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理论教学
内科学
风湿病学 神经病学 免疫与健康
儿科学 老年医学 更多
外科学
皮肤性病学 普通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外科学总论 更多
其它科目
基础学科 临床专科 内科疾病
内科诊疗 外科诊疗 专科诊疗
外科疾病 专科疾病 临床专科疾病
 医学全在线 > 理论教学 > 临床专科 > 眼科学 > 正文
原发性青光眼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8/10/15 字体:

 

  三、开角型青光眼(open angle glaucoma)

  也称慢性单纯性青光眼(chronic simple glaucoma)

  此类青光眼较常见,多见于中年人以上,青年人亦可发生,常为双侧性,起病慢眼压逐渐升高,房角始终保持开放,多无明显自觉症状,往往到晚期视力视野有显著损害时,方被发现,因此早期诊断甚为重要。

上:闭角型青光眼,房角闭锁时眼压上升,房角开放时眼压下降
下:开角型青光眼,眼压高时房角仍开放

图10-6 原发性青光眼房角与眼压变化的关系(数字单位为毫米汞柱)

  (一)病因及发病机理

  开角型青光眼的病因及病理改变迄今尚未完全了解。这类青光眼的前房角是开放的,(图10-6)大都是宽角,其发病原因可能是由于小梁网,Schlemm管或房水静脉出现变性或硬化,导致房水排出系统阻力增加。阻碍的部位大多在小梁网,少部分在房水排出通道的远端(图10-7)。近年来对青光眼标本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发现在Schlemm管壁内皮下及内皮网间隙中沉淀大量斑状物一酸性粘多糖蛋白复合物,这些斑状物的量与房水流畅系数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研究还表明开角型青光眼房水排出阻力主要在于Schlemm管本身,管腔变窄、进行性萎缩闭塞,使房水流出阻力增加,是导致眼压升高的主要原因。(图10-7)

图10-7 开角型青光眼(A、B)

  (二)临床表现:

  发病初期无明显不适,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方感觉有轻微头痛、眼痛、视物模糊及虹视等,经休息后自行消失,故易误认为视力疲劳所致。中心视力可维持相当长时间不变,但视野可以很早出现缺损,最后由于长期高眼压的压迫,视神经逐渐萎缩。视野随之缩小,消失而失明。整个病程中外眼无明显体征,仅在晚期瞳孔有轻度扩大,虹膜萎缩。

  (三)诊断

  慢性单纯性青光眼早期诊断对保护视功能极为重要。

  1.病史:详细询问家庭成员有无青光眼病史,对主诉头痛、眼胀、视力疲劳、特别是老视出现比较早的患者,老年人频换老视眼镜等,应详细检查及随访。

  2.眼压:在早期眼压不稳定,一天之内仅有数小时眼压升高。因此,测量24小时眼压曲线有助于诊断。随着病情的发展,基压逐渐增高。当基压与高峰压之间的差值甚小或接近于零时,就意味着本病发展到最后阶段。 

  眼压描记:开角型青光眼病人的房水排出流畅系数降低,因而眼压描记时房水流畅系数C常低于正常值。C值正常范围为0.19~0.65,病理范围<0.13。压畅比Po/C,正常范围<100,病理范围>120。医学 全在.线提供www.med126.com

  3.眼底改变:视盘凹陷增大是常见的体征之一。早期视盘无明显变化,随着病情的发展,视盘的生理凹陷逐渐扩大加深,最后可直达边缘,形成典型的青光眼杯状凹陷。视盘因神经纤维萎缩及缺血呈苍白色,正常人视盘杯/盘比常在0.3以下,若超过0.6或两眼杯/盘比之差超过0.2,应进一步作排除青光眼检查。亦要注意与先天异常鉴别。视盘邻近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损害是视野缺损的基础,它出现在视盘或视野改变之前,因此,可作为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指标之一。检查时,要充分散瞳和使用足够亮度的无赤光道直接检眼镜。早期青光眼,上、下颞侧弓状走行的神经纤维层中,可发现呈暗黑色的细隙状或楔状局限性小缺损。晚期则呈普遍弥漫性萎缩,视网膜呈黄色、颗粒状及血管裸露。见图10-8。

图10-8 开角青光眼视乳头改变

  4.视野:开角型青光眼在视盘出现病理性改变时,就会出现视野缺损。

  (1)中心视野缺损

  早期视野缺损主要有旁中心暗点及鼻侧阶梯状暗点(Ronne氏鼻侧阶梯),前者位于Bjerrum区或在固视点之旁;表现为与生理盲点不相连的暗点,并向中心弯曲而形成弓形暗点(Bjerrum暗点),最后直达鼻侧的中央水平线,形成鼻侧阶梯(Ronne鼻侧阶梯)。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相关文章
第一节 胎膜早破
第一节 基本概念和内容
第三节 疾病的时间分布
第一节 机械通气治疗的目的、适应证和禁忌
第三节 产道异常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