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药学理论
西药数据库
OCT说明书 不良反应 进口药品
化学成分 药品专利 更多
中药数据库
中药大全 中国中药 更多
名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药学理论 > 中国中药 > 正文
夜明砂
医药数据查询入口汇总 字体:
  
别名 天鼠屎、鼠法、石肝、黑砂星、檐老鼠
汉语拼音 ye ming sha
英文名 Bat Dung
药材基原 蝙蝠科动物蝙蝠、大管鼻蝠、普通伏翼、大耳蝠、华南大棕蝠、蹄蝠科动物大马蹄蝠及菊头蝠科动物马铁菊头蝠等的粪便。
动植物形态 1.蝙蝠,是一种营飞翔生活的小型兽类。较小,体长4.5-8.0cm。眼小,鼻部无鼻叶或其他衍生物。耳短而宽。由指骨末端向上至上膊骨,向后至躯体两侧后肢及尾间,有一层薄的翼膜,其上无毛。尾发达。全身呈黑褐色。
2.大管鼻蝠,体形小。鼻孔呈长管状。耳尖钝圆,耳屏尖长呈直形。翼膜宽从趾基起。第5掌骨较第4掌骨稍长。全身毛细长而柔软,毛基深褐色。体背毛灰棕色,并有灰白色细软长毛。翼膜为浅灰褐色。
3.普通伏翼,体形小。头骨小而宽。耳小略呈三角形,向前折转可达眼与鼻孔之间。耳屏小而圆钝,内缘凹,外缘突出。足纤小。翼膜从趾基起,距缘膜发达且呈圆弧形。尾最末端伸出股间膜。背面暗棕色,头部色较深。腹面较浅,毛基深棕色而毛端灰棕色。
4.大耳蝠,体长5-8cm。耳极大,为其最著之特征。耳壳近乎卵圆形,前后缘均基突出。耳屏甚长,几为耳长之半。鼻孔朝前上方。后肢及足均纤细。尾与体等长。全身背面浅灰褐色,腹面灰白色,其毛尖灰白色,毛基黑褐色。
5.华南棕蝠,体形较大。前臂长5.4-5.7cm。耳较宽,近于三角形。尾端有3节椎骨而突出于股间膜外。背、腹毛基除喉和下腹稍浅而与毛端同色外,余均暗黑褐色。体前表面绝无灰黄色霜斑。下体余部淡黄灰色。
6.大马蹄蝠,体形较大,重41-66g,体长9.2-10.5cm。前臂长8.9-9.7cm。有复杂的鼻叶,由4部分组成;最下方为大而宽的马蹄形叶(前叶),前叶两外侧各有4个副小叶;前叶之后为横棍形的鞍状叶;其后顶叶,顶叶显著窄于前叶且分裂成4个小块。耳大,三角形,耳尖尖削,无耳屏。但有一不太突出的前外叶。额部有一很大的腺囊。第2指仅有1节掌骨,第3、第4、第5指有掌骨及2节指骨。第3、第4掌骨等长,第5掌骨短。有距,距约为胫骨长度之半。尾甚长,其长度超过体长之半,股间膜后缘呈钝角向后突出。毛被细而稠密。上体深棕色、棕褐色或褐黑色,毛基褐灰色或灰白色。 下体深棕色或褐棕色,翼膜和股间膜黑褐色。
7.马铁菊头蝠,前臂长5.5-6.0cm,颅2.3-2.5cm。吻部有复杂的叶状突起即鼻叶。鼻叶两侧及下方有一较宽的马蹄形肉叶;其中央有一向前突起的鞍状叶,正面呈提琴状;其侧面中央略凹,后面有一连接叶衬插着,呈宽圆形,与一顶叶相连。耳大略宽阔,耳尖部稍尖,不具耳屏。全身被细密而柔软的毛。背毛淡棕褐色,毛基色淡,呈浅棕灰色,毛尖呈棕色;腹毛为灰棕色。
资源分布 1.分布于东北、华北及甘肃、福建、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2.分布于吉林、内蒙古、福建、四川等地。 3.全国各地均有分布。4.分布于吉林、黑龙江、河北、甘肃、青海、四川等地。 5.分布于河北、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6.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 7.分布于吉林、山西、陕西、山西、陕西、山东、四川、云南等地。
