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民族医药
民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名族医药 > 苗族医学 > 苗族医药 > 正文
马蔺子
民族医药数据查询 字体:
  
汉语拼音
Ma lin zi
苗药名
苗药拼音
别名
热玛,热美布如,高塔
考证
本品载于《认药白晶鉴》。《认药白晶鉴》称:“热玛有三种,雄性生于低处,叶长,粗扁。花三瓣棕紫色。果实三角形。雌性生于草坪或沼泽地,花蓝色,可拧成绳子;中性生地不定,种子污灰色,花黑灰色,似山蒜,称为高塔。”《无误蒙药鉴》载:“雄性生于干燥原野。各地均有。具多数须根,叶扁细长,丛生,粗糙、花茎在叶丛中抽出,花棕红色,具三瓣;果实三角形,种子棕黄色。雌性生于湿润的草地或田野,叶柔软,故可拧成绳子,花蓝色,种子同上、因无茎,故根生。上述两种长的极高。中性……叶少,绿色或灰绿色,花棕红色,果实三角形,种子比前瘦弱,白色根粗长,形如白韭菜天门冬之根。”并附植物形态图3幅。上述植物形态、生境及附图特征,与蒙医所认用的马蔺之生境、形态特征相符,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热玛即查黑勒德格音一乌日(马蔺子)。
中药材基原
为或尾科植物马蔺的种子。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马蔺Iris lactea Pal1.var.chinensis(Fisch.)Koidz. 多年生草本,高40~60cm。根茎粗壮,根细而坚韧。叶基生,线形,长20~40cm,宽3~6mm,先端渐尖,全缘,下部带紫色,质较硬,光滑无毛,平行脉两面凸起,7~10条。花茎近上端有3片叶状苞片;花淡蓝紫色,1~3朵,生于花茎顶端;花被6,2轮,下部联合成简,外轮匙形,向外弯曲而下垂,内轮倒被针形,直立;雄蕊3,着生在花被片基部;雌蕊1,子房下位,狭长,花柱3深裂,扁平,柱头呈花瓣状2裂。蒴果纺锤形,具6条纵棱,先端细。种子多数,红褐色,为不规则的圆形,有棱。花期4~6月,果熟期8~9月。 生于向阳山野、路旁、沟边、草地及草甸。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
栽培与养殖
采收加工
8~9月果实成熟时割取果穗,晒干,打取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呈不规则多面体,具角棱,长约5mm,宽3~4mm。表面红棕色至黑棕色,略有细皱纹,基部有黄棕色或淡黄色的种脐,顶端有合点略突起。质坚硬,不易碎裂。切断面胚乳肥厚,灰白色,角质性,胚位于种脐的一端,白色,细小弯曲。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
种皮含马蔺子甲、乙、丙素(pallason A、B、C)[1],羽扇豆烯-3-酮(lupene-3-one),白烨脂醇(betul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及植物蜡(Phytowax)[2]。种仁油含脂肪酸(fat-ty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油酸(oleic acid),硬脂酸(stearic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癸酸(capric acid)[3]。
药理作用
性味
味辛、甘,性平。效重、固、糙、燥。
功效
杀虫,解毒,解痉,助消化,退黄,愈伤,燥协日乌素。
主治
主治各种虫疾,中毒,胃痧,消化不良,黄疸,刃伤,协日乌素病,烧伤,皮肤瘙痒,协日乌素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
附方
1.治亚玛病,皮肤虫疾及肠道虫病 诃子、马蔺子(制)、信筒子各等量。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蒙医药方汇编》三味马蔺子散) 2.治全身瘙痒,协日乌素疮,皮疹等皮肤病 硫黄(制)、草乌(制)、碱花(制)、荜茇大青盐、马蔺子(制炭)、马蹄(制)、酸模各等量。制成散剂。取适量撒患处。(《蒙医药方汇编》八味硫黄散)
制剂
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吴世馥,等.中草药,1985,16(3):101 (2)吴寿全,等.中草药,1987,15(4):1 (3)臧静逸,等.中草药,1983,14(3):7
苗药名出处
参考
《中华本草》蒙药卷
相关文章
马蔺子
马蔺子
马蔺子
马蔺根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