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医科大学生理学教研室讲稿
教研室:人体生理学 教师姓名:宋士军
第九章 感觉器官(SenseOrgans)
第一节 概述
一、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感受器: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改变的特殊结构或装置。
感受器官:有感觉细胞及其与之相连的神经组织、以及能提高刺激感受效率的一些附属结构共同构成的器官。一般将分布于头部与脑神经相连的感受器官称做特殊感官。
按部位:内、外;按性质:物理、化学;…….
二、一般生理特性
1、适宜刺激:对特定形式的刺激最为敏感,感觉阈值最低。
2、换能作用:
3、编码作用:除能量形式转换外,包含的信息也在其中。
性质 ---- 通路 ---- 中枢部位; 强度 ---- 冲动的频率、个数
4、适应:刺激仍然存在,但传入纤维的冲动频率减少或主观的感觉减弱或消失的现象。
第二节 视觉器官
一. 眼的调节
(一) 晶状体的调节
1.视远物(6米外):不进行调节成像在视网膜上
2.视近物(6米内):如不进行调节成像在视网膜后“物近像远”
此时:视网膜上模糊物像→视区皮层→中脑正中核→动眼神经有关核团→睫状神经→睫状肌收缩→睫状小带松弛→水晶体前凸→眼折光力增强→使近物成像又落在视网膜上
3.近点:(1)定义:眼在做最大调节后,所能看清楚物体的最近距离www.med126.com/hushi/
(2)规律:年龄增长近点变远
(二) 瞳孔的调节
1. 瞳孔对光反射(1)定义:瞳孔随视网膜光照强度而变化的反应,称瞳孔对光反射。直径可变动于1.5一8.0mm之间。
(2)意义: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保护视网膜
(3)特点:1~~3
(4)反射过程:光照→视网膜感光细胞→视神经→中脑→动眼神经→瞳孔括约肌。
2. 瞳孔近反射:类同瞳孔对光反射
(三)双眼会聚:视近物时出现,防止复视。
(四)眼视近物时同时出现:(3空)
二·眼的折光异常(屈光不正):
[屈光不正]:在不经调节的情况(静息状态)下,平行光不能聚焦于视网膜上,称为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
(一) 近视:多数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远物来的平行光线将聚焦于视网膜之前而视物模糊。近点移近。需用凹透镜矫正。
(二)远视:往往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远物平行光线将聚焦于视网膜之后而视物模糊,
所以看远物时即需进行眼调节。近点移远。需用凸透镜矫正。
(三)散光:多数由于角膜表面不呈正球面所致。规则散光可用柱面镜矫正。
(四)老光:由于水晶体随年龄增长而弹性逐渐丧失所致。看近物时眼调节力不足,需用适当的凸透镜矫正。视觉器官
辨认光的强弱、物体或符号的大小和形状、空间位置、物体的颜色。
三、眼的感光功能
(一)视网膜的结构与两个感光换能系统
视网膜有10层结构,主要功能细胞有4层。
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
感光物质 视紫红质 视锥色素
外段形态 杆状 锥状
主要分布 周边部 中心部
功能 暗视觉 明视觉(空间、颜色)
神经联系 多对一 一对一
数量 1.2亿 600万
黄斑:眼球后极偏外侧的视网膜表面上存在的直径2.25mm的黄棕色区域。
中央凹:黄斑的中央,直径0.5mm。在此视网膜很薄,只分布有视锥细胞。
盲点:视乳头,视神经的始端。无感光细胞,无视觉感受。
(二)视杆系统的感光换能机制
视紫红质:视杆细胞的感光色素。最大吸收光谱500nm,与人在暗适应时的光谱曲线一致。分子量为40000,由视蛋白和视黄醛构成。
