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民族医药
民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名族医药 > 藏族医学 > 藏族医药 > 正文
莨菪
民族医药数据查询 字体:
  
品名
藏药:唐冲那保
汉语拼音
LANGDANG
拉丁名
1.Anisodus tanguticus (Maxim.)Pascher.;2.A.luridus Link et Otto.;3.A.acutangulus C.Y.Wu et C.Chen.;4.Scopoliacarniolicoides C.Y.Wu et C.Chen.
英文译名
销售地区
保护品种
中药材基原
本品为茄科植物山莨菪、铃铛子(东莨菪)、三分三、赛莨菪的根和种子。
动植物形态
1.山莨菪:多年生宿根草本,高50~90(~120)cm,根粗壮,呈圆柱状,近肉质,长30~60cm,直径8~15(~22)cm,表皮淡黄色至黄褐色,茎常3~5条,丛生,直立或斜展,无毛或被微柔毛,叶片矩圆形至狭矩圆状卵形,长8~15(~20)cm,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下延,全缘或具1~3对粗齿,具啮蚀状细齿,两面无毛;叶柄长1~4cm,两侧略扁压。花俯垂或斜展或直立,花梗长2~4(~8)cm,茎下部着生者长,逐渐向上而短,常被微柔毛或无毛;花萼钟状或漏斗状钟形,长2.5~4cm,外面被微柔毛或近无毛,脉劲直,裂片宽三角形。顶端急尖或钝,其中1~2枚较大且略长;花冠钟状或漏斗状钟形,紫色或暗紫色,长2.5~3.5cm ,内藏或仅檐部露出萼外,花冠筒里面被柔毛,裂片半圆形;雄蕊长为花冠长的1/2左右;雌蕊比雄蕊略长,花盘淡黄色,蒴果球状或卵圆状,直径约2cm,果期萼增大呈囊状,长约6cm,包被果实;果梗增长6~8cm。
2.铃铛子(东莨菪):多年生宿根草本,高50~120cm,全株密被绒毛和星状毛。根粗状,圆柱状,黄褐色,长25~40(~50)cm,直径6~12cm。叶片卵形至椭圆形,长7~15(~22)cm,宽4~7(~11)cm,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下延,全缘或微波状,叶面通常无毛,背面密被星状毛及微柔毛;叶柄长8~20mm,上面具槽。花单生,俯垂,花梗长1~2.5cm,密被星状微柔毛;花萼钟状,长约3cm,脉粗且显著隆起成扇折状,外面密被柔毛,裂片长短、大小均不相等,其中1~2枚较大,宽三角形,顶端急尖或钝;花冠钟形,浅黄绿色或裂片带紫色,长约3.5cm,外面被柔毛,里面仅冠筒中部以下被柔毛,基部无紫斑,通常仅檐部伸出萼外,裂片半圆形,边缘常具不规则的细齿;雄蕊长为花冠的1/2左右;子房上位,二室,卵圆形,花柱与花丝等长,柱头盘状,黄白色。花后花萼膨大,包被果实。蒴果球形或卵圆形,顶端开裂。种子黑褐色,略呈不规则的扁圆形。
3.三分三:多年生宿根草本,高1~1.5m,全株无毛。主根粗壮,有少数肥大的侧根,根皮黄褐色,断面浅黄色。叶片纸质或近膜质,卵形或椭圆形,长8~15cm,宽3~6cm,生于下部者更大更长,顶端渐尖,基部楔形,微下延,全缘或呈微波状;叶柄长5~10(~15)mm。花梗长1~3cm,花萼漏斗状钟形,长3~4cm,萼齿4~5,狭三角形,不整齐,其中有2(~3)枚极长且大;花冠漏斗状钟形,淡黄绿色,初时仅檐部露出萼角,以后伸出花萼约1倍,长2~3(~4)cm,裂片半圆形,顶端圆形,基部近耳形,边缘常有不规则的细齿,花冠筒里面被柔毛,近基部具5对紫斑;花期后花萼伸长,包被其果。蒴果近球形,果萼长为果的1倍左右,长3.5~4.5cm,紧包果,脉粗,隆起;果梗长5~7cm,下弯。
