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卢达民局长在卫生系统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学科带头人”代表交流发言
切实发挥学科带头人应有的作用
(桐乡市第二人民医院 姚惠亚)
从事农村社区卫生服工作满20年代表发言
二十年如一日 为乡镇医疗卫生事业辛勤耕耘
(濮院镇中心卫生院 沈建根)
单位人才工作经验交流
以培养业务骨干为重点 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创业创新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嘉兴市康慈医院)
打造高素质队伍 实现人才兴所战略
(桐乡市卫生监督所)
“医坛新秀”代表交流发言
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 青春的事业在于创造
(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陆建洪)
拳拳医者心 悠悠天使情
(桐乡市中医医院 唐袁虹)
社区医生代表交流发言
一步一个脚印 做好社区公共卫生工作
(石门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施琴华)
附:桐委〔2010〕14号文件
关于加强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的若干意见
【编者按】12月20日,全市卫生系统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卢达民局长作重要讲话,对卫生系统下阶段人才工作进行部署并提出了工作要求。会议表彰了卫生系统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医坛新秀、从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满20年卫技人员;获奖代表、有关单位及个人进行了交流发言。现将卢达民局长的重要讲话和有关单位、个人的交流发言汇编成《桐乡卫生》专刊,以便大家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
卢达民局长在卫生系统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实施人才强卫战略 保障群众生命健康
一、简要回顾我市的卫生人才工作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卫生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人才资源作为卫生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大力实施人才强卫战略,逐步建立完善了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培养造就了一支德艺双馨的卫生人才队伍,为保障全市人民生命健康作出了积极贡献。
——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始终把人才引进、招聘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重点引进紧缺人才和创新人才,逐年加大医学院校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力度,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开始,我们创新人才招聘方式,采取医疗卫生单位组团赴省内外医药院校直接招聘,真正做到了主动出击、上门招聘,抢得了人才招聘的先机,不仅增加了招聘数量,更是提升了人员质量。两年来,全市卫生系统累计招聘编内人员338名,其中硕士29名;引进副高以上专业人才10名。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加大了优秀编外人员进编力度,今年更是突破了往年只在护理人员中实行编外进编的格局,进一步扩展到社区医生,编外人员进编数量从2008年的14人提高到2009年的19人,今年更是达到了42人,其中护理人员29人。此外,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妥善解决乡村医生的养老生活保障问题,进一步完善了基层卫生队伍的进退机制。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为加快人才培养步伐,我们制定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重点实施了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领雁工程”和“青蓝工程”。目前,卫生系统第三轮首批10名学科带头人、30名学科骨干、40名医坛新秀已经评选产生,并启动实施了业务骨干带教青年卫技人员工作。针对社区卫技人才紧缺的现状,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定向委培的力度,继去年“订单式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8名后,今年又定向委培22名。此外,我们还与温州医学院联合办学,在市卫校开设首届临床医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招收学员32名。通过以上措施,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卫生人才梯队,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整体水平。
——建立人才使用机制。引进培养人才,最终的目的是使用人才。在人才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用为本”,首先是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将他放在合适的岗位上,用其所长,给各类人才营造发挥作用的平台和空间,特别是充分发挥优秀引进人才的作用,如吴崇学、马卫琴等都已成为所在医院的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为桐乡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其次是根据人才的业绩和贡献,给予相应的待遇,工资奖金分配向重点学科和学科骨干倾斜。对贡献突出,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人才,不拘一格,大胆任用到重要岗位。再次是完善激励机制,设立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点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奖励等,并对各医疗卫生单位招聘相应标准高校应届毕业生并进编的,给予单位一定的奖励。
由于我市卫生人才工作的不断加强,人才强卫战略的有效实施,全市医疗卫生整体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近年来,我们相继开展了心脏破裂修补术、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等新技术、新项目,成功战胜了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疫情,全市未发生重大公共卫生和食品卫生事件,为顺利创建浙江省首批卫生强市作出了积极贡献,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卫生保障。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离各级领导、广大群众和履行职能工作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从卫生人才队伍的现状来看,我市卫技人员总量不足,主要表现在千人卫技人员数、千人执业医师数、千人注册护士数等人才发展的主要指标都落后于浙江省、嘉兴市的平均水平,特别是能挑大梁的人不多;卫生科研能力总体低下,学科专科建设亟待加强,主要表现在辐射面不够广、知名度不够高,导致一些不该外流的病人外流,群众要求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呼声居高不下。从卫生人才工作的进展来看,由于基层条件艰苦、工作环境较差、业务提升较难等因素,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的现象比较严重,社区卫技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人才短缺的问题更为突出,并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解决。存在这些的问题和差距,分析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部分单位没有真正意识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对见效周期长的人才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没有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个基础性工作、根本性措施来抓。二是工作落实上的问题,部分单位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还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会议上,没有真正潜下心来摸清情况,加强调研,狠抓落实。三是务求实效上的问题,个别单位的医疗开放合作项目仅停留于表面,实质性进展不大,提升质量的办法不多;还有少数市级医疗机构,在下派专家帮扶基层、免费接收卫生院人员进修等方面还做得不够。
总结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工作。当前,在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强化落实,加快推进卫生人才工作,是我们卫生行政部门、各医疗卫生单位和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研究部署下阶段的人才工作任务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卫生人才工作的重要性
第一,做好卫生人才工作,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根据上级医改精神,市委、市政府提出:完善“四大体系”,创新“九项体制机制”,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是医改的主力军,卫生人才队伍是“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是“建立人才保障机制”的重要内容。我市三年五改革的27项医改任务中,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是相对滞后的一个项目,也是难于在短期内迅速改变的一个项目。为此,我们只有抓住人才队伍建设这个关键环节,才能促进卫生事业发展,才能提供人民群众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才能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
第二,做好卫生人才工作,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根本保证。随着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的能力不断增强。但疾病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威胁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无论是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还是完善和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应对各种公共卫生问题,都迫切需要一大批卫生人才。当前,广大群众对健康更为关注、更加重视,对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我们的服务工作与群众的需要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只有切实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大批思想政治素质高、专业技术水平精的卫生人才,才能较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才能实现我们卫生工作的根本宗旨。
