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教学步骤: 第一节 概述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一)神经系统组成由中枢神经系统(位于颅腔的脑)、周围神经系统(位于椎管的脊髓)组成。 周围神经系统:是脑和脊髓以外的神经成分,分类方法不同可分为: 1.根据连结部位可分为与脑相连的叫脑神经、与脊髓相连的叫脊神经; 2.根据神经兴奋传导方向分为把神经兴奋传入中枢叫传入神经把神经兴奋传出中枢叫传出神经; 3.根据分布范围可分为分布到体表和运动系统叫躯体神经、分布于平滑肌、心肌和腺体叫内脏神经又称自主神经系统,即植物性神经,依据结构和功能不同分:交感神经、副交神经。 (二)神经系统的功能 借助感受器,接受体内、外各种刺激,引起各种反应。协调各器官系统的活动,使人体成为完整的有机体。一方面使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人类在进化中,随着生产劳动、语言文字和社会生活的实践,使得大脑皮质高度发展,人类不仅能适应客观环境,还能主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使之为人类服务。 ※二.神经系统常用术语 (一)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胞体及其树突集中的部位,因其色泽灰暗,称为灰质。分布在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质,称为皮质。 (二)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主要由有髓鞘的神经纤维聚集而成。因为髓鞘含有髓磷脂,色泽亮白,称为白质。位于大脑和小脑深层的白质,也可称为髓质。 (三)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由功能和形态相同的神经元胞体聚集在一起,称神经核。 (四)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由功能和形态相同的神经元胞体聚集在一起,称神经节。 (五)神经:在周围神系统中,神经纤维集合成束,被结缔组织包裹,称为神经。 (六)神经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起止和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聚集成束,称为神经束。 (七)网状结构:由灰质和白质混染构成,即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灰质团块散在其中。 三.体育锻炼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一)神经细胞核与核仁的变化 (二)神经元树突棘的变化 (三)神经元线粒体的变化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一.脊髓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图 12-1-3 ) 1.位置: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成人平第 1 腰椎的下缘。下端尖细称脊髓圆锥,下续以无神经组织的细丝称为终丝,附于尾骨的背面。脊髓全长有两处膨大,位于上部的称颈膨大连结分布于上肢的神经;位于下部的称腰膨大连结分布下肢的神经。膨大的形成与四肢的发展有关。 ※ 2 .外形结构:脊髓表面有沟和裂。 前正中裂:位于脊髓前正中线,较深。在前正中裂两侧有一对前外侧沟,有脊神经前根的根丝穿出。 正中沟:位于脊髓后正中线,较浅。在后正中沟两侧有一对后外侧沟,有脊神经后根的根丝穿入。由数条根丝组成一个神经根,脊髓全长有 31 对前根和后根。同一节段的前后根在椎间孔处合成一条脊神经。每条脊神经的后根上都有一个膨大叫脊神经节。脊髓两侧连有 31 对脊神经,每对脊神经所连的一段脊髓,称一个脊髓节段。脊髓全长划分为 31 节: 8 个颈节、 12 个胸节、 5 个腰节5 个骶节和 1 个尾节。 ※(二)脊髓内部结构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构成。脊髓中央有纵行的细管称中央管,中央管周围是灰质,白质在灰质周围。 1.灰质:在脊髓横切面上,呈湖蝶形。