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全》考略
一、书名与卷数
关于本书的书名,《明史·艺文志》记作《徐氏针灸》,周弘祖《古今书刻》同。明中期医书如徐春甫《古今医统》、李梴《医学入门》均以"徐氏针灸"之目著录。现存明万历间刻本多题作《针灸大全》。明万历三十年郑氏宗文堂刊本卷首虽题作"徐氏针灸大全",但内封、龚云林序及版心均作《徐氏针灸》。又《医藏书日》记作《针灸捷要》,《针灸大成》引书目同;日本藏明万历十三年余氏新安堂刊本题作《针灸捷法大全》,张景岳《类经图翼》所据本同。可见徐凤针灸书的早期书名为《徐氏针灸》另有别名作《针灸捷要》。
关于本书的卷数,《明史·艺义志》作"徐氏针灸六卷",诸家书目所载亦多记为"六卷",《千顷堂书目》记有"徐凤徐氏针灸六卷,又针灸大全七卷",疑有误。
二、成书年代
《针灸大全》卷三载泉石心"金针赋"序的记年为"正统四年",而此前徐凤记曰:"此《金针赋》乃先师秘传之要法。得之者每每私藏而不以示人,必待价之千金乃可得也……"从徐氏这段文字中不难看出,其编集《针灸大全》时,距正统四年泉石心编《金针赋》时已有相当长的时间。又成书于嘉靖八年的《针灸聚英》一书已大量引录了《针灸大全》的文字(成书于正德中的《针灸集书》尚未引录《针灸大全》之文),说明在此之前,《针灸大全》一书至少已刊行若干年(因为高武与徐凤非同-地人,只有在徐氏书刊行并流传较广时,高武才有可能见得其书;况且《针灸聚英》的编集至少也需一二年时间)。依此推算,徐凤《针灸大全》约成于明成化至正德年间(1465~1521年)。
三、版本
1.明万历十三年余氏新安堂刊本
题作"新刊徐氏家传针灸捷法大全",六卷。《医藏目录》作"针灸捷法"。《针灸大成》,《类经图翼》引徐氏《针灸大全》均据此版本系统。日本内阁文库藏有二部,其中一本欠第五、六卷。另王雪苔老师珍藏有明万历詹氏进贤堂刊本.也只残存前三卷,卷端题曰"新刊太医院真传重订徐氏针灸捷法大全"
2.明万历三十年书林郑氏宗文堂合刊本
题作"鼎雕太医院校正徐氏针灸大全":六卷。此本由徐三友校,与三卷本《铜人图经》合刊。其编次合理.刊刻较精,后世医书中以《针灸大成》引录《针灸大全》文字最接近此本。
3.明万历三十三年金陵书林唐翀宇刊本
题作"新锓太医院参订徐氏针灸大全",六卷。此版于明天启年间为金陵三多斋所得,重印后,与《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合刊。清代又有此本的重刊本,题曰"新镌太医院参订徐氏针灸大全"。此本校俱精,但最后一卷脱"论一穴有二名"等六节。由于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曾误将此本著录为"明正统四年刻本",故以往点校《针灸大全》均以此本,或此本的重刊本为底本。从而使三多斋本成为流行最广的本子。
从以上现存本及书目记载的《针灸大全》刊本看,均系明万历13年以后坊刻本。其中明万历宗文堂及天启三多斋本均系与《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合刻本,清代耿文光《万卷精华楼藏书记》所记"针灸大全"也系与《铜人图经》的合刊本。现存各类明刊三卷本《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的某些附图与《针灸大全》附图完全相同,可见此二书原本为合刊。有些合刊本在流传过程中散落而分别单行,或只存其中一部。例如明万历郑氏宗文堂刊《针灸大全》原与《铜人图经》合刊,后散落而分别单行;又清书业成刻本《铜人徐氏针灸合刻》本,现仅存《铜人图经》部分。这种由合刊本散落而成为单行本的情况,在古医书中并非少见,值得注意。又诸本多题有"太医院原本"、'太医院校正"、"太医院参订"等字样,但明周弘祖《古今书刻》所载太医院刻书目院未见"徐氏针灸大全"之目,只在书坊刻书目中见有"徐氏针灸"之目。而且明代南京太医院所藏十二种医书中也无徐凤之书。可见,现存《针灸大全》中这些题辞系书商为多获利所加之虚辞,难以置信。
