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理论教学
内科学
风湿病学 神经病学 免疫与健康
儿科学 老年医学 更多
外科学
皮肤性病学 普通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外科学总论 更多
其它科目
基础学科 临床专科 内科疾病
内科诊疗 外科诊疗 专科诊疗
外科疾病 专科疾病 临床专科疾病
 医学全在线 > 理论教学 > 专科疾病 > 皮肤性病学 > 正文
硬红斑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9/4/12 字体:
概述】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 【病因学】 【发病机理】 【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 【并发症】 【辅助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措施】 【预防】 【预后

概述】 返回

  硬红斑(Erythema Induratum)又称Bazin病(Bazin's disease)。损害发生于小腿的屈侧面,为结节性肿块。损害常常破溃。多见青年及中年妇女。

诊断】 返回

  根据小腿屈侧面对称分布的皮下结节伴触痛,可破溃形成溃疡及病理学改变,可以诊断,但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结节性红斑 损害常常发生双小腿伸侧面的结节,表面皮肤呈鲜红色,无溃疡发生。结节有自发痛及触痛,病程较短,常伴有关节痛发热等其他症状。

  2.瘰疬皮肤结核 往往发生在颈部及胸部上侧。常单侧发生,很少见于小腿的屈侧面。有瘘管形成,和下方淋巴结核、骨结核关节结核密切相关。

  3.小腿红绀病  为小腿下部弥漫性对称性青紫斑,无结节及溃疡发生。往往寒冷季节发病。患处皮温低于正常皮肤。

  4.梅毒性树胶肿 损害常不对称,结节坚硬,发展较快,溃疡边缘锐利,基底有坏死组织及树胶样分泌物。有性接触史,梅毒血清反应阳性。

治疗措施】 返回

  病人要注意营养,仔细地上绷带并抬高患肢休息。

  多数病例用抗结核药物没有明显的效果。皮质类固醇激素,如强的松口服更为有效。

  皮损内注射:用醋酸去炎松混悬剂等含氟类固醇激素制剂作损害内注射。每周两次,注射2~4次就可以见效。但停药后仍可复发。

病因学】 返回

  硬斑病多半发生于16至25岁的青年妇女小腿的屈侧,冬季易发病,因此本病与年龄、性别、寒冷及血液循环状态有关。病人常伴有肺结核、淋巴结核或其他脏器结核。硬红斑有结核样浸润,常发生干样坏死,一直被人认为是一种皮肤结核病,但不能查到结核杆菌,故认为是结核疹之一。

  Lever曾指出,Eberhartinger等学者相信,硬红斑是一种皮下动——静脉血管炎,引起脂肪坏死。他们还指出,硬红斑对皮质类固醇的反应比抗结核药物更好。Morrison和Fourie提出硬红斑的发病系由于结核杆菌从血管内释放而发生,最初为一种局部过敏反应,继之为迟发型超敏反应。大多数病例的后一种反应可阻止了结核杆菌的增生。

病理改变】 返回

  主要变化是在真皮及皮下组织的结核样肉芽肿性浸润,伴有干酪样坏死及血管变化。

  早期在真皮深部及皮下组织、血管周围有结核样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上皮样细胞及少数巨噬细胞。在浸润灶内有明显的干酪样坏死,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及脂肪细胞发生变性及坏死。终于由纤维组织形成瘢痕而代替。真皮深部及皮下组织的动脉及静脉壁增厚,内皮细胞肿胀、增生,血栓形成管腔闭塞,产生由淋巴细胞环绕的干酪样坏死。

临床表现】 返回

  初起时皮肤深层有豌豆至指头大的硬性结节,数目不定,常常为数个或数十个,直径大小不等,为数毫米至数厘米。较小结节埋藏在皮下。皮肤表面无任何改变,只可触知,结节逐渐增大。较大硬节接近皮肤表面与皮肤粘连,炎症波及皮肤,皮肤表面往往略微高起,并且变成红色或暗红色的斑块,边界不清,病人无全身症状,只有轻微触痛、胀痛。数月以后,硬结消退,并留有红褐色色素沉着。部分结节融合形成较大的斑块。部分硬工渐渐软化或破溃,皮肤上发生边缘不整而内陷的深溃疡,周围有浸润。溃疡基底为柔软的暗红色肉芽组织,溃疡不易愈合,愈合后形成萎缩性瘢痕。瘢痕上常伴有色素沉着及色素减退。

  本病主要发生于青年妇女的小腿屈侧面。臀部及其他部位也偶然发生。常对称发生,病程慢性,往往旧的损害消退及愈合,新的损害相继发生。往往硬节、溃疡、疤痕及色素斑同时存在。在寒冷的季节,此病容易反复发作。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