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 北医科大学教案首页
教研室:口腔内科 教师姓名:杨冬茹
课程名称 | 口腔内科学 | 授课专业和班级 | 口腔专业 06级 |
绪论 龋病(cariology)概述 | 授课学时 | 2学时 | |
教学目的 | 了解口腔内科学、牙体牙髓病学、龋病的概况,研究的内容、历史和现状。以及本学科的特点。掌握龋病的定义,熟悉龋病的特征和流行情况。 | ||
教学重点 | 口腔内科学的特点;龋病的定义;龋病的特征和流行情况趋势 | ||
教学难点 | 龋病流行病学评价方法。 | ||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 多媒体幻灯 板书 | ||
教学方法 | 课堂讲授 提问 | ||
教 学 过 程 | 1、 简介口腔内科学概况及其在口腔医学领域中的地位。10分钟 2、 口腔内科学所研究的内容、特点,国内外发展史。15分钟 3、 口腔医学及口腔内科学分科。10分钟 4、 口腔内科工作特点。10 5、 牙体牙髓病学的概念,研究的内容、特点。5分钟 6、 牙体牙髓病学发展简史。10分钟 7、 口腔内科及牙体牙髓病学发展现状。10分钟 8、 龋病(dental caries or tooth decay)的概念。5分钟 9、 龋病的历史和研究内容。5分钟 10、龋病的流行病学。15分钟 11、归纳总结,重点强调。5分钟 | ||
讲授新进展内容 | 口腔内科新的材料、医疗设备的发展及临床应用。龋病学研究方法的新进展。 | ||
课后总结 |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口腔医学的分科,口腔内科的学习、工作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强调口腔内科学的实践性,实验课的重要性。应有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从开始就强调培养学生要有高尚的医德,医风。才能做一个真正的好医生。 |
口腔内科学绪论
一、 口腔医学的概况及口腔内科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地位:
(一) 口腔内科学的概念
“口腔内科学”的名称是本世纪50年代参照原苏联的教学体系,将“口腔治疗学”的名称借用过来,又因为其内容是以“保存原有器官”为特点,所以取名为“口腔内科学”。
我们所讲的口腔内科学也就是在早期,德国等欧洲国家和日本的“保存齿科学”或“口腔治疗学”的内容,以后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口腔内科各分支学科的不断发展一些欧洲国家相继将牙周病、牙髓病等学科分开,我们所说的口腔内科学在西方国家分布在龋病学(cariology)、牙体修复学(operative dentistry)、口腔医学(oral medicine)、牙髓病学(ewww.med126.comndodontics)、牙周病学(periodontics)、口腔黏膜病学(oral mucosal diseases)等教材或参考书中。在日本也分为第一讲座“保存齿科学”和第二讲座“牙周病学”。其中第一讲座又有“齿内治疗学”和“保存修复学”两部分教材,分别讲述牙髓病和牙体修复的内容。在我国在一些学校、医院也已分开,设立了专门的儿童牙病科、预防科、牙体牙髓科、牙周科或牙周、黏膜科等。
(二) 口腔内科学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地位:
口腔内科学是口腔临床医学;
口腔内科学是口腔医学的三个主干学科之一;
口腔内科学是其他临床口腔医学的基础。
口腔内科学属于口腔医学临床学科,并在口腔医学临床学科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临床学科中的基础学科,所研究的疾病多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口腔医院中的一个大科室。
口腔基础学科:口腔解剖生理
口腔组织病理等
口腔医学工具学科:口腔生物学
口腔材料学
口腔临床药物学等
口腔医学临床学科:口腔颌面外科学
口腔修复科学
口腔正畸科学
儿童牙病学
预防口腔医学
口腔放射学
口腔内科学:牙体牙髓病学
牙周病学
口腔粘膜病学
我院自1978年开始招生口腔专业本科生,开始只有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科学和口腔内科学三大临床学科。随各学科的发展又分出了口腔正畸学、口腔放射学、儿童牙病和预防。
二、口腔内科学所研究的内容及发展:
我们所讲的口腔内科学包括:
牙体牙髓病:牙体硬组织疾病:龋病
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
牙髓病
牙根尖周疾病
牙周病:牙龈病
牙周病
牙周牙髓联合病变
口腔黏膜病:感染性、变态反应性、溃疡类等、唇舌疾患、性病及全身性疾病在口腔的表现等等
儿童牙病:口腔预防医学:老年口腔等
口腔内科的教材共有三版《口腔内科学》,到1996年武汉全国规划教材会议开始,《口腔内科学》全国统一教材改为三本,即我们目前用的《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口腔粘膜病学》。各学科也分别成立了各专业委员会。
但是,口腔科的详细分科在我国仍只是大专院校、口腔专科医院,许许多多的综合医院仍是一个大口腔科、或分为三个科。我们同学毕业后可能大部分还是要做口腔全科医生。但随学科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专业科室产生,诊所也一样可能会有专门的“根管治疗”诊所等,希望大家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口腔各科室之间,不只是口内各专业之间,包括其他各科室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希望大家都能学好,才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口腔内科学的特点:
