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汉语拼音 |
qian cao teng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地上部分。
|
动植物形态 |
茜草,多年生攀援草本。根数条至数十条丛生,外皮紫红色或橙红色。茎四棱形,棱上生多数倒生的小刺。叶四片轮生,具长柄;叶片形状变化较大,卵形、三角状卵形、宽卵形至窄卵形,长2-6cm,宽1-4cm,先端通常急尖,基部心形,上面粗糙,下面沿中脉及叶柄均有倒刺,全缘,基出脉5。聚伞花序圆锥状,腋生及顶生;花小,黄白色,5数;花萼不明显;花冠辐状,直径约4mm,5裂,裂片卵状三角形,先端急尖;雄蕊5,着生在花冠管上;子房下位,2室,无毛。浆果球形,直径5-6mm,红色后转为黑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
|
资源分布 |
茜草藤Herba Rubiae Cordifoliae产于四川、江苏、上海、浙江等地。自产自销。
|
生态环境 |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夏、秋季采集,切段,鲜用或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干燥茎下端粗约3-4mm,呈圆形,外表面淡紫红色或棕红色;上端茎呈四方形,枯绿色,茎的棱上有粗糙细毛刺。体轻,质脆,易断,断面平整,内心色白而松。茎节上轮生叶片,叶柄及叶背中肋上均有倒刺毛。叶多脱落。气微,味微苦。 以条均匀,外皮红紫,内心黄红者为佳。
|
中药化学成分 |
全草含茜草萜酸(rubifolic acid)及茜草香豆酸(rubicounlaric acid)。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软,切段,干燥,筛去灰屑。 饮片性状:为茎、叶混合,呈段状。茎方柱形,皱瘪灰绿色,有明显的4条纵棱,棱上疏生倒刺,切面白色或中空。叶灰绿色或红褐色,上表面具粗糙毛,下面脉上及叶柄有倒刺。气微、味淡。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苦;凉;无毒
|
归经 |
心;肝;肾;大肠;小肠;心包经
|
功效 |
止血;行瘀
|
功效分类 |
止血药;行瘀药
|
主治 |
吐血;血崩;跌打损伤;风痹;腰痛;痈毒;疗肿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
用药禁忌 |
《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凡血虚发热泄泻无瘀滞者均忌用。"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Herba Rubiac Cordifoliae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RubiacordifoliaL.
|
科属分类 |
茜草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