光量子 视紫红质 视蛋白和全反型视黄醛。
视杆细胞感受器电位的产生机制:由视杆细胞外段细胞膜对钠的通透性减小引起。
无光照时:cGMP控制的钠通道与钠泵平衡维持RP,30mV。
光照时:cGMP分解,钠通道关闭,导致超级化,60mV。
超级化的大小随光照的强度改变。
(三)视锥系统的感光机制
三种不同的视锥细胞,敏感波长分别为440、535和565nm。
视锥色素区分为红、绿、蓝三种。也由视蛋白和视黄醛构成,视黄醛与视紫红质一样,视蛋白与视紫红质结构不同。三种视锥色素之间也有微小差异。感光机制基本上与视杆细胞相同。
四、与视觉有关的几个现象
(一)暗适应与明适应
暗适应 指从亮处进入暗光下,起初什么东西都看不清楚,经过一定时间,视觉敏感
性逐渐增加的过程。·此与在暗处视网膜感光色素的再合成增强,感光色素的绝对量增加
有关,暗适应过程分二阶段,第1阶段主要与视锥细胞中感光色素合成增加有关(7~8min),第2阶段则与视杆细胞中视紫红质的合成增加有关(20~30min)。
明适应 指从明处初来到强光下,最初感到强光耀眼,不能视物,以后视觉敏感性
降低,才恢复视觉的过程。这是由于在暗处积蓄起来的视紫红质在亮光下迅速分解,以
后视觉的恢复是视维系统的作用。
(二)视野
(1) 定义视野指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
(2) 规律:视野大小依次为白色,黄,兰,红,绿。
且颞侧视野大于鼻侧视野。临床检查视野可了解视网膜的普遍感光能力,诊断某些视网膜、视神经或视觉传导通路的病变。
(三)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人和高等哺乳动物的两眼都在面部的前方,视物时两眼可看到同一物体,两眼视野
有很大部分重叠,得到单个物体的感觉,称双眼视觉。双眼视物时,两侧视网膜各形成
一个完整的物像,但在主观上不产生两个物的感觉,这是由于从物体同一部分来的光线
成像千两侧视网膜的相称点上。注视时,两眼黄斑互为相称点,一眼的颞侧视网膜和另
一眼的鼻侧视网膜也互为相称点。双眼视物的优点之一是有立体感。
(四)视敏度(视力): 指在亮光下眼对物体细微结构的分辨能力,以两点辨别的最小视角为衡量标准。
(五)色盲
红、绿色盲多见
第三节 听觉器官
一、传音系统 --- 外耳和中耳的功能
声音的传导:空气传导。骨传导。
(一)外耳:收集、传导声波。判别方向。
(二)中耳:主要功能是声阻抗匹配。由鼓膜和听骨链完成。
1、增压效应:可达22倍。接受投入能量的60%。
鼓膜:卵圆窗=17.2 听骨链杠杆比=1.3
2、中耳肌的保护作用:鼓膜张肌、镫骨肌收缩,抑制振动传向卵圆窗。
3、耳咽管的平衡压力作用;中耳引流。
(三). 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1·气导:
(1)途径: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骨链)→卵圆窗(前庭窗)→内耳
意义:是正常人声波传入内耳的主要途径。
(2)途径:声波→外耳道→鼓膜→鼓室内空气→圆窗(蜗窗)→内耳
意义:当听骨链损坏时,发挥重要作用;但这条途径在正常情况下并不重要。
2·骨导:
(1)途径:声波→振动颅骨→颞骨骨质中的内耳
(2)意义:对感受自己的发音有重要作用;可用于判断病变部位。
3. 传音性耳聋和感音性耳聋的鉴别:
(1)小结:
气导: 声波→外耳→中耳→
内耳→听神经→大脑听区
骨导: 声波→
(2)两个试验:壬氏试验和未氏试验
(3)鉴别:
传音性耳聋 感音性耳聋
正常
病变部位 外耳或中耳内耳或以上
壬氏试验 气导强于骨导 骨导强于气导 气导强于骨导(均弱)
未氏试验 骨导两侧相等 患侧强于健侧 健侧强于患侧
二、感音系统 --- 内耳耳蜗的功能
耳蜗的作用是感受声音刺激和对声音信息进行初步分析。
(一)耳蜗的结构要点
耳蜗的旋转周数人的为2.75周,长度32mm,越往上越宽。
