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发病学
发病学(pathogenesis)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具有规律和机制。本章仅就疾病发生的普遍规www.med126.com/sanji/律及基本机制进行阐述。
一、疾病发生的普遍规律
(一)稳态的失衡与调节
正常状态下,机体通过神经、体液的精细调节,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之间的活动互相协调,机体与自然及社会环境亦保持适应关系,这种状态称为稳态(homeostasis)。疾病发生时,稳态调节的某一方面首先发生紊乱,原有的平衡被打破,机体通过反馈调节(特别是负反馈调节)在病理状态下建立新的平衡。各种新平衡的建立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发挥某些代偿作用,同时也形成了各种疾病不同的病理特点。例如,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存在控制体温的调定点,正常状态下机体体温与该调定点所设定的温度值相吻合,产热与散热机制处于平衡状态。发热时该调定点上移。由于调定点高于机体体温,原有平衡被打破,于是,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致使体温升高,直至病理性的调定点为止。此时,产热与散热在高体温水平上实现了新的平衡。
(二)损伤与抗损伤
对各种损伤做出抗损伤反应是生物机体的重要特征,也是生物机体维持生存的必要条件。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即具备这种特征,如阿米巴原虫遇到有害刺激时,可伸出伪足进行逃避。当生物进化至哺乳动物及人类时,机体各器官系统已具备精细的药品数据功能分化,由神经—内分泌系统协调机体对损伤的反应,抗损伤反应也因此变得十分复杂。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需要动员各种抗损伤机制来帮助排除病原体,抑制各种损伤因子,促进创伤修复,增强机体对损伤的抵抗力等。损伤与抗损伤这一对矛盾贯穿疾病的始终,双方力量的对比决定疾病的发展方向(图1—2)。
(三)因果交替
因果交替是指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原始病因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结果又可作为病因引起新的结果。这种因果相互转化的规律在疾病发生发展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常可导致恶性循环(vicious cycle)产生,使疾病不断恶化,甚至导致死亡。如外伤失血性休克导致组织血液灌流进行性下降的过程即是典型的恶性循环的例子(图1—3)。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应当及时发现并打断这种恶性循环,使疾病朝有利于机体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局部与整体
生物机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疾病可表现为局部变化,全身变化,或两者兼有。一方面,局部的
局部症状外,还可导致发热、盗汗、消瘦、乏力、血沉加快等全身性反应,甚至可播散至身体其他部位形成新的结核病灶。另一方面,全身性疾病亦可表现为局部变化。如糖尿病患者可出现局部疖肿,尿毒症患者可表现为病理性骨折等。医务工作者应善于认清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揭示疾病复杂表现之间的因果联系,并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正确的处理,不能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