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胡大一简介
胡大一,1946年7月生,心肺血管病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人事部和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7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1985—1987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院和芝加哥伊利诺大学医学院研修。率先在我国成功开展了射频消融根治快速心律失常技术,并向全国200多家医院以及日本、印度、越南等国推广应用,被誉为我国心律失常射频消融的创始人。最早在国内提出了心肺血管病急救绿色通道概念,开展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干预;首先在国内综合性医院成立了“心脏病中心”,实行“心血管内科与外科专家联合出门诊、联合查房、联合讨论病例”的服务模式,以提供规范、优质、快捷和系统服务,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费用,保护患者的利益;受国家卫生部委托,主持实施了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完成包括国家重大科研基金在内的课题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专著43部;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培养博士后研究生22人,博士研究生48人,硕士研究生45人,为五省市培养跨世纪人才6人,代培养研究生23人。主持召开国际会议50余次。为培养跨世纪人才,推动我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和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首都精神文明奖章、北京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奖、首都医科大学临床优秀教师称号、北京市先进科普工作者奖、“吴阶平-扬森医学奖”一等奖、全国防治非典型性肺炎优秀科技工作者,及联合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贡献奖荣誉称号。
现任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北京军区总医院心肺血管病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心脏病研究所所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心血管中心主任、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心血管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后任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健康协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北京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副会长。并担任《中国医药导刊》、《中国心血管病研究》、《心肺血管病论坛》主编,《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副主编;《中国医刊》编委会主任委员等。
2.王乐民简介
王乐民,男,1954年12月生, 原籍山东省黄县,中共党员,主任医师, 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3月—1982年8月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学士学位。1982年9月—1985年8月哈尔滨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86年4月—1990年3月日本东海大学医学部留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医学全在线网站www.med126.com
研究领域及方向:
肺栓塞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心脏疾病的康复
工作业绩:
长期从事心血管内科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在心肺血管疾病诊治、心脏介入、心脏康复等方面具有较深造诣。在国内率先开展急性肺动脉栓塞导管碎栓术、肺动脉造影、急性肺动脉导管溶栓等。率先开展下腔静脉滤器安装防治慢性肺动脉栓塞。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及非介入诊治工作,获新技术应用一、二、三等奖共十三项。阐述了aFGF促缺血性心脏病血管新生作用,在国内最早提出“药物性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新概念。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上海市重大项目、重点项目15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卫生部、省、市科技进步奖10项;发表论文100余篇(SCI收录3篇);主编专著6部;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人事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多次评为省、市特等劳动模范及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任《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医学杂志》等杂志编委。
联系方式:Wangleming2003@163.com 电话:66111289
3.陈义汉简介
陈义汉,男,1964年10月出生,江苏射阳人。199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得心血管内科学博士学位。2004年应邀作为客座教授,在美国凯斯大学附属医院心脏内科开展合作研究。陈义汉博士系同济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目前担任同济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所长、医学院人类疾病基因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和附属同济医院心脏内科副主任等职务。他是《Circulation》、《J Am Coll Cardiol》、《Cardiovasc Res》和《Hum Genet》等国际权威刊物的审稿人,担任国内多个学会或刊物的理事或编委,包括《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常务编委和《中国分子心脏病杂志》编委等。他是国际知名心脏病学者。
陈义汉教授长期从事心脏内科学临床工作和基础研究,临床特长为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和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研究方向为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和干预策略。在医学基因组学和心脏病学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然而,其发生机制并不清楚。1998年12月—2003年1月,陈义汉博士课题组和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课题组合作,通过定位、定位候选和功能研究,发现人类第11号染色体11p15.5区域的心脏钾通道编码基因KCNQ1变异导致家族性心房颤动的发生。该项成果的主要科学发现如下:1、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心房颤动的遗传起源,揭示了心脏钾通道分子变异可以导致心房颤动; 2、揭示了心房颤动的两个细胞电生理学机制;3、证明一个钾通道基因可以涉及多种心律失常;4、显示心房颤动存在遗传异质性,即心房颤动存在不同的分子遗传学基础。2003年2月—2004年9月,陈义汉教授率领团队,在较大数量的心房颤动家系和原因不明的心房颤动病例中筛查心脏钾通道分子变异。他们发现第21号染色体上的KCNE2基因发生了变异。通过细胞电生理学技术,他们发现该突变体对背景钾电流具有“功能获得”性效应。这种“功能获得”性突变可能通过缩短心脏动作电位间期和有效不应期,启动和维持心房颤动。该项研究的科学贡献:发现了第二个心房颤动致病基因;确立了钾通道是心房颤动发生的重要的分子基础。2003年2月—2004年12月,通过同样的技术手段,陈义汉教授团队发现了第三个心房颤动致病基因。该基因编码人类心脏内向整流钾通道Kir2.1。该通道的外向和或内向电流的增大可能最终导致心房颤动的发生。这项工作的科学贡献:发现了第三个心房颤动致病基因;揭示了心房颤动的第三个细胞电生理学机制;提示Ik1(一种内向整流钾通道电流)样电流可能是心房颤动的重要离子流基础。《Nature》和《Science》杂志对他们的工作发表新闻和评论,医学和心脏病学领域权威刊物《JAMA》、《Circulation》和《JACC》等也发表新闻或评论。国际上认为该工作是心律失常研究领域一个重大发现。