⒈口腔内科学疾病的特点:
从上面口腔内科学所研究的内容上我们不难看出口腔内科的疾病特点:
(1):常见病、多发病:
如:龋病(牙洞);牙髓病(牙痛);牙周病(牙龈出血、牙松动等);口腔溃疡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提起的疾病,
(2):病种多、病因复杂:
龋病的病因已研究上百年,完全预防非常困难;
牙周病病因各牙龈病不同,与全身许多因素有关;
黏膜病更是种类繁多,病因复杂。
⒉口腔内科疾病治疗的特点:
口腔内科疾病的特点决定了治疗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1):以治疗疾病、保存、完善原有器官,维持原有器官的功能为目的:与口外和修复不同,口外以去除疾病组织为主要治疗方法,修复则以最逼真的“假货”为最好的治疗。
失牙数的减少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口腔内科水平的提高。
(2):治疗复杂费时费力、复诊次数多:
3、教学和日常工作特点
课堂理论与临床操作均不可忽视
四年级试验课实习桥梁课作用。
另一重要内容——卫生宣教:
病人的特点:治疗恐惧;对疾病缺乏了解;对治疗要求简单;
口腔内科的疾病虽是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但人们却对他认识不足;由于口腔科专业性很强,病人了解很少,所以需要我们接诊的同时向病人作好讲解、宣传工作,使病人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了解治疗过程,积极配合治疗。由于口腔科治疗特点,病人一般都有恐惧心理,应尽力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
牙体牙髓病学绪论
一、 牙体牙髓病学的概念:
概念:牙体牙髓病学是研究牙体硬组织和牙髓组织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的一门学科。
内容包括:龋病、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和牙髓病根尖病。
特点:均为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和就诊率都非常高。这些疾病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操作要点都是必须掌握的内容,同学们一定认真学习。
在西方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分布在龋病(cariology)、牙体修复学(operative dentistry)、口腔医学(oral medicine)、牙髓病学(endodontics)等教材或参考书中。学习中可参考。
二、 牙体牙髓病学发展简史:
1、龋病:牙体牙髓学的发展史要从龋病学的发展说起。
龋病是人类最古老的疾病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百万年以前。有文字以来既有关于龋病的记载。我国公元前14世纪的殷墟甲骨文中,以象形文字对龋病的记录∪⊙,也是民间所说虫吃牙的意思。
我国唐代《新修本草》一书中有用银膏补牙的记载。
国外19世纪Miller的化学细菌学说;20世纪60年代Keyes的三联因素论。在龋病病因的研究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及美国的G.V.Black提出的龋病分类一直沿用至今。
近些年对龋病的研究及预防更是投入的大量的精力,人力物力。近20年来在某些国家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了龋病下降的趋势,
增强了人类最终征服龋病的信心。
2、牙体组织非龋性疾病:
以氟斑牙为例:三国时代(公元220-265年)魏稽康著《养生论》中,有“齿晋而黄”的描述,意指我国山西省出生的人牙发黄。这也就是我国较早的有关氟斑牙的资料。
3、牙髓病:汉代张仲景(公元2世纪)所著《金匮要略》中有用雄黄治疗小儿龋齿病的论述,雄黄含有砷剂,而欧洲用砷剂治疗牙髓炎以是19世纪的事了。
4、口腔预防保健医学:我国唐代的柳枝牙刷及在赤峰出土的辽代驸马幕中发现的植毛牙刷,均为世界首创。现有的资料证实,我国使用植毛牙刷的时间为公元9-11世纪,而欧洲17世纪才开始有植毛牙刷问世。我国传统医学沿用至尽今的鼓漱、叩齿等口腔保健方面的记载甚多。
5、学科发展:
我国最早在宋代已有正式的口齿科。明代薛已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口腔医学专著《口齿类要》。
我国近代口腔医学的发展是从20世纪初,口腔医学教育体制正式建立,以后不断发展完善。
1994年后,我国借鉴苏联的教育体制,口腔临床专业仅分了3个大的学科,以后逐渐发展,于1996年在武昌召开的全国规划教材会议上,正式将口内分为3个学科即: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口腔粘膜病学。儿童牙病学、预防口腔医学在此前早已分出。目前已基本与国际接轨。
国外口腔医学的发展是从一些文明古国开始起步,如印度、希腊等很早就有口齿疾病的记载。
16世纪荷兰人发现显微镜后,进一步推动了口腔医学事业的发展。欧洲口腔医学的迅速发展,是从文艺复兴时代起,特别是19世纪细菌学的发展为龋病学、牙周病等病因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18世纪法国牙医师Fauchard将牙科学知识系统化、并提出了分科的概念。
