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精品课程
热门课程
>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内科学 生理学 更多
药学专业
药理学 中药学 药物化学
生药学 卫生毒理学 更多
中医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更多
口腔专业
口腔内科 口腔外科 更多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医学微生物学 > 河北医科大学 > 正文
医学微生物学-电子教材:消毒与灭菌
来源:河北医科大学 更新:2013/10/14 字体:
 

消毒与灭菌

 
 

细菌为单细胞生物,极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若环境适宜,生长繁殖极为迅速;若环境变化过剧,细菌因代谢障碍而生长受到抑制,其至死亡。根据这一现象,可以采用多种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方法来抑制或杀死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以切断传播途径,从而控制或消灭传染病。另外,微生物学实验室和外科手术室等为防止微生物的污染或感染,也需杀灭物品或器械上的微生物。以下术语常用来表示物理或化学方法对微生物的杀灭程度。
  消毒(disinfection)  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用以消毒的药品称为消毒剂(disinfectant)。一般消毒剂在常用的浓度下,只对细菌的繁殖体有效,对其芽胞则需要提高消毒剂的浓度和延长作用的时间。医学全在线
  灭菌(sterilization)  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灭菌比消毒要求高,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抑菌(bacteriostasis)  抑制体内或体外细菌的生长繁殖。常用的抑菌剂(bacteriostat)为各种抗生素,可在体内抑制细菌的繁殖,或在体外用于抑菌试验以检测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防腐(antisepsis)  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使用同一种化学药品在高浓度时为消毒剂,低浓度时常为防腐剂。
  无菌(asepsis)  不存在活菌的意思。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它物品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例如进行外科手术时需防止细菌进入创口,微生物学实验中要注意防止污染和感染。
  第一节  物理消毒灭菌法
  消毒与灭菌的方法一般可分为物理学方法和化学方法两大类。用于消毒灭菌的物理因素有热力、紫外线、辐射、超声波、滤过、干燥和低温等。
  一、热力灭菌法
  高温对细菌具有明显的致死作用,因此最常用于消毒和灭菌。多数无芽胞细菌经55~60℃作用30~60min后死亡。湿热80℃经5~10min可杀死所有细菌繁殖体和真菌。细菌的芽胞对高温有很强的抵抗力,例如炭疽芽胞杆菌的芽胞,可耐受5~10min煮沸,肉毒梭菌的芽胞则需煮沸3~5h才死亡。
  热力灭菌法分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两大类,在同一温度下,后者的效力比前者大。这是因为:①湿热中细菌菌体蛋白较易凝固;②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③湿热的蒸气有潜热存在。水由气态变为液态时放出的潜热,可迅速提高被灭菌物体的温度。
  干热灭菌法   干热的杀菌作用是通过脱水干燥和大分子变性。一般细菌繁殖体在干燥状态下, 80~100℃经h可被杀死;芽胞则需160~170℃经2h才死亡。
