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atri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
拚音 |
XINFANGXINJIGENGSI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循环系统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心房心肌梗死是指累及心房壁的心肌梗死。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发病率不高,约见于7.3%—17%心室心肌梗死病人中,单独发生更少。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心房心肌梗死引起的组织缺血、损伤和坏死,影响心房除极和复极过程。心电图可出现下列异常:
(1)p-Ta段移位:P-Ta段抬高较降低更有价值。多数移位较小,其幅度约为0.5mm,很少超过1mm。但P波直立时,PTa段轻微降低可属生理性,尤其在有心动过速时,其意义更难评价。除非P-Ta段降低1mm以上和(或)同时有P-Ta段水平型下移,才有诊断意义。
(2)P波改变:P波增宽、有切迹和粗钝,形成“W”或“M”型。有时P波暂时增高和(或)变尖。
(3)室上性心律失常:以房性过早搏动、心房颤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窦房结功能衰竭等为常见。
(4)Ta波改变:Ta波通常被QRS波群所掩盖,只有伴发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Ta波和P-Ta段才易被认出。
心房心肌梗死的诊断主要依据上述一项或多项心电图的改变,并伴有提示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和酶学改变。如果同时具备所有四项心电图异常,则其诊断更为可靠。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
体检 |
|
电诊断 |
心电图可出现下列异常:
(1)p-Ta段移位:P-Ta段抬高较降低更有价值。多数移位较小,其幅度约为0.5mm,很少超过1mm。但P波直立时,PTa段轻微降低可属生理性,尤其在有心动过速时,其意义更难评价。除非P-Ta段降低1mm以上和(或)同时有P-Ta段水平型下移,才有诊断意义。
(2)P波改变:P波增宽、有切迹和粗钝,形成“W”或“M”型。有时P波暂时增高和(或)变尖。
(3)室上性心律失常:以房性过早搏动、心房颤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窦房结功能衰竭等为常见。
(4)Ta波改变:Ta波通常被QRS波群所掩盖,只有伴发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Ta波和P-Ta段才易被认出。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本病的治疗与心室心肌梗死相同。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一旦诊断心房心肌梗死,应注意预防发生心房破裂、附壁血栓、肺或体动脉栓塞等并发症。
|
历史考证 |
|