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贝哇
|
汉语拼音 | ZHONGGUOLINWA
|
拉丁名 | Rana tamporaria chensinensis David.
|
英文译名 | |
销售地区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
动植物形态 | 外形极像青蛙,体较小而修长,体长约40~50mm。雌蛙较大。头部扁平,头宽略大于头长,口阔,吻端钝圆,稍突出于下颌之上,吻梭较明显;口内锄骨齿2短斜行;鼻间距大于眼间距而与上眼睑等宽。眼大,凸出,鼓膜显著,上有三角形黑斑。皮肤上有很多细小痣粒。背侧褶不平直,在鼓膜上方略斜向外侧,随即又折向中线,再向后延伸直达胯部。腹面皮肤光滑。皮肤颜色随季节而变,秋冬为褐色,夏季则为黄褐色。繁殖期间,四肢内侧及大脚茎部橙红色,腰侧有时呈蓝绿色。鼓膜处之三角形斑极为明显,四肢上的横纹也甚清楚。前肢较短壮;四指,指端圆,指较细长而略扁,关节下瘤,指基下瘤及内外掌突均甚显著;雄蛙前肢较粗壮,拇指内侧有发达的黑色婚垫。后肢长而细弱,约为前肢长的三倍;胫长超过体长之半,胫跗关节前伸可达或超越眼部;左右脚跟互相重叠,足长于胫;趾细长,趾间蹼发达,除第四指外,均达指端,蹼缘缺刻较大;关节下瘤明显。雄蛙咽侧下具一对内声囊。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分布于西藏、青海、四川、湖北、山东及北方大部分省区。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从4月下旬至9月下旬栖息于山溪附近和高原沼泽地,或在潮湿的山坡树林中。9月底至次年3月底营水栖生活;冬季群集在河水深处的大石块下进行冬眠。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3~4月份为产卵繁殖季节。食物主要为鞘翅类昆虫,亦食蜘蛛类动物。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于9月份前后捕捉。捕得雄蛙后即剖腹除去内脏、洗净、挂通风处晾干或晒干。捕得雌蛙,先取出输卵管(哈蟆油),再除去内脏,然后晾干或晒干。
|
药用部位 | 以肉、全体入药。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干燥的林蛙,全身僵直,有紫褐色斑点,腹部带白色,微带红色,且空;后肢腹面常呈淡红色。肉质干枯,体轻松,气腥。以体大、腹面色泽黄红、身干者为佳。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药剂型 | 汤剂。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肉味甘,性温。全体甘、咸,性平。
|
归经 | |
功效 |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肉:治炭疽、肾寒病、舌肿硬。
全体:治肾脏病、精力耗损、神经衰弱等。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2~5g。
|
用药忌宜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据《晶珠本草》载:林蛙肉壮阳,治肾寒病。《藏医药选编》记述:青蛙煮熟,连汤服食,对子宫脱垂颇有良效。《四部医典》中述:舌肿胀,药用狼舌、蛙肉焚烟熏疗。
|
药物应用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