此类"接经法"。第二种接经法稍复杂,试举一则原文分析如下:

     假令胆病善洁,面青善怒,得弦脉,人病心下满(当刺胆井);如见善洁,面青善怒,脉又弦,人病身热(当刺胆荥);如依前色脉,人病体重节痛(当刺胆俞);如见善洁,面青善怒,脉又弦,人病喘咳寒热(当刺胆经);如依前色脉,又病逆气而泄(当刺胆合)。余经例皆仿此。

    《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上文中"善洁,面青善怒,得弦脉"为胆腑本症,如兼有"心下满"症,即取胆经井穴;如兼有"身热"症,即取胆经荥穴;如兼有"体重节痛"症,即取胆经俞穴;如兼有"喘咳寒热"症,即取胆经经穴;如兼有"逆气而泄"症,即取胆经合穴。可见,这种"接经法"是对《难经》五输穴刺法的进一步阐发。此法见于王海藏《此事难知》。

    此外,云岐子《医学新说》一书还记有一种治疗中风症的大接经刺法,即按《灵枢·经脉》所载十二经脉流注次序,依次取十二经的井穴。在具体运用上,又分"从阳引阴"、"从阴引阳"两种。从阳引阴法始于足太阳经井穴,终于手太阳井穴;从阴引阳法则始于手太阴井穴,终于足厥阴井穴。此中风"大接经"刺法见于罗天益《卫生宝鉴·中风刺法》卷七及王海藏《此事难知》,杜思敬未加辑录。

    (四)伤寒热病刺法

    1.辨伤寒热甚五十九刺:原文见于《素问·水热穴论》。

    2.刺热病汗不出:手阳明取商阳、合谷;手太阳取腕骨、阳谷;足少阳取侠溪;足阳明取厉兑;手厥阴取劳宫。此七穴之外,还可随经辨证,取十二经之荥穴。

    3.刺伤寒结胸痞气:皆分经辨证,取相应各经井、原穴,或随症兼取上脘、中脘、下脘穴。

    4.刺伤寒三阳头痛法、刺伤寒三阴腹痛法:皆分经辨证,取各经之原穴。原文见云岐子《保命集类要》。

    5.灸少阴原救脉法、辨伤寒药附针灸法:也依拔原例,取足少阴原穴"太溪"。

    6.伤寒刺期门:原文均录自《伤寒论》原针方。

    关于杜氏《洁古云岐针法》,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杜氏所辑"洁古刺诸痛法"、"刺心痛诸穴"全文及"接经法"的前半部分均见于传世本《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一书,而以往人们多以该书为刘完素撰,故有关针灸文献书也将以上三篇原文作为刘完素的针灸学术思想加以介绍。这样一来,洁古针法与河间针法便看不出区别。又由于洁古稍晚于刘完素,故人们自然形成这样一种印象:张洁古完全继承、发挥了刘完素的针灸学术。并且认为杜思敬"张冠李戴",将刘氏针方误录于张氏名下。要判明谁是谁非,关键问题是要搞清楚《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一书的来龙去脉。现将已掌握有关此书的一些线索列于下,以考察其来历:

    1.河间弟子马宗素《素问要旨论》序称刘氏著述仅《原病式》一卷、《宣明论》五卷、《要旨论》三卷而已,未提及有《保命集》一书。

    2.张从正《儒门事亲》所录"刘先生《三消论》"篇末记曰:"三消之论,刘河间之所作也。因麻徵君寓汴梁,暇日访先生后裔,或举教医学者,即其人矣。徵君亲诣其家,求先生平昔所著遗书,乃出《三消论》、《气宜》、《病机》三书未传于世者,文多不全,止取《三消论》……时甲辰年冬至日,锦溪野老书续方析亭东。"

    从这则跋文中可知,刘完素遗书未刊于世者只《三消论》、《气宜》、《病机》三书,且文多不全。三书之中或以《三消论》相对完整,故附于《儒门事亲》中刊行。

    3.王海藏于《汤液本草》序云:"观洁古之说,则知仲景之言;观仲景之言,则知伊尹之意,经皆不出神农矣。所以先《本草》,次《汤液》,次《伤寒论》,次《保命书》,缺一不可矣"。

    这里,张洁古弟子王海藏将《保命书》视作洁古之书,应当是比较可靠的。而且,张氏之子,云岐子确有一部《保命集类要》(又作《伤寒保命集》)传世,书名即沿用"保命书"之意。

