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蛲虫病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enterobiasis
拚音 NAOCHONGBING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寄生虫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蛲虫病为一种常见的蛲虫寄生人体的寄生虫病。多见于幼童,可在家庭和集体儿童机构中引起流行。以肛门周围、会阴部夜间瘙痒为主要症状。病情虽不严重,仍可影响儿童健康。
中医释名 以肛门奇痒,夜卧不安,在肛周或大便中找到蛲虫或蛲虫卵为主要表现的寄生虫病。
西医病因 蛲虫虫体细小如乳白色线头,雌虫长8~13mm×0.3~0.5mm,雄虫长3~5mm×0.1~0.2mm。虫卵呈长圆形,约30×60μm 大小,卵壳厚,无色透明,两侧不对称,一侧稍扁。虫卵在体外抵抗力强,阴湿环境更适宜,可存活2~3周以上。煮沸、5%石炭酸、10%来苏液及10%煤酚皂可杀灭虫卵。成虫一般寄生于小肠下段、肠、阑尾和大肠内,成熟雌虫大多居于大肠。雌虫成熟交尾后可育数万个虫卵,并脱离肠壁,在肠腔内移行,夜间可爬出肛门,受空气和温度降低的刺激在肛门及会阴部皮肤皱褶处,边爬行边排卵,数分钟即可排卵达万余,并引起该处奇痒。产卵后雌虫死亡。无中间宿主。孵育中的虫卵(排卵后多于6小时内发育为具有传染性的卵)经污染手指、衣被、尘埃而进入口腔,吞入胃内,即在胃及十二指肠内孵出幼虫。幼虫可向下移行,蜕皮两次,在小肠下端及大肠内发育成熟。此过程约需4~6周。雄虫交尾后即死去。雌虫约可存活1~2个月。
中医病因 本病的致病原因概而言之不外乎内因和外因二个方面。外因为小儿卫生习惯不良。用手指搔肛门则沾染虫卵,再用手指摄取食物,或小儿吮手指时,虫卵被吞入肠胃。亦有借衣被、玩具、尘埃等直接或间接地进入消化道,并在大小肠内发育成虫。内因为素体胃弱阳虚,蛲虫在胃弱阳虚的条件下,下乘大肠、谷道、肠门而致病。
季节
地区 世界各地无论热带、温带、寒带均有本病,尤以居住拥挤、卫生水平差的地区为多见。
人群 各年龄均可发病,而以5~7岁儿童发病率最高,小学生中也不少见。婴幼儿因活动力差,接触面小,其发病率不很高。成人大多从与儿童接触中得病,甚至全家受染。
强度与传播 患者为传染源,搔痒的手指及接触的衣被可带有大量虫卵,虫卵并可散落居室尘埃中,以指甲内所藏虫卵为多,虫卵通过下述方式进入人体:①肛门—手—口直接接触。②接触沾有虫卵的用具间接传入宿主口中。③虫卵随尘埃飞扬被人吸入经鼻咽进入消化道。有时虫卵可在肛周皮皱内孵化为幼虫,由肛门爬回直肠、结 肠而引起逆行感染。人是唯一的自然宿主。感染率一般城市高于农村,儿童高于成人,集体幼托机构尤高。
发病率 集体儿童机构中传播较广,有报道可达60%以上。成人发病率低,可能因已有免疫力,卫生习惯较好或人群间直接接触不如小儿密切之故。
发病机理 蛲虫头部钻入肠粘膜吸取营养,可引起肠壁细小溃疡,但不深入损害组织,故常无嗜酸粒细胞增高反应。
中医病机 蛲虫病以脾胃失健、虫毒感染、湿热内蕴,耗伤气血为主要病机。当感染蛲虫后,影响脾胃功能,使运化失司,湿热内蕴,为其繁殖生存创造了条件。由于蛲虫爬出肛门,使之皮肤瘙痒,夜间尤甚,难以入睡。久之则脾胃受损,气机失调,出现饮食不振,恶心呕吐,腹部隐痛。甚则蛲虫吸取营养精微,气血亏虚,见有面色苍黄,身体消瘦,身疲倦怠,蛲虫病久,湿热壅滞,感染阴道、尿道等处,出现外阴瘙痒、尿频、遗尿等症状。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1)虫扰魄门(轻证):
