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岔
|
汉语拼音 | DAKUANG
|
拉丁名 | Buteo hemilasius (Temminck et Schlegel).
|
英文译名 | |
销售地区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为鹰科动物大鵟的肉、羽、蛋、粪等。
|
动植物形态 | 该种鸟羽色变异较大。头顶和颈的羽色较背部稍淡,各羽贯以褐色纵纹。背面和两翅表面淡褐色,两翅外侧的5枚飞羽黑褐色,内翈白;其余飞羽暗褐色,而微具白端,内翈色白但杂以褐色横斑。下体大都暗色或淡色,具有暗色纵形或横形斑纹;颏和喉杂以褐色狭纹。跗蹠覆羽及尾下覆羽褐色。尾上面淡褐色,有数条褐色或白色横斑,端斑较宽,羽干和羽缘色白。尾下面色淡,具灰色横斑。飞翔时翅下可见大型白斑。眼先白色,眉黑色;眼黄褐色;嘴呈暗角色,蜡膜绿黄色。脚和趾蜡黄色,爪黑色。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分布于西藏、青海、甘肃及东北、华北等省区。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捕杀大鵟后除去内脏,洗净,取肉,鲜用煮汤服,或晾干,研细;羽烤焦,研细。收集鸟蛋,新鲜食用或煮熟后去壳,剖开,晒干。将鸟粪与胡麻油渣调合,入锅水煮,待将熬干时加酒适量,捞起,用布包敷患处。
|
药用部位 | 以肉、羽、蛋、粪等入药。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药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
归经 | |
功效 | 肉:滋补,避邪。
蛋:有消炎、滋补功能。
粪:消肿,熟脓。外敷促疮疖化脓。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
|
用药忌宜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晶珠本草》记载:大鵟肉滋补,辟邪。
|
药物应用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