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鲁卫药字(1985)6号。 |
剂型 | 片剂 |
药物组成 | 山药(炒)250g,白术(炒)100g,枣树皮150g,罂粟壳100g,车前子(盐炒)150g,白矾150g。 |
性状 | 本品为浅棕色的片;气微,味涩。 |
功效 | 健脾利水,涩肠止泻。 |
主治 | 脾胃虚弱,腹泻,腹痛。 |
制备方法 | 以上六味,山药,白术、车前子、白矾四味粉碎成细粉,其余枣树皮、罂粟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稠膏状,加入上述细粉及辅料适量,混匀,制成颗粒,干燥,压片,即得。 |
用法用量 | 每片0.25g,每瓶12片。周岁以内每次2片,1-2岁每次3片,2-4岁每次4片,日3次口服或遵医嘱。 |
用药禁忌 | 实热痢疾初起禁用,腹胀者慎用。 |
不良反应 | 2例婴儿灌药后呕吐少许。 |
临床应用 | 治疗小儿秋季腹泻110例中,男58例,女52例;年龄56日至3岁10个月,病程1天至6个月。其中轻型腹泻87例,中型23例,合并轻度脱水15例,中度脱水2例。中医辨证为湿热泄泻者61例,占55.5%;伤食型泄泻18例,占16.4%;脾虚型泄泻31例,占28.2%。痊愈:服药后5日以内,大便性质及次数均正常者,共77例,占70%;好转:服药后5日大便性质好转,次数明显减少者共22例,占20%;无效:11例,占10% 。 |
药理作用 | 主要有抑制胃肠蠕动,解痉调整胃肠功能,增强免疫等作用。 1.抑制胃肠蠕动与解痉作用:对大鼠离体肠段,小儿止泻片水提液及酒沉液均致自主运动明显抑制,表明无论水提液还是酒沉液都能抑制十二指肠的蠕动,且本品水提液与酒沉液均能对乙酰胆碱、氯化钡引起大鼠14个十二指肠样品的痉挛性收缩有显著拮抗与阻断作用。对豚鼠离体肠段给本品水提液及酒沉液后,回肠结肠段各14个标本均呈不同程度的松弛作用,且本品水提液可使组织胺诱发的回肠结肠痉挛性收缩立即松弛,表明水提液有拮抗与阻断组织胺的作用。 2.调整胃肠功能:小儿止泻片酒沉液对豚鼠胃条自主运动有明显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收缩力减弱,水提液对大鼠胃条自主运动也有明显抑制作用,表明小儿止泻片对胃蠕动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小儿止泻片酒沉液有减低胃肠道推进运动的作用,与对照组有显著的差异性。 3.增强免疫作用:小儿止泻片酒沉液能激发机体单核吞噬系统增殖活跃,显著的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
毒性试验 | 急性毒性:小鼠10只灌胃,按四岁儿童日用量的130倍给药1次,观察3日,全部小鼠存活,无松毛、腹泻、萎靡、厌食、惊厥及体重减低等生态变化,解剖后主要脏器心、肝、脾、肺、肾等,肉眼观察均无异常改变。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鉴别 |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草酸钙针晶细小,长10-32μm,不规则地充塞于薄壁细胞中。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粘液细胞中,长80-240μm,针晶直径2-8μm。种皮下皮细胞表面观狭长,壁稍波状,以数个细胞为一组,略作镶嵌状排列。(2)取本品5片;研细,加水1Oml,充分振摇,滤过,取滤液2ml加氯化钡试液2滴,即生成白色沉淀,在盐酸或硝酸中均不溶解。 |
各家论述 |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