    4.传世本《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第十篇以后,即卷中、卷下两卷内容多见于杜思敬所集、罗天益所引《洁古家珍》等张氏医书中,又见于张氏弟子王海藏《此事难知》、李东垣《医学发明》、《活法机要》等书中。中集载录针灸内容的"药略"篇65种药物功效内容与《医学启源》、李东垣《东垣试效方》、王海藏《汤液本草》、罗天益《卫生宝鉴》所载东垣《药类法象》基本相同;而该篇所附"针法"内容则多见于王海藏《此事难知》、李东垣《医学发明》、罗天益《卫生宝鉴》等书中,并于张氏所论"迎随补泻法"及"取原法"治例完全相符。相反,刘完素书中极少载有针法内容,其《素问要旨论》所载一则针法,皆以络穴为原,刺法则受《素问》遗篇"刺法论"影响,均与洁古针法格格不入。

    5.传世本《素问气宜保命集》第十篇以后文字,包括针法原文多见于明初楼英《医学纲目》所引"洁"、"洁古"文中,而且引文中还见有云岐子的注文,可见楼英引文确采自张氏医书。

    6.李时珍于《本草纲目·序例》指出:"(张元素)又著《病机气宜保命集》四卷,一名《活法机要》。后人误作河间刘完素所著,伪撰序文词调于卷首以附会之。"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同意李氏观点,将《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的著者直接改为"张元素"。但日本学者丹波元胤不同意这一观点,他认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所述方论与《宣明论》、《原病式》相出入,李时珍有何所证,以为张元素之书。夫元素所著虽佚不可见,东垣李明之曾从受其法,则读明之诸书,以溯源委,其理趣判然与是书不同……"(见《医籍考》)其实,传世本《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全部三十二篇中,只有前九篇与刘完素《原病式》风格相近,其余二十三篇均与张元素《洁古家珍》及李东垣《活法机要》、《医学发明》等书内容基本相同,丹波氏或未见以上诸书,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7.《素问气宜保命集》所载药方与刘完素《宣明论方》不同,而与张洁古,或洁古弟子医书所载医方相同或相近。例如《保命集》卷下所载"人参石膏汤",与《宣明论方》卷六所载两首"人参石膏汤"之组方、剂量、主治等均不同,而与《洁古家珍》完全相同。

    从以上7点线索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传世本《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一书盖系后人将刘完素不完整的《气宜》、《病机》二篇遗文与张元素"保命书"一类的著作合编而成,题曰"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最初可能末题撰人姓名,之后有人伪撰自序,托名"刘完素"撰。该书的主要内容取自张氏书,所有的针灸内容也均见于张氏及其弟子医书,所以杜思敬将其辑于"洁古云岐针法"中是完全正确的,我们不应将张氏针术错加于刘完素名下。

    关于《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一书的作者,白兆芝氏有详细考证,详见《易水学派宗师张元素》(1990年,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通过以上对《洁古云岐针法》一书内容的考察,可知"经络迎随补泻法"只是该书中第一篇篇名,不能反映其全书内容,该书的全名应参照《济生拔粹》总目及内容,题作《洁古云岐针法》、《窦太师针法》。在编排上应将第14至19篇"窦太师针灸"部分集中附于篇末;将第16篇杜氏所增的注文移至第14篇"流注指要赋"之后;将第20、2l篇移至第13篇后《洁古云岐针法》集中。这样才便于阅读,不致造成误解。

 

 

 

 

 
提要
 
目录及序跋

洁古云岐针法

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

经络取原法

王海藏拔原例

经络腧穴配合法

辨伤寒热甚五十九刺

刺热病汗不出

刺伤寒结胸痞气

刺伤寒三阳头痛法

刺伤寒三阴腹痛法

灸少阴原救脉法

辨伤寒药附针灸法

伤寒刺期门

洁古刺诸痛法

刺心痛诸穴1

接经法

     窦太师针法2

窦太师流注指要赋

诸穴治证

离合真邪说3

寒热补泻法

灸法补泻

取寸法

附《洁古云岐针法》  《窦太师针法》考略

1刺心痛诸穴:此篇并下篇原在全书末,今依内容移于此。

2窦太师针法:此篇目原无,据内容新增

3诸穴治证:此篇系杜氏为窦氏"流注指要赋"所作的注文,原误在"离合真邪说"篇后,今移此。

 

 
附篇
 
版本信息
 【版本名称】  上海涵芬楼1938年影元刊本
 【刻印方式】  影印本
 【现存状况】 
 【国别】  中国
相关文章
刘河间、张洁古生年考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