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毛细线虫病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capillariasis
拚音 MAOXIXIANCHONGBING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寄生虫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毛细线虫病由毛细线虫引起。与人类有关的有寄生于肝脏的肝毛细线虫(Capillariabepatica)及寄生于肠道的菲律宾毛细线虫(C.philippinensis)分别引起肝毛细线虫病及菲律宾毛细线虫病。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菲律宾毛细线虫体很小,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尤其是空肠内,可钻入肠粘膜,或回至肠腔内寄生,产生的虫卵或幼虫随宿主粪便排出。感染方式未明。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本病发现于世界各地,美国、墨西哥、巴西、印度、土耳其、南非等均有病例报告。贮存宿主以家鼠的感染率最高,可达48%—90%。家畜中则以猪、、犬感染较多。中国鼠类感染亦较普遍。 菲律宾毛细线虫系1963年在菲律宾人体发现,至今未查明其贮存宿主。1967年菲律宾吕宋岛曾发生暴发流行,造成数百人死亡。泰国和中国台湾也曾发现本病。
人群 病人多为1—7岁儿童,由食物污染所致。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肝毛细线虫、成虫寄生于鼠的肝脏,还可寄生于40余种食肉类、啮齿类、有蹄类和灵长类动物,包括人。雌虫产卵于肝组织中,卵不能被排出宿主体外,也不能发育至感染期,故如吞食含有虫卵的肝不致感染,但肝被消化后虫卵可随动物粪便排出。虫卵在有氧的泥土中,经1—2个月发育为感染性卵。终宿主因吞食感染性虫卵而受感染。幼虫在肠中孵出,钻入肠壁,经门脉血流入肝,约经4周成熟。雄虫交配后即死去,雌虫在肝内产卵,数周后死去。 雌虫在肝内移行、产卵,致肝脏肿大、充血,间有瘢痕组织肉芽肿,虫卵周围有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有时有多核巨细胞浸润,或有结缔组织包绕。炎症过程可引起肝细胞坏死。虫卵常在门脉区,也可侵入脾、肺,引起脾肿大以及支气管肺炎伴肉芽肿。 菲律宾毛细线虫体很小,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尤其是空肠内,可钻入肠粘膜,或回至肠腔内寄生,产生的虫卵或幼虫随宿主粪便排出。感染方式未明。将虫卵喂塘鳢、双迹鱼和天竺鲷等淡水鱼,虫卵可在其肠中孵出,经3周发育至感染性幼虫,用以感染猴类获得成虫。 成虫可反覆出入肠粘膜和肠壁,致肠壁损伤。
中医病机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诊断较为困难,大多数病例系在尸检时查出,亦有在肝活检时发现。临床上须与肝脏疾病作鉴别。在粪便中查出虫卵,多因食人含卵的动物肝脏所致的假性寄生,并非真的感染。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临床表现可有肝脾肿大、肺炎、发热便秘、腹胀,有时有腹水营养不良等。菲律宾毛细线虫引起吸收不良、剧烈的腹泻以及腹痛、腹胀、消瘦、食欲不振、呕吐等,甚至有因电解质紊乱导致休克、死亡者。未经治疗的病人,病死率较高。症状可复发,有的患病后3年还有症状出现。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并可出现贫血、白细胞增多、嗜酸粒细胞可高达56%—85%。
尿
粪便 重感染者粪便中检获成虫、幼虫或虫卵即可确诊。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甲苯达唑(甲苯咪唑)或噻苯达唑(噻苯咪唑)是治疗本病的特效药。
中医治疗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本病无特效治疗,曾有用地噻宁(dithiazanine)治疗可使症状改善,但其毒性较大,宜慎用。预防应注意灭鼠,不乱扔死鼠,以免卵在泥土中发育。感染性虫卵在外界可存活半年,蝇类可传播此虫卵,故须注意饮食卫生和灭蝇。由于传染源和感染方式尚未查明,预防未尽满意。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麻黄根散(《圣惠》卷八十三。)
 传化之官
 牛黄抱龙丸(《古今医鉴》卷十三)
 走罐好还是拔罐好
 明肥人疮疡治法论
 灵宵饮(《诚书》卷十六)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