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2006 — 2007 学年 秋 季学期
所在单位 基础医学院
系、教研室 病理生理教研室
课程名称 病理生理学
授课对象 护理本科和生物技术2005年级
授课教师 黄巧冰
职 称 教授
教材名称 病理生理学(全国规划教材)
教案首页
授课题目 | 病理生理学绪论和疾病概论 | 授课形式 | 理论课 |
授课时间 | 2007. 03.08. | 授课学时 | 2 |
教学目的 与 要 求 | 1. 熟悉病理生理学的概念,了解病理生理学在医学学习过程的地位和基本任务,了解学习内容及主要研究方法。 2. 掌握疾病和健康的概念,了解疾病与病理过程的关系,掌握机体内环境和自稳调节的含义,了解发病的基本机制。 3. 熟悉病因学和发病学的基本内容,了解疾病转归以及脑死亡的定义和判断标准。 | ||
基本内容 | 绪论: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疾病概论: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病因学(发病的原因和条件) 发病学(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 疾病的转归 | ||
重 点 难 点 | 1. 病理生理学的概念,病理过程与疾病的关系; 2. 几个概念:疾病,内环境稳定,脑死亡;植物状态; 3. 四种发病机制:神经、体液、组织细胞和分子机制。 | ||
主要教学 媒 体 | 多媒体幻灯 | ||
主 要 外 语 词 汇 | Pathophysiology,homeostasis,pathological process,brain death,etiology | ||
有关本内容的新进展 | 有关脑死亡的法律争论和人文意义;采用脑死亡概念的临床意义,疾病发生的细胞分子机制,疾病模型的发展。 | ||
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 | 参考:金惠铭、王建枝主编病理生理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王迪洵 主编 人体病理生理学 第二版,人民卫医.学全在线生出版社 2002 王建枝、陈国强主编 双语教材《病理生理学》 科学出版社2006. | ||
系、教研室 审查意见 | 符合大纲要求,同意按计划实施。 | ||
课后体会 |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
第一章 绪论
1. 什么是病理生理学? 2.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主要研究疾病过程中功能和代谢变化,探讨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其基础学科为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等 Pathophysiology: The physiology of abnormal states; specifically : the functional changes that accompany a particular syndrome or disease.
2. 病理生理学在医学学习过程中的地位?
基础独立学科:病理生理学是医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基础学科,从功能和代谢的角度探讨疾病发生机理的科学,它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因此,本课程教学需要医学教育前期各个专业课程作为铺垫,同时又是多学科密切交叉相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桥梁学科:课程目标是为临床医学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它在基础医学与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各课程之间起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3.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 (1) 概论 讲述疾病发生的普遍规律,其中包括疾病的概念、病因学、发病学的一般问题。 (2) 基本病理过程 讲述疾病过程中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休克、缺血-再灌流损伤等。 (3) 系统病理生理学 讲述各系统疾病的共同发生规律和主要器官的功能衰竭,如心功能衰竭、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肝性脑病、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等。
4. 病理生理学常用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临床观察,流行病学调查(循证医学证据介绍治疗原则) 第二章 疾病概论
本章主要内容: 健康和疾病的定义; 疾病和病理过程的关系; 疾病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病因,发病条件,病理过程(发病机制), 疾病的转归(死亡的定义和判断)。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 健康的定义:WHO definition of Health 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且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This definition has not been amended since 1948. 请注意:心理上的不完好也会导致疾病。 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就是人体的机能状况下降、无法达到健康的标准、但尚未患病的中间状态,是机体在患病前发出的“信号”。 疾病(disease)的定义: "The failure of the adaptive mechanism of an organism to counteract adequately the stimuli or stressors to which it is subject, resulting in a disturbance in function or structure of any part, organ, or system of the body." 机体不能通过适当的适应机制抵抗外界刺激因子或应激原,导致机体任何部分器官或系统的功能或结构紊乱。 疾病还可以定义为: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后,因机体自稳调节(homeostasis)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引出问题:什么是homeostasis? 自稳调节(内稳态,homeostasis): 是指在多种调节机制的作用下,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各组织细胞及整体的功能与代谢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为稳态。