在胸髓和上腰髓。灰质是由大量形态不同的多极神经元组成。 前角:前端膨大称前角,灰质Ⅷ~ 9 层位于前角,由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元组成。前角运动神经元 有两种。 ① 大型细胞为a-运动神经元,支配肌梭外骨骼肌; ② 小型细胞为 r -运动神经元,支配肌梭内骨骼肌,调节肌 张力。 后角:后端窄细称后角,灰质Ⅰ~Ⅵ层组成脊髓后角,由中间神经元组成,轴突有联系脊髓不同节段有的越过对侧上升传导皮肤或肌肉的感受。 中间带:前后角之间为中间带。 侧角:前后角之间向外突出的侧角,T1 ~ L2-3 节段侧角,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骶和盆腔)。 2.白质 (1)白质主要由纵行的神经纤维组成。根据脊髓表面的沟和裂将每侧分为 3 个索:后索——后正中沟和后外侧沟之间称后索、侧索——前、后外侧沟之间为称外侧索、前索——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称前索 ※(2)脊髓内主要有上行和下行纤维组成: ①上行纤维束: 薄束和楔束:位于后索,后正中沟两侧。 薄束:位于后正中沟两侧,来自同侧中胸部( T4 )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止于延髓的薄束核。 楔束:位于薄束的外侧,来自同侧中胸部( T4 )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止于延髓的楔束核。 机能:传导躯干和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肌腱、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和精细触觉(两点辨别觉和信理觉)的冲动。 ②脊髓丘脑束:位于外侧索前半部和部分前索。主要是由对侧半脊髓灰质Ⅰ、Ⅴ、Ⅶ、Ⅷ层的细胞发出的轴突而形成,上升终止于背侧丘脑。 机能:有传导痛、温、触觉。 ③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小脑前束 位于:白质外侧索表层。 脊髓小脑www.med126.com后束:由同侧背核发出,上行经小脑下脚止于小脑皮质。 脊髓小脑前束:起于对侧灰质Ⅴ~Ⅸ层中细胞群,此束经小脑上脚进入小脑皮质。 功能:参与控制下肢随意运动和反馈信息。 (2)下行纤维 皮质脊髓束:是脊髓内最大的下行纤维束,又叫锥体交叉。 起于: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神经元发出的轴突,下降于延髓时,大部分纤维交叉到对侧:①在脊髓外侧索下行,称为皮质脊髓侧束,与对侧前角细胞发生联系。②在延髓没有交叉的少数纤维走在脊髓的前索,称皮质脊髓前束,与双侧脊髓前角细胞发生联系。 机能:主要是完成大脑皮质对脊髓的控制,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三)脊髓功能 1.传导功能 2.反射功能 二.脑 脑位于:颅腔内,脑可分为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等六部分。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脑干。 脑特点:是神经系统中最复杂的部位,人类的脑最发达。 脑的重量:相当体重的 1/40 ,男性平均为 1375.3g,女性平均为 1305.1g。 (一)脑干 位置:是中枢神经系统中,脊髓与间脑之间的部分。 组成: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中脑 3 部分。延髓和脑桥的背面与小脑相连,它们之间的腔为第四脑室。此室向下与延髓和脊髓的中央管相连;向上连通中脑的中脑水管。 ※ 1.脑干的外形结构(图 12-9 、图 12-10 ) (1)腹侧面 延髓 : 上部膨大、下部较细,表面与脊髓相连续的同名沟和裂。 在延髓上部前正中裂两侧,各有一个纵行隆起称锥体。锥体主要由皮质脊髓束的纤维构成,称为锥体束。在锥体的下方绝大多数纤维左右交叉,称锥体交叉。锥体两侧的沟中有Ⅻ舌下神经根丝出脑。其后方的沟内由上而下有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和Ⅺ副神经的根丝出、入脑。 脑桥:宽阔隆起的称基底部,基底向两侧有一对粗大Ⅴ三叉神经,下缘借延髓脑桥沟与延髓为界。