证候:蛲虫排卵时肛门发痒,夜间为甚,睡眠不安,甚则惊叫,神倦乏力。苔薄白,脉细。证候分析:蛲虫在胃弱阳虚的条件下,下乘大肠、谷道、肛门时出现肛门奇痒,夜卧安,胃弱阳虚,运化失常出现神倦乏力,苔薄,脉细。
(2)脾胃虚弱(重证):
证候:蛲虫反复感染,食欲减退,腹胀,形体消瘦。舌淡,苔薄,脉细弱。证候分析:蛲虫扰乱脾胃运化功能,气血精津生化乏源而出现形体消瘦;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内停,气机阻滞而出现腹胀,食欲减退。舌淡苔薄脉细弱为脾胃虚弱之征。
西医诊断标准 蛲虫病诊断标准:
1.有夜间肛门或会阴部发痒,食欲不振,消瘦,夜眠不安等,女孩偶有遗尿,尿频,尿急或外阴炎
2.深夜熟睡后在肛门或会阴部找到成虫或清晨在患儿肛门周围取虫卵阳性,有时大便中可有大量成虫排出。
西医诊断依据 有肛周夜间瘙痒应疑及本病。确诊需找到成虫或虫卵。因雌虫一般不在肠内产卵,故粪便内虫卵检出率仅5%左右。宜于小儿入睡2~3小时后,仔细检查肛周皮肤皱褶处,找到白 线头样蛲虫即可确诊。以市售透明胶纸剪成4~5cm长,于清晨大便前以粘面向肛周皮褶处粘取虫卵,然后将此纸粘面铺于滴有盐水的玻片上,在低倍显微镜下检查,可找到虫卵。需至少连续查3次方能确诊。
发病
病史
症状 肛门周围瘙痒,常影响小儿夜间睡眠,可半夜突然惊哭,多烦躁不安、精神不振、食欲不佳、消瘦。
体征 最主要的症状为肛门周围瘙痒,常影响小儿夜间睡眠,可半夜突然惊哭,多烦躁不安、精神不振、食欲不佳、消瘦。大多无其它症状,个别患者可有呕吐、恶心、腹痛等,但均未证实确系蛲虫引起。偶有蛲虫爬入女孩阴道、尿道,出现尿频、尿急等。如钻入阑尾或腹膜,可发生阑尾炎或腹膜炎,甚少见。
体检 烦躁不安、精神不振、食欲不佳、消瘦。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小儿入睡2~3小时后,仔细检查肛周皮肤皱褶处,找到白线头样蛲虫即可确诊。以市售透明胶纸剪成4~5cm长,于清晨大便前以粘面向肛周皮褶处粘取虫卵,然后将此纸粘面铺于滴有盐水的玻片上,在低倍显微镜下检查,可找到虫卵。需至少连续查3次方能确诊。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1.肛肠痒:肛周皮肤肥厚、角化以及色素沉着,棉拭法或胶玻璃纸法检查找不到蛲虫卵。
2.肛门湿疡:肛门及肛周皮肤起丘疹、渗液,棉拭法或胶玻璃纸法检查找不到蛲虫卵。
疗效评定标准 蛲虫病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①经驱虫治疗后,肛门瘙痒症状消失。②驱虫后3~5天,在肛门周围找不到成虫或虫卵,连续3天阴性。
2.好转:①症状消失。②上述方法虫卵检查未转阴。
预后 蛲虫病的预后良好,即使是感染重证,只要积极治疗,杜绝再感染,仍能完全恢复。
并发症 阑尾炎或腹膜炎,但很少见。
西医治疗 内服药可选用以下药物之一进行治疗。
1. 扑蛲灵(pyrvinium pamoate)此药通过干扰蛲虫的呼吸酶系统而起作用。片剂每片含基质50mg,睡前顿服一次, 5mg/kg,治愈率可达90%以上。副作用少,偶有恶心、呕吐、腹痛和感觉过敏。服药后1~2天内大便可染红色,嘱家长不要惊慌。
