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enteric carcinoid |
拚音 | CHANGDAOLEIAI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消化系肿瘤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肠道类癌是一种嗜银细胞瘤,其组织学结构像癌,但多发展缓慢且较少转移,与一般癌不同。肠道类癌约占全部肿瘤的0.05%—0.2%;占胃肠道肿瘤的0.4%—1.8%。本病可见于从食管到直肠的整个消化道,也可见于肺、胸膜、甲状腺、胆囊、胰腺、卵巢及睾丸等处。消化道类癌约占全部类癌的85%。(详见阑尾类癌、直肠类癌、小肠类癌、胃类癌、结肠类癌)。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近年来由于防癌普查的开展,直肠指检或直肠镜检查常被列为常规,直肠类癌的发现数明显增加。近年来中国报告的直肠类癌已达300余例,超过其他部位的类癌。上海市纺织局普查发现的142例直肠恶性肿瘤中,类癌占64.8%。在上海、浙江普查中,直肠类癌的发现率为10.3—27.8/10万。可见人群中实际的类癌患病率是相当高的。随着防癌检查的推广,类癌的发现将趋增加。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病理上根据癌细胞对银染色反应的差异可将类癌分成亲银性及非亲银性两类。胚胎发育中起源于前肠或中肠的器官(胃、十二指肠、胰、胆道、小肠、阑尾)发生的类癌大多属亲银性类癌。起源于后肠的器官(结肠、直肠)发生的类癌绝大多数属非亲银性类癌。一般类癌发展缓慢,病人甚至可终生不产生症状,仅在尸检时意外发现患有类癌。Jager报告尸检中类癌的检出率达0.75%。故共生物学行为有如良性肿瘤。但类癌也可发生淋巴结转移、血道转移、腹膜腔种植或浸润至邻近器官。此时共生物学行为无疑属恶性。不同部位的类癌发生转移的机会不同。Orloff统计位于阑尾、小肠、直肠、胃、结肠的类癌,其转移发生率分别为3%、35%、12%、18%与60%。一般来说,很难从病理切片的组织学形态结构来肯定某一类癌究属良性还是恶性。良性生物学行为的类癌直径常小于1cm,呈粘膜下硬结、棕黄色、边界清、表面粘膜无溃破;恶性者常大于1cm,其表面之粘膜常有溃疡形成。 |
病理生理 | 肠道类癌起源于肠道氨基酸前体摄取脱羧化细胞、APUD细胞系统中的肠嗜银细胞(又名Kulchitsky细胞)。APUD细胞具有能摄取胺前体物,并进行脱羧反应的生化特性,并能制造出多种类型的多肽激素,如5-羟色胺、组胺、激肽释放酶、缓激肽和前列腺素等。5-羟色胺过多可引起腹痛、腹泻;组胺、激肽释放酶、缓激肽等过多则可致面部潮红、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等症状。5羟色胺之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HLAA)可从尿中检出,乃为类癌诊断的可靠依据。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类癌及类癌综合征诊断标准: (一)类癌 1.主要表现有:①阑尾炎样症状;②回盲肠套叠引起的肠梗阻症状及腹块,常为复发性;③便血。 2.病理检查符合。 (二)类癌综合征 1.可有内分泌活性物质(血清素、5-羟色胺、组织胺等)分泌过多的临床表现,如①阵发性面颈部和上部躯体潮红,面部毛细血管收缩与扩张;②阵发性腹痛、腹鸣、腹泻;③哮喘发作;④低血压,多出现于潮红发作、手术或麻醉时,可因注射肾上腺素而加重;⑤晚期出现三尖瓣关闭不全和狭窄。 2.尿5-羟吲哚乙酸明显增高(>130μmol/24h,即>25mg/24h)。 3.肾上腺素激发试验阳性。 4.B超、CT等检查证实为类癌肝转移。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1.治愈:手术切除病灶后症状消失,尿-5羟吲哚乙酸正常。 2.好转:经化疗等治疗后症状好转,尿-5羟吲哚乙酸下降或暂时恢复正常。 |
预后 | 类癌常小长慢,分化好,故预后较好。Strodel等报告,手术切除的胃肠道类癌病人中,术时已有肝转移者五年和十年生存率为34.9%与15%。无肝转移者术后五年生存率为59.2%。Godwin等报告,胃、小肠、阑尾、结肠、直肠类癌切除术后五年生存率分别为:50%—52%、54%—60%、80%—99%、32%—52%、46%—83%。值得注意的是类癌患者约10%—42%可在同时或日后冉患其他部位的癌。Rosenberg报告30例结肠类癌患者中10例患大肠癌、3例患子宫内膜癌、2例患乳癌。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1例直肠类癌中有2例分别死于原发性肝癌与食管癌。因此诊断、治疗类癌病人时及术后随访时,应注意检查患者其他部位有无肿瘤情况,避免漏诊。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