生态环境 1.栖息于屋檐、房梁、石缝、岩洞或树洞中。白天休息,黄昏或清晨活动觅食,以双翅目紫虫为食。 3.栖息于屋檐或古老房屋中。 4.栖息于山洞、树洞或房屋顶楼内,独居。食昆虫。 5.栖息于山洞、岩洞、树洞中。多为小群栖居。 6.群栖于洞穴或废旧的坑道内。每群上百只甚至数百只。多在洞顶以后足爪钩住缝隙或突出物而作倒持姿势停息。哺乳其母体腹部长出两条皮膜带(育儿带)紧紧捆住幼仔阴谋诡计止滑脱,此为本种动物最特殊的保持适应性特征。 7.群栖于山洞之中,以昆虫为食。
药用植物栽培
采收和储藏 全年均可采,以夏季为宜。从山洞中铲取,除去泥土,拣去杂质,晒干。
药用部位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本品为长椭圆形颗粒,两端微尖,长5-7mm,直径约2mm。表面略粗糙,棕褐色或灰棕色;破碎者呈小颗粒状或粉末状。放大镜下观察,可见棕色或黄棕色有光泽的昆虫头、眼及破碎的翅膜。气微或无,味微苦而微辛。
中药化学成分 夜明砂尿素(urea),尿酸(uric acid),胆甾醇(cholesterol)及少量维生素(vitamin)A等。
理化性质
中药化学鉴定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炮制方法 拣净杂质,簸去泥砂,或漂洗后晒干。《纲目》:凡采得以水淘去灰上恶气,取细砂晒干焙用。
剂型
中药制药工艺
药理作用
药理学
药代动力学
毒理学
药物配伍 1.《本草经集注》:恶白蔹白薇。 2. 配密蒙花:清肝明目,消翳障。 3. 配晚蚕砂:清肝化瘀。 4. 配猪胆汁:清肝明目。 5. 配乳香: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药性 味辛;性寒
归经 肝经
功效 清肝明目;散瘀消积
功效分类 清肝明目药;散瘀消积药
主治 目;目赤肿痛;白晴溢血;内外翳障;小儿疳积瘰疬疟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布包,3-10g;或研末,每次1-3g。外用:适量,研末调涂。
用药禁忌 目疾无瘀滞者及孕妇慎服。
不良反应及治疗
选方
临床运用
各家论述 1.《纲目》:夜明砂及蝙蝠皆厥阴肝经血分药也,能活血消积,故所治目翳盲障,疟疾疳惊,淋带,瘰疬,肿,皆厥阴之病也。
2.《本草经疏》:夜明砂,今人主明目,治目盲障翳。其味辛寒,乃入足厥阴经药,《本经》所主诸证,总属是经所发,取其辛能散内外结滞,寒能除血热气壅故也。然主疗虽多,性有专属,明目之外,余皆可略。
3.《本经》:主面痈肿,皮肤洗洗时痛,腹中气血,破寒热积聚,除惊悸。
4.《别录》:去面黑。
5.《唐本草》:酒服方寸匕,主子死腹中。
6.《日华子本草》:炒股治瘰疬。
7.《本草衍义》:合疳药。
8.《纲目》:治目盲,障翳,明目,除疟。
考证 出自《日华子本草》
药物应用鉴别 1、夜明砂与密蒙花,二药均能明目。但夜明砂清肝经实热而明目,密蒙花清肝经虚热而明目。另夜明砂有散瘀血,消疳积的作用。而密蒙花有消目中赤脉,去翳的作用。 2、夜明砂和元参,二药均能治瘰疬。但夜明砂偏于平肝清热,活血散结。元参偏于滋阴降火,解毒散结。
药典收录
药材拉丁名 Faeces Vespertilionis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1.Vespertilio superans Thomas 2.Murina leucogaster Milne-Edwards 3.Pipistrellus abramus Temminck 4.Plecotus auritus Linnaeus 5.Eptesicus andersoni(Dobson) 6.Hipposideros armiger Hodgson 7.Phinolophus ferrumequinum Schreber
科属分类 蝙蝠科
出处 《中华本草》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