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人才工作经验交流
以培养业务骨干为重点 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 袁树人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市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显得特别重要。下面,就市一院的人才工作,尤其是如何以培养和引进业务骨干为重点,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情况作一个交流发言。
二、加强业务骨干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不断增强,对医院技术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院在增加人才数量的基础上,十分重视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具体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主动出击招聘人才。近几年,医院多次赴湖北、西安、江苏、安徽及省内各医学院校招聘,累计招收研究生19名,本科生60余名,分布在全院各科,为医院不断输送新鲜血液。二是内部培养。从2006年开始,我院加大了在职研究生的培养力度,从医院内挑选业务骨干,参加在职研究生学习,已有3位同志浙江大学毕业,其中2位担任中层骨干,现有13位同志分别在浙大和温医进行在职研究生学习。三是每年在《健康报》发布人才招聘信息,对前来应聘的人员进行考核,择优录用,近年来共引进高级人才8名,其中2位担任中层骨干,为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三、加大培养力度,提高业务骨干水平。为了加强医院业务骨干建设,医院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养,切实提高业务骨干的技术水平。首先是送出去,我院把业务骨干“送出去”深造作为人才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每年选派10多名思想品质好,业务素质高的中青年技术人员赴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知名医学院校学习进修,回院后积极支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第二是请进来,每年邀请上级医院专家来院会诊近300人次,专题授课10余次。先后与浙医一院、浙医二院建立协作医院、开展远程会诊,今年又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建立了医疗合作中心,将对我院的人才培养构建更高的平台。第三,注重学术交流,不断更新知识。医院规定副高以上职称人员每年须外出参加一次学术交流,并回院讲学,积极开展教育查房。选择一类专业的业务骨干承担嘉兴医学院的理论教育任务,这对提升医院业务骨干的专业理论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业务骨干的积极性。近几年,我院除了重视人才招聘和引进外,更是在用好人才上下功夫,做到引得进,用得上。我院在用人机制上坚持“任人唯贤、公平择优、竞争上岗、能上能下”的原则。首先,每两年进行一次中层干部竞聘上岗,使新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医院中层干部或后备干部,尽可能做到选好一个带头人,兴旺一个科室,建设一个学科。第二,积极推荐业务骨干参加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感动桐乡卫生十大人物”等评选,并进行广泛宣传,给予充分的精神鼓励。第三,在物质奖励上每年投入人才经费不少于120万元,用于奖励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科研论文和学术交流,并在奖金分配上向业务骨干倾斜。第四,在思想上、生活上关心业务骨干,每年召开高级职称人才座谈会,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包括引进人才的家属随调、子女就学等问题,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人才的投入是赢得未来的战略性投入,人力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随着人才工作的不断深入,医院得到全面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学科建设明显加强,信誉度不断提高,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然而,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院在人才工作中做了一些工作,但离上级领导的期望,三级乙等医院的要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将不断努力,认真完善人才资源管理,把人才工作做得更好,为全市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创业创新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嘉兴市康慈医院院长 唐建良
一、2000~2010年人才队伍的变化情况
1.2000年,在编83人,中级职称10人,初级职称61人,无本科学历,无高级职称。
2.2005年,在编93人,副高职称1人,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68人,本科学历8人。
3.2010年,在编123人,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11人,中级职称45人,初级职称61人;硕士学历6人,本科73人(其中在读硕士10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65%。
二、主要措施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