4.赛莨菪:多年生宿根草本,植株高50~90(~120)cm。根粗壮,黄色至黄褐色,有苦、涩味。茎常分枝,绿色,有时带浅紫色。叶互生,叶片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6~15cm,宽3~6cm,顶端急尖至渐尖,基部楔形或微下延,全缘或微波状;叶柄长1~2cm。花单生于叶腋,俯垂,花梗长2~4cm;花萼钟状,革质,长约2cm,有不规则的5浅裂,常因花冠强烈伸展被撑破为1~2深裂,脉不明显;花冠钟状,浅黄绿色,长约4.5cm,檐部具5浅裂,裂片不甚明显,背面具浅紫色条纹,里面于花丝基部两侧具暗紫色斑;雄蕊5,着生于花冠基部,花丝近等长,长为冠筒之半;花盘浅黄色;子房圆锥状或近球形。蒴果球形,盖裂,被宿存萼紧包果实,顶端紧缩,果萼厚革质。
动植物资源分布
1.山莨菪:产于西藏东部、青海、甘肃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 2.铃铛子(东莨菪):产于西藏东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印度、尼泊尔、不丹亦有分布。 3.三分三产于云南西北部。 4.赛莨菪:产于云南西北部及四川木里。
动植物生态环境
1.山莨菪:生于海拔3000~5000m的山坡谷地,肥沃草滩,灌丛林缘,宅旁,农田附近。 2.铃铛子(东莨菪):生于海拔2800~4200m的草坡、林间、山地、溪旁。 3.三分三生于海拔2750~3000m的山坡、林缘。 4.赛莨菪:生于海拔3000~3600m的草坡,林缘灌木丛中或稀疏林下。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1.山莨菪:花期6~7月,果期7~9月。
2.铃铛子(东莨菪):花期6~7月,果期7~9月。
3.三分三花期6~7月,果期7~9月。
4.赛莨菪:花期6~7月,果期8~10月。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药用部位
以根和种子入药。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根呈圆柱状、圆锥状,长25~65cm,径5~15cm;或块片状、圆片状,表皮黄褐色或棕黄色,皮孔明显,质韧,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类白色或淡黄色,可见散在的纵向裂隙;块片呈长短圆形或类圆形,长10~25cm,径6~18cm,厚1cm左右,皱缩不平。味苦、涩。种子圆形或肾圆形,略扁平,棕褐色,长3~4mm,气微,味苦。
显微鉴别:山莨菪根(直径2cm)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黄棕色扁平细胞。皮层狭窄,由10数列切线向延长的薄壁细胞组成。中柱占根的大部分,散布有异型维管束,间断排列而成多环,最外环维管束为双韧型,外侧韧皮部发达,木质部内侧也有少数筛管群,束内和束间形成层均较明显;以内数列维管束的形成层不明显,多数的木质部在外侧,韧皮部在内侧,也有外韧型或双韧型的;导管多3~7个成群;射线细胞数列,多径向裂隙。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和草酸钙砂晶。
粉末鉴别:山莨菪根粉末:浅黄色,淀粉粒众多,单粒,圆形、椭圆形或盔帽形,径5~16μm,层纹不明显,脐点多星状,裂缝状,飞鸟状,复粒由2~3粒集成。草酸钙砂晶众多,三角形或棱形等,长2~7μm,导管多网纹,径11~91μm,薄壁细胞内含淀粉粒。
中药化学成分
