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铜缺乏症与铜过多症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copper deficiency and excess
拚音 TONGQUEFAZHENGYUTONGGUODUOZHENG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代谢及营养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铜摄入不足或先天性铜代谢缺陷可引起铜缺乏症(copper deficiency),铜摄入过多又可致铜过多症(hypercupremia)。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1、铜缺乏症 人类较罕见,可表现为下列几种形式。①缺铜性贫血:较多见于严重营养不良的婴幼儿或长期肠道外营养患者。②婴幼儿卷发综合征:由于铜在肠内吸收的先天缺陷,铜不能通过细胞膜而被转运,血清铜及铜蓝蛋白浓度减低。③白化病:由于含铜的氨酸氧化酶的先天缺陷所致。④肝豆状核变性(Wil- son病):系由于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致。⑤血清铜水平减低:可并发于多种疾病而无明显症状,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肌梗死、急慢性白血病、甲亢和某些癌肿。 2、铜过多症 单独由于铜摄入过多而引起的食物性铜中毒较罕见。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铜缺乏症 ①缺铜性贫血:由于铜摄入不足,致铜蓝蛋白(亚铁氧化酶)合成减少,引起二价铁氧化为三价铁并随着与转铁蛋白相结合的过程发生障碍,使铁不能被利用而参与血红蛋白的合成,导致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铜时,铁的吸收和运输受到障碍,铁在肝内贮积,导致含铁血黄素沉着性贫血。血清铜、铜蓝蛋白和铁的浓度均减低,可并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腹泻,或可见骨骼丢失矿质。 ②婴幼儿卷发综合征:由于铜在肠内吸收的先天缺陷,铜不能通过细胞膜而被转运,血清铜及铜蓝蛋白浓度减低。 ③白化病:由于含铜的酪氨酸氧化酶的先天缺陷,使酪氨酸不能进行羟化及其以后的一系列生化过程,因而不能生成黑色素,导致皮肤和毛发色素消失,使患者的皮肤和毛发均呈白色。 ④肝豆状核变性(Wil- son病):由于遗传性铜代谢障碍,使铜不能合成铜蓝蛋白等含铜产物而广泛沉积在肝、脑、肾、角膜等器官组织中,因而引起肝硬化、豆状核变性(肌强直、震颤、构音障碍、精神症状)、肾功能不全、角膜褐色素环,有时可并发急性溶血。血清铜浓度及铜蓝蛋白活性减低,尿铜排泄增多。 ⑤血清铜水平减低:
中医病机
病理
病理生理 铜为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成人体内总含量为72(50-150)mg,其中1/2-1/3存在于肌肉中,约1/3存在于肝、脑、心、肾等器官。血浆铜浓度为116(70-150)μdl,其中90%-95%在血浆铜蓝蛋白中。老年人血铜正常偏高。成人每日需要摄入量为1-3.8mg。铜主要生理功用为组成多种氧化酶的成分,如血浆铜蓝蛋白、酪氨酸酶、细胞色素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赖氨酸氧化酶、多巴胺羟化酶等,因而铜参与能量代谢、血红蛋白合成以及结缔组织的胶原合成等生化过程。一般膳食均含铜,含铜较丰富的食物为牡蛎、肝、牛肉、坚果类、玉米、糙麦、豆类等,牛奶含铜量较少。普通膳食可提供铜2-3mg.已足够生理需要。摄入过多的铜乃随胆汁排泄。一般每日每公斤体重铜的生理需要量为:婴幼儿80μg、儿童40μg、成人30μg。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1、铜缺乏症
人类较罕见,可表现为下列几种形式。
①缺铜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含铁血黄素沉着性贫血。血清铜、铜蓝蛋白和铁的浓度均减低,可并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腹泻,或可见骨骼丢失矿质。
②婴幼儿卷发综合征:表现为头发因角化缺陷而卷曲、精神异常、生长发育延滞(长骨骨髓病变)、神经脱髓鞘、共济失调、痉挛等,常在幼年死亡。
③白化病:不能生成黑色素,导致皮肤和毛发色素消失,使患者的皮肤和毛发均呈白色。
④肝豆状核变性(Wil- son病):肝硬化、豆状核变性(肌强直、震颤、构音障碍、精神症状)、肾功能不全、角膜褐色素环,有时可并发急性溶血。
⑤血清铜水平减低:可并发于多种疾病而无明显症状。
2、铜过多症
临床表现为呕吐、腹泻、上腹痛、头昏、头痛、无力、心率增快、高血压、溶血性黄疸、尿毒症,最后昏迷死亡。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婴幼儿卷发综合征:常在幼年死亡。
并发症
西医治疗 1铜缺乏症
①缺铜性贫血:必须同时服用铜和铁剂治疗,才见疗效。
②婴幼儿卷发综合征:可服用铜制剂(儿童0.2-0.3mg/d,成人10-15mg/d)。
③白化病:本病无特殊治疗。
④肝豆状核变性(Wil- son病):治疗可用D-青霉胺等络合剂,促铜排泄并对症处理。
⑤血清铜水平减低:积极治疗原发病。

中医治疗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白酒
 犀角屑散(《圣惠》卷三十八。)
 对张效霞《回归中医》的一点置疑
 济艰汤(《辨证录》卷四。)
 牛奶的谎言在中国还要维持多久
 自然天气与五运六气学说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