2.甲苯咪唑(mebendazole)此药剂量与年龄大小无关,100mg 顿服的治愈率可达90%。 如给100mg,每日2次,连服3日,治愈率可达100%。副作用轻,适宜于普治。
3. 双萘羟酸噻嘧啶(pyrantel pamoate)本药能阻断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使其糖原减少。可吞服片剂或制成糖浆。一般顿服10mg (基质) /kg,疗效在80%以上。副作用,偶感腹部不适、轻度头痛、恶心。两周后可复治一次,肝病患者慎用。
4.驱蛲净(stilbazium iodide) 5mg/kg 顿服,治愈率达96.2%。
5.丙硫咪唑 成人顿服400mg,儿童服100~200mg,疗效可达90%以上。副反应出现率低于1O%,有轻度头痛、头昏、恶心、腹泻等,常不需处理自行缓解。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忌用。
中医治疗 (一)辩证施治
(1)虫扰魄门(轻证): 治法:杀虫止痒。
方药:苦楝根皮煎剂。方中苦楝根皮9g、槟榔12g、鹤虱12g,其中苦楝根皮、鹤虱杀虫消积,槟榔行气导滞。
(2)脾胃虚弱(重证): 治法:首先以杀虫为主,后调理脾胃。
方药:先用追虫丸,后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前方方中黑丑120g、雷丸30g、木香30g、槟榔120g,为细末。茵陈30g,皂角15g,苦楝皮15g,煎取浓汁,将上药末泛为水丸,每服10g。方中黑丑、雷丸杀虫为主,木香、槟榔为理气导滞,茵陈、皂角、苦楝皮除湿杀虫。本方具有驱虫除湿,理气通腑的作用,适用于症状明显,而体质未虚者。
如果病久体虚,脾胃虚弱较明显,或者服驱虫剂后蛲虫又去,气血虚弱未复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汤:方中六君子汤健脾燥湿,木香砂仁理气和胃。(二)外治法
(1)百部30g、乌梅15g,或单用百部60g亦可,加水两碗,煎成一碗,每晚作保留灌肠,10~12天为一疗程。
(2)大蒜90g,捣碎,用冷开水浸24小时,过滤取汁,每晚用20~30ml保留灌肠,7天为一疗程。
(3)百椒汤灌肠:用百部150g、川椒60g、苦参200g、明矾10g,煮沸20~30分钟,去渣过滤取汁,每晚睡前用40ml保留灌肠。一般用2~4次即效。
(4)蛲虫外用方:苦楝根皮30g、雄黄30g、槐皮15g,共为细末,麻油调涂肛周,每晚 一次。
(5)食醋灌肠:用食醋30ml加冷水至100ml,睡前用消毒导尿管一根插入肛门约20cm,然后以消毒注射器将药液注入肠内,每次100~140ml,一日一次,1~3次可愈。
(6)每晚睡前用百部煎汤洗净肛门,将雄黄末撒在肛门深部及其周围,或用雄黄百部膏,10%鹤虱油膏等外涂亦可,均有杀虫止痒之作用。
(7)蛲虫药膏:内含百部浸膏30%及龙胆紫0.2%,用时把塑料管套在药膏管上,放入 肛内挤出少许药膏,连用数天。
(8)六神丸外用:用六神丸5~15粒,于晚间入睡时塞入肛门中,再用10粒化水涂搽肛周,连用7天。
以上灌肠、涂药的外治法,酌情选用。其主要作用是阻止雌虫产卵,减少肛门瘙痒,坚持合理使用,对蛲虫轻证可达到根治的目的。
