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精品课程
热门课程
>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内科学 生理学 更多
药学专业
药理学 中药学 药物化学
生药学 卫生毒理学 更多
中医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更多
口腔专业
口腔内科 口腔外科 更多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人体寄生虫学 > 河北医科大学 > 正文
医学寄生虫学-电子教材(人体寄生虫 第六版)第十五章 线虫:第六节 粪类圆线虫
来源:河北医科大学 更新:2013/10/15 字体:

第六节 粪类圆线虫

粪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 stercoralis (Bavay ,1876)Stiles and Hassall,1902]是一种兼性寄生虫。生活史复杂,包括自生世代和寄生世代。在寄生世代中,成虫主要在宿主(如人、狗、狸等)小肠内寄生,幼虫可侵入肺、脑、肝、肾等组织器官,引起粪类圆线虫病(strongyloidiasis)。

【形态】

1.自生世代:雌虫长为1.0~1.7mm,宽0.05~0.075mm,尾端尖细,生殖系统为双管型。成熟成虫子宫内有呈单行排列的各发育期虫卵,阴门位于体腹面中部略后。雄虫长约0.7~1.0mm,宽0.04~0.05mm,尾端向腹面卷曲,具2根交合刺。

2.寄生世代:雄虫短小,长约0.7mm,宽0.04mm~0.06mm。雌虫长约2.2mm,宽0.04mm~0.06mm,虫体半透明,体表具细横纹,尾尖细,末端略呈锥形,口腔短,咽管细长,约为体长的1/3~2/5。生殖器官为双管型,子宫前后排列,各含虫卵8~12个,单行排列。阴门位于距尾端l/3处的腹面。

虫卵形似钩虫卵,但较小,部分卵内含胚幼。

杆状蚴头端钝圆,尾部尖细,长约0.2mm~0.45mm,具双球型咽管。

图15-13  三种线虫丝状蚴形态比较

(用第五版,P214. 图12-13 )

丝状蚴即感染期幼虫,虫体细长,长约0.6mm~0.7mm,咽管约为体长的1/2,尾端分叉,生殖原基位于虫体后部。粪类圆线虫的丝状蚴与钩虫和东方毛圆线虫的幼虫极为相似,应注意鉴别。

图15-12  粪类圆线虫成虫形态

(用第五版, P213. 图12-12)

   

【生活史】 粪类圆线虫的生活史复杂,包括在土壤中完成的自生世代和在宿主体内完成的寄生世代(图15-14)。

1.自生世代  外界生活的成虫在温暖、潮湿的土壤中产卵,数小时内虫卵孵出杆状蚴,1~2天内经4次蜕皮后发育为自生世代的成虫。在外界环境条件适宜时,自生世代可多次进行,此过程称为间接发育。当外界环境不利于虫体发育时,从卵内孵出的杆状蚴蜕皮两次,发育为丝状蚴。此期幼虫对宿主具有感染性,可经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开始寄生世代,此过程称为直接发育。

2.寄生世代  丝状蚴侵入人体皮肤后,经静脉系统、右心至肺,穿过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后,大部分幼虫沿支气管、气管逆行至咽部,随宿主的吞咽动作进入消化道,钻入小肠粘膜,蜕皮2次,发育为成虫。少数幼虫在肺部和支气管也可www.med126.com/jianyan/发育成熟。寄生在小肠的雌虫多埋藏于肠粘膜内,并在此产卵。虫卵发育很快,数小时后即可孵化出杆状蚴,并自粘膜内逸出,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自丝状蚴感染人体至杆状蚴排出,至少需要17天。被排出的杆状蚴,既可经2次蜕皮直接发育为丝状蚴感染人体,也可在外界进行间接发育为自生世代的成虫。

图15-14  粪类圆线虫生活史示意图 (见光盘)

 

当宿主机体免疫力低下或发生便秘时,寄生于肠道中的杆状蚴可迅速发育为具感染性的丝状蚴,这些丝状蚴可在小肠下段或结肠经粘膜侵入血循环,引起体内自身感染。当排出的丝状蚴附着在肛周,则可钻入皮肤,导致体外自身感染。

有的虫体可寄生在肺或泌尿生殖系统,随痰排出的多为丝状蚴,随尿排出的多为杆状蚴。

在人体内有无寄生性雄虫, 目前尚无定论,但在动物体内发现有寄生世代雄虫的报道。

  【致病】 粪类圆线虫的致病作用与其感染程度、侵袭部位及人体健康,特别是机体免疫功能状态有密切关系。在流行区,人体感染粪类圆线虫后可表现出三类病型:第一类由于有效的免疫应答,轻度感染可被清除,无临床症状出现;第二类为持续存在的慢性自身感染(可长达数十年),可间歇出现胃肠症状;第三类为播散性超度感染(disseminated hyperinfection),在长期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艾滋病病人中可引发播散性超度感染,幼虫可进入脑、肝、肺、肾及泌尿系统等器官,导致弥漫性的组织损伤,患者可出现腹泻肺炎、出血、脑膜炎败血症等,甚至因严重衰竭而死亡。故有人认为粪类圆线虫是一种机会性致病寄生虫。

粪类圆线虫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以下几招生简章方面:

1.皮肤损伤  丝状蚴侵入皮肤后,可引起小出血点、丘疹、并伴有刺痛和痒感,甚至可出现移行性线状荨麻疹,如有自体外感染,病变常可反复出现在肛周、腹股沟、臀部等处皮肤。因幼虫在皮肤内移行较快,故引起的荨麻疹蔓延速度也很快,每小时可达10cm以上。荨麻疹出现的部位及快速蔓延的特点是粪类圆线虫幼虫在皮肤移行的重要诊断依据。