上述不同版本的编次也不尽相同。明万历三十年郑氏宗文堂刊本及国内现存明刊《针灸捷法大全》残本中的第三卷,在明万历三十三年金陵唐翀宇刊本及三多斋刊本中均为第五卷。又金陵唐氏刻本第三卷"周身折量法"篇各部腧穴均欠相应的腧穴图。
另有明万历12年刊朱鼎臣编《徐氏针灸全书》及万历19年刊陈言编《杨敬斋针灸全书》实为徐氏《针灸大全》的另-传本。此传本刊刻年代较早,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应作为校勘《针灸大全》一书的主要对校本。详见本丛书末所附"未收针灸名著提要"。
四、基本内容
卷一:集录针灸歌赋,主要采自明初刘纯《医经小学》及元代窦桂芳校刊《针灸四书》。
卷二:为徐氏注解窦太师《标幽赋》。此篇注文水平较高,故此后杨继洲重注"标幽赋"时,主要采用了徐氏注文。
卷三:为专论刺法的名篇"金针赋"。此赋乃一自号"泉石心"的老人据先师所传针法书编于明正统四年(1439)。
卷四:为金元针灸大师窦汉卿针论选集。值得注意的是,"八法主治病症"篇实系徐凤据《针经指南》与另一部针灸方书(书名、著者均不详,不知与窦氏有无关系)合编而成。所录针灸方书与窦氏八穴主治症原文无直接联系,将二者合而为一,欠妥。由于《针经指南》所载八穴主治病症数与所录针灸方书中相关腧穴主病数并不相同,徐氏合编二书时又未作相应地改写。而使得本篇八穴主治症前后两部分不相吻合。例如"外关二穴……主治二十七证"(《针经指南》同),而其后所录针灸方书主症实有三十六条,二者出入颇大。后人不明其原委,或以为原书所记八穴主治病症数有误而径改之。朱鼎臣编《针灸大全》时,又用另一部针灸方书替代了徐氏原书此篇中的针灸方书。
卷五:为"周身折量法"篇。此歌前徐氏小序称:"谨按《明堂》、《铜人》、《资生》、《甲乙》诸经,参考订定孔穴,集成歌括,名曰《周身折量法》"。实则此歌完全依据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卷-正文及王氏按语编写,其附图也据《资生经》原图重绘。
卷六:为灸治法杂集,最后一篇为腧穴别名,内容主要辑自王执中《针灸资生经》。此篇之外各篇的风格与别卷不合,朱鼎臣改编本均归入附篇,陈言《杨敬斋针灸全书》本则全不收录,则此卷或他人所附,非徐氏原书旧文。
《针灸大全》中徐氏编撰或注解者,只有"标幽赋注"、"同身折量法"、"子午流注定穴歌"三篇,其余各篇均集录自他书。
五、结语
l.《针灸大全》原名《徐氏针灸》,又名《针灸捷要》、《针灸捷法大全》。明·徐凤编于成化至正德年间(1465~1521年)。
2.明万历间《针灸大全》刊本原多与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本合刊,现存本均系明万历13年以后坊刻本。现存明万历宗文堂刊本,与《针灸捷法大全》编次同,文字与《针灸大成》所据《针灸捷要》本最为接近。万历三十三年金陵唐氏刻本编次与上述各本不同,且卷三"周身折量法"欠相应的腧穴图。天启间金陵三多斋又据此本重印,而使此本广为流传。明万历间朱鼎臣将徐氏原书编次稍加改动,并用另一部针灸方书替代了徐氏原书卷四所录的针灸方书文字,刊于万历十二年;稍后陈言氏又据朱氏改编本稍加改动,于万历十九年重刊此书,并改名为《杨敬斋针灸全书》。此二本可视为徐凤《针灸大全》的另一传本,因其刊年较早,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
3.现行本《针灸大全》最后一卷除腧穴别名篇之外的各篇与别卷风格不类,朱鼎臣改编本均归入附篇;陈言改编本则将其全部删除,可能这部分文字非徐氏原书文字。
4.值得注意的是,卷四"八法主治病症"篇实系徐凤据《针经指南》与另一部针灸方书(书名、著者均不详,不知与窦氏有无关系)合编而成。所录针灸方书与窦氏八穴主治症原文无直接联系,将二者合而为一,欠妥。朱鼎臣改编《针灸大全》又用另一部针灸方书替代了徐氏原书此篇中的针灸方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