  1.焚烧  直接点燃或在焚烧炉内焚烧。是一种彻底的灭菌方法,但仅适用于废弃物品或动物尸体等。
  2.烧灼  直接用火焰灭菌,适用于微生物学实验室的接种环、试管口等的灭菌。
  3.干烤  利用干烤箱灭菌,一般加热至160~170℃经2 h。适用于高温下不变质、不损坏、不蒸发的物品,例如玻璃器皿、瓷器、玻质注射器等的灭菌。
  4.红外线  红外线是一种0.77~1000μm波长的电磁波,尤以1~10μm波长的热效应最强。但热效应只能在照射到的表面产生,因此不能使物体均匀加热。红外线的杀菌作用与干热相似,利用红外线烤箱灭菌所需的温度和时间亦同于干烤。此法多用于医疗器械的灭菌。
  湿热灭菌法
  1.巴氏消毒法(pasteurization)  用较低温度杀灭液体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而仍保持物品中所需的不耐热成分不被破坏的消毒方法。此法由巴斯德创用以消毒酒类,故名。目前主要用于牛乳等消毒。方法有两种:一是加热至61.1~62.8℃min;另一是71.7℃经15~30s钟,今广泛采用后法。
  2.煮沸法  在1个大气压下,水的煮沸温度为100℃,一般细菌的繁殖体5min能被杀死,细菌芽胞常需煮沸1~2h才被杀灭。此法常用于消毒食具、刀剪、注射器等。水中加入2%碳酸钠,既可提高沸点达105℃,促进芽胞的杀灭,又可防止金属器皿生锈。
  3. 流动蒸气消毒法  又称常压蒸气消毒法,是利用一个大气压下100℃的水蒸气进行消毒。细菌繁殖体经15~30min可被杀灭,但芽胞常不被全部杀灭。该法常用的器具是Arnold消毒器,我国的蒸笼具有相同的原理。
  4. 间歇蒸气灭菌法(fractional sterilization)  利用反复多次的流动蒸气间歇加热以达到灭菌的目的。将需灭菌物置于流通蒸汽灭菌器内,100℃加热15~30min,杀死其中的繁殖体;但芽胞尚有残存。取出后放37℃孵箱过夜,使芽胞发育成繁殖体,次日再蒸一次,如此连续三次以上,可达到灭菌的效果。此法适用于一些不耐高热的含糖、牛奶等培养基。若有些物质不耐100℃,则可将温度减低至75~80℃,每次加热时间延长至30~60min,次数增加至3次以上,也可达到灭菌目的。
  5.高压蒸气灭菌法  是一种最有效的灭菌方法。灭菌的温度取决于蒸气的压力。在一个大气压下,蒸气的温度是100℃。如果蒸气被限制在密闭的容器中,随着压力升高,蒸气的温度也相应升高。在103.4kPa(1.05kg/cm2)蒸气压下,温度达到121.3℃,维持15~20min,可杀灭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高压蒸汽灭菌器(autoclave)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常用于一般培养基、生理盐水、手术敷料等耐高温、耐湿物品的灭菌。
  二、辐射杀菌法
  紫外线  波长200~300nm的紫外线(包括日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其中以265~266nm最强,这与DNA的吸收光谱范围一致。紫外线主要作用于DNA,使一条DNA链上相邻的两个胸腺嘧啶共价结合而形成二聚体,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导致细菌的变异或死亡。紫外线穿透力较弱,普通玻璃、纸张、尘埃、水蒸气等均能阻挡紫外线,故只能用于手术室、传染病房、细菌实验室的空气消毒,或用于不耐热物品的表面消毒。杀菌波长的紫外线对人体皮肤、眼睛有损伤作用,使用时应注意防护。
  电离辐射  包括高速电子、X射线和γ射线等。在足够剂量时,对各种细菌均有致死作用。其机制在于产生游离基,破坏DNA。电离辐射常用于大量一次性医用塑料制品的消毒;亦可用于食品的消毒,而不破坏其营养成分。
  微波  微波是一种波长为1mm到1m左右的电磁波,可穿透玻璃、塑料薄膜与陶瓷等物质,但不能穿透金属表面。消毒中常用的微波有2450MHZ与915MHZ两种,多用于检验室用品、非金属器械、无菌病室的食品食具、药杯及其它用品的消毒。
  三、滤过除菌法