2.肺部症状  丝状蚴在肺部移行时,穿破毛细血管,引起肺泡出血,细支气管炎性细胞浸润。轻者可表现出过敏性肺炎或哮喘,重度感染者可出现咳嗽、多痰、持续性哮喘,呼吸困难,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症状;肺部弥漫性感染的病例,可出现高热、肺功能衰竭,对死亡病例尸检可见肺内有大量幼虫,肺泡大量出血。胸部X线照片表现为粟粒状或网状结节样阴影,有时可见肺空洞和胸膜渗出。

3.消化道症状  成虫寄生在小肠粘膜内所引起的机械性刺激和毒性作用,轻者表现为以粘膜充血为主的卡他性肠炎;重者可表现为水肿性肠炎或溃疡性肠炎,甚至引起肠壁糜烂,导致肠穿孔,也可累及胃和结肠。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并伴有发热、贫血和全身不适等症状。若寄生于胆管或肝内,则可引起肝肿大、右上腹痛、发热等类似胆管感染的表现。国内报道有重症粪类圆线虫并发消化道大出血和死于以慢性肠梗阻为主要表现的粪类圆线虫病例。

4.弥漫性粪类圆线虫病 丝状蚴在自身超度感染者体内,还可移行扩散到心、脑、肺、胰、卵巢、肾、淋巴结、甲状腺等处引起广泛性的损伤,形成肉芽肿病变,导致弥漫性粪类圆线虫病发生。这种病例常出现在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细胞毒药物或患各种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白血病、结核病等)以及先天性免疫缺陷和艾滋病患者中。机体免疫力低下和应用免疫抑制剂是粪类圆线虫重症感染的主要因素。组织学研究证实,重度感染病例淋巴结和脾脏的胸腺依赖区均缺乏淋巴细胞,宿主对幼虫缺少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由于大量幼虫在体内移行,可将肠道细菌带入血流,引起败血症;可造成各种器官的严重损害;可出现强烈的超敏反应,如过敏性肺炎、过敏性关节炎、化脓性脑膜炎等。迄今为止,由重度粪类圆线虫自身感染致死的报道已有百余例。国内报道一例粪类圆线虫重度感染患者,检查发现每克粪便含幼虫8126条,痰涂片每低倍视野中见活幼虫2~5条,该患者曾用大量可的松类药物。

【诊断】 粪类圆线虫病由于缺乏特有的临床表现,故常致临床误诊。首先应询问患者有无与泥土的接触史。一般而言,凡同时出现有消化道和呼吸系统症状的病例,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并作进一步的有关检查,以明确诊断。此虫感染人体后早期急性期一般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消化道或呼吸系统症状,而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治疗,病情无法得到控制。因此,类似这样的感染应考虑为粪类圆线虫感染,并列入常规作粪类圆线虫追踪检查。

1.病原诊断  主要依靠从新鲜粪便、痰、尿或脑积液中检获杆状蚴或丝状蚴或培养出丝状蚴为确诊依据。在腹泻患者的粪便中也可检出虫卵。直接涂片法检出率低,约为62%。沉淀法的检出率可达75%。由于患者有间歇性排虫现象,故病原检查应进行多次。观察虫体时,滴加卢氏碘液,可使幼虫呈现棕黄色,且虫体的结构特征清晰,便于鉴别。

2.免疫诊断  采用鼠粪类圆线虫脱脂抗原作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阳性率可达94%以上。对轻、中度感染者,具有较好的辅助诊断价值。

3.其它检查  血象显示白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多在轻、中度感染病例中增高,早期粪类圆线虫感染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部分可高达50%。胃和十二指肠液引流查病原体,对胃肠粪类圆线虫病诊断的价值大于粪检。

【流行与防治】 粪类圆线虫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和寒带地区,呈散发感染。有些国家的人群感染率达30%左右。在我国,1996年调查显示,有26个省(市、区)查到粪类圆线虫感染者,全国平均感染率为0.122%,主要流行于南部地区,感染率最高的是海南省(1.709%)。局部地区,如广西的东南地区,人群感染率可达11%~14%,在个别山区20岁以上的人群感染率高达88.2% 。人的感染主要是与土壤中的丝状蚴接触所致。气候温暖、潮湿的土壤适宜自生世代循环发育,增加感染机会。由于本虫幼虫对环境抵抗力较弱,故本病流行不严重。但由于激素类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增多,此病的病例有增多的趋势。

本虫的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与钩虫相似,但感染率较低。除应加强粪便与水源管理以及做好个人防护外,更应注意避免发生自身感染,使用类固醇激素药物和免疫抑制剂前,应作粪类圆线虫常规检查,如发现有感染,应及时给予驱虫治疗。此外,对犬、猫也应进行检查和治疗。

治疗粪类圆线虫病的驱虫药物以噻苯达唑的效果最好,治愈率达95%,但副反应较多,对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阿苯哒唑的治愈率可达90%以上。噻嘧啶左旋咪唑也有一定疗效。

相关文章
 中医妇产科学讲稿:第二节 阴道炎症
 外科手术学教学资源:显微外科神经束间神经
 外科手术学教学资源:烧伤外科前臂皮瓣切取
 中西医结合外科教案:肿瘤
 护理学基础实验指导:测量呼吸的技术
 护理学基础研究性学习:第五章病人的清洁卫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