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microelement deficiency and microelement poisoning
|
拚音 |
WEILIANGYUANSUQUEFAHEZHONGDU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代谢及营养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人体摄入微量元素不足而引起的疾病,称为微量元素缺乏症。反之,过量摄入微量元素而引起的疾病,称为微量元素过多和微量元素中毒。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微量元素的来源、吸收和排泄
人体内的微量元素主要来源于食物和饮水,一部分来源于污染的环境(工厂三废污染大气和饮水)或工业上职业性接触。大多数微量元素在动物性食品中的含量高于植物性食品,但植物性食物中锰等含量较高。鱼和其他海产食物,特别如牡蛎等贝壳类,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牛奶是锌的很好来源。但含铁、碘、铜等则较少。米、麦所含微量元素主要在胚芽和麸糠皮层中,加工精制后含量明显减少。
微量元素进入人体的途径,大多是通过胃肠道随同食物和饮水进人体内,但也有不少通过呼吸道或皮肤(大气或工业上接触),特别是工业上职业性接触,目前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劳动卫生课题。微量元素进入人体后的吸收、运转和调节等,多未阐明。在参与体内代谢过程后。分别随同尿、粪、汗液等排泄体外,或作为毛发成分随同毛发丢失。毛发中的微量元素铜、锌、镁、锰、铁、铅、铬、钙虽已不参与机体代谢过程,但可用作机体曾接触这些微量元素多少的指标。各种微量元素在人体各组织器官内的含量很不相同。如大部分碘(约80%)集中在甲状腺内,铁集中在红细胞内等,均与其生理功用有关(见表)。有些微量元素可能因主要在肝内进行分解代谢或主要经肾随尿排泄,故在肝、肾中积贮较多。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微量元素系指人体组织中含量极少、仅占体重的0.01%—0.005%以下的元素,或称痕量元素。目前已能应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测定法、中子活化分析法、核化学微量分析法、高压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和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等进行测定,并已在人体内测得60种以上微量元素。其中已知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有14种。为人体所必需,称为必需微量元素,即铁、氟、锌、铜、钒、锡、硒、锰、碘、镍、钼、铬、钴和硅,摄入不足可能导致疾病,另有多种为可能具有毒性作用的微量元素,如砷、铅、镉、汞、锑、铍、铊等。尚有铝、铷、锗、银、金、铋、锆等,其功能尚未完全阐明。后两类可能由于机体接触环境中的大气、水、食物等而被摄入体内,其中或有未被认识的必需微量元素。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微量元素在人体内存在的形式多样,各有其特殊生理功能,或与蛋白质结合成高分子化合物(酶、激素、血红蛋白等),或以离子状态存在。如①金属酶,即微量元素的一个至数个原子,与酶蛋白结合成为牢固的共价螫合物,若两者分离则酶即丧失其生理功能。②金属激活酶,即微量元素与酶蛋白呈疏松结合,具有激活某些代谢生化过程的作用。③金属蛋白质,如铁与珠蛋白结合成的血红蛋白,是体内氧气的主要递送者;如肾脏内铜、汞等毒性微量元素与蛋白质结合所成的金属硫因,具有解毒作用。④微量元素与蛋白质非特异性结合,是运送微量元素的主要形式。⑤微量元素离于,存在于细胞内、外体液中,同无机酸根或低分子有机酸根形成盐或离子对。上述各形式中尤以金属酶和金属激活酶催化人体内相应的某些代谢,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
病理生理 |
通过膳食普查和膳食平衡试验,目前多已测得大概范围。生理需要量与年龄和机体生理状态有关,如儿童生长发育期,妊娠哺乳期等需要量较高;并与膳食组成有关,如某些食物成分可促进微量元素在肠道内吸收而另一些食物成分则可抑制吸收。此外,食物中的有些微量元素大部分可在肠道内被吸收,而有些微量元素仅一部分能被吸收。如各种食物中所含的铁,仅10%可被吸收,故每日生理需要量为1—2mg,而每日合理摄入量应为10—18mg。
微量元素的生理功用和临床意义
必需微量元素在人体内保持着较恒定的血浆水平,其主要生理功用是多样的,它参与很多种代谢酶的组成,对机体代谢的很多生化过程起着极其重要的催化作用。如铁与原卟啉、珠蛋白结合生成血红蛋白,保证体内氧气的递送。碘是甲状腺激素的必要成分,铬为胰岛素发挥作用所必需。某些微量元素在蛋白质和核酸合成中起重要作用,其功用涉及亚细胞结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细胞膜转运、神经传递、肌肉收缩等,由于营养中微量元素摄入不足或过多所引起的病症,如缺铁、缺碘十分常见外,锌、铜、硒、铬等的缺乏症,亦屡见于长期肠道外营养患者。有些微量元素分别与癌肿、心血管疾病或某些地方病发病有关。含铬或含镍工业的工人患呼吸道癌较多,可能与长期经呼吸道摄入铬或镍过多有关。相反,有人报道贫钥地区的肝癌、食管癌发病较多,低硒地区的乳腺癌、肠癌的发病较多。但癌肿的发病常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微量元素可能仅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微量元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大多是动物实验结果,但也有不少临床资料。一般认为适量的微量元素如锌、硒、铬、镁等对心血管可能有益,而钴、镉等可能有损害作用。临床上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可见血浆锌浓度明显减低,而血浆铜、锰、镍、镉则升高,提示其间有密切关系;又如镉摄入过多与高血压发病有关;但其详细机制均尚侍深入研究。近年中国有报道,通过普查饮水和食物中的某些微量元素,发现其含量的多少,与人的长寿衰老有一定关系,也有待进一步研究阐明。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