沟中有 对脑神经根出入脑,自内侧向外侧分别为Ⅵ外展神经、Ⅶ面神经和Ⅷ前庭蜗神经。脑桥上缘与中脑的大脑脚相接。 中脑:有一对粗大的柱状结构称大脑脚由大量来自大脑皮质的下行纤维组成。大脑脚之间的深窝为脚间窝,其内有Ⅲ动眼神经根出脑。 (2)背侧面: 延髓:下部后正中沟的两侧,各有两个纵行隆起,内侧的称薄束结节,外侧的称楔束结节,其深层分别有薄束核和楔束核,它们是终止核。楔束结节的外上方有小脑下脚,是由进入小脑的纤维组成,形成第四脑室侧壁的一部分。延髓上部构成菱形窝,即第四脑室的底下半部分。 脑桥:宽阔形成第四脑室的上半部分,菱形窝的上侧壁为小脑上脚。 中脑:有两对圆形隆起,称四叠体。上一对为上丘,下一对为下丘,向两侧分别借上丘臂和下丘臂与间脑外侧膝状体和内侧膝状体相连。下丘的下方有Ⅳ滑车神经根出脑。 2.脑干内部结构 由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组成。 灰质:其配布与脊髓不同,不形成连续的灰质柱,而是分散成团块,称神经核。这些神经核有与脑神经相连和有不与脑神经相连。脑神经中除嗅神经会计资格和视神经外,Ⅲ-Ⅻ对脑神经均与脑干相连。 延髓:内含有与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相连的脑神经核; 脑桥:内含有与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相连的脑神经核; 中脑:有与动眼神经和滑车神经相连的脑神经核。 脑神经核分 3 类:脑神经感觉核——接受脑神经中感觉成分传入的核团、脑神经运动核——发出纤维经脑神经支配骨骼肌活动、 脑神经副交感核——发出纤维经脑神经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活动或分泌。脑神经核与脑神经的名称有的一致,有的不一致。 有不与脑神经相连: ① 在延髓内有薄束核和楔束核,位于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的深方,接受来自薄束和楔束的纤维; ② 在中脑有上丘核和下丘核,前者与视觉有关,后者与听觉反射有关; ③ 还有红核与黑质这两者对调节骨骼肌张力和运动协调有重要作用。 (2)白质 主要由经过脑干的纤维束组成。主要的纤维束有: 内侧丘系:来自脊髓的薄束和楔束,终止于延髓的薄束核与楔束核,两核发出的纤维,在中央管腹侧交叉至对侧,形成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形成内侧丘系。穿过脑干终止于间脑的背侧丘脑。 脊髓丘脑束:是脊髓内的脊髓丘脑束向上穿过脑干,止于背侧丘脑。 锥体束:由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发出的下行纤维束而形成。 分两部分:一部分纤维,在脑干内下降中,终止脑神经核,称皮质核束。另一部分纤维不止于脑神经运动核,下降至延髓的腹侧,集中形成锥体。在锥体的下端,绝大部分纤维左右交叉至对侧,形成锥体交叉。①大部分交叉后的纤维下行于脊髓的外侧索,即皮质脊髓侧束;②小部分未交叉的纤维在脊髓的前索下降,即为皮质脊髓前束。 (3)脑干网状结构: 3.脑干的功能 (1)传导功能 (2)反射的低级中枢 (3)网状结构的功能 (二)小脑 1.小脑的位置与外形 位于:颅后窝,在脑桥和延髓的后上方。 外形:小脑的两侧膨大,称半球。中部狭窄变细的部分称蚓(图 12-12 )。小脑借 3 对小脑脚与脑干背面相连接。 2.小脑的分叶: 3.小脑的内部结构 4.小脑的功能:主要是运动调节中枢。与平衡、调节肌张力和运动协调有关。 (三)间脑 位于:脑干和端脑(大脑)之间。 结构:间脑的两侧和背面被高度发展的大脑皮质所掩盖。间脑的主要部分是背侧丘脑和下丘脑。 1.背侧丘脑(丘脑) 位于:间脑背侧部分的一对卵圆形灰质块。 结构: ① 背侧丘脑被 Y 形白质板分隔为 3 部分:前核群、内侧核群、外侧核群。 ② 全身各部的躯体性感觉冲动,都需要经过此核,才能传到大脑皮质。在背侧丘脑后端的外下方,各 有一对隆起: 位于内侧的称内侧膝状体,与听觉有关。 位于外侧的称外侧膝状体,与视觉有关。 背侧丘脑的功能:是大脑皮质下感觉的最后中继站,能粗略感知痛觉。对躯体运动有调节作用。 2.下丘脑 位于:背侧丘脑下方,构成第三脑室的下壁和侧壁的下部分(图12-14)。下丘脑包括视交叉、视束、灰结节、漏斗、垂体柄和乳头体等。 结构:①结构比较复杂,含有许多核团,神经元与端脑、间脑、脑干和脊髓有广泛的联系。 ②主要的核团有位于视交叉上方的视上核和位于第三脑室侧壁的室旁核。