中药 (1)蛲虫病方:使君子仁120g、芜荑120g、槐白皮60g,共为细末,水泛小丸如木吾子大,每日清晨空腹服9克,连服3日,下一周再服3日,四周共12次。因蛲虫寿命一月左右,一月治疗可断肠道残存蛲虫。
(2)槟榔煎剂:槟榔30g,水煎,每日一剂分2次服。本方以大剂量,疗程长者效果为优。
(3)使君子散剂:使君子肉炒熟研粉,每次口服1.5~2g,每日3次,连服15日为一疗程,根据情况,隔一日再服10日。本药服后可有轻度恶心和头晕感。
(4)驱虫粉:每次服3g,小儿酌减,日服3次,饭前1小时吞服。7~10天为一疗程。
(5)百部粉:百部炒熟,研粉,每日10~15g,分3次服,连服3天。如百部与使君子同时服用,效果更好。或以生百部50克浓煎至50ml,加米醋100毫升,每服40毫升。
(6)雷丸散剂:选用较大的外皮深褐色者,研成细末。每天服6~9g,连服3天为一疗程,停一周后,再服一疗程。一般2~7天即有大量蛲虫排出。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1.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澡,勤换内衣。2.驱虫治疗:可选用扑蛲灵、甲苯咪唑、驱蛲净等药。3.外治疗法:(i)睡前清洗肛门周围后,以雄黄百部膏,或2%白降汞软膏,外涂。(2)六神丸纳肛,小儿5~10粒/次,成人15粒/次,连续数次。(3)百部1509,川椒60g,苦参200g,明矾10g,加水500m1,煮沸20~30分钟,去渣过滤备用。成人每次40m1(儿童酌减)作保留灌肠。4.单方验方:(1)百部50g,浓煎至50m1,加米醋100m1,40ml/次,口服。儿童酌减。(2)苦楝根皮9g,槟榔、鹤虱各12g,水煎服,1剂/日,连服数天。(3)使君子肉炒熟研粉,口服,1.5~2g/次,3次/日,15日为1疗程。
护理
康复
预防 加强培养儿童个人卫生习惯,勤剪指甲,勤洗手,洗澡,勤换内衣,穿满裆裤,纠正吮指等坏习惯十分重要。在家庭内或集体儿童机构内患者应在同一时间内进行治疗,并应每日更换内衣、被单,置开水内浸泡或蒸煮灭卵,而后在日光下曝晒,以免重复感染。室内进行大扫除,用具清洗后蒸煮灭卵。
历史考证 中医早在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就专立《蛲虫候》首先详细记载蛲虫病,指出:“蛲虫犹是九虫内之一虫也。形甚小,如今之蜗虫状。亦因腑脏虚弱而致,发动甚者,则能成瘘……诸疮”。对蛲虫之形状,蛲虫病的病机,及其因搔抓而可能引起痔瘘等并发症,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述。唐·王焘《外台秘要·卷二十六》指出,“蛲虫多是小儿患之”,这与今之观察小儿发病率最高的事实是符合的。此后,各家记叙内容大同小异,惟明·龚廷贤《寿 世保元·九虫形状》篇,对蛲虫病的病机、症状以及蛲虫之活动,作了进一步地论述。他说:“谷道虫者,由胃弱阳虚,而蛲虫下乘也。谷道肛门,大肠之候。蛲虫者,九虫内之一虫也。在于肠间,若脏腑气爽,则不妄动,胃弱阳虚,则蛲虫乘之,轻者或痒,或虫从谷道中溢出,重者侵蚀肛门疮烂”,说明胃弱阳虚则蛲虫下乘之由。
相关文章
 三家医案合刻 序 上课笔记
 薄荷
 发掘创新功同亚圣
 肉豆蔻散(《圣惠》卷五。)
 白姜散(《医方类聚》卷五十四引《神巧万全
 通经丸(《回春》卷六。)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