毛细胞分为内外两种,内毛细胞成一列,3500个;外毛细胞成 3 - 5列,12000个。顶部由50 - 100根静毛整齐排列。毛细胞的静毛和螺旋器的盖膜相连。
(二)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卵圆膜振动,引发基底膜的振动(向前庭阶或鼓阶),振动由底部向蜗孔方向行进,即行波。不同的声音频率在基底膜上最大振幅出现位置不同,频率低的声音产生的振动行进的较远。
[小结 ]:低频振动在耳蜗顶部的基底膜(宽度较大)产生最大振幅
高频振动在耳蜗底部的基底膜(宽度较小)产生最大振幅
毛细胞的静毛运动:
向外侧 -- 去极化 向内侧 -- 超级化
声强与振幅相关、音调与位置相关
(三)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1、耳蜗的静息电位
相对于鼓阶:蜗管为80mV,毛细胞内为 -70 --- -80mV。
毛细胞顶端于内淋巴为150 --- 160mV。
产生机制:血管纹细胞膜上的钠钾泵活动。
2、耳蜗微音器电位:耳蜗受到声音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交流性质的电位变化,是全部毛细胞的感受器电位的总和。
特点:在一定的刺激强度范围内,频率与声波一致;潜伏期短;没有不应期;对麻醉和药物不敏感。
机制:静毛的弯曲使毛细胞顶部的阻抗改变。
向外弯曲,顶部表面的阻抗减小,电流增大,去极化。
向内弯曲,顶部表面的阻抗增大,电流减弱,超极化。
3、听神经的AP:略
三、人耳的听阈与听域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声波。频率范围为16 -- 20000Hz。
声调 --- 频率 声强 --- 声音强度
听阈:人能听到的最低声强。
最大可听阈:极限声强,受检者感受到压迫感或疼痛。
听力曲线:由各振动频率的听阈连接成的曲线。
最大可听阈曲线:由各振动频率的最大可听阈连接成的曲线。
听域:听力曲线和最大可听阈曲线之间所包含的面积。
四、前庭器官的功能
(一)概述
1.耳蜗:感音 声波必须传入耳蜗才能感音
2.前庭器官
① 半规管:感受器 :壶腹嵴
功能:感受旋转变速,调节姿势和平衡
②椭园囊和球囊:感受器 : 囊斑
功能:感受人体对运动状态和头部在空间位置
感受直线变速,调节姿势和平衡
(二)前庭反应和眼震颤
来自前庭器官的传入冲动,除引起运动和位置感觉外,还引起各种姿势调节反射和
植物性机能的改变。前庭反应中最特殊的是旋转运动引起眼球的特殊运动,称眼震颤。
眼震颤由半规管受刺激引起。当人体头部前倾30度而绕人体垂直轴旋转时刺激了水
平半规管,例如,左旋开始时,由于内淋巴的惯性作用,左侧半规管壶腹嵴中毛细胞受
刺激增强而右侧减弱,此时慢动相向右而快动相向左。左旋停止时,刺激和效应均与左
旋开始时相反。临床上检查眼震颤以判断前庭机能是否正常。前庭器官受到过强或过长
刺激时,常会引起恶心、呕吐、眩晕、皮肤苍白等现象,称为前庭植物神经性反应。
第四节 嗅觉和味觉
一、嗅觉感受器和嗅觉的特点
嗅觉感受器是位于上鼻道及鼻中隔后上部的嗅上皮。感受细胞是嗅上皮中的嗅细
胞,其顶端有纤毛,底端有长突组成嗅丝。当毛细胞受到空气中微粒或溶于水及脂质的
物质刺激时,有神高级职称考试网经冲动传向嗅觉中枢引起嗅觉。各种不同气味是由四种基本嗅觉,"即
香、酸、糖味、腐臭等组合而成。嗅觉有明显的适应现象。
二、味 觉
味觉的感受器是味蕾,它由味觉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味觉细胞顶端有纤毛,是味
觉感受的关缝部位。各种味觉由四种基本味觉,即酸·甜、苦、咸组合而成。往人,舌
尖部对甜味、舌两侧对酸味、舌两侧前部对咸味、舌根部对苦味较敏感。食物温度和血
液化学成分对味觉敏感度有影响。
尖甜,侧酸,侧前咸,根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