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精品课程
热门课程
>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内科学 生理学 更多
药学专业
药理学 中药学 药物化学
生药学 卫生毒理学 更多
中医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更多
口腔专业
口腔内科 口腔外科 更多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人体寄生虫学 > 河北医科大学 > 正文
医学寄生虫学-电子教材(人体寄生虫 第六版)第十四章 绦虫:第八节 缩小膜壳绦虫
来源:河北医科大学 更新:2013/10/15 字体:

第八节 缩小膜壳绦虫

缩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diminuta (Rudolphi, 1819)],又称长膜壳绦虫。是鼠类常见的寄生虫,偶然寄生于人体,引起缩小膜壳绦虫病(hymenolepiasis diminuta)。

【形态】  与微小膜壳绦虫基本相同(图14-14)但虫体较大;两者区别见表14-4。

图14-14  缩小膜壳绦虫成虫  (采用人卫出版社,石佑恩主编

病原生物学,475页 图36-13)

表14-4  两种膜壳绦虫形态的区别

区别    

微小膜壳绦虫

缩小膜壳绦虫

虫体  

小型绦虫,长5~80mm

www.med126.com

中型绦虫,长200~600mm

节片数  

100~200节

800~1000节

头节  

顶突发育良好,可自由伸缩,上有小钩20~30个  

顶突发育不良,藏在头顶凹中,不易伸出,上无小钩

孕节  

子宫袋状

子宫袋状,但四周向内凹陷呈瓣状

虫卵    

较小,圆形或近圆形,40~60μm×36~48μm,无色透明,卵壳较薄,胚膜两端有4~8根丝状物  

稍大,多为长圆形,60~79μm×86μm,黄褐色,卵壳较厚,胚膜两端无丝状物,但卵壳与胚膜间有透明的胶状物

 

【生活史】  与微小膜壳绦虫的生活史相似,但发育过程必须经过中间宿主。中间宿主包括蚤类、甲虫、蟑螂、倍足类和鳞翅目等20余种昆虫,以大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谷蛾(Tinia granella)、具带病蚤(Nosopsyllus fasciatus)和印鼠客蚤多见。成虫寄生在终宿主小肠中,脱落的孕节和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被中间宿主吞食后,在其肠中孵出六钩蚴,然后穿肠壁至血腔内经7~10天发育成似囊尾蚴,鼠类或人吞食了带有似囊尾蚴的昆虫后,似囊尾蚴在肠腔内经12~13天发育为成虫(图14-15)。

图14-15缩小膜壳绦虫生活史  (采用人卫出版社,石佑恩主编 病原生物学,476页 图36-14)

 

【致病与诊断】  感染者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微的神经和胃肠症状,如头痛失眠、磨牙、恶心、腹胀和腹痛等。严重者可出眩晕、精神呆滞或恶病质。诊断方法同微小膜壳绦虫。

【流行与防治】  缩小膜壳绦虫在鼠类极为普遍,但人体感染比较少见,国内人体病例报道仅百余例,分布在西藏、湖北、江苏、云南、浙江、湖南、台湾、广东、四川、上海、山东、安徽、北京、福建、江西、河南、新疆、宁夏、辽宁、河北、贵州、陕西、广西和海南等25省、市、区。多数为散发的儿童病例。患者无自体内重复感染情况。故寄生的虫数一般较少,最多的曾驱出过40条成虫。也有家庭聚集性感染的报道。

人体感染主要是因误食了含有似囊尾蚴的昆虫而引起。缩小膜壳绦虫的中间宿主种类较多、分布广泛,特别是它的最适中间宿主大黄粉虫和谷蛾等都是常见的仓库害虫,生活在仓库、商店和家庭的粮食中。这些地方又有多种家鼠栖息活动,这样不仅易造成鼠类的高度感染,亦形成人体感染的重要条件。人主要是误食到混杂在粮食中的中间宿主昆虫而受染,儿童因不良卫生习惯则更易误食昆虫,故感染率较高。

防治原则与微小高级职称考试网膜壳绦虫相同,只是在预防措施上更应注意严格粮食仓库管理、消灭仓库害虫和灭鼠等。

相关文章
 药学的生物化学习题库:蛋白质的化学
 口腔修复学教学方法
 人体解剖学实验指导:人体断面解剖学实验指
 中医妇产科学讲稿:第五节 两性畸形
 内科学图片库:淋巴瘤成人T细胞白血病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讲稿:第三节 胎位异常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