  滤过除菌法(filtration)是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将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除去,以达到无菌目的。所用的器具是滤菌器(filter),滤菌器含有微细小孔,只允许液体或气体通过,而大于孔径的细菌等颗粒不能通过。滤过法主要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灭菌的血清、毒素、抗生素以及空气等的除菌。滤菌器的除菌性能,与滤器材料的特性、滤孔大小、静电作用等因素有关。滤菌器的种类很多,目前常用的有薄膜滤菌器、素陶瓷滤菌器、石棉滤菌器(亦称Seitz滤菌器)、烧结玻璃滤菌器等。
  四、超声波杀菌法
  不被人耳感受的高于20千周/s的声波,称为超声波。超声波可裂解多数细菌,尤其是革兰阴性菌更为敏感,但往往有残存者。目前超声波主要用于粉碎细胞,以提取细胞组分或制备抗原等。超声波裂解细菌的机制主要是它通过水时发生的空(腔)化作用,在液体中造成压力改变,应力薄弱区形成许多小空腔,逐渐增大,最后崩破。崩破时的压力可高达1000个大气压。
  五、干燥与低温抑菌法
  有些细菌的繁殖体在空气中干燥时会很快死亡,例如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霍乱弧菌、苍白密螺旋体等。但有些细菌的抗干燥力较强,如溶血性链球菌在尘埃中存活25d,结核分枝杆菌在干痰中数月不死。芽胞的抵抗力更强,如炭疽芽胞杆菌的芽胞耐干燥20余年。干燥法常用于保存食物,浓盐或糖渍食品可使细菌体内水分逸出,造成生理性干燥,使细菌的生命活动停止,从而防止食物变质。
  低温可使细菌的新陈代谢减慢,故常用作保存细菌菌种。当温度回升至适宜范围时,又能恢复生长繁殖。为避免解冻时对细菌的损伤,可在低温状态下真空抽去水分,此法称为冷冻真空干燥法(lyophilization)。该法是目前保存菌种的最好方法,一般可保存微生物数年至数十年。
第二节  化学消毒灭菌法
  许多化学药物能影响细菌的化学组成医学招聘网、物理结构和生理活动,从而发挥防腐、消毒甚至灭菌的作用。消毒防腐药物一般都对人体组织有害,只能外用或用于环境的消毒。
  根据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制不同,主要分以下几类:①促进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例如酚类(高浓度)、醇类、重金属盐类(高浓度)、酸碱类、醛类;②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和代谢,例如某些氧化剂、重金属盐类(低浓度)与细菌的-SH基结合使有关酶失去活性;③损伤菌细胞膜,例如酚类(低浓度)、表面活性剂、脂溶剂等,能降低菌细胞的表面张力并增加其通透性,胞外液体内渗,致使细菌破裂。
  一、消毒剂的主要种类
  酚类  石炭酸、来苏、洗必泰等酚类化合物,低浓度时破坏菌细胞膜,使胞质内容物漏出;高浓度时使菌体蛋白质凝固。也有抑制细菌脱氢酶、氧化酶等作用。
  醇类  杀菌机制在于去除细菌胞膜中的脂类,并使菌体蛋白质变性。乙醇最常用,浓度为70%~75%时杀菌力最强,更高浓度因能使菌体表面蛋白质迅速凝固,杀菌效力反而减低。异丙醇的杀菌作用比乙醇强,且挥发性低,但毒性较高。两者主要用于皮肤消毒和浸泡体温计等。
  重金属盐类  高浓度时易与带阴电荷的菌体蛋白质结合,使之发生变性或沉淀,又可与细菌酶蛋白的-SH基结合,使其丧失酶活性。
  氧化剂  常用的有过氧化氢、过氧乙酸高锰酸钾与卤素等。它们的杀菌作用是依靠其氧化能力,可与酶蛋白中的-SH基结合,转变为-SS-基,导致酶活性的丧失。过氧化氢在水中可形成氧化能力很强的自由羟基,破坏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过氧乙酸为强氧化剂,易溶于水,对细菌繁殖体和芽胞、真菌、病毒等都有杀灭作用,应用广泛;但稳定性差,易分解并有刺激性与腐蚀性,不适用于金属器具等的消毒。用于消毒的卤素有碘和氯两类,碘多用于皮肤消毒;氯多用于水的消毒。氯化合物有漂白粉、次氯酸钙、次氯酸钠等。
