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的护理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是由于外周血的血小板免疫性破坏过多及其寿命缩短,造成血小板减少性出血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内脏出血等。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免疫因素;脾脏因素;其他因素
二、临床表现
1.急性型 多见于儿童,多数发病前1~4周有上呼吸道或病毒感染史。有发热、畏寒
全身广泛性出血,可有大片瘀斑,鼻、齿龈,口腔及眼结膜黏膜出血常见,可消化道和泌尿道的出血,并发颅内出血,而危及生命。病程常呈自限性,病程多在4~6周恢复。
2.慢性型 多见于40岁以下育龄期女性,反复发作的出血: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女性多表现月经过多,严重的内脏出血。反复发作者可有轻度脾脏肿大。
三、辅助检查
1.血象 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多无变化。
2.骨髓象 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
四、治疗要点
1.一般疗法 血小板明显减少,出血严重者应卧床休息,感染时应使用抗生素。
2.糖皮质激素:为本病首选药物。
口服:强的松医.学全.在.线网站www.med126.com,病情急重可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一般用药后数日即可改善出血症状,但不能根治,停药后易复发。待血小板接近正常后,可逐渐减量,维持3~6个月。
3.脾切除适应证:
①糖皮质激素治疗6个月以上无效者;
②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维持量必须大于30mg/d。减少血小板破坏及抗体的产生,切脾后约70%的患者可获疗效。
4.免疫抑制剂
5.输血和输血小板:适用于危重出血者、血小板低于20×109/L者。
五、护理问题
1.组织完整性受损 皮肤、黏膜出血:与血小板减少有关
2.潜在并发症脑出血 与血小板过低(<20×109/L)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