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汉语拼音 |
zi chun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楝科植物紫椿的根皮、叶、果实。
|
动植物形态 |
紫椿 乔木,高达15m。树皮灰色,片状剥落;小枝初时被薄柔毛,后变无毛而呈褐色,具苍白色皮孔。偶数羽状复叶互生,长70-90cm,具长柄,总轴和叶柄被微毛;小叶9-12对,对生或互生;小叶柄长5-8mm,被短柔毛;叶纸质,长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1-19cm,宽4-7cm,先端尾尖,基部偏斜不等,全缘,两面均无毛或背面沿脉处和脉腋内被毛;花两性,圆锥花序顶生,略短于叶,被微柔毛;萼片圆形,外面被短硬毛并有缘毛;花瓣白色,椭圆状倒卵形,长约6mm,有缘毛;雄蕊5,与花瓣等长,花丝紫色;花盘与子房同被短硬毛;子房圆锥形,柱头盘状。蒴果长椭圆形,长2.5-3.5cm,有多数长圆状的皮孔,果皮木质。种子椭圆形,两端具膜质的翅。花期4-5月,果期5-10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湖北、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海拔800-2200m的丘陵山地或常绿阔叶林中,常有栽培。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春季挖根,除去栓皮,剥取根皮,仰面晒干。叶,随时可采。果实在10月果实成熟时摘取,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苦;甘;涩;温
|
归经 |
|
功效 |
燥湿;止血;杀虫
|
功效分类 |
燥湿药;止血药;杀虫药
|
主治 |
溃疡病;胃、肠道出血;血崩;痢疾;肠炎;皮肤瘙痒;痈疖;痔疮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根皮6-15g,果3-9g,鲜叶30-6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Toona microcarpa(DC.)Harms[Cedrela microcarpe DC.;Toona sureniauct.non(B1.)Rocm.]
|
科属分类 |
楝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