当新世纪的曙光照耀大地之时,我院开展了“居安思危,有所作为”大讨论,最后形成了四个方面的共识:一是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二是确立三级乙等专科医院为共同愿景;三是发展精神科,开拓边缘学科;四是实施迁建工程。2007年底医院乔迁时,我院提出了“专科立院、科技兴院”战略,其核心是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科研学术为抓手,以人才队伍为关键。医院每五年制订发展纲要,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点规划,从2000年开始的本科计划,到2005年提出的硕士工程,现在又提出了下一个目标“博士工程”。我们认为,人才工作必须与医院建设发展相适应,全力做好从二级甲等专科医院到三级乙等专科医院的准备工作,以及下一个奋斗目标“三级甲等”专科医院的有关工作。
(二)创业创新,多管齐下
1.坚持请进来与派出去相结合。2008年,我院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建立协作医院关系,2010年成为嘉兴学院教学医院,由协作医院定期派员来院进行专家门诊、专家查房及业务培训辅导,加强业务培训及技术辅导。定期或不定期邀请省内外专家来院进行全院性讲座,多次举办浙北地区学术沙龙,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及时掌握行业动态。选送30余名业务骨干外出进修及参加省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
2.坚持专业人员与管理人才培养相结合。在积极组织全院科主任以轮换岗式培训方式赴省级专科医院培训学习的同时,先后组织中层干部40余人次赴连云港、杭州第七人民医院、湖州三院等省内比较有特色的医院考察学习,撰写考察报告,开阔视野,取长补短,更新观念。
3.坚持专业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在严格落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任务的基础上,鼓励在职学历教育,对取得高一级学历者进行奖励,2010年在读研究生达10余人次,促进了专业技术人员提高学历层次,不断更新知识。
4.坚持专科进修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规划,对优势专科在进修学习等方面给予倾斜,并根据患者需求和医疗机构发展要求,制定专科增设计划,细分专业类别,形成“院有专科、人有专长”的发展格局,促进专科人才的快速成长。
5.坚持科研与开发相结合。结合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和职称评审工作,在医院内部制定学术研究激励制度,鼓励医务人员发表医学论文、申报科研项目,促进专业技术人员向高、精、尖人才转变。
(三)健全制度,保障人才工作
1.建立健全用人机制。严格落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管理制度,对专业技术人员采取平时考核、年度考核、聘期考核相结合的管理,实行末名淘汰制,对考核不合格人员采取待岗措施,增强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危机感,提高了工作的主动性。
2.充分落实绩效工资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按照“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在经济责任制方案制定时向临床一线倾斜,向有特长有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倾斜,按绩取酬,奖优罚劣,合理拉开奖金档次,最大限度地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我院的人才工作纵向比成绩不小,横向比仍显不足。从实际工作需求来看,缺少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以及管理人才,需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为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在日常行政工作中,我十分重视人才工作,也注重言传身教,鼓励青年人成长成才。
首先,教育青年学会做人。培养年轻人,必须从培养为人道理开始,不管是在业务培训时,还是临床查房时,不断地传导做人为人的知识和体会,教育他们临床行医的要求,阐述德与才的关系,探讨奉献与索取的价值。激发青年人树立理想、追求事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医院文化氛围。十几年来,我院凝聚力保持良好,奋发有为的气息更加浓厚,树立了正气,消灭了歪风邪气。
第二,鼓励大家好好学习。以自己的亲身学习体会,让大家明白学习的目的。学习的目的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幼儿到工作前期,学习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学习;二是从工作开始的终身学习,是人活出生命价值意义的学习。在学习中掌握别人的知识,在学习中激发工作的智慧,在学习中享受快乐,并让自己成为文明的人。
第三,努力传授工作智慧。医疗卫生服务工作需要知识和技能,同时也需要技巧,那就是智慧。智慧又来自于理论和实践,如缺失良好总结或良好的思维能力,同样也不会有太多的智慧。为此,我要求大家转变心智模式,要时刻铭记:病人是我们的老师,临床医务工作者必然在临床长大的道理。观察深入了,理论联系实际了,不断总结提炼了,自然就增加智慧了。
第四,开展科研学术,加快人才成长。科研并非是专家的专利,年轻人更应开展科研学术,我院专门制定了科研学术奖励办法,每年开展院级学术评奖,并召开科技大会。五年来,带领青年医生开展了10多项课题研究,获得桐乡市科技进步二等奖4次,获得嘉兴市二等奖、三等奖及省厅科技二等奖各1次。今年,有6项课题由年轻医生担当负责人,目前课题进展良好。
至于一对一的带教,我的经验非常有限。今年初,我选择了来院工作的最后一名中专生,作为带教的对象。首先要改变他中专生的自卑心理,二是激发他的聪明才智,三是明确短期任务和中长期目标,四是布置学习和科研学术任务,五是关心爱护和支持。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位“小徒”已完成高质量学术论文三篇,其中一篇有望在中华级杂志发表;承担课题两项,其中一项已经获得中华精神科杂志社资助的2万元经费,进展顺利。恰巧卫生局推出“青蓝工程”,我有幸又带了一名浙江大学毕业的研究生,这样我们组成一个小型的科研团队,必将产生非常有价值的成果。对我来说,又多了一次学习和提升自我的机会。在“青蓝工程”中,我将努力工作学习,无私奉献自己的所学所得,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