第三,做好卫生人才工作,是卫生事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现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卫生事业要发展,同样必须强调科学的发展观。近年来,我们深入实施市级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全市医疗卫生的硬件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特别是11月16日,市一院实现整体搬迁,我市的整体医疗条件又上了一个台阶。但要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光靠硬件还不行。我们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快以人才为支撑的技术、管理、创新等软件方面的建设,实现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也是各医疗卫生单位在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提高竞争力、保持有利地位的根本措施。
为此,各医疗卫生单位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强卫生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努力在壮大卫生人才队伍、提高卫生人才素质、优化卫生人才结构、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上狠下功夫,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能不断促进我市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卫生人才队伍。
(二)狠抓落实,全面推进卫生人才工作
一是招培并举,努力提升人才队伍素质。卫生人才是医疗卫生服务最重要的软件,也是近年来制约我市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切实转变观念,特别是单位“一把手”要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大局意识,切实加大人才招聘、培养力度。在人才招聘方面,组团赴省内外医药院校招聘的办法很好,今后要继续实施,进一步提高人员素质。前阶段,我市完成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定性定编工作,核定编制数得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下一步,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想办法把优秀人才、符合单位发展需要的卫技人员,当然也包括编外人员招聘进来,努力把千人卫技人员数、千人执业医师数、千人注册护士数这三个指标提上来,逐步缓解卫生人才紧缺的现状。在人员培养方面,要深入实施“领雁工程”和“青蓝工程”,建立健全师徒结对培养制度,充分发挥学科骨干的示范引领作用,切实加强中青年卫生人才梯队建设;要不断深化业务骨干对外合作交流,拓宽输送业务骨干培训学习的渠道,积极支持业务骨干外出进修;要鼓励和引导医疗卫生工作者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激励他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接受继续教育,积极参加在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要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工作,严格落实考核管理机制,真正做到与职称晋升等挂钩,逐步提高社区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是认清形势,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鉴于历史原因,再加上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的医疗开放合作战略,各市级医疗机构现已初步形成了各自的专科优势。下一步,各单位要在自身现有优势的基础上,扬其所长,实现优势互补和错位发展。市一院刚刚完成整体搬迁,要以创“三乙”为目标,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和规模优势,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尽快提升综合急诊急救能力,并选定几个优势专科加以重点发展,进一步扩大辐射面。市二院、三院、中医院也要巩固发展自己的专科特色,并承担各自片区的医疗卫生工作,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其它专科医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科优势,选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形成一定的亮点,并切实承担起自己的公共卫生指导职能。在深化医疗开放合作战略的过程中,各单位要理清思路,在稳定巩固现有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合作范围,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有新的突破。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而言,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和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定位已经很明确了,就是要全力抓好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三是统筹兼顾,努力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卫生事业要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也需要一定数量的复合型人才。从某种程度而言,当前我市卫生系统复合型人才比专业技术人才更为短缺。为此,我们要从服务群众的角度出发,从加强医疗机构管理的角度出发,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要拓宽干部选任渠道,大力提拔年轻干部,选派后备干部到基层一线锻炼,安排基层干部到上级单位挂职培训,着力培养临床与管理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要探索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密切联系的工作机制,强化交流协作,着力培养既懂医疗又懂公共卫生的复合型人才。要以实施“国家数字卫生项目”为契机,加大信息化专业人才的招聘力度,对卫技人员进行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着力培育一批精通信息技术和卫生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保证卫生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卫生示范县市工作的稳步开展。
(三)坚持三个原则,努力开创卫生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卫生工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织部分,抓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卫生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根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按照卫技人员总量与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相适应的要求,结合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卫生信息化建设、健康城市建设等多方面的需要,全面推进,突出重点,统筹抓好卫生人才工作,不断优化卫生人才队伍的专业结构,着力提升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二,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人才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一是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倡导人人作贡献、人人能成才的理念,做到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把卫生系统各类人员纳入人才工作的范围。二是要把促进入才的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放在首要位置,努力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尊重个性,鼓励创新,使各类人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逐步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和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三是要积极推行人性化管理,把人才工作的着力点放到搞好服务上来,想方设法为人才办实事,妥善解决好他们在工资、职称、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四是要落实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的“三个留人”要求,致力于营造留才、引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健全留才、引才、用才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必须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面加强卫生人才工作,关键在于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党管人才原则,是管规划、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体现到卫生人才工作上,就是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在党委、党(总)支部的统一领导下,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卫生人才工作的整体合力。在具体工作中,要注重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的联系沟通,积极争取理解和支持。按照“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要求,各医疗卫生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人才工作,把卫生人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方法,加大人才工作投入,加强责任落实和督促检查,确保卫生人才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同志们,事业要发展,关键在人才。我们要站在时代和历史发展的高度,进一步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努力开创卫生人才工作的新局面,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桐乡卫生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