The ability of an organism to maintain the variables of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in the best possible stable or steady state condition. 狭义的机体内环境:细胞外液 疾病和病理过程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 在不同疾病中共同存在的机能、代谢和形态变化的过程。如炎症、发热、缺氧、休克等。它们可以见于不同疾病,一个疾病可包含几种病理过程。因此病理过程本身不是一个疾病,不会独立存在,而是疾病的组成部分。 疾病与病理过程的区别
疾病 病理过程
原因 特定因素引起 多种原因导致 范围 全身性 可以是局部 也可以是全身性
相互关系 包括多种病理过程 是疾病的组成成分 第二节 病因学 一、病因学(etiology): 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二、病因又称为致病因素:分成几大类: 1. 生物性:各种病原体 2. 理化性:机械力、温度、大气压力、噪声、酸碱等 3. 营养性:营养不良与过剩,各种营养素的失衡 4. 遗传性:通过基因的突变或染色体畸变而发生 5. 先天性:能够损害胎儿的因素,要与遗传性病因区别 6. 免疫性:变态反应、自身免疫、免疫缺陷 7. 精神、心理、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医学心理学越来越重要。 三、疾病发生的条件:诱因 能够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成为诱因。 第三节 发病学 一、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普遍规律) 疾病一旦发生,其发展将以损伤和抗损伤为动力,遵循因果转化的规律而发展。 (一)稳态的失衡与调节 正常状态下,机体通过神经、体液的精细调节,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之间的活动互相协调,机体与自然及社会环境亦保持适应关系,这种状态称为稳态(homeostasis)。 疾病发生时,稳态调节的某一方面首先发生紊乱,原有的平衡被打破,机体通过反馈调节(特别是负反馈调节)在病理状态下建立新的平衡。各种新平衡的建立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发挥某些代偿作用,同时也形成了各种疾病不同的病理特点。 (二)损伤与抗损伤: 疾病过程中,由于因果转化和连锁反应,引起各种功能、代谢和形态变化。 损害性变化: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 物质代谢的紊乱 器官功能障碍等 抗损害反应:防御适应性反应 代偿性变化(代谢的适应,功能的代偿,组织的再生、修复、肥大等)。 疾病过程正是损害和抗损害矛盾斗争的过程,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对立,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三)因果转化 原始病因作用引起某种损害,这种损害是原始病因作用于机体的结果;这个结果又可作为原因,引起新的变化。这样原因和结果交替进行,形成连锁反应,疾病就不断发展起来。 在因果转化的过程中,有时某一种功能障碍引起后一种(或一系列)障碍,后一种障碍又可反过来加重前一种障碍,使损害过程不断加深和恶化,称为恶性循环(vicious circle)。 (四)局部与整体 生物机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疾病可表现为局部变化,全身变化,或二者兼有。 一方面,局部的病变可引起全身性反应。举例:危险三角区长疖子(局部感染)→挤压→扩散至颅内→颅内感染、败血症。这是局部病变引起全身性变化的典型例子。 另一方面,全身性疾病亦可表现为局部变化。如糖尿病患者可出现局部疖肿,尿毒症患者可表现为病理性骨折等。 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1、神经机制 2、体液机制 3、组织细胞机制 4、分子机制 (或者把细胞分子机制合并) 以SARS为例,用病因学和发病学的理论,分析其病因、发病条件、可能的发病机制,病理过程,提出转归的问题。 第四节 疾病的转归
康复(recovery) 根据康复的程度,可分为完全康复(complete recovery)及不完全康复(incomplete recovery)。完全康复指疾病所致的损伤已完全消失,机体的功能、代谢及形态完全恢复正常。某些感染性疾病还可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不完全康复是指疾病所致的损伤已得到控制,主要症状消失,机体通过代偿机制维持相对正常的生命活动,但疾病基本病理改变并未完全恢复,有些可留有后遗症(如心肌梗死后留下的疤痕)。 死亡(death) 死亡是个体生命活动的终止,是生命的必然规律。 按照传统的观点,死亡是一个过程(process),分为濒死期(agonal stage)、临床死亡期(stage of clinical death)及生物学死亡期(stage of biological death)。很显然,传统的观点不利于准确认定死亡的时间。现在,学术界倾向于把死亡看成一个事件(event),以脑死亡作为该事件的标志。 提出问题:死亡的定义是心跳停止? 呼吸消失?血压为零? 脑死亡:指脑干或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地、不可逆性 地丧失功能。无自主呼吸。 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脑干功能是正常的,昏迷只是由于大脑皮层受到严重损害或处于突然抑制状态,病人可以有自主呼吸、心跳和脑干反应。 脑死亡的判定标准(criteria for brain death,哈佛标准): 1. 不可逆的深度昏迷; 2. 自发呼吸停止; 3. 脑干反射消失; 4. 脑电波消失(平坦)。 测试超过两次,每次间隔大于6小时。 全世界有超过20个脑死亡的诊断标准,但都以哈佛标准为基础。 请同学们注意: 现有科学还不能以压倒一切的证据证明,脑死亡是绝对科学且不存在任何差错。 脑死亡的法律问题和人文意义:使用脑死亡的概念,首先是从生物科学的角度,脑死亡者不再具有生物人的社会意义,就是事实上已经处于死亡状态。然后再去谈论节约卫生资源和有利于器官移植。
脑死亡与器官移植 脑死亡与www.med126.com卫生资源 谁有权宣布患者的脑死亡? 讨论一个特殊案例:脑死亡?植物人? The story of Terri Schiavo (泰里的故事): 网页连接: http://www.cbsnews.com/stories/2005/03/31/national/main684221.shtml 本课小结: 重点难点: 1、 病理生理学的概念 2、 几个概念:疾病,内环境稳定,脑死亡, 3、 四种发病机制:神经、体液、组织细胞和分子机制 练习:解释名词-内环境稳定,脑死亡。 试比较脑死亡和植物人的区别。 讨论脑死亡的判定。 | 5 min 3 min,幻灯 5 min,幻灯 2 min,幻灯 3 min,幻灯 5 min,幻灯 2 min,幻灯 5 min,幻灯 7 min,幻灯 3 min,幻灯 休息 5 min,幻灯 8 min,幻灯 10 min,幻灯 15 min,幻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