山莨菪是一种生物碱高含量的植物,野生于青藏高原,苏联在1955年进行了培植等研究,1963年V.S.Sokolov和A.W.Aleksandrora报告均含有托品类生物碱5种,其地上部分含总生物碱为2.93%(干重);根含总生物碱为2.63%;在花初开时期含0.4%的莨菪碱(L-hyoscyamine,C(17)H(23)O(3)N)及0.26%的东莨菪碱(L-scopolamine,C(17)H(21)O(4)N)。在1965年吴正贵,方起程从中分离出生物碱——山莨菪碱(6(s)-hydroxyhyoscyamine,anisodamine,“654”,C(17)H(23)O(4)N)。在1975年4月又从其中发现一种生物碱,是东莨菪碱的羟基衍生物,羟基结合在莨菪酸的环上,称为樟柳碱(Anisodine,“703”,C(17)H(21)O(5)N),及红古豆碱(Cuscohygrine ,bellaradine ,C(13)H(24)ON(2))、去水阿托品(atropamine,apoatropine,C(17)H(21)O(2)N)。另外,其地上部分还含有黄酮类、香豆精和酚羧酸类等。
理化性质
理化鉴别:取干燥粉末1g(根粉过60目,茎粉过40目)放入50ml具塞锥形瓶中,用氨水0.3ml浸润,15min后加入氯仿20ml,室温浸渍过夜,滤过。滤液供作以下试验: 1.取上述滤液5ml放蒸发皿中,置水浴锅上蒸发至干,加入发烟硝酸数滴,继续蒸干,残渣显黄色,加无水乙醇1~2滴及氢氧化钾1小滴,即显紫堇色。(检查紫尿酸铵) 2.取上述滤液5ml,浓缩至小量,供作点样,进行薄层层析。吸附剂为氧化铝(中性200目,活度Ⅱ级--Ⅲ级),展开剂为二甲苯-丙酮-无水乙醇-二乙胺(50∶40∶10∶0.6),展距20cm。显色剂用改良碘化铋钾试剂-碘化钾试剂(1∶1)。
中药化学鉴定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炮制方法
中药剂型
丸剂,散剂。
中药制药工艺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1.山莨菪碱的药理作用:(1)山莨菪碱抗休克作用的机制在于它能在细胞水平上保护细胞,提高细胞对缺血性缺氧的耐受性,从而稳定溶酶体和线粒体等亚细胞结构,减少溶酶体酶的释放和休克因子的产生,因而减轻或防止休克过程向不可逆发展的倾向。山莨菪碱具有明显的钙拮抗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其细胞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山莨菪碱可延长大鼠的休克代偿时间,提高休克动物回输血液后的平均动脉压。同时显著降低休克大鼠血浆组织蛋白酶D 的活性和肝溶酶体的游离酶活性,使游离与结合酶活性之比维持在接近正常的水平。山莨菪碱对溶酶体的保护作用亦可能是其抗休克作用的机制之一。尚能轻度扩张麻醉脑皮层血管的细小分枝,还能减弱肾上腺素的缩血管作用。用脑血流图观察表明,山莨菪碱能增加脑血流量,并改善脑血管的阻力。
用山莨菪碱治疗高原性水肿,20~40mg/次静脉滴注,每15~30min一次,2~4次即可治愈。这可能是因为山莨菪碱有扩张肺血管作用,降低了肺静脉和肺毛细血管压力,从而减少了浆液由毛细血管渗出至肺间质和肺泡内,使肺水肿缓解。大剂量山莨菪碱治疗对油酸所致肺损伤有较好疗效。推测系通过减少白细胞聚集,抑制溶酶体酶及组胺释放等,从而减轻肺水肿,可能是其保护作用的一个环节。
(2)山莨菪碱对大白鼠条件反射有抑制作用。又具有对抗由于注射震颤素引起小白鼠的全身震颤;较大剂量的山莨菪碱对不麻醉的脑电活动有明显影响,脑电图表现为持续性高幅慢波,海马回节律消失,脑电惊醒反应亦不存在,上述中枢作用指标较阿托品弱6~20倍。一般对动物行为无明显影响,部分动物较给药前更安静,甚至瞌睡。大剂量很少出现动物行为兴奋。可见山莨菪碱的中枢作用较小。