打造高素质队伍 实现人才兴所战略
桐乡市卫生监督所副所长 赵学峰
我所自2002年成立以来,一直注重人才培养和队伍能力建设,通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载体,卫生监督人员的学历水平、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工作作风不断改进,实现了卫生监督工作和队伍能力建设的同步发展。
一、完善制度,注重队伍科学管理
(二)人事制度实行“三.三”制。“三.三”制是我所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执行的一项人事制度改革措施,即每三年开展一次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每年三分之一的卫生监督员轮岗,三年一个周期。“三.三”制是增强我所生机和活力、调动全员工作主动性、促进人员综合素质提高和保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一种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
(三)实施继续教育和科学研究奖励机制。我所把提高卫生监督员业务能力作为人才兴所战略的核心,每年制订学习培训计划,每月开展一次所内业务培训,由学科骨干分别授课;积极组织人员参加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类研修班。为改变人员学历整体偏低的状况,制订了继续教育奖励制度,对通过继续教育使学历得到提升的人员给予学费一次性报销,并对取得大专学历的奖励1000元,取得本科学历的奖励2000元。到目前为止,我所大专以上人员48人,达87%,其中本科以上人员38人,达69%。鼓励职工积极撰写科研论文,组织课题研究,实行科研论文及科技成果奖励制度。8年来,我所监督员在各级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篇,科研立项2项,其中《桐乡市制鞋作业基本卫生规范》获2005年度桐乡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基层食品微生物监测样品抽检问题探讨》获中国卫生监督协会首届“健康卫士杯”优秀论文奖。
(四)重视业务骨干培养。为解决现有业务骨干年龄老化、梯队建设落后、综合执法能力不强等问题,我所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出台了后备业务骨干选用培养制度和后备业务骨干评选办法,于2008年底首次启动后备业务骨干竞聘。通过宣传发动、自荐推荐、竞聘演讲、现场计票并宣布结果等程序,最终13名参与竞聘的卫生监督员中有5名当选,成为我所首批后备业务骨干。通过加强后备业务骨干的培养和管理,目前已有一名同志经过市级机关中层干部跨单位竞岗交流后担任新居民事务局办公室副主任,一名同志通过新一轮中层竞聘担任分所所长,其他3名同志也已成为科室业务能手,达到了举贤荐能的预期目的。
(五)开展内部稽查,严格行为规范。为全面规范卫生监督员执法行为,实行了卫生监督稽查制度,稽查内容包括执法行为、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今年,我所在行政处罚案件稽查方面重点开展了卫生行政执法“办案质量提升年”活动,对简易程序及一般程序案件每半年进行一次稽查结果通报。另外,每年聘请法制专家开展行政处罚案件评审和面对面反馈,并对优质案件进行表彰。
二、创新载体,重视人员潜能发挥
(一)开展主题讨论活动。数年来,我所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分别开展了“做一名合格的卫生监督员”、“权力观”、“我与相对人”、“我的岗位”等主题讨论活动。通过多层次讨论交流、撰写体会文章、举办演讲比赛等形式,全员树立了正确的权力观,懂得如何处理好与执法相对人的关系,形成了良好的职业操守,把监督执法融合在具体的指导服务之中。
(二)举办各类业务知识竞赛。为提高监督员业务水平,通过创新学习载体,搭建展示平台,每年开展一系列业务知识竞赛,如法律法规知识竞赛、PPT课件制作及讲课比赛、执法取证摄影比赛等,既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了监督员业务知识更新,又充分展示了监督员的智慧和才能。
(三)创设执法论坛,开展案例点评。2009年我所创立了卫生监督执法论坛,要求45周岁以下人员人均评一案或撰写一篇法制讨论文章;对重点案件采取多科室各自评案,创造一种“百家争鸣”的氛围,点评文章汇编成册,形成内部交流刊物《案例点评》。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点评,发现问题和不足,总结办案经验,丰富了点评人自身的理论水平,提高了执法能力。去年9月,我所提交的“某民营医院消毒质量不符合标准案”案例点评在全国传染病防治监督执法研讨会上被选为6件案例评析交流材料之一,代表浙江卫生监督系统在会上交流。
(四)举行应急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除了积极参加或观摩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演练之外,我所每年独立开展一次应急演练,演练形式包括实战演练、模拟演练及桌面演练等。通过演练不仅全面检阅了监督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同时有助于及时发现应急处置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丰富应急处置经验,提高应急能力和水平。
多年来,我所坚持人才队伍的科学发展,不拘一格,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全面提升全员综合素质,卫生监督工作卓有成效,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肯定。2007年,我所被评全国卫生监督先进集体,2008年被中共嘉兴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10年被评为嘉兴市服务民生满意站所,2009年医疗卫生监督科被评为“感动桐乡卫生”十大人物(团体)等,这些成绩和荣誉的取得,离不开人才兴所战略,离不开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今后,我所将继续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履行卫生监督职责,为保障全市人民卫生安全和健康权益作出新的贡献!