  表面活性剂  又称去污剂,易溶于水,能减低液体的表面张力,使物品表面油脂乳化易于除去,故具清洁作用。并能吸附于细菌表面,改变胞壁通透性,使菌体内的酶、辅酶、代谢中间产物逸出,呈现杀菌作用。表面活性剂有阳离子型、阴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三类。因细菌带阴电,故阳离子型杀菌作用较强。阴离子型如烷苯磺酸盐与十二烷基硫酸钠解离后带阴电,对革兰阳性菌也有杀菌作用。非离子型对细菌无毒性,有些反而有利于细菌的生长,例如吐温80(tween 80)对结核分枝杆菌有刺激生长、并有使菌分散的作用。常用于消毒的表面活性剂有新洁尔灭、杜灭芬等。
  烷化剂  杀菌机制在于对细菌蛋白质和核酸的烷化作用,杀菌谱广,杀菌力强。常用的有甲醛、环氧乙烷和戊二醛等。甲醛与环氧乙烷的杀菌作用主要是取代细菌酶蛋白中氨基、羧基、巯基或羟基上的氢原子,使酶失去活性。戊二醛主要是取代氨基上的氢原子。环氧乙烷能穿透包裹物,对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和细菌芽胞均有较强的杀菌力。缺点是对人体有一定毒性,且有些烷化剂,如β-丙脂等可能有致癌作用。
  二、消毒剂的应用
  病人排泄物与分泌物   粪、尿、脓、痰等,一般多用等量的20%漂白粉、5%石炭酸或2%来苏,搅拌均匀,作用2h再倾去。
  皮肤  2.5%碘酒、70%乙醇、2%红汞均可应用。
  粘膜  新生儿预防淋病奈瑟菌性眼结膜炎可用1%硝酸银或2%蛋白银滴眼;口腔粘膜消毒可用3%过氧化氢;冲洗尿道、阴道、膀胱等可用0.01%~0.1%洗必泰或0.1%高锰酸钾。
  饮水  自来水用氯气,少量的饮用水可用漂白粉。
  厕所、阴沟  可用生石灰,其有效成分是氢氧化钙。
  空气  常用福尔马林(甲醛溶液)加热法:12.5~25ml/m3熏蒸12~24 h;或福尔马林混合高锰酸钾法:福尔马林40ml加高锰酸钾30g/m3, 熏蒸12~24 h;肝炎病房可用过氧乙酸3g/m3熏蒸90min。
  手  一般用2%来苏。当疑有肝炎病毒污染时,用0.2%~0.4%过氧乙酸浸泡1~2min后,流水冲洗。或用2%碘酊涂擦后用70%乙醇擦洗。

第三节  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消毒灭菌的效果受环境、微生物种类及消毒剂本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  各种消毒剂的理化性质不同,对微生物的作用大小也有差异。例如表面活性剂对革兰阳性菌的杀灭效果比对革兰阴性菌好;龙胆紫对葡萄球菌作用较强。同一种消毒剂的浓度不同,其消毒效果也不同。绝大多数消毒剂在高浓度时杀菌作用大,当降至一定浓度时只有抑菌作用,但醇类例外,70%乙醇或50%~80%异丙醇的消毒效果最好。消毒剂在一定浓度下,对细菌的作用时间愈长,消毒效果也愈好。
  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  同一消毒剂对不同微生物的杀菌效果不同,例如一般消毒剂对结核分枝杆菌的作用要比对其他细菌繁殖体的作用差;70%乙醇可杀死一般细菌繁殖体,但不能杀灭细菌的芽胞;必须根据消毒对象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此外,微生物的数量越大,所需消毒的时间就越长。
  温度  温度升高可提高消毒效果。例如2%戊二醛杀灭每毫升含104个炭疽芽胞杆菌的芽胞,20℃时需15min,40℃时为2min,56℃时仅1min即可。
  酸碱度  消毒剂的杀菌作用受酸碱度的影响。例如戊二醛本身呈中性,其水溶液呈弱酸性,不具有杀芽胞的作用,只有在加入碳酸氢钠后才发挥杀菌作用。新洁尔的杀菌作用是pH愈低所需杀菌浓度愈高,在pH 3时所需的杀菌浓度,较pH 9时要高10倍左右。
  有机物  环境中有机物的存在,能够影响消毒剂的效果。病原菌常随同排泄物、分泌物一起存在,这些物质可阻碍消毒剂与病原菌的接触,并消耗药品,因而减弱消毒效果。湿度、穿透力、表面张力,以及拮抗物质的存在等,亦对消毒灭菌的效果有影响。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