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免疫耐受 ( ImmunologicalTolerance )
一、 &nbwww.med126.com/wsj/sp; 概念:
免疫耐受是机体对抗原刺激所表现的特异的“免疫不应答”现象。只对特定的抗原不应答,对其他抗原仍能引起良好的免疫应答。
注意:免疫缺陷、免疫抑制
第一节 免疫耐受的形成及表现
先天耐受:胚胎及新生儿期, 不成熟的T、B细胞接触自身抗原或外来抗原,形成对所接触抗原的免疫耐受。这种耐受可持续终生。
后天耐受: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的原本对此抗原应答的能力消失,这种耐受待影响因素消失后可恢复。
一、胚胎期及新生儿接触抗原所致的免疫耐受
Owen的观察:于1945年首先报道了在胚胎期接触同种异型Ag所致的免疫耐受现象。
二、后天接触抗原所致的免疫耐受
不适宜的抗原量
特殊的Ag表位
Ag表位的变异
T细胞活化缺乏第二信号
缺乏生长及分化因子
1. 抗原剂量
(1) 抗原剂量过低,不足以激活T及B细胞,引起低带耐受。
(2)抗原剂量过高诱导Tr 细胞活化抑制免疫应答,引起高带耐受。
(3)T细胞耐受易于www.med126.com/shiti/诱导,所需抗原量低,耐受持续时间长(数月~数年);诱导B细胞耐受,需要较大剂量的抗原,B细胞耐受持续时间短(数周)。
2.抗原的免疫途径:
口服Ag胃肠道诱导派氏集合淋巴结及小肠固有层B细胞,产生分泌型IgA,形成局部粘膜免疫,但诱导全身的免疫耐受。
3.抗原决定基的特点:
抗原不同部位的决定基,其作用不同,可诱导或抑制免疫应答。如鸡卵溶菌酶。能诱导Tr活化的表位为耐受原表位。
第二节 免疫耐受机制
1.中枢耐受(Center tolerance):
在胚胎期及新生儿接触自身抗原所致的免疫耐受。T细胞及B细胞分别在胸腺及骨髓微环境中发育,此间进行阴性选择,启动细胞凋亡,致克隆消除,减少生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例证:
1)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胸腺及骨髓微环境基质细胞缺陷,不表达Fas或FasL,阴性选择下降。
2)重症肌无力:生后胸腺及骨髓微环境基质细胞缺陷,对自身抗原应答的不成熟T细胞、B细胞的克隆消除无法完成。
注意: 胸腺及骨髓基质细胞上具有的自身抗原为组织细胞普遍存在的抗原,但无组织器官中表达的特异性 抗原。因而针对这些自身特异性组织抗原的T、B细胞克隆并为消除,但经外周耐受机制可处于无能或不活化状态,但存在着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潜在危险。
2、外周耐受(Peripheraltolerance) :
成熟T细胞或B细胞,遇自身抗原或非自身抗原,不产生免疫应答。机理: 克隆无能及不活化
克隆清除及免疫忽视
免疫调节(抑制)细胞的作用
细胞因子的作用
信号转导障碍与免疫耐受
免疫隔离部位的抗原与免疫耐受
1)克隆无能及不活化(clonal anergy or inactivation)
绝大多数组织特异性抗原浓度太低,不足以活化相应的T细胞。当抗原浓度适宜,自身反应性T细胞与组织细胞MHC-I—自身Ag复合物接触,产生第一信号,但组织细胞不表达协同刺激分子,且不产生细胞因子,无第二信号,导致细胞克隆处于无能或不活化状态。
2)克隆清除及免疫忽视
克隆清除(Deletion):发生了免疫无能的细胞克隆易出现凋亡,导致克隆清除。体内某些组织特异性抗原浓度很高,且外周存在对其有高亲和力的T细胞克隆,一旦与抗原接触后,诱导高带耐受,在Tr 细胞的作用下,此类细胞易发生凋亡,而被克隆清除。
免疫忽视(immunological ignorance): 体内某些组织特异性抗原浓度低,或外周存在的T细胞克隆对其亲和力,一旦与抗原接触后,诱导低带耐受,即其浓度不足以活化效应T细胞,表现为自身组织特异性抗原与自身应答性T细胞克隆并存状态,在正常情况下不引起自身免疫病。但有致自身免疫病的危险,若以适当的抗原刺激,可导致免疫正应答。
3) 免疫调节细胞的作用
A、调节性T细胞(Tr):CD4+CD25+,通过细胞间的直接作用,抑制CD8+、CD4+T细胞的作用。
B、其他T细胞:通过分泌IL-10、TGF,抑制DC的成熟,抑制CD8+、CD4+细胞的功能
4)细胞因子的作用
BAFF(B-cell-activatingfactor of the tumor-necrosis-facor family): 某些细胞克隆既可对外来抗原应答,也保留对自身抗原的低应答,初始化的克隆在BAFF的维持下进行有限的增殖。但若BAFF过高,则可致自身免疫病。
5)免疫隔离部位的抗原在生理条件下不致免疫应答
免疫隔离部位(immunologically privilegedsites):
脑、眼前房、胎盘
不应答的原因:
A. 生理屏障的作用,使得隔离部位的特异性组织抗原,无机会与自身抗原应答T细胞接触。如眼前房蛋白---交感性眼炎。
B. 抑制性细胞因子对Th细胞的抑制作 用: TGF、IL-4、IL-10。如胎盘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及子宫内膜细胞,即可产生以上CK,以保护胎儿细胞。
第三节 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
一、建立免疫耐受
1、口服免疫原,建立全身耐受
口服免疫原可诱导局部黏膜免疫,而抑制全身免疫应答。动物实验有效果,但临床应用尚无好的效果。
2、静脉注射单体抗原,建立全身耐受性:应用于器官移植前,注射供者的血细胞。
3、移植骨髓及胸腺,建立或恢复免疫耐受:应用于器官移植前,可预防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
4、脱敏治疗,防止IgE型抗体产生。
5、防止感染:分子模拟作用,导致自身免疫病。
6、诱导特异拮抗性免疫细胞,抑制效应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攻击。
7、自身抗原肽拮抗剂的使用
二、打破免疫耐受
用于肿瘤患者及慢性感染。
1、免疫原及免疫应答分子用于肿瘤患者的治疗。
2、细胞因子及其抗体的合理使用
3、多重抗感染措施,防止病原体产生抗原拮抗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