(3)具有外周抗胆碱作用,能对抗乙酰胆碱引起的肠及膀胱平滑肌收缩和血压下降,并使在体肠管张力变弱,作用强度与阿托品相似,但中枢兴奋作用、抑制唾液分泌作用(较樟柳碱弱)及扩瞳作用(为阿托品的1/10),均较阿托品为弱;阿托品和山莨菪碱均能对抗和缓解有机磷对动物引起的中毒症状,即均能提高敌百虫对小鼠的LD(50) 。抗E605的作用,山莨菪碱似强于阿托品。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实验表明山莨菪碱能改善在体动物病理状态下的纤毛活动能力,促使寒冷性气管炎动物模型气管内腺体增生的恢复,其作用主要是影响大鼠外周神经(气管内)乙酰胆碱的含量,该作用是与临床上有显著的祛痰作用相一致的。
(4)大鼠静脉注射后,24小时排出药物约39%,无积蓄作用,口服吸收为注射的三分之一。药物迅速自体内消失,一部分自肾排出,另外可能有半量以上的药物在体内转化成无效物质。
2.樟柳碱的药理作用:(1)对循环系统有作用。对离体心和兔心具有增强收缩力的作用,低浓度作兔耳灌流时,表现为血管扩张,随着浓度加大,血管主要表现为收缩,这种作用似与血管本身的机能状态有较大的关系。青海省医学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研究证明,樟柳碱有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樟柳碱亦能轻度扩张麻醉兔脑皮层血管的细小分枝,减弱肾上腺素的缩血管作用,脑血流图观察显示,樟柳碱能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血管的阻力。
樟柳碱有对抗乙酰胆碱引起的血压下降的作用。低剂量时,对血压无明显影响,高剂量时则可引起家兔血压下降,对颈动脉窦中枢性加压反射有抑制作用,可引起家兔呼吸频率与心率增加。
(2)中枢作用表现为对脑电的影响。对抑制震颤素的镇痛作用以及对抗槟榔碱震颤的作用强度与阿托品近似或约小1倍,较东莨菪碱的作用则约小19倍,对大鼠回避性条件反射的作用较以上二药均弱。
(3)具有外周抗胆碱作用。在麻醉狗、离体兔肠均有显著的外周抗胆碱作用。能解除大鼠离体回肠的痉挛性收缩,樟柳碱与山莨菪碱的作用强度相似,而东莨菪碱则强8倍。散瞳作用,其作用强度樟柳碱是阿托品的1/2。对抗毛果芸香碱的唾液分泌作用,其作用强度较阿托品弱。对抗有机磷农药中毒,樟柳碱用于小鼠乙酰甲胺磷中毒,与阿托品有相似的缓解作用。5~10mg/kg时有预防豚鼠组胺性哮喘的效果,平喘作用强度约为阿托品的1/2。
药代动力学
毒理学
1.山莨菪碱:
每日对狗皮下注射2mg/kg,连续二周,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均在正常范围内,血象亦无特殊变化,活动、食欲亦正常;个别超过剂量的病人,可出现类似阿托品的中毒症状,面潮红、高热、呼吸和心跳增快、谵妄、躁动、神志不清,必要时以毛果芸香碱解毒;对小鼠的LD(50)(mg/kg):腹腔注射为350~430,静脉注射为123.3,而阿托品分别为226和97.7;由此可见,山莨菪碱的毒性较阿托品小、副作用更少,而且有选择性高的优点。
2.樟柳碱:
兔和狗的亚急性毒性试验表明,0.5~3.0mg/kg肌注,连续一个月,对肝、肾功能、血象以及内脏病理检查未见有明显毒性,但给猫腹腔注射2.5~4.0mg/kg和给狗肌注2.0mg/kg后,动物出现兴奋及行为异常,表现行走摇晃、撞墙,这一现象可能与瞳孔迅速扩大有关,也可能由中枢作用所引起,小鼠的LD(50)(mg/kg):皮下为1547.5,腹腔为997.7,静脉为363.1,均较同条件下测定阿托品的毒性小4~6倍。
药物筛选
新药的临床评价
