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眼科学基础包括眼的解剖学、胚胎学、生理学、生化学、遗传学、药理学和流行病学等。 | | | | | | | | | | | | |
|
2 | 眼球位于眼眶前部,借筋膜、韧带与眶壁联系,周围有眶脂肪垫衬。 | |
|
3 | 眼球壁分为3层,外层为纤维膜,中层为葡萄膜,内层为视网膜。 | |
|
4 | 组织学上角膜分为5层,即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细胞层。 | |
|
5 | 巩膜厚度各层不相同,眼外肌附着处最薄,视神经周围最厚。 | |
|
6 | 角巩膜缘在解剖结构上是前房角及房水引流系统的所在部位,临床上又是许多内眼手术切口的标志部位。 | |
|
7 | 在角巩膜缘内有一凹陷称为巩膜内沟,沟内有网状组织(小梁网)及Schlemm管。沟的后侧为巩膜突。 | |
www.med126.com/zhuyuan/ |
8 | 前房角是房水排出的主要通道。 | |
|
9 | 眼球中层为葡萄膜,此层由相互衔接的3部分组成,由前到后是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 | |
|
10 | 呈环形分布于瞳孔缘部的虹膜基质内是瞳孔括约肌,受副交感神经支配,司缩瞳作用。 | |
|
11 | 睫状体由睫状肌和睫状上皮细胞组成。 | |
|
12 | 脉络膜为葡萄膜的后部,前起锯齿缘后止于视盘周围,界于视网膜和巩膜之间,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细胞。 | |
|
13 | 视网膜神经感觉层由外向内分别是视锥视杆细胞层、外界膜、外核层、外丛状层、内核层、内丛状层、神经节细胞层、神经纤维层、内界膜。 | |
|
14 | 前房是指角膜后面与虹膜和瞳孔区晶状体前面之间的眼球内腔,容积约0.2ml。 | |
|
15 | 眼眶为4边锥形的骨窝,成人眶深为40-50mm,容积为25-28ml。 | |
|
16 | 眶下裂位于眶外壁和眶下壁之间,有第Ⅴ脑神经第Ⅱ支眶下神经及眶下静脉通过。 | |
|
17 | 正常平视时睑裂高度约8mm,上睑遮盖角膜上部1-2mm。 | |
|
18 | 眼轮匝肌是横纹肌,纤维走行与睑裂平行成环形,由面神经支配,司眼睑闭合。 | |
|
19 | 提上睑肌起自眶尖视神经孔周围的总腱环周围,沿眶上壁至眶缘成扇形,分成前、中、后三部分,前部为薄宽的腱膜穿过眶隔止于睑板前面,部分纤维穿过眼轮匝肌止于上睑皮下,中部为一层平滑肌纤维,附着于睑板上缘,后部为一腱膜止于穹隆部结膜。 |
|
20 | 结膜组织学上为不角化的鳞状上皮和杯状细胞组词有上皮层和固有层。 | |
|
21 | 泪道是泪液的排出通道,包括上下睑的泪小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 | |
|
22 | 眼外肌是司眼球运动的肌肉,每眼有6条眼外肌,即4条直肌和2条斜肌。 | |
|
23 | 上下直肌走行与视轴呈23度角,收缩时除司眼球上下转动的主要功能外同时还有内转内旋、外转外旋的作用。 | |
|
24 | 视路是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光感受器开始到大脑枕叶视中枢传导途径。 | |
|
25 | 视神经从视盘起至视交叉前脚,按其部位划分为眼内段、眶内段、管内段、颅内段4部分。 | |
|
26 | 视网膜中央动脉为眼动脉眶内段的分支,在眼球后9-12mm处从内下或下方进入视神经中央,在经视盘传出分为颞上、颞下、鼻上、鼻下四支,走行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内,逐级分支达周边部。 | |
|
27 | 睫状后短动脉主要供应脉络膜和视网膜外五层。 | www.med126.com |
|
28 | 眼球静脉回流主要为视网膜中央静脉、涡静脉、睫状前静脉。 | |
|
29 | 睫状神经节位于视神经外侧总腱环前10mm处,节前纤维由三个根组成,即长根为感觉根、短根为运动根、交感根。 | |
|
30 | 早期视杯和视茎的下方为一裂缝成为胚裂。当胚裂闭合不全时可形成虹膜、睫状体、脉络膜或视盘的缺损。 | |
|
31 | 前房角是由前房内间充质细胞和中胚叶细胞组织逐渐吸收分化而形成,这一过程开始于胚胎第三月,一直持续到出生后到4岁时才完成。 | |
|
32 | 角膜是主要的眼屈光介质,相当于43D的凸透镜。 | |
|
33 | 睫状体有两个主要功能,即睫状上皮细胞分泌和睫状突超滤过形成房水,睫状肌舒缩通过晶状体起调节作用。 | |
|
34 | 房水具有维持眼内组织代谢和调节眼压的作用。 | |
|
35 | 药物由眼球表面进入眼球内组织大部分需先从泪膜转运入角膜。影响药物透过角膜的因素有药物的浓度、溶解度、粘滞性、脂溶性、表面活性等。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