两核能分泌加压素和催产素,经神经元的轴突运输到垂体后叶,再释放到血液。 下丘脑的功能:有调节的作用。对体温、摄食、情绪、生殖、水盐平衡和内分泌活动等进行广泛的调节。 ※(四)端脑(大脑) 大脑:是脑的最高级部位,由两侧大脑半球借胼胝体连结而成 ※ 1.大脑半球的外形主要沟裂和叶(图12-6-8) (1)在两侧大脑半球之间:有大脑纵裂,纵裂的底是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白质板为胼胝体。大脑半球后部与小脑之间为大脑横裂。每侧大脑半球可分三个面,两个裂、3个沟、5个叶。 ① 3个沟:外侧沟:位于半球上外侧面,是自前下向后上行的深裂; 中央沟:自半球上缘中点稍后方起,在半球上外侧面向前下斜行; 顶枕沟:位于半球内侧面的后部,自下向上。 ② 5个叶:额叶:在外侧沟上方和中央沟以前的部分; 颞叶:外侧沟以下的部分; 枕叶:顶枕沟以后部分; 顶叶:在外侧的上方,顶枕沟和中央沟之间; 岛叶:位于外侧沟的深处,被额、顶、颞叶所掩盖。 ※(2)在大脑半球上外侧面 中央前沟:在中央沟的前方,两沟之间为中央前回。中央前沟前部,有两条平行沟分别为额上沟和额下沟;额上沟之上为额上回,额下沟之下为额下回,两沟之间为额中回。 中央后沟:在中央沟的后方,两者之间为中央后回。中央沟后下,有一条横沟为顶内沟,其下为顶下叶;外侧沟后端的为缘上回,颞上沟末端的为角回。 外侧沟:下方,有与之平行的颞上沟和颞下沟;颞上沟之上为颞上回,颞下沟之下为颞下回,两沟之间为颞中回。 (3)在半球的内侧面 ① 在中央前、后回从上外侧面延伸到内侧面的部分称为中央旁小叶。②在中部有前后方向呈弓形的胼胝体,后方有呈弓形的距状沟,至枕叶的后端,中部与顶枕沟相连。③胼胝体背侧的脑回为扣带。扣带回向后移行于颞叶的海马旁回。前端变成钩形弯曲称钩。④扣带回、海马旁回、钩等脑回, 位于大脑半球和间脑交界处的边缘,故合称边缘叶。 (4)在半球底面 额叶的下方有一对椭圆形的嗅球。它的后端缩窄延为嗅束。它们与嗅觉的传导有关。 ★2.大脑的内部结构 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称大脑皮层。深层的白质为髓质。在半球的基底部,白质中藏有的灰质团块,称基底核。半球内的室腔称为侧脑室。 (1)大脑皮质的结构和机能定位 大脑皮质:是覆盖在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质,也是人体的各种活动的高级中枢,它由大量神经元、神经纤 维和神经胶质组成。 机能定位:大脑皮质的发育和分化,不同的皮质区具有不同的功能区或,称为“中枢”。大脑皮质机能定 位只是相对的具有比较重要的功能区有(图12-15、16)。 ①躯体运动中枢 位于: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前部 机能:支配身体对侧骨骼肌的随意运动,并接受由身体对侧传入的本体感觉。 ②躯体感觉中枢 位于:中央后回和旁中央小叶后部 机能:主要接受来自身体对侧的痛、温、触、压、振动等浅感觉和对侧肌腱和关节传来的深感觉(位觉和运动觉)。 ③听觉中枢 位于:颞上回中部和颞横回 机能:接受来自双耳的听觉冲动。如一侧听觉中枢受损伤,不致全聋,两侧听觉中枢受损,听不见。 ④视觉中枢 位于:枕叶内侧面距状沟上、下的皮质 机能:每侧半球的视觉中枢都与两眼视野的对侧一半联系,损伤时发生偏盲,如一侧损伤,只出现一侧盲,两侧中枢损伤,才会出现双目全盲。 ⑤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 位于:额下回后部 机能:管理口唇、舌和喉、咀嚼肌、表情肌的运动中枢。此中枢损伤时,患者虽能发音,但确丧失说话能力,临床称运动性失语症。 ⑥听觉性语言中枢 位于:颞上回后部。 机能:主要调整自己语言和理解别人的语言。此中枢损伤后,能听别人讲话,但不能理解话的意思。临床称感觉性失语症。 ⑦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 位于:角回 机能:阅读能力,此中枢损伤,视觉无障碍,但不理解文字的含义,又称失读症。 ⑧书写中枢 位于:额中回的后部。 机能:管理书写能力,此中枢损伤,手运动无障碍,但不能精细书写,又称运动性失写症。 ⑨内脏中枢 位于:边缘叶、扣带回、海马回处 机能:调节内脏运动和情绪、记忆有关系。 (2) 基底核 位于:白质内,靠近脑底(图12-17)包括纹状体、杏仁体、 屏状核。 (3)大脑半球的白质又称髓质 位于:皮质的深面,由大量神经纤维组成。