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秦参、二月旺、白毛参、热参、大紫参 |
汉语拼音 | hhu shan shen |
英文名 | Funneled Physochlaina Root, Root of Funneled Physochlaina |
药材基原 | 为茄科植物华山参的根。 |
动植物形态 | 多年生草本,高20-60cm。根粗壮,肉质,锥状圆柱形。茎直立,被腺千周短柔毛,常数茎丛生。叶互生;叶片革质,卵形,宽卵形或三角状宽卵形,长4-9cm,宽4-8cm,先端常急尖,基部心形或截形,骤然狭缩成2-7cm的叶柄。伞房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梗长达7cm,密生白色毛茸;花萼漏斗状钟形,裂片5,长椭圆形或长三角形,边缘及面具白色毛茸,在果期膨大成球状的囊;花冠漏斗状钟形,黄绿色,或边缘呈黄绿色,边缘以下呈紫褐色,裂片5,广卵形至三角形,花冠外面及边缘具毛茸;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内下方;子房2室,花柱丝状。蒴果盖裂,包于囊状突萼内。种子肾形。花期3-5月,果期5-6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山西、陕西、河南。 |
生态环境 | 生于山谷或林下。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早春出芽或初夏枯萎时采挖根部,除去芦头及细根,洗净泥土,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 根呈长圆锥形或圆柱形,加重弯曲,有的有分枝,长10-20cm,直径1-2.5mm。先端常有1至数个根茎,其上有茎痕及疣状突起。表面棕褐色,有黄白色横长皮孔、须根痕及纵皱纹,上部有密集的环纹。质硬脆,断面不平坦,皮部狭窄,类白色,木部宽广,淡黄色,可见细密的放射状纹理。气微,味微苦,稍麻舌。 以体充实,断面色白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至10余列木栓细胞,最外层细胞黄棕色。韧皮射线宽5-15列细胞。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占大部分,导管数个相聚,导管群内方有木间韧皮部,本品薄壁组织及射线细胞中均含有草酸钙砂晶。 |
中药化学成分 | 根中分得法荜枝甙(fabiatrin),异东莨菪醇(scopoline),阿托品(atropine),消旋山莨菪碱(anisodamine),东莨菪碱(scopolamine),阿扑东莨菪碱(aposcopolamine)[1]。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将根洗净,去粗皮,与适量甘草、麦冬、栀子、冰糖共煮后,晒干用。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本品煎剂ig大白鼠2g/kg,可使条件反射潜伏期延长,ip1g/kg除条件反射潜伏期延长外,大部分动物阳性条件反射破坏,并有部分动物分化抑制有解除现象,这表示药物在机体内浓度较高时,大脑皮质的内抑制有减弱现象。煎剂ig或ip给药均可使大、小白鼠、犬的活动明显降低,但对外界刺激还有反应。煎剂能对抗咖啡因、苯丙胺对小鼠引起的兴奋活动,但ip煎剂2-4g/kg对小鼠的肌肉张力,平衡协调运动无影响,说明给药后动物呈现的活动降低,安静现象并非因肌肉松弛,平衡协调活动障碍引起,可能是由于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结果。Ip煎剂4g/kg虽能对抗苯丙胺引起小鼠的兴奋活动,但在剂量为10g/kg时(约1/4LD50量)仍不能对抗苯丙胺对小鼠的毒性作用,也不能对抗士的宁、戊四唑对小鼠引起的惊厥。 2.平喘作用: 本品水煎剂igl00mg/kg有明显的平喘作用(豚鼠组胺喷雾引喘法)。 3.其他作用: 3.1.痉挛: 水或乙醇提取物液均能解除毛果芸香碱引起的离体兔肠的痉挛,也有对抗它所引起的家兔流涎作用, 3.2.扩瞳: 滴眼时可扩大家兔瞳孔。 |
药理学 | 小鼠腹腔注射煎剂,半数致死量为43g/kg。小鼠ip煎剂的LD50为43g/kg。本品含阿托品因此具有阿托品的药理作用和毒性反应。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忌铁器、五灵脂、皂荚、黑豆、卤水、藜芦等。 |
药性 | 味甘;微苦;涩;性热;有毒 |
归经 | |
功效 | 祛痰止咳平喘 |
功效分类 | 补益药;温里药 |
主治 | 咳喘多痰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0.9g。 |
用药禁忌 | 忌铁器、五灵脂、皂荚、黑豆、卤水、藜芦等。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曾有多次报道临床使用中发生中毒病例。如有3例3-4yr儿童,各服50片左右热参片(每片含华山参药100mg),1-2小时后昏睡,谵妄,烦躁不安,皮肤潮红,瞳孔扩大,心率加快及亢进。均经对症抢救而痊愈。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出自《陕西中草药》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是 |
药材拉丁名 | Raix Physochlainae Infundibularis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Physochliaina infundibularis Kuang. |
科属分类 | 茄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