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生医院感染时的管理
医院感染发生后,应尽快组织流行病学医师、检验人员及有关科室医务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期找出传染来源和传播途径。并及时采集样品检验,以明确病原体。同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1.患者隔离 应将发生的院内感染患者迅速隔离,并连续进行微生物学检查,直至无传染性为止才能解除。
2.检疫 就是对发生医院感染的病房、手术室、门诊观察室等处进行终末消毒,停止收容新病人,直至超过了该病最长潜伏期为止。对接触者实施适当的预防措施,如被动免疫等,以增强其抵抗力,并进行医学观察。
⒊检查病原携带者 医院感染发生后,经调查仍找不出传染来源时,应考虑是否有病原携带者存在。检查的对象应包括病人、医院工作人员及一些常来医院探视的病人家属。
(四)平时医院感染的控制和管理
1.加强消毒隔离 消毒隔离是消灭传染来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的重要手段,是控制医院感染关键之一。医院工作人员要提高认识,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无菌操作。医院供应室是对用过的污染用具消毒和提供灭菌器械的关键科室,要保证消毒、灭菌的质量,严防消毒污染和使用不当,对污物处理要彻底,必要时应焚烧。供应室的工作状况直接影响医院感染问题,应加强管理。
2.制订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抗菌化学药物规则 现在一些医院对抗生素使用比较混乱,致使许多病原体产生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而且使病人产生菌群失调,导致医院感染。有人认为医院如不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和不实行合理用药制度,根本就谈不到控制医院感染。因此要加强抗生素使用基本知识教育,医院要拟定指导方案和实行监督监测,严格掌握抗生素应用指征,防止剂量不足和超剂量使用。
当前手术后感染甚为常见,尤其是清洁手术后发生局部化脓感染危害更大。1985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主张手术后应作预防性治疗。表10-4为日本中山提出的预防性化疗方案,供参考。
表10-4 预防性化疗选择标准
手 术 性 质 |
抗生素使用 |
术后日期 |
(1)确实的清洁手术 | a.广谱青霉素 |
3日 |
b.第一代头孢类 |
3日 | |
(2)清洁手术 | a.广谱青霉素 |
3日 |
b.第一代头孢类 |
3日 | |
(3)清洁的污染手术 | 第二代头孢类 |
5~7日 |
(4)污染手术 | 据手术部位及敏感性检查 | |
来选择 | ||
(5)手术时间>两小时 | 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类 |
5~7日 |
(6)易感病人 | 第三代头孢类 |
7日以上 |
(7)颗粒细胞减少症患者 | 第三代头孢类 |
7日以上 |
引自李元桂.中华流行病学.1990.11(5):313.
3.设立检验科 县以上医院更应重视。检验科应广泛、深入地开展病原学等检测工作。平时对病房、门诊、饮用水、食物等进行监测,准确地查出存在病原微生物,以便及时消毒,并做出消毒效果评价。同时进行药敏试验,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不仅提高了医疗质量,而且将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4.加强传染病管理 综合医院应设立传染病房,建筑设计应合理,划分清洁区和污染区。门诊应设“疾病鉴别处”或“观察室”,对来院就诊病人,实施鉴别和分诊,防止交叉感染。
加强医院重点部门、重要环节如手术室、产房、新生儿室、ICU和各种窥镜等的感染(或污染)管理,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监督和监测,对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5.加强对医院工作人员的保护措施,改善工作环境 定期对医护人员体检和培训,树立预防为主思想,做好防止医院感染工作和对群众宣传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