实验动物的品种
大鼠,小鼠,犬,兔,
方剂组成
药物和剂量
药物配伍
方一:山莨菪根浸膏,麝香安息香诃子,齐当嘎,马蔺子。 方二:山莨菪根(煅炭),牛尾蒿,麝香。 方三:山莨菪种子。
药性
甘、辛,温。
归经
功效
杀虫,镇惊,解毒。
性味分类
主治
用于虫病、疔疮、皮肤炭疽病、癫狂等症。
用法用量
配方或单用,用饮片或熬膏,亦可鲜用捣烂,外用治疔毒。
用药忌宜
不良反应及治疗
选方
方一:山莨菪根浸膏500g,麝香3g,安息香9g,诃子6g,齐当嘎3g,马蔺子3g。将以上药研细加入山莨菪浸膏中,搅拌均匀,炼丸至豌豆粒大。治炭疽病、蝇蛆病、疔疮肿毒、感染性溃疡恶疮、蛔虫病,每晚服用1丸,或用温开水化开外敷,孕妇忌服。
方二:山莨菪根(煅炭)30g,牛尾蒿15g,麝香1g。研细。治内脏炭疽病、炭疽败血症脑膜炎。一次2~3g,一日1次,冲服。
方三:山莨菪种子研细备用。治风火牙痛、虫牙痛。每次取少许塞于痛牙牙缝间。
临床运用
1.感染中毒性休克:对暴发型流脑、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等所致的休克,山莨菪碱、樟柳碱和东茛菪碱都有较好的疗效。要逐步增加剂量,一般看到眼底血管痉挛缓解、甲皱循环改善;也可看到病人面色由苍白转为红润、血压升高、呼吸好转等,是为发生疗效的体现。
2. 神经系统疾病:山莨菪碱及樟柳碱对偏头痛型血管性头痛疗效较好,对脑梗塞脑血栓形成及供血不足和炎症(感染性脊髓炎、感染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炎等)引起的急性瘫痪,也有一定的疗效。
3.静脉复合麻醉:樟柳碱静脉复合麻醉适用于手术时间较长的大和中型手术,其麻醉强度较东莨菪碱弱,但对瞳孔、心率、血压和排尿等方面的副作用也比东莨菪碱少,且安全度大。临床应用时可先静脉滴入冬眠合剂,然后静滴樟柳碱或东莨菪碱。
4.眼科:山莨菪碱或复方樟柳碱(加1~2%普鲁卡因)局部注射对视网膜血管痉挛、中心视网膜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疾患有效。
5,眩晕:山莨菪碱、樟柳碱、东莨菪碱均有抗晕、防晕的效应。樟柳碱较东莨菪碱的副作用小,毒性低。
6.高原肺水肿、肺咯血和支气管哮喘:均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7.其他:可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胆道痉挛以及急、慢性胃肠炎、肠官能症、胆道蛔虫症、胆石症等引起的疼痛,也曾将山莨菪碱用于病毒性肝炎急性胰腺炎和阑尾炎,樟柳碱用于癫痫持续状态,都有一定的疗效。东莨菪碱也可用于抢救暴发型脑膜炎球菌败血症休克等和有机磷中毒、震颤性麻痹、狂躁性精神病等;又用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坐骨神经痛流产、妊娠中毒症、羊水栓塞症、产后伤风、出血性小肠炎以及输液输血的发热性反应等疾患。
各家论述
考证
唐冲始载于《月王药诊》。相继在《四部医典》、《如意宝树》等著作中均有记载,《晶珠本草》记载:“唐冲分为黑、白、花三种。即唐冲那保(黑莨菪)、唐冲嘎保(白莨菪)、唐冲浪荡则(花莨菪)。其功效杀诸虫。可治黄水病、胃病、肾脏病、炭疽病、癫狂病”。唐冲那保的别名有都唐冲木、都高洛、肖赤、唐早合巴、札介东苟等。《图鉴》称:唐冲那保根很大,茎分九枝,叶黑而厚,状如鹞翅;花紫黑色,有毒,叶、花在地下芽中就形成,因而又称为“唐早合”;果荚厚而硬,袋状;种子扁小,肾形,黑色,杀虫,治皮肤炭疽病、痈疖疔毒。
药物应用鉴别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