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理论教学
内科学
风湿病学 神经病学 免疫与健康
儿科学 老年医学 更多
外科学
皮肤性病学 普通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外科学总论 更多
其它科目
基础学科 临床专科 内科疾病
内科诊疗 外科诊疗 专科诊疗
外科疾病 专科疾病 临床专科疾病
 医学全在线 > 理论教学 > 临床专科 > 妇产科学 > 正文
决定分娩的三个因素:产力、产道及胎儿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8/10/15 字体:

  2.子宫颈的变化

  (1)子宫颈管消失 临产前的子宫颈管长约2cm,初产妇较经产妇稍长些。临产后的规律宫缩,牵拉子宫颈内口的子宫肌及周围韧带的纤维,加之胎先露部支撑前羊水囊呈楔状,致使子宫颈内口向上外扩张,子宫颈管形成漏斗形,此时子宫颈外口改变不大。随后,子宫颈管逐渐变短直至消失,成为子宫下段的一部分。初产妇多是子宫颈管先消失,子宫颈外口后扩张;经产妇则多是子宫颈消失与子宫颈外口扩张同时进行(图47)。

  (2)子宫颈口扩张 临产前,初产妇的子宫颈外口仅容一指尖,经产妇则能容纳一指。临产后,子宫颈口扩张主要是子宫收缩及缩复向上牵引的结果。此外,胎先露部衔接使宫缩时前羊水不能回流,由于子宫下段的蜕膜发育不良,胎膜易与该处蜕膜分离而向子宫颈突出,形成前羊水囊,以助子宫颈口扩张。胎膜多在子宫颈口近开全时破裂。破膜后,胎先露部直接压迫子宫颈,扩张子宫颈口作用进一步加强。随着产程进展,子宫颈口开全时,足月妊娠胎头方能通过。

  3.骨盆底、阴道及会阴的变化 前羊水囊及胎先露部先将阴道上部撑开,破膜后先露下降直接压迫骨盆底,使软产道下段形成一个向前弯屈的长筒,前壁短后壁长,阴道外口向前上方,阴道粘膜皱壁展平使腔道加宽。肛提肌向下及向两侧扩张,肌束分开,肌纤维拉长,使会阴体变薄以利胎儿通过。阴道及骨盆底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妊娠期增生肥大,血管变粗,血运丰富,故临产后会阴可承受一定压力。但分娩时如保护会阴不当,也易造成损伤。

图47 子宫颈管消失与子宫颈口扩张步骤

  三、胎儿

  胎儿能否顺利通过产道,除产力和产道因素外,还取决于胎儿大小、胎位及有无畸形。

  (一)胎儿大小 在分娩过程中,胎儿大小是决定分娩难易的重要因素之一。胎儿较大致胎头径线亦大,或胎儿过熟时颅骨变硬,即使骨盆径线大小正常,但因儿头过大或颅骨较硬不易变形,亦可引起相对性头盆不称而造成难产。因为胎头是胎体的最大部位,也是胎儿通过产道最困难的部分。

  1.胎头颅骨 由顶骨、额骨、颞骨各两块及枕骨一块构成。颅骨间缝隙称为颅缝,两颅缝交会处较大空隙称囱门。颅缝与囱门均有软组织遮盖,使骨板有一定活动余地,胎头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临产过程中,通过颅缝的轻微重叠,使头颅变形缩小,有利于胎头的娩出(图48)。医学全线www.med126.com

  2.胎头径线 主要有四条。①双顶径:为两顶骨隆突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9.3cm。临床上常以B型超声测此值判断胎儿大小;②枕额径:又称前后径,为鼻根至枕骨隆突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1.3cm,以此径衔接;③枕下前囱径:又称小斜径,为前囱中央至枕骨隆突下方的距离,平均值约为9.5cm,胎头以此径通过产道;④枕颏径:又称大斜径,为颏骨下方中央至后囱顶部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3.3cm(图49)。

图48 颅骨重叠

 图49 儿头构造及各径线图

  (二)胎位 头位时,胎头先通过产道,需查清矢状缝及前后囱,以使确定胎位。两顶骨之间的的颅缝为矢状缝,是确定胎位的重要标志。顶骨与额骨之间的颅缝为冠状缝。两额骨之间颅缝为额缝。枕骨与顶骨之间的颅缝为人字缝。位于胎头前方由矢状缝在冠状缝及额缝汇合而成呈菱形的囱门为大囱门或称前囱门;位于胎头后方由矢状缝与人字缝汇合而成呈三角形的囱门为小囱门或称后囱门。臀位时,胎臀先娩出,因比胎头周径小,阴道不能充分扩张,胎头娩出时因无变形机会而致娩出困难。横位时,胎体纵轴与骨盆轴垂直,足月活胎不能通过产道,对母儿威胁极大。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文章
第三节 眼眶内肿瘤
第六节 x2检验(chi-square test)
第四节 眼与神经精神科病
第二节 急性疼痛的治疗总则
第四节 子宫肌瘤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