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公立医院转换机制加强管理改善
服务的实施意见
县区卫生局、二级以上公立医院:
为推进公立医院转换机制、加强管理、改善服务,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试点方案》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卫生事业,按照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以转换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为核心,坚持患者就医负担不增加、医务人员收入不减少的原则,实行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实施药品带量采购“三同步”,实施四项措施,建立五项制度,促进公立医院健康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
二、主要内容
1、严格控制药品占比。继续推进处方负面清单管理,坚持完善处方点评制度,并结合临床路径管理和诊疗规范,建立对价格高、用量大、非治疗辅助性等重点药品监控目录,对执业医师开具处方等诊疗行为实施统一网络监管,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逐年降低药品占比, 2015年,药品占比下降8—10个百分点。
2、严格控制耗材占比。继续扩大推进医用耗材网上限价交易品种和范围,完善医用耗材管理制度,降低耗材采购价格与管理成本。加大对高值医用耗材使用回溯检查力度,促进临床合理使用耗材,逐年降低耗材占比。2015年医用耗材占比下降3—5个百分点。
3、努力提高人员支出占比。在控制药品、耗材支出的同时,使医院人均收入水平在现有基础上有较大幅度提高,到2017年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比例达到40%。推进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建立基于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服务效果、患者满意度等绩效考核的收入分配机制,拉开收入差距,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提高服务效率。
4、严格控制门诊服务数量和时间。科学安排各科室出诊医师数量,确保医师有足够的诊查时间,力争做到预约诊疗患者及时检查。延长医生看病诊查时间,二级以上医院实行限号限时制度,除少数科室外,专家门诊每半天原则上不超过25号,平均看病时间不少于10分钟,普通门诊每半天原则上不超过38号,平均看病时间不少于6分钟。
5、建立以医疗联合体为切入点的分级诊疗制度。加快发展医联体试点,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医疗资源下沉。城市三级医院至少与1所县级医院、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联合体;城市二级医院至少与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联合体;濉溪县域二级医院至少联合3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建立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形成更加紧密的协同服务关系。引导医院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开展全科医疗服务,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严格执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结核病等重点疾病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诊疗规范,实行分级诊疗。
6、积极开展预约诊疗服务。建立完善统一的预约服务平台,全面推进分时段预约,多途径发布就诊时段信息,缩短患者在医院候诊时间。2017年住院患者分时段预约检查比例达到100%,门诊患者分时段预约就诊率不低于预约就诊患者的50%。二级以上医院预留一定比例门诊预约号源用于基层医疗机构转诊,每年至少提高5个百分点,实行“预约优先”。
7、建立以规范技术使用、合理控制费用、提高诊疗水平为着力点的临床路径管理与支付制度。坚持循证医学原则,推进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路径管理,减少治疗个体差异。对出径变异病种和疑难杂症治疗轨迹进行信息化全程跟踪分析,逐步规范并纳入管理。2015年所有公立医院均要开展临床路径管理,三级医院完成临床路径管理的病例数占出院总例数的15%以上,二级医院达30%以上,逐年提高比例。2017年三级医院50%的出院患者和二级医院70%的出院患者按照临床路径管理。
8、加强护理管理和服务。逐年提高医护比,医院病房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4:1。严格按照护理规范,开展责任制整体护理,为患者提供专业照顾、病情观察、治疗措施、心理支持、健康教育、沟通配合等护理服务。
9、积极探索改革支付方式。门诊按人头付费,住院按病种付费,急诊及疑难杂症按项目付费,专科及慢性病按床日付费等。到2017年公立医院50%以上住院患者实现按病种付费。
10、加强学科合作。完善多科学合作机制,加强对疑难杂症的会诊与评估,优化治疗方案,提高复杂病症的诊疗能力和水平,推动医学技术的规范使用,为患者提供效果良好、费用合理的个性化诊疗服务。
11、建立以信息化支持下精细化、专业化、社会化为重点的现代医院内部管理制度。在加快推进医院各临床业务应用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整合业务应用系统和综合资源管理系统(HRP),以强化人、财、物管理为重点,加强医院全方位、全时段、全员参与的精细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医院资源效能,整体提升运行效率。到2016年底,50%市级以上医院引入HRP系统。通过常规化管理,加强成本核算,降低运行成本,全市每床能耗逐年下降5%,2017年降至全国平均水平。探索医院床位弹性管理,集中统一调配,提高床位使用率。
12、强化医疗服务监管。建立健全市级临床质量控制中心,开展医疗常用技术和新技术应用质量评估和医疗服务质量控制评价,规范技术适用范围,防止不合理或滥用新技术。建立医务人员执业监管信息系统,实行执业医师代码唯一制,对医师诊疗行为实行全程监管,定期开展医师考核。完善医院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加强手术室、ICU、血液透析、CSSD等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和53种疾病控制输液监测,2017年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控制在每百人天40DDDs以下,其他类别医院达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指标。
13、大力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管理。对保安、保洁、洗衣房、停车管理、物流、污物处理和餐饮等后勤保障性服务与支持、辅助性服务,均可向社会购买服务。2015年医院后勤人员支出比例占医院总支出的比例下降10%以上,且逐年下降。
14、全面公开医疗服务信息。严格执行省卫计委制定的医疗服务信息社会公开各项制度,全市所有医院每月通过本单位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布就医指南、医药费用、服务质量、运行效率、群众满意度等指标,增加医疗服务透明度,增强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引导患者合理就医,接受社会监督。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公立医院公布医疗服务信息的抽查复核,聘请社会监督员、行风监督员对公立医院进行暗访,绝不允许弄虚作假、误导患者的行为发生,一经发现严肃查处。
15、开展医院管理信息公示。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开展医院管理和医疗质量评价活动,适时向社会公示医院管理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临床质量控制、医师考核评价等信息。市卫生局每季度向社会公示二级以上医院医疗服务等信息。
16、改善医疗服务环境和流程。改善就医环境,再造服务流程,设置醒目标识,提供就诊方位引导图。完善便民设施,开设自主预约、挂号、查询等,为患者提供饮水、应急电话、轮椅、纸、笔等服务,在门诊诊室、治疗室、多人病房设置私密性保护设施,完善无障碍设施。实行首问、首诊负责制,为行动不便的门诊、住院患者提供护送、陪检服务,为急危重症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实行先救治、后缴费。逐步推进统一的就医卡工作。
17、开展医院人文关怀。加强医务人员人文素质教育和培训,提高沟通能力和技巧,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加强与患者沟通,疏导并舒缓患者情绪。加强与住院患者或亲属沟通,每天不少于5分钟,及时告之病情和诊治情况。利用电话、电子邮件、信函等形式,加强出院患者随访。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探索开展危重患者终末期与临终人文关怀治疗与护理,缓解恐惧、减少痛苦、维护尊严。在医院成立社会工作部,加强医院社工和志愿者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充分发挥社工和志愿者在医患沟通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18、提高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合理安排医务人员作息时间,推行弹性排班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适当的防护设施,浓厚团队协作氛围,提高医务人员待遇,通过提高医务人员满意度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医务人员典型事迹,弘扬主旋律,增进社会理解,尊重医学规律,树立人文关怀的行业良好形象。
三、有关要求
卫生行政部门和公立医院要切实把转换机制、加强管理、改善服务作为深入推进改革的有效措施和重要抓手,遵循医学规律和市场规律,创新思路和方法,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机制。要把各项改革任务细化分解到具体单位和部门,明确责任分工,严格完成时限,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淮北市卫生局
2015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