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multiple abscess(TCM) |
拚音 | LIUZHU(ZHONGYI) |
别名 | 西医:多发转移性肌肉深部脓肿。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中医病证 |
西医病名定义 | |
中医释名 | 以一处或数处漫肿,微热疼痛,皮色如常,内有脓液为主要表现的痈病类疾病。流注依病因病机和病位的不同,而可分为暑湿流注、余毒流注、瘀血流注和髂窝流注等。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四季可发,暑湿流注则发于夏秋季节。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流注是因感染邪毒,流窜血络,阻于肌肉深部所致。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近期有患疔、疖、痈、损伤、切口感染或产后恶露停滞等病史。 |
症状 | |
体征 | 1.随处可生,多见于四肢、躯于肌肉丰厚处及髂窝等。 2.初起局部肿痛,皮色不变,患部功能活动受限,成脓后位浅者可测得波动感,位深者穿刺有脓。有寒热不适等全身症状。 3.可单发亦可多发。常一处未愈,他处又发生,甚至毒传脏腑,引起内脏转移性脓肿。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增多。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1.痛风:病位在拇趾、跖趾、踝、指等小关节,红肿剧痛,呈游走性,有反复发作史,不化脓、不溃破。 2.流痰:起病缓慢,有痨病史,初期局部和全身症状都不明显,化脓迟,多在半年以上,溃脓稀薄,夹有败絮状物,晚期有潮热、消瘦、盗汗等症状。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
中医治疗 | (一)辨证论治: 1.初起期:患部一处或多处肌肉疼痛,漫肿色白,微热,继而肿胀,焮热疼痛,并触及肿块,寒战高热,周身疼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解毒、化瘀散结。木香流气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暑湿流注加鲜藿香、佩兰、六一散;瘀血流注加丹参。红花、桃仁;髂窝流注加苍木、苡仁等。 2.成脓期:肿块增大,疼痛加剧,按之有波动感,穿刺得脓,高热汗出,口渴喜饮,苔黄腻,脉洪数。清热解毒排脓。黄连解毒汤合透脓散加减。 3.溃脓期:溃后脓出黄稠或流白粘脓水,肿硬疼痛渐消,热退食增,神疲乏力,体力未复,舌淡苔白薄,脉虚数。益气养胃或补益气血,益胃汤或人参养营汤加减。 4.正虚邪恋证:脓肿溃后己愈,他处又新发,身热又起,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舌质红,苔薄腻,脉虚数。滋阴清热解毒。四妙散加花粉、麦冬、石斛、白芍等。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外治及其他治疗: 1.初期:如意金黄散水调外敷。 2.成脓期:切开排脓。 3.溃后期:八二丹药线引流,生肌玉红膏换药。 4.中成药:新癀片2~4片/次,3次/臼;醒消丸3~9克/次,3次/日。 5.必要时静脉补液。视需要选用抗生素。 6.进食富于营养食物。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流注之病名始见于《仙传外科集验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