陈义汉教授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计划项目”等。先后发表论文50多篇,标志性成果发表在《Science》(即美国《科学》杂志)和《Am J Hum Genet》(即《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等国际权威刊物上。他申请了三项国家发明专利。他主持的工作还被评为2003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国内十大医学新闻”和“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过2004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陈义汉博士也曾获得过“中国青年科技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上海市优秀人才”、 “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和“上海医学领军人才”等荣誉或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4.李新明,男,1962年4月出生,籍贯江苏,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中共中央组织部专家局管辖专家。同济大学内科学(心脏病学)研究生导师。1989年大连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曾留校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科、引进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等医院工作,历任任主治医师、副教授、教授。1998年—1999年在德国ESSEN大学医学院心脏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1999年荣获全国百佳医生称呼,2001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现任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业务副院长。
学术兼职: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学组成员、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手术队演示专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介入治疗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兼预防工作组委员。作为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手术队表演专家,近年来两次被中华医学会评为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技术推广突出贡献专家称号。长期担任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长城国际心血管病学大会和中华医学会介入心脏病学论坛大会的学术委员、SCC(南方国际心血管病管病学大会)联合主席和OCC(东方心脏病学会议)坛主。连续担任《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心血管病学杂志》《中华高血压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国循环研究杂志》和《国际心血管病学杂志》等多家专业杂志的编委。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
主要的临床与科研成绩:近年在介入心脏病学、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的临床、介入治疗和心血管病相关基础研究领域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等1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在国内首创了《二尖瓣病理形态特征记分法》、《交界裂开诊断标准》、《改良的房间隔穿刺术》、《合并左心耳血栓的二尖瓣球囊扩张术》、《经房间隔穿刺行左侧旁路射频消融术》、《PTMC联合PDA封堵技术》、《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优选技术》、《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和急诊易化介入治疗优选技术》、《冠状动脉严重多支血管病变血运重建优选技术》、《急性冠脉综合征易损斑块的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技术和介入治疗技术》和《经房间隔穿刺左心耳造影术和左心耳封堵技术的可行性研究》等技术与理论研究。近年在《BIOLOGICAL ABSTRACTS》、《中华心血管病杂志》、《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中国超声医学杂志》等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从1989年开展了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三尖瓣球囊扩张术的临床和相关研究,成为我国最早开展此项技术的五家单位和专家之一;1990年在国内开展了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成为国内最早常规开展此项技术的单位和专家之一;1991年在国内较早开展了快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成为国内常规开展此项技术的专家之一;1994年在国内较早开展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1998年在国内最早开展了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经皮间隔化学消融术;1999年在国内较早开展了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和继发孔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二尖瓣球囊扩张术联合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2002年在国内最早开展了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治疗冠心病和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目前已经完成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以及快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5000余例。连续十余年在中华医学会、全国和国际介入心脏病学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担任大会主持和做手术表演数十次。3次获中华医学会优秀青年论文奖和学术奖,1次获中华医学会优秀新人奖。指导和帮助国内二十多家大学附属医院、省级和地市级以上医院开展了心脏介入治疗工作。目前正承担着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省自然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课题、上海市卫生局课题等6项在研科研课题。自2000年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以来,已经指导毕业了9名硕士研究生。近年主编和合著出版了《实用心血管急症》、《介入心脏病学》、《冠心病介入治疗学》、《介入心脏病学2000》、《介入心脏病学2001》、《介入心脏病学2002》、《现代心血管病治疗学》、《临床心血管病学》、《心血管病防治中国专家共识》和《心血管介入诊疗并发症》等10多部专业著作。
研究方向和领域:介入心脏病学(冠心病和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性诊疗技术)以及冠心病和心脏瓣膜病的影像学研究;主攻方向之一是冠心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易损斑块早期识别和干预治疗;主攻方向之二是心脏瓣膜病的影像学评价和介入治疗新技术和应用研究;主攻方向之三是房颤患者左心耳形态、功能评价和介入封堵新技术和应用研究。在临床上尤其擅长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及心脏瓣膜病的急诊和择期介入诊疗,在上海市率先开展了“冠状动脉斑块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定量研究和指导介入治疗研究”,在浦东新区率先开展了全天候“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绿色双通道”,挽救大量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冠心病、心脏瓣膜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房颤和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联系方式:
E—MAIL:xinmingli6@yahoo.com.cn
电话:021—58761862(办公室);
手机:13301921075
传真:021—58761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