纤维可分3类: ① 投射纤维:是连接大脑皮质与皮质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 ② 连合纤维:是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纤维; ③ 联络纤维:是联络同侧大脑半球各部分皮质间的纤维。 内囊: 构成:由位于尾状核、豆状核与背侧丘脑之间大量密集的投射纤维构成。内囊中含有大量上、下行投射纤维,如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视辐射、听辐射等纤维。 形状:在水平切面上,内囊呈向外“∠”形(图12-18)。 功能:如果内囊受到损伤时,可出现对侧半身躯体感觉、躯体运动障碍和偏盲。 胼胝体: 构成:位于大脑纵裂底,由约3亿条白质纤维构成,连结两侧大脑半球。 形状:在正中矢状面上,其前部呈钩形,后部宽厚、弯向后下(图12-7)。 功能:广泛联系两侧大脑半球。 (4)侧脑室: 位于:两侧大脑半球内的腔隙,内含脑脊液。两侧脑室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室腔内有脉络丛。 3.边缘系统 组成:由边缘叶和有关的皮质及皮质下结构(如杏仁体、下丘脑、上丘脑、丘脑前核等)组成。 功能:参与嗅觉和内脏活动,还参与种族繁衍功能,海马回与记忆有关。 三.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和脑脊液循环 (一)脑和脊髓的被膜 脑和脊髓的表面均包有3层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软膜。 1.硬膜:是一层厚而坚韧的结缔组织膜分硬脊膜(图12-19、20)硬脑膜(图12-21) 2.蛛网膜:位于硬膜和软膜之间,为半透明的薄膜,缸乏血管和神经。脊髓的蛛网膜与脑的蛛网膜相连接。蛛网膜与软膜之间隙称为蛛网膜下隙,腔内有脑脊液。 3.软膜:薄而透明,富有血管,分为软脊膜——自脊髓形成终丝、软脑膜——在脑室形成毛细血管丛。 (二)脑和脊髓的血管 1.脊髓的血管分脊髓的动脉——来源于椎动脉、肋间后动脉和腰动脉。 脊髓的静脉——收集脊髓内小静脉,汇合脊髓前后∨。 2.脑的血管 (1)脑的动脉:颈内动脉供应顶枕裂前2/3的大脑半球和部分间脑、椎动脉供应后1/3大脑半球、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 颈内动脉:起自颈总动脉,在颈部上升入颅后,向前穿过海绵窦,再发出分支,主要分支有眼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等。 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穿第6至第1颈椎横突孔,再经枕骨大孔入颅。在脑桥下缘,左、右椎动脉合成一条基底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沿途发分支营养延髓、脑桥和小脑。大脑后动脉借后交通动脉与颈内动脉相连。 大脑动脉环:在大脑半球底面,视交叉、漏斗、乳头体等周围,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劫末端、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起始段共同形成。 功能:保证脑的血液供应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动脉硬化和高血压时,内囊附近的大脑中动脉,容易破裂出血(即脑出血),可引起较严重的症状和功能障碍(图12-25)。 (2)脑的静动:它不与动脉伴行,可分为浅、深两组(图12-26)。 浅静脉收集:大脑皮质和皮质下髓质浅部的静脉血,注入邻近的硬脑膜血窦。 深静脉收集:大脑髓质的深部、基底核、内囊、间脑及脑室脉络丛的静脉血,最后汇合一条大脑静脉,注入直窦。 (三)脑脊液及其循环(图12-27) 1.脑脊液的循环途径: 由两侧侧脑室 室间孔 第三脑室 流入 中脑水管 流入 第四脑室 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流入 蛛网膜下腔 流入 蛛网膜颗粒 流入 颅内静脉。 2.脑脊液的作用: (1)保护脑和脊髓; (2)运送营养物质; (3)排除代谢产物; (4)维持颅内压的恒定; (5)调节细胞外环境功能。 作业:解释大脑皮质的结构和机能定位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