19世纪美国牙医师W.D.Miller(1889年)在德国工作期间对龋病、牙周病的细菌学病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针对龋病病因提出了化学细菌学说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6:医疗设备:口腔科设备不断更新,经历了从脚踏机、电动机到涡轮牙钻机的过程。其他口腔科设备也层出不穷,如:超声、激光等新手段,及纤维根管技术等。新材料不断问世。相继口腔材料学的发展、口腔设备的研制及维修等,都成为口腔科发展的必要条件。专业化、系统化的大型口腔设备、材料生产厂家,已成品牌。
口腔诊室的环境也在不断改进。
第一篇 龋病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龋病的概念
一、 龋病的定义和特征
龋病(dental caries or tooth decay)是在已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从病因学的角度讲又可以称为细菌感染性疾病。
从病理学的角度讲其基本变化是无机物脱矿和有机物分解。
龋病的临床特征是牙齿色、形、质的改变。龋洞一旦形成,则缺乏自身修复能力。
常见病、多发病危害甚大:已被世界卫生组织,排在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之后,列为对人类危害最大的三大类疾病之一。因重视程度不够发展后果严重,却又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龋病——牙髓病——根尖病——颌骨炎症等并发症(影响全身健康)——残根残冠——失牙——影响消化、牙颌系统发育等。
另:还可以作为病灶——远隔脏器疾病;前牙还对美观有很大影响。
二、 龋病的历史
三、 龋病的研究内容
包括涉及龋病发生的多种因素
1:细菌及其所处的微环境即牙菌斑;
2:宿主的抵抗力。包括牙结构及其所处的环境;如:唾液的影响等;
3:细菌代谢的底物,主要是蔗糖的摄入量和频率。
1、2、3即病因学
4:病理学及形成过程
5:治疗方法:
大量的新的技术手段,生物化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领域的发展,都推动了龋病的研究。免疫学的发展——防龋疫苗;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致龋菌重组改变其遗传性状;生物化学——唾液生化变化及对牙面的影响。
第二节龋病的流行病学
一、 评价方法
(一)患龋率和发病率:
患病率:(prevalencerate)即患龋率,表示病程长的慢性病存在或流行的频率。即在某一调查或检查时点(point),一定人群中的患龋情况。其计算公式如下:
龋病患病率=观察时点的龋病例数/该时点的人口数*K
发病率:(incidence)表示在某一特定在观察期间内,可能发生龋病的一定人群新发生龋病的频率。
龋病发病率=观察期间新发生龋病的例数/同期内平均人口数*K
基数K为100%——100000/10万。
(二)龋均:患病率和发病率、发病率只能表示龋的广度,不能表示龋的严重程度。一个人患一个龋和10个龋都是一样的。
龋均即每个患者所患龋齿的均数。每个人的患龋数包括正在发展的龋齿;已充填的龋齿;因龋已拔除的失牙。
目前常用的龋均指数是龋失补(DMF)指数,DMF即英文decayed-missing-filled的缩写,即龋齿数、因龋失牙数、因龋补牙数的总和。
DMFT(tooth)或DMFS(surface)即龋失补牙指数或龋失补牙面指数。指受检人群中平均每个个体,患龋齿的牙数或牙面数。后果更具敏感性,特别适用于在短期间内观察龋病的预防效果。
乳牙的龋齿纪录可用dmf指数和dmft或dmfs。
龋病的好发部位
二、 现代人龋病流行情况好
(一) 好发牙
(二) 好发牙面:咬合面,邻面,颊面
三、 现代人龋病流行情况
龋病流行史可追溯到百万年以前,但古代发病率非常低。不超过2-4%。有报道狩猎时期(公元前8000-7000年)1-3%;混合经济时期(公元前4000-3000年)4.84%;农业经济时期(17-19世纪)10.43%。近代70%到80%,甚至有记录20世纪60年代时现代欧洲人和北美人的患龋率高达90%。
在龋病流行病学研究中,10-12岁年龄组的资料更能客观地反映流行情况。
下图1980-1998年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龋病流行情况。
12岁儿童DMFT变化情况:
我国龋病流行情况50年代到80年代的40年间呈比较平稳的状态
与发达国家比,属较低水平。
1998年公布的我国1995年大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1省14万余人)结果明显升高,尤其是农村应引起重视
80年代前的40年我国的龋病发病率呈较平稳状态,但80年代以后有所上升,尤其是农村儿童饮食习惯的改变加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的缺乏是重要因素。
四、 龋病流行趋势
7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的龋病流行情况开始出现了下降趋势。
美国采用了饮水加氟
80-90年代发展中国家开始出现龋病上升趋势。
英国、荷兰、丹麦也报告了类似的研究结果。这些国家运用了多种加氟的方式如饮水加氟、氟化盐、孵化牛奶、含氟牙膏及口腔预防保健措施的普及等(有些地区氟化水的比率并不高)。
自7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的龋病流行情况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并从以后的调查资料可以看出呈继续下降。具体表现在无龋个体增加。龋坏牙数减少,特别是平滑面患龋率下降,说明龋病的流行模式是可以逆转的。乳牙的患龋率下降无龋儿童的比率持续上升:
与西欧和北美龋病流行急剧下降的情况相反,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儿童患龋率正在迅速上升,龋病防治的任务是非常繁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