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内生致热源
在发热激活物的www.med126.com/rencai/作用下,体内某些细胞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内生致热原(EP)。可产生EP的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神经胶质细胞、肾小球膜细胞以及肿瘤细胞等。目前已明确的EP主要有:
1.白细胞介素—1(intedeukin—1,IL—1) 是在激活物的作用下,由单核—吞噬细胞产生的多肽类物质。IL—1分子量为17kD,其受体广泛分布于脑内,在靠近体温调节中枢的下丘脑外面密度最高。研究表明,IL—1对体温调节中枢的活www.med126.com/yishi/动有明显影响。将提纯的IL—1导人大鼠的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POAH),能引起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下降和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这些反应可被水杨酸钠(解热药)阻断。IL—1的致热性很强,给动物静脉注射IL—1可引起明显的发热。IL—1不耐热,70℃ 30min即可灭活。
2.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是由巨噬细胞等分泌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TNF—α主要由单核—吞噬细胞分泌,分子量为17kD;TNF—β主要由活化的T淋巴细胞分泌,分子量为25kD,两者有相似的致热活性。给家兔注射小剂量TNF(50-200ng/kg·w)可迅速引起单相热,大剂量(10μ6/kg·w)可引起双相热。给动物脑室内注射TNF可引起明显发热,同时脑室PGE含量升高。另外,TNF在体内和体外都能刺激IL—1的产生。TNF也不耐热,70℃ 30min可灭活。
3.干扰素(interferon,IFN) 是由T—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NK细胞等分泌的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蛋白质,是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产物,有多种亚型,与发热有关的是IFN—α和IFN—γ,其分子量为15—17kD。IFN可引起人和动物发热,同时脑内PGE含量升高。IFN引起的发热反应可被PG合成抑制剂阻断。与IL—1和TNF不同的是,IFN反复注射可产生耐受性。IFN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发热的重要EP。
4.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 是由单核—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分泌的细胞因子,分子量为21 kD,ET、病毒、IL—1、TNF、血小板生长因子等均可诱导其产生和释放。研究证明,静脉或脑室内注射IL—6可引起动物体温明显升高,布洛芬或吲哚美辛可阻断其作用。虽然IL—6的致热作用较IL—1和TNF弱,但由于它能引起各种动物的发热反应,因此被认为是EP之一。
除上述因素外,有人认为由趴刺激巨噬细胞产生的噬细胞炎症蛋门—1(macrohage inflammalory protein—1,MIP—1)也是一种EP。另外,有研究表明,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factor,CNTF)、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以及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等注入动物体内也能引起发热,但这些因子是否属于EP尚有待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