“医坛新秀”代表交流发言
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 青春的事业在于创造
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陆建洪
在大学时老师常说,医生职业如履薄冰,我们手里拽着病人的生命,责任重大,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我从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就决心做一名人民信任的好医生,潜心钻研,积极探索,不断追踪医学前沿,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挽救病人的生命。
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自己的知识和临床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刚开始的三年我几乎天天在医院,真的是以医院为重,以科室为家,仔细观察病情,虚心向前辈学习。每天晚上几乎都在医院,研读医学专科知识,不懂的向前辈请教,查资料,哪里有抢救病人就往哪里跑。刚开始心电图不太懂,我就利用休息时间到心电图室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刻苦学习心电图知识,尤其是把心电图室前辈们积累的那些特殊的心电图读片都看了,使自己有了明显的进步。在急诊科轮转期间,我发现很多心跳和呼吸停止的病人需要气管插管,当时都要请麻醉科,而麻醉科医生从科室赶到急诊室起码要等五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为了争取心肺复苏病人的抢救时间,我第一个学习并很快熟练掌握了气管插管,避免了要等麻醉科赶到现场气管插管而延误抢救时机,不但对自己是一个尝试及提高,而且使医院急诊科抢救危重病人的成功率也上了一个台阶。记得有一次,从乌镇送来一位喝了一斤氧化乐果的病人,来院时心跳和呼吸都没有了,连家属士都认为病人没得救了。但我想哪怕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尽百分百的努力。我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病人的心跳恢复了,再给予洗胃等治疗后,病人奇迹般生还了,这使我更懂得了时间对抢救病人的重要性。
1998年,医院成立了ICU,我是其中的一位成员,对于一个崭新的科室,有了很多的设备,孕育了很多新的技术。期间,我开展了心脏临时起搏、血液动力学的监测、漂浮导管等临床研究与应用,并做了大量工作,这些技术填补了我市医疗技术的空白,为抢救危重病人提供了技术保障,医院很多重症病人都集中到了ICU。对此我如痴如醉,有时为抢救一个病人,在病床前可能要守候一个晚上,很多濒临死亡的病人给救回来了,自己觉得无限的自豪。当时我还是一个住院医生,为了方便,医院的电话和家里的电话相连,有危重病人随叫随到。自己努力付出,救治水平有了飞跃式的进步。
2004年我前往上海中山医院进修心内科,回院后,独立开展了心脏永久起搏器的植入手术,结束了以往要依靠杭州大医院医生安装的历史;开展了恶性心律失常的救治,顽固性心衰的联合用药治疗,与浙医一院合作开展了冠心病的介入治疗等等,为桐乡的心血管病患者带来了福音。作为心内科介入医生,要吸收很多射线,要有奉献精神。在我们医院,当时的设备相对较差,为了救治病人,不得不在存在一定射线的环境下工作。记得有一次,为抢救一个心脏停搏和室颤的病人,我一边心肺复苏,一边做手术,还要不断地除颤。在当时防放射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我整整工作了五个小时,病人成功救治了。
医生是个终生学习的职业,2008年我取得了浙江大学的硕士学位。工作以来,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主编完成了《居民医疗指南》社区康复医学指导手册。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现在我在病人当中有一定的口碑。很多病人都慕名而来,很多病人一定要住在我管的病床上,科室里一半以上的病人都要我亲自查房。每周一的专家门诊都有很多病人在排队等候,每天查好房后,还有很多门诊病人到病房等我给他们看病,常常顾不上吃饭。另外,几乎每天都有别的科室的重病人要我会诊,我从不推脱。
有技术的医生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好医生,还要有爱心、责任心和良心,要有崇高的医德和社会责任心。工作以来,我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有人曾经说过,“医生分三等,三等医生把病人当路人,二等医生把病人当熟人,一等医生把病人当亲人”,我就是以救死扶伤为己任,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遇有危重病人抢救,随叫随到,加班加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我深深体会到农村病人的疾苦和不容易,把病人的每一分钱都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不管病人地位高低、贫穷或是富有,全部一视同仁。为了方便病人就医,我主动将电话号码告知需要求诊的病人,不管何时何地有何事,我都能给病人以满意的答复。
5.12汶川特大地震,震惊了寰宇。作为一名年青医生,一个党员,一名“白衣战士”,我迫切希望奔赴灾区尽救死扶伤的职责,能为骨肉同胞早一点出力。我第一时间主动站出来,接受挑选。最终,非常有幸,我成为了浙江省首批救灾重建医疗队员。我们医疗队五个人,来到青川的蒿溪乡,那里一片狼藉,物资非常缺乏。当时我们每天都吃方便面,住大帐篷。我们给他们送医送药,我们走遍了蒿溪乡的每一个村落,对当地人的生活情况、疾病谱、卫生防疫、小儿疫苗接种及卫生灾后重建做了大量工作,奠定了基础,为灾后无大疫、无大害作出了我们的贡献。我们还与当地人结下了不解的友谊,援建结束的时候很多老百姓自发的来送我们,临别一刻我们大家都哭了,真正体会了人间真情。这也为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段美好的回忆。
“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青春的事业在于创造”,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坚持的至理名言,为此我也赢得了很多荣誉,2010年被评为“桐乡市十佳青年”以及“桐乡市卫生系统第三轮首批医坛新秀”,这是对我青春的肯定。今后的路还很长,我将继